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上方来水模式和植被格局下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及分形维数》

《表4 上方来水模式和植被格局下侵蚀泥沙颗粒分布及分形维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上方来水模式下工程堆积体坡面的植被调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经常被用于描述土壤质地状况和结构性质,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属性之一,对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侵蚀机制。试验条件下,上方来水模式和植被格局侵蚀泥沙平均颗粒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见图4和表4,由图4及表4可知,无论上方来水模式及植被格局如何变化,侵蚀泥沙颗粒组成中粉粒所占体积分数始终最大,集中在59.29%~62.44%;黏粒次之,集中在32.38%~38.79%,砂粒最小,集中在1.85%~6.49%。由图4可知,坡顶聚集、坡中聚集、坡底聚集和带状格局下砂粒含量较对照小区减小了18.79%~35.80%,黏粒含量较对照小区增加了3.56%~10.69%,表明植被对砂粒的拦截效果显著,原因在于植被的存在能够削弱坡面流侵蚀动力,减缓径流流速,使得径流挟沙能力下降,对大颗粒泥沙的搬运能力弱于小颗粒。研究表明,土壤中黏粒含量越多,土壤胶体越丰富,吸附性能越强,所吸附的土壤养分就越丰富,植被格局下坡面黏粒含量增加,表明土壤对水分、养分的保蓄能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坡面植被的恢复。峰值前、中和后型条件下砂粒含量较均匀型增加了14.45%~58.41%,黏粒含量较对照小区减小了3.27%~4.27%,表明在放水总量一致的条件下,流量峰值的存在对侵蚀泥沙中砂粒的影响要显著高于黏粒,原因在于流量峰值的出现使得坡面流流速突变性增大,径流挟沙能力增强,对大颗粒泥沙的搬运能力增强,而对小颗粒泥沙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