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台风天气条件下不同海洋观测方式比较》

《表1 台风天气条件下不同海洋观测方式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北太平洋台风海域实时海洋监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1世纪初开始在全球海洋中构建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为人们带来了观测台风作用下的海洋是如何响应/反馈的希望和新思路[10-11]。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启动以来,已经于2007年10月在全球无冰覆盖的大洋上建成了一个由3 000多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观测网(简称“核心Argo”),每个浮标能每隔10 d自动观测1条0~2 000 m水深内的温、盐度剖面,并通过卫星将观测资料经地面接收站和数据处理中心及互联网传递给用户[12-13]。早期的Argo浮标,大部分使用Argos卫星进行单向通讯,即无法在台风到达前或经过时能随时改变浮标的观测周期等技术参数实施对海洋的加密观测,数据传输速率也较慢(<1 bytes/s),无法满足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传输要求。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具有双向通讯、高速率传输(180~300 bytes/s)功能的铱卫星(IRIDIUM)通讯系统。目前,在全球海洋近4 000个仍在工作的Argo浮标中,已经有近60%的浮标采用铱卫星传输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9月,由中船重工七一〇所自主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采用了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BEIDOU)定位与传输观测资料,并具备与铱卫星相同的双向通讯功能,同样可用于台风海域的实时海洋监测。第一批(6个)HM2000型剖面浮标已经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率先布放在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域(吕宋岛以东);2016年9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在我国南海海域布放了10个HM2000型剖面浮标。上述部分资料经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严格质量控制后,已经通过全球通讯系统(GTS)和互联网(WWW、FTP),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共享,并得到了国际Argo信息中心(AIC)的认可。表1列出了上述各种观测仪器设备或观测系统的特点和优劣势对比[14]。可以看到,利用Argo剖面浮标(具有双向通讯、高速率传输功能的IRIDIUM通讯系统)构建海洋观测阵,对台风作用下的海洋进行大范围、长期、连续、实时监测,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最理想、最有效的观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