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示踪剂接收情况统计表》

《表1 示踪剂接收情况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示踪试验在岩溶大泉修复中的应用——以丽江黑龙潭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九子海补给区与黑龙潭排泄区之间径流通道畅通,有显著水力联系。从表1和图3来看,在黑龙潭区域,3#、4#监测井内接收到连续完整碘离子示踪单峰曲线,3#监测井在投源334 h后出现峰值,峰值浓度为26.82μg?L-1,4#监测井在投源609 h后出现峰值,浓度达53.50μg?L-1,按其最大峰值浓度对应时间所算出的渗流速度分别是1 077.84 m?d-1、591.13 m?d-1,而泉水接收到的多为不具备连续性的多点值,最大浓度不超过18μg?L-1。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烈士墓泉和珍珠泉分别靠近3#、4#监测,两者渗流速度分别为615.38 m?d-1、585.37m?d-1,流速和示踪剂浓度与监测井差异较大。对此可认为,3#监测井与烈士墓泉虽位置相近,但不属于同一条地下水径流通道,烈士墓泉水具有更为通畅的径流通道,示踪剂先行到达;而4#监测井与珍珠泉位置相近,示踪剂接收时间相近,地下水渗流速度相近,但示踪剂曲线形态不一,峰值浓度差异大,认为九子海地下水流经较发育的岩溶管道运移至黑龙潭区域,4#监测井位于管道之上,或是4#监测井揭穿底部深岩溶储水空间的顶板而接受到浓度相对较高的示踪剂;而珍珠泉的径流通道为4#监测井地下水岩溶径流通道的分支通道,深部岩溶地下水向上扩散,再加上泉水受到降雨入渗稀释的影响,从而导致珍珠泉间断性接收到低浓度示踪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