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862~1897年间李鸿章、王文韶等人对大沽口海岸炮台的营建措施[10]4095-4098》

《表1 1862~1897年间李鸿章、王文韶等人对大沽口海岸炮台的营建措施[10]4095-409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工程史视野中的中西大沽口炮台之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884年前李鸿章在对大沽口原有炮台加固的同时,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聘请西人修筑新式炮台,并配备相应的辅助设施。他招募了英国前督察海军上校琅威理(William Metcalfe Lang,1843-1906年)、德国陆军工程师汉纳根(Hanneken,1854-1925年)等人,仿照德国最新式暗炮台式样,用三合土材料建筑炮台。1885年晚清重臣吴大澄强调修筑炮台为紧要之事,建议一律仿照洋式:“各省口岸应造船坞,应筑炮台,宜一律仿照外洋新式也,聚船处须有炮台与船坞相表里,宜派熟悉工程、廉能公正之人,随带洋人分赴各口,揣度地势,绘图贴说,次第兴工。从前不甚得力之炮台,皆当改造。武官紧要之工程均可缓办也。”[23]最终北洋海军以大沽口炮台为后勤补给基地,就近从津局供应军火;以旅顺为舰船修理基地,建船坞,设工厂;以威海卫为教育训练基地,设立水师学堂培养技术人才。李在言及建造大沽口炮台时的凭籍为:“海口东、西各台,初犹袭用僧邸旧址,并非仿照西制。嗣托人赴布国觅取炮台小样,令将士略师其意,添筑圆台,取其八面应敌。兹将布式及圆台式二具,藉呈詧核,大要垛口及身脚宜坡侧取势,使炮力滑过不能洞入。料忌砖石,以土沙、石灰、蛎粉匀拌坚捶,合以糯米、杨条、藤条等汁,加倍坚厚,庶足以御后膛炮弹。弟悉令营哨官督匠为之,不似别项工程由匠头主办。”[24]二是岸防大炮以德国克虏伯式样为主,方便了后勤补给的划一性。对铁路、电报、电话等设施的大规模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促进了天津城建的进程。三是形成了一套加强海防近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由以海口炮台为主逐渐转向以建设海军舰队为主;(2)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3)组建海军舰队以购船为主;(4)海防大权不容洋人染指。随后李鸿章将绝大部分精力与财力转为建设北洋海军,对炮台大规模的近代化建设逐渐停顿下来(表1)[2]。迄至光绪十二年五月初一日(1886年6月2日),醇亲王奕譞奏陈北洋海防情形:“自来设防之法,水陆必须相护,即使水师已成,陆营亦未可尽撤,况目下财力极拙,师船甚单,尤赖炮台陆军以自固。北洋为京畿拱卫,李鸿章所部各队分布各隘,力量并不见厚,而将领多经战阵,枪炮皆系新式,操法一律,变化整齐,尚为可恃。”[1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