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人类足迹文献回顾:基于人类足迹(HF)理论的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估》

《表1 人类足迹文献回顾:基于人类足迹(HF)理论的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人类足迹(HF)理论的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参考文献[4~9]整理绘制。

国外众多学者对量化人类活动影响做出了研究。2002年Sanderson等人提出人类足迹(Human Footprint,HF)的理论基础,首次制作了全球人类足迹地图,试图通过图示化的方式,解读人类活动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人类足迹指的是每个生物群系中人类影响的相对程度。HF取值范围为0~100,值0代表受到影响最低的区域,即荒野程度最高的区域;值100代表受到影响最高的区域,即荒野程度最低的区域[4]。其全球人类地图主要包含4种类型的数据: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密度、人类可达性以及电力基础设施。2008年,Woolmer[5]等人对Sanderson等人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良和移植,首次将其应用于北美北部的Appalachian/Acadian(NAP)生态区域研究范围缩小,对人类足迹地图进行重新绘制。由于数据增加了尺度上的细节,因此人类足迹不再只是全球范围内趋势的评估,而能够适用于地方保护规划。2016年,Venter[6]等人将时间因素纳入考虑后发现,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人类足迹的压力正在迅速增加;同时,在发达国家和政府控制力强的国家,因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部分区域的环境压力在减轻。由此可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无时无刻在产生,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可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有助环境持续与长远的存在。Tapia-Armijos等学者则是从人类足迹地图中对比热点区域,分析足迹变化的原因,针对该地区环境状态提出更贴切的规划建议(表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