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枢密院制度》求取 ⇩

沿革与组织篇1

第一章枢密院之产生及其发展1

第一节 唐五代枢密院概况1

第二节 宋枢密院之产生及其作用4

一 分相权张君权5

二 夺诸司权防专擅7

三 制三衙四厢防内兵变8

四 制将帅防外兵变9

五 以文驭武与重文轻武11

第三节 北宋枢密院之演化16

一 定型期16

二 改革期19

三 成长期21

四 壮大期22

五 破坏期23

第四节 南宋枢密院之再变24

一 高宗中兴期25

二 高宗和议期27

三 高孝光宁和战期29

四 衰落期31

注释33

第二章 枢密院之组织37

第一节 建筑物公文与印牌符券37

一 建筑物37

二 公文程式39

三 印牌符券42

一 特殊组织47

第二节 特殊组织与附属及共属机关47

二 直属机关51

三 三省枢密院共属机关59

四 地方机关——河南河北诸(马)监61

附:枢密院附属机关表62

第三节 枢密长贰及其员任之分析63

一 枢密使63

二 知枢密院事70

三 枢密副使76

四 同知枢密院事81

五 签书枢密院事87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92

八 枢密院事95

七 领枢密院事95

第四节 枢密直学士之变质96

第五节 属员110

一 枢密承旨110

二 检详及检用官114

三 编类文字及编修官117

四 干办及计议官119

五 小吏120

六 附属机关官吏122

七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125

八 枢密院宣徽院共属官126

九 将佐126

十 差使128

十一 効(效)士130

十二 给使131

十三 从人及赞引132

十四 提辖亲军(兵)137

(附)138

1.枢密院直属官吏将佐表138

2.枢密院附属及共属官吏表139

3.枢密院给使及从人表140

注释141

任禄篇145

第一章任用及去任原因145

第一节 任用原因145

一 长贰任用原因145

(附)长贰任用原因统计图153

二 属员任用原因154

(附)枢密属员任用原因统计图156

第二节 去任原因157

一 长贰迁改降宰执原因157

二 长贰其他去任原因159

(附)枢密长贰去任原因(除迁改宰执外)统计图166

三 属员去任原因167

(附)枢密属员去任原因(除迁转本院官吏外)统计图171

第二章 任用资格172

第一节 长贰任用资格172

一 枢密使任用资格172

二 知枢密院事任用资格183

三 枢密副使任用资格192

四 同知枢密院事任用资格198

五 签书枢密院事任用资格208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任用资格217

七 领枢密院事任用资格221

八 枢密院事任用资格222

第二节 属员任用资格223

一 枢密承旨任用资格223

二 枢密都承旨任用资格224

三 枢密副都承旨任用资格229

四 检详官(检详逐房文字或诸房文字)任用资格232

五 编类文字任用资格235

六 编修官任用资格235

七 计议官任用资格237

八 小吏任用资格239

(附)枢密院小吏保引及拣试法240

九 附属机关属官任用资格243

十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任用资格244

十一 枢密院将佐正员及差使任用资格244

十二 枢密院将佐兼及权员任用资格245

注释248

第三章 初任带衔249

第一节 初任枢密长贰带衔249

一 初任枢密使带衔249

二 初任知枢密院事带衔257

三 初任枢密副使带衔262

四 初任同知枢密院事带衔267

五 初任签书枢密院事带衔275

六 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带衔282

七 初任领枢密院事带衔285

第二节 初任枢密院属员带衔288

一 初任枢密承旨带衔288

二 初任枢密都承旨带衔288

三 初任枢密诸房副承旨带衔291

四 初任枢密副都承旨带衔292

五 初任逐房副承旨带衔294

六 初任检详官带衔295

七 初任编修官带衔296

八 初任计议官带衔297

九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带衔299

十 枢密院宣徽院共属官带衔299

十一 枢密院将佐带衔299

十二 差使带衔301

注释303

第四章 在任官衔之变动305

第一节 在任枢密长贰官衔之变动305

一 在任枢密使官衔之变动305

二 在任知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313

三 在任枢密副使官衔之变动321

四 在任同知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326

五 在任签书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332

六 在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338

七 在任领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340

第二节 在任枢密院属员官衔之变动343

一 在任枢密院承旨官衔之变动343

二 在任枢密都承旨官衔之变动343

四 在任枢密副都承旨官衔之变动346

三 在任诸房副承旨官衔之变动346

六 在任检详官官衔之变动349

五 在任逐房副承旨官衔之变动349

七 在任编修官官衔之变动350

八 在任计议官官衔之变动351

九 在任小吏官衔之变动353

十 在任将佐官衔之变动353

十一 在任差使官衔之变动354

