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作者 | 高明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文物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96 |
出版时间 | 198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9068·142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1230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序言3
上编 古文字学基础3
第一章 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4
一 对汉字起源和字体结构的探讨4
二 有关汉字的专门著作4
第二节 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字”5
一 对汉字形体的规范整理5
二 隶书的创立6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字书与辞书6
一 西汉时期的字书6
二 东汉时期的字书7
三 两汉时期的辞书8
四 今古文学之争对文字学的影响9
第四节 三国至隋唐对汉字的研究10
一 魏晋时期的字书和辞书10
三 唐代的“字原学”12
二 纠正流俗刊正字体的措施12
四 汲冢竹书及石鼓文的发现13
第五节 两宋时期对汉字研究的贡献14
一 二徐对许慎《说文解字》的复原14
二 金石学的兴起15
三 “六艺文字”的搜集和著录16
四 隶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18
五 “六书”的研究18
七 宋代的辞书19
六 宋代编撰的字书19
八 宋代的韵书20
第六节 元明时期关于汉字的研究21
一 元明时期对“六书”的研究21
二 明代的字书22
三 明代陈第对上古音韵学的创兴22
第七节 清代古文字学的建立和发展23
一 上古音韵学的建立23
二 对《说文解字》研究的重要成就24
三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25
四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罗、王的学术活动26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9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29
一 汉字同汉语的关系29
二 历史上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30
三 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32
四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38
一 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过程42
第二节 汉字的发展42
二 汉字的发展前途47
第三章 汉字的古形50
第一节 研究汉字形体的传统理论--“六书”50
一 指事51
二 象形52
三 会意54
四 形声57
五 转注61
六 假借63
第二节 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变化65
第三节 意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146
第四节 汉字形体的简化与规范化180
一 汉字形体的简化181
二 汉字形体的规范化186
第五节 古文字的考释方法189
一 因袭比较法191
二 辞例推勘法192
三 偏旁分析法193
四 据礼俗制度释字194
第四章 汉字的古音196
第一节 语音学常识197
一 元音和辅音198
二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200
三 传统音韵学所谓的“五音”和“七音”201
四 声母和韵母203
五 声调204
一 反切和双声叠韵205
第二节 中古音韵205
二 中古音的声纽206
三 中古音的韵部209
四 等韵和四呼216
第三节 上古音韵221
一 上古声纽的考定222
二 上古韵部的考定223
三 对转、旁转和声调236
四 关于上古音韵学研究成果的应用237
第五章 汉字的古义239
第一节 训诂的意义和源流239
一 训诂的意义239
二 训诂的源流240
第二节 训诂学的主要方法243
一 形训例243
二 义训例244
三 音训例244
五 以雅言训方言例245
四 以共名训别名例245
第三节 训诂学要籍简介246
一 《尔雅》246
二 《小尔雅》248
三 《广雅》248
四 《释名》250
五 《方言》251
六 《急就篇》252
七 《说文解字》253
下编 古文字学专题259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259
第一节 商代甲骨文259
一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259
二 关于甲骨的整治、鑽凿、占卜与刻辞269
三 甲骨文的语法283
四 商代甲骨文的分期297
五 商代甲骨文选读311
一 周代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378
第二节 周代甲骨文378
二 周代甲骨文选读381
第七章 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390
第一节 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铜器铭文390
一 商周时期的铜器390
二 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402
第二节 商周时期铜器铭文研究概况405
一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405
二 关于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414
第三节 周代彝铭断代和分区422
一 西周彝铭断代研究422
二 东周铜器铭文的区域特征433
第四节 商周时期彝铭选读435
一 商代彝铭选读435
二 西周彝铭选读438
三 春秋、战国时期彝铭选读477
第八章 战国古文字资料综述494
第一节 载书494
一 侯马载书的种类、内容和出土情况496
二 侯马载书之研究497
三 侯马载书选读504
第二节 缯书510
一 楚缯书的发现和研究510
二 楚缯书的内容和性质513
三 缯书释注517
第三节 战国兵器刻辞530
一 韩国兵器刻辞530
二 赵国兵器刻辞539
三 魏国兵器刻辞545
四 秦国兵器刻辞551
五 燕国兵器刻辞557
六 齐国兵器刻辞561
第四节 战国玺印563
一 玺印的起源563
二 古玺的研究565
三 战国玺印选释575
结束语595
1987《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明著 1987 北京:文物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古文字学导论
- 1965 太平书局
-
- 中国文学通论 中卷
- 1935
-
- 中国考古学通论
- 1990
-
- 古文字学导论
- 1981
-
- 中国文字学通论
- 1984 台湾学生书局
-
- 古文字论丛
- 1999 艺文印书馆
-
-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 1987 北京:文物出版社
-
- 战国文字通论
- 1989 北京:中华书局
-
- 古文字学导论
- 1981 济南:齐鲁书社
-
- 古文字论集
- 1992 北京:中华书局
-
-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
- 1998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中国考古学通论
-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古文字学新论
- 1983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
- 中国考古学通论
- 1990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