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城市居民对农民社会接纳态度的影响因素模型》

《表2 城市居民对农民社会接纳态度的影响因素模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影响城市居民接纳农民的态度的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差。

在模型3中,本文还加入了城市居民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类型。相较于模型2,模型3的解释力提高到11%。从模型3的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模型2的结论是稳健的。同时,还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其一,相较于女性城市居民,男性城市居民更加愿意接纳农村居民进城。这与现有研究的结论相同,其差异一方面与女性的心理特征相关,另一方面还与男女两性的社交相关。其二,城市居民的年龄对其社会接纳态度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U”型的(年龄平方的β=0.001),也即年龄对社会接纳态度得分的影响为先降低再增加。导致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城市居民在未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一方面未能感受到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的影响,两者共同导致其对农民进城持更积极的态度。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尤其是在中年面临较高的生存压力时,更加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包括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也更可能对农民进城持负面的态度。而一旦过了这一年龄段,城市居民逐渐脱离于劳动力市场,或者具有更好的收入水平(或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时,他们对农民进城的态度又将重新变得积极。其三,相较于居住中小城市的居民而言,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更加不愿意接纳农民进城(β=-0.208,p<0.001)。这一结论背离了基于群际接触理论的假设,但却有力地证明了资源竞争假说[38]。也即,大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接触可能性更大,也更可能基于接触而了解,基于了解而更愿意接纳,但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将挤占原本属于城市(尤其是容纳能力有限的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资源,导致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更少。因此,大城市的居民也不愿意接纳农民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