第五章 去任途径及带衔356

第一节 枢密长贰升迁及降改宰执途径356

一 正员357

二 权员363

(附)枢密长贰正员迁改宰执途径表364

一 枢密都承旨升迁途径365

第二节 枢密院属员迁转本院官吏途径365

二 其他迁改途径366

第三节 枢密长贰罢卒367

一 枢密使罢卒368

二 知枢密院事罢卒373

三 枢密副使罢卒378

四 同知枢密院事罢卒382

五 签书枢密院事罢卒386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罢卒390

七 领枢密院事罢免391

第四节 枢密院属员罢卒392

一 枢密承旨罢免392

二 枢密都承旨罢卒393

三 枢密副都承旨罢卒395

四 枢密逐房副承旨罢免397

五 检详官罢免397

六 编修官罢免399

七 编修文字罢免400

八 计议官罢卒400

九 小吏罢免401

十 附属机关属官罢免403

十一 共属官罢免403

十二 将佐罢卒404

十三 差使罢免404

第六章 任用规限405

第一节 任期与任数405

一 枢密长贰任期与任数之统计405

(附)枢密长贰任期统计图及其分析417

二 枢密属员之任期与任数431

第二节 朝仪班序433

一 朝参地点及仪制433

二 告谢与辞谢436

三 班序438

第三节 刑法禁制446

一 刑罚446

二 禁约447

三 限制451

注释455

第七章 俸赐假荫456

第一节 俸给456

二 料钱及衣料(附)表457

一 禄粟457

三 职钱459

四 厨钱459

五 餐钱459

六 厨料460

七 随身傔人衣粮餐钱461

八 寄禄俸给461

第二节 赏赐假期466

一 赏赐钱物466

二 赐宅474

三 赐宴474

四 疾卒恩赐481

五 官告宣麻490

六 辍朝与假期492

第三节 赠荫配庙494

一 赠封494

二 恩荫495

三 配享(附)配享表498

四 家庙500

注释500

职掌篇503

第一章军队之编制与管理503

第一节 招军503

一 招填禁军504

二 募填厢兵506

三 募集乡兵507

四 招纳蕃兵510

一 校(教)阅法之修定与颁行511

第二节 教阅511

二 教阅时间及地点之编排513

三 教阅及训练官之选派516

四 教习方式之规定518

第三节 拣汰520

一 拣汰法条之议定与颁行521

二 遣官拣汰523

三 阅试与拍试524

第四节 屯戍525

一 屯驻526

二 驻泊528

三 驻扎530

四 分屯532

五 就粮533

第五节 迁转换官与审察升差534

一 迁补534

二 换官540

第六节 兵籍545

一 兵数与兵额546

二 兵籍分类及作用548

第七节 军俸552

一 封桩552

二 请受或请给555

第八节 军赏558

一 军赏之掌理方式558

二 军赏之分类562

第九节 刑禁576

一 刑禁权力之变动与条法之制定577

二 禁约之立定579

三 军队犯罪之处理方法581

第二章 国防与治安589

第一节 宋初讨叛及统一之决策与战守589

一 征李筠589

二 征李重进590

三 平荆南590

四 平後蜀590

五 平北汉591

第二节 防辽计划与对辽和战591

第三节 防夏计划与对夏战争596

第四节 对金防御与宋金和战611

第五节 对元之防战与南宋之亡623

第六节 防吐蕃计划与收复湟鄯二州626

第七节 交趾及西南蛮之防御与征讨629

一 对交趾战争与防御部署630

二 对湖北蛮作乱之处理631

三 对湖南蛮作乱之处理632

四 平安泸蛮拓地千里633

五 对黎州蛮之防御与布置634

六 讨广源蛮侬氏及善後措施635

七 对黎洞蛮人作乱之处理636

第八节 招捕盗贼636

一 北宋枢密院对盗患之措施636

二 南宋江南北之盗患与枢密院之招讨639

第一节 马政644

一 养马644

第三章 军备与军须644

二 买马650

三 运马659

四 验马665

五 马匹之分配与应用667

六 死病马之处理669

七 进马之处理671

(附)驿券驿牌与驿铺672

第二节 军器678

第三节 修筑城寨关堡681

一 河北路略葺城壁682

二 河东路筑诸寨682

三 陕西沿边五路修筑城堡关寨684

四 四川诸路筑堡寨689

五 荆湖南北路修筑城寨690

六 两浙路修置寨栅690

七 淮南及广南东路开濠堑立寨栅691

(附一)葺建营垒692

(附二)枢密院掌管制作或参阅之图籍692

(附三)枢密院废置或拨隶之路及州县694

第四节 营田与屯田695

(附)粮草之籴粜与桩管700

第四章 铨选与除罢702

第一节 武罢之选授702

一 铨选武臣702

二 差除武官708

三 武臣之磨勘叙复与换资721

(附)皇族授官迁官与恩赐725

第二节 文官之荐授与易罢727

一 推荐727

二 除授730

三 转官与回授733

四 罢黜734

第三节 归正及归明制度734

一 归正735

二 归明741

(附)对归明人之管理746

第五章 礼仪外交748

第一节 国信外交748

一 掌国书牒本回诏与外交文字748

二 参预国信事务750

三 参预接伴事务755

第二节 大礼祭祀757

一 册谥与丧礼757

二 祭祀765

三 行香上寿与建道场771

第六章 其他职掌773

第一节 编修与校勘773

一 编修正史及政制书773

二 编修敕令格式及条法779

三 编修枢密院有关文字781

四 编修国信礼仪书籍783

五 编修兵书784

六 其他编纂书籍785

七 校勘书籍786

一 兼摄宰相副相职位787

第二节 兼摄宰相副相职及参预地方民政787

二 地方民政789

(附)抚谕及巡视地方790

第三节 考试790

一 考试官791

二 点检试卷官792

三 参详官793

四 考校官793

第四节 财运794

一 枢密兼财经官795

二 财经之来源与节约795

三 转运798

