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三峡地区洪水、枯水季节Ⅰ级阶地距江面水位高差对比表》

《表(1):三峡地区洪水、枯水季节Ⅰ级阶地距江面水位高差对比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古代三峡地区人居聚落选址特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三峡地区的沿江阶地发育状况东西部并不相同。长江自宜宾而下至宜昌过去总称为川江,地质学家根据河谷地貌情况把“川江”分为“盆地”内的川江流域和三峡地区,二者以奉节瞿塘峡为界。在奉节以西地区阶地发育、保存良好,是典型平坝岭谷地区,相对适宜传统经济发展,阶地上居住人口较多,今天城镇多集中于此。奉节以东阶地保存较差,在崇山峻岭、深沟高壑环境下,这些阶地显得过于狭窄,一般宽度不足200米,且大多零星破碎,不宜聚落活动,这里的人们相对集中在本区内的三个宽谷地带(大宁河宽谷、香溪宽谷、庙南宽谷)。三峡地区位处中国地理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重庆主城海拔高度最低点为160米(朝天门沙嘴),宜昌市海拔高度最低点约为35米(枝江杨林湖),阶地的海拔高度随江水的落差大致等比变化,但由于河道宽窄的变化,使得水位变幅随之变化,进而对沿江各级阶地的相对高度又产生一定影响。总体言之,下游比上游略高,各级阶地的相对高度沿江向下游增大。这其中在云阳、奉节一带更为显著。根据川江段的水位变幅资料,奉节为51米,云阳为49米,万县为41米,涪陵为27米,因此同级阶地的相对高度可能相差达20—40米。[6]所以,在研究古代聚落距江水距离是否具有合理性时,除考虑阶地海拔高程外,还必须考虑江水水位变幅情况。我们从后文部分遗址的海拔高程中也可看出,江水变幅的情况会对阶地的形成及古人居址选择的高度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