《表3 2000、2006、2010、2017年粤港澳地区的创新产出Moran’I散点图整理》

《表3 2000、2006、2010、2017年粤港澳地区的创新产出Moran’I散点图整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粤港澳大湾区及扩展区创新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式中,Zi、Zj分别是i、j地区创新产出的均值标准化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由表3可知,随着时间的发展,位于第一象限(HH)、第二象限(LH)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而第三象限(LL)的城市数量增多,但近几年变化不大,研究显示粤港澳地区没有城市落于第四象限(HL),反映出创新高值区域有所减少并稳定,多数城市位于低值区域。结合图5可知,2000-2017年间,位于第一、二、三象限的城市较为显著且稳定,表明粤港澳地区城市创新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且具备一定空间锁定特点。具体来看,2000年以来,显著的创新热点区域为东莞,其创新产出较活跃,且带领周围城市专利授权量的增加,形成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的高值集聚区;显著的冷点区域为河源、汕尾,其被同样创新产出较低的市域所围拢,包括揭阳、汕尾、梅州、河源、阳江、茂名、湛江、珠海、汕头、韶关、澳门、云浮、潮州;显著的低高孤立区域为香港和惠州,包括清远、肇庆、江门、韶关等,呈现出本身创新产出较低,而周围创新产出较高的特点。总体而言,粤港澳地区城市专利授权量表现出“中心-外围”的不均衡空间结构,位于湾区中心区的城市创新产出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受到邻近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但对粤东、粤西地区的影响较小,缺乏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