四 财经支借799

一 治水801

第五节 工务801

二 修建桥梁805

三 修治诸堰805

四 修葺道观宫殿806

五 其他有关工务或木材事806

第六节 刑法戒约与赏给807

一 刑法807

二 戒励与约束812

三 俸给与赏赐814

第七节 杂务815

一 兼东宫官816

二 兼宣徽事817

三 兼皇官及行宫使818

四 侍立宣旨818

五 其他杂务819

关系与得失篇823

第一章二府合分及其得失823

第一节 北宋枢密院分相权之利弊824

一 二府分职期824

二 二府关报期825

三 二府同议期826

四 三省枢密院同呈与独班奏事期835

五 三省枢密院制度破坏期850

第二节 南宋二府互兼与权相政治之形成852

一 南宋初权宜期852

二 变化期855

三 秦桧专政期857

四 二府争权期860

五 韩?胄专政期861

六 史弥远专政期862

七 二相兼枢密使第一期863

八 史嵩之专政期864

九 二相兼枢密使第二期864

十 谢董程丁独相兼枢密使期865

十一 贾似道专政期866

第二章 枢密院与有关官司869

第一节 枢密院与六部职掌之抵触869

一 枢密院与吏部869

二 枢密院与兵部871

三 枢密院与户部877

四 枢密院与刑部877

六 枢密院与工部878

五 枢密院与礼部878

第二节 枢密院与中央其他官司之关系879

一 枢密院与三司879

二 枢密院与审官西院880

三 枢密院与台谏880

四 枢密院与三衙885

五 枢密院与御营司888

第三节 枢密院与督府及帅司891

一 枢密院与督府891

二 枢密院与帅司894

注释903

第三章 宋枢密院之批判904

第一节 文武资枢密长贰与国势之关系904

第二节 枢密院内部之缺点914

一 枢密院行政之失915

二 枢密院官属之冗916

三 枢密官属俸给之滥917

四 枢密官属恩荫之滥917

五 枢密院职掌杂而不专918

第三节 宋辽金元枢密院制度之比较922

第四节 理想之宋枢密院制度937

一 枢密长贰937

二 枢密属员938

(附)枢密院直属官吏表940

三 枢密院附属机关940

四 枢密院职掌942

五 枢密院与有关官司职掌界限943

(附)枢密院附属机关及职掌表945

注释946

附录篇947

两宋枢密表凡例及说明947

北宋枢密表948

附:伪楚与宣仁枢密表1001

北宋枢密副贰结局表1002

南宋枢密表1003

南宋枢密表一1003

南宋枢密表二1014

南宋枢密表三1025

南宋枢密表四1027

南宋枢密表五1029

南宋枢密表六1051

南宋枢密表七1075

北宋枢密表注释1081

伪楚与宣仁枢密表注释1134

北末宋枢密副贰结局表注释1135

南宋枢密表注释1136

南宋枢密表一注释1136

南宋枢密表二注释1147

南宋枢密表三注释1161

南宋枢密表四注释1166

南宋枢密表五注释1168

南宋枢密表六注释1192

南宋枢密表七注释1213

引用书目1217

1981《宋枢密院制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梁天锡著 1981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两宋田赋制度(1932 PDF版)
两宋田赋制度
1932 新生命书局
中国书院制度(民国23.11 PDF版)
中国书院制度
民国23.11 中华书局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民国71 PDF版)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
民国71 华世出版社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1981年03月新1版 PDF版)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
1981年03月新1版 中华书局
中国书院制度( PDF版)
中国书院制度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法院管理制度( PDF版)
法院管理制度
浙江省临安市人民法院
病种质量控制标准(1992 PDF版)
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1992
宋枢密院制度  下(1981 PDF版)
宋枢密院制度 下
1981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1980 PDF版)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1980 北京:文津出版社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1981 PDF版)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
1981 北京:中华书局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1982 PDF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1982 台湾商务印书馆
宋代行会制度史(1997 PDF版)
宋代行会制度史
1997 北京:东方出版社
密度和浓度(1981 PDF版)
密度和浓度
1981 北京:计量出版社
宋代监察制度(1996 PDF版)
宋代监察制度
1996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宋代司法制度(1992 PDF版)
宋代司法制度
1992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