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晚清至民国年间人均耕地面积[14]单位:亩》

《表2 晚清至民国年间人均耕地面积[14]单位: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中国人口与耕地估算数据统计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总人口(1)依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所提供的1910年和1953年人口总数推算的年均增长率进一步推算而来。总人口(2)序列数据是在人口(1)基础上,结合章有义先生所估算的1887-1912年和1913-1932年两个时段的人口年增长率所推算对于近代中国,国内外学界几乎普遍认可了一个宏观史实——人口过剩。所谓“过剩”指的是有限的耕地已然不能养活过度增长的人口。据统计,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增长率达187.8%,因此很多学者将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人口危机的肇始1873-1933年间,中国人口从四亿多增加至五亿多,但可耕地面积仅增加1%,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人口过剩危机趋于表面化,仅这一点就足以动摇原先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12]。行龙先生(1991)统计认为,近代时期(1840-1919)中国的人口增长历经三个阶段:1840-1850年间呈猛增趋势,1851年达到清朝人口高峰;太平天国时期的十余年呈降减趋势;清末至北洋政府前期人口有一定回升[6]。至北洋时期,东西部人口分布差距已缩小很多,全国政治商业中心城市随新型工商业发展有所转移,且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刘彦威(1999)发现近代时期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普遍上升(除个别省份),各省份人均可耕地面积极不均衡,人口压力颇大,对近代农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阻碍[10]。汪润元和勾利军二位先生(1991)通过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缺乏程度估算了近代时期的人口过剩程度。人均耕地面积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