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程》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1

二、社会生产方式3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5

一、社会生产关系5

二、社会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6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8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学习意义10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10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11

资本主义部分14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4

第一节商品14

一、商品的二因素14

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17

三、商品的价值量19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21

第二节货币22

一、货币的产生22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24

三、货币流通规律27

第三节价值规律28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28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29

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32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32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32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35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36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36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8

三、资本的本质40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40

一、剩余价值率40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1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3

四、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44

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45

方式的绝对规律45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46

一、工资的本质46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47

三、工资的变动趋势48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50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50

第四章资本积累50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53

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55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55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58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60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62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62

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63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66

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66

第一节资本循环66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70

第二节资本周转72

一、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72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73

三、预付总资本的周转75

四、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77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78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81

第六章社会资本再生产81

第一节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81

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83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84

一、社会总产品的三大交换关系84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87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88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88

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90

三、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94

第七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97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97

一、成本价格97

二、利润99

三、利润率100

第二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03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03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06

三、平均利润的作用109

四、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110

第八章剩余价值的分割113

第一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13

一、商业资本113

二、商业利润115

三、商业剥削的特点117

第二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18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118

二、利息与利息率120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21

第三节资本主义地租123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123

二、级差地租124

三、绝对地租127

四、土地价格128

根源和必然性129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129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129

第九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29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必然性130

第二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32

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32

二、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134

三、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135

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13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138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138

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39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139

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144

第一节生产集中和垄断144

一、垄断的形成144

二、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145

三、垄断下的竞争146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47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148

二、金融寡头的统治150

一、金融资本的形成150

第二节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50

三、战后金融资本的新发展151

第三节资本输出152

一、资本输出的形成152

二、资本输出的实质和后果153

三、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154

第四节国际垄断同盟156

一、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156

二、当代国际垄断同盟157

第五节列强分割世界领土159

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159

二、新殖民主义的出现160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62

第一节具有腐朽性的资本主义162

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趋势162

二、食利者阶层的扩大和食利国的形成164

三、国民经济的军事化165

四、严重的债务经济166

五、政治上反动倾向加剧167

六、社会危机日益加深168

第二节具有垂死性的资本主义169

一、关于“垂死性”的含义169

二、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171

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剧173

四、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76

一、劳动者个体经济180

第一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180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的客观必然性180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80

社会主义部分180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182

关系的基础182

第二节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184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84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86

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经济形式190

二、私营经济191

三、中外合营企业193

四、外商独资企业195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

第一节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97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197

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199

三、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与201

计划经济的统一201

不可逾越的阶段203

一、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203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203

二、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204

商品经济的个性204

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205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与竞争206

一、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206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207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209

一、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11

经济机制的依据211

第四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211

运行机制211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含义212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形式212

第十四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214

第一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214

存在的客观必然性214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214

二、其他分配方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216

内容租要求218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218

第二节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218

二、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220

三、其他分配方式的内容和特点222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政策225

一、我国现阶段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25

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政策227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231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企业231

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作用231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作用233

第二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方式236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权”分离的236

客观依据236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238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联产承包方式240

第三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体制241

一、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242

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244

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245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247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和作用247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247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249

三、社会主义商业251

第二节社会主义货币流通253

一、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渠道253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规律255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257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258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58

二、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259

三、社会主义市场价格260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财政和信贷264

第一节社会主义财政264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264

二、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267

三、社会主义税收270

第二节社会主义信贷272

一、社会主义信贷的本质、形式和作用272

二、社会主义银行和资金市场275

三、社会主义利息278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280

第一节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内280

在的本质要求280

一、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物质保证280

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根本途径28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284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286

力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286

一、实现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286

二、生产的商品化和生产的社会化的关系288

三、工业化、现代化和生产商品化的关系289

第三节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289

技术的现代化289

一、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90

二、我国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关系291

三、我国“四化”建设的历史展望293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295

第一节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和基本依据295

一、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295

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296

第二节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298

一、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298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的第二步战略任务300

第三节两种发展战略模式及其转换301

一、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战略模式302

二、新旧两种模式的转换304

第四节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战略措施306

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上306

二、加快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308

三、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10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效益、速度和比例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效益313

二、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314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315

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的速度317

一、经济发展速度的意义317

二、影向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319

三、确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则320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比例321

一、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依据321

二、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比例关系322

三、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的手段324

第四节经济效益和速度、比例的关系325

一、效益和速度的关系325

二、速度和比例的关系326

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328

一、世界经济的整体性330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330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开放的依据330

二、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331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333

四、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34

关系的基本形式335

一、对外贸易335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335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337

三、引进技术和出口技术337

四、国际劳务合作338

第三节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339

六、对外经济援助339

一、经济特区339

五、发展国际旅游业339

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41

三、建立经济开放区343

关系的基本原则344

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344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344

四、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344

二、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345

三、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346

四、坚持统一对外的原则346

结束语348

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363

1990《政治经济学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韩秀晨主编 1990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0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0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49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49 新中国书局
政治经济学教程(1951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51 五十年代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85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85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86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86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86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86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1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1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3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3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6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6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89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8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6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6 北京:法律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1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1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8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8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剑桥中国史  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992 PDF版)
剑桥中国史 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99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1996 PDF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
1996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