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代表性时变模型》

《表2 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代表性时变模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洋浪溅区混凝土的多因素时变环境作用模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于Cs,spl是根据混凝土内部氯离子浓度分布数据拟合所得,所以其大小与特定时刻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浓度分布密切相关。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浓度逐渐累积,导致所拟合得到的Cs,spl逐渐增大。另一方面,随着水泥水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孔隙不断被水化产物填充,混凝土趋于密实,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浓度以及Cs,spl随暴露时间而增长的速度均逐渐放缓,并趋于稳定。目前,国内外学者[8–22]分别采用线性、平方根、幂函数、对数、指数和倒数等多种形式的时变模型来描述表面氯离子浓度Cs的时变特性,见表2。利用文献[19,26]中的自然暴露试验数据,可以对比分析上述6种时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时变规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对数模型的计算值均逐渐增加,趋于稳定的趋势不明显,与Cs,spl的实际工程规律不符[32]。另一方面,指数模型和倒数模型的计算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倒数模型大致在10 a~12 a左右趋于稳定,而指数模型大致在4 a左右趋于稳定。已有研究成果表明[14,32],表面氯离子浓度通常8 a~15 a左右逐渐趋于稳定,说明倒数型模型能够更加合理地描述Cs,spl的时变规律,因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