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典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

《表1 典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石油烃污染场地低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低温菌的石油烃降解特性及修复研究中,海洋石油污染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因而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得到了更多的研究。现已发现的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海杆菌属、海单胞菌属、盐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科尔韦尔氏菌属、油螺旋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噬细胞菌属、节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8-10]。这些菌属大多从靠近南北两极海域或是冬季海洋水域中分离得到,其中海底沉积物和表层水体分离出的优势菌株更具代表性,尤以假单孢菌属和红球菌属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中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实地生物修复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相比于水体,土壤中富含矿物质、有机物、无机物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更有助于各类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因此土壤中分离出的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种类更加广泛。表1总结了部分典型的陆生低温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看出,在南北两极、高山和高原地区发现了大量的低温石油烃降解菌,这些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真菌和酵母菌的报道较少。对于这部分菌的研究多在4~20℃,其中10℃和15℃最为集中。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陆生低温石油烃降解菌与来自海洋的微生物也有相似之处,以假单胞菌属和红球菌属研究居多。国外关于低温菌的研究起步较早,在降解机制和适冷机制方面研究较多,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不多,在今后应该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