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PC1、PC2的碳源载荷因子》

《表4 PC1、PC2的碳源载荷因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银北盐碱区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图3可见,在PC1轴上,苜蓿和芨芨草分布在正方向,苦豆子、柽柳、柳枝稷、枸杞和裸地土分布在负方向;在PC2轴上,苜蓿、枸杞、苦豆子分布在正方向,柳枝稷、芨芨草和裸地土分布在负方向,柽柳在坐标轴左右。表明苜蓿、芨芨草、枸杞和柳枝稷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各自独特的碳源利用模式,苦豆子和柽柳与裸地土分布较近,说明这两种植物根际土壤与裸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碳源利用特征。初始因子载荷反映了主成分与碳源利用的相关程度,因子载荷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该碳源对主成分的影响越大。如表4所示,与第一主成分相关性较高(因子载荷>0.5)的碳源有27个,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类(9个)、氨基酸类(6个)、羧酸类(6个)、酚酸类(2个)、胺类(1个)、聚合物类(3个),可见影响PC1的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与第二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的碳源有6个,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类(1个)、羧酸类(2个)、酚酸类(1个)、胺类(1个)、聚合物类(1个)。因此可以认为对于本实验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是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