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古代部分 第3册》求取 ⇩

第三册1

〔肆〕封建社会(二)——三国至南北朝末——1

一 三国并立和西晋的统一1

(一)三国局势的形成1

1.州牧设置1

2.董卓之乱2

3.三国并立6

(1)曹操统一北方和官渡之战6

(甲)曹操镇压黄巾军和割据势力的形成6

(乙)官渡之战和破灭袁氏割据势力11

(丙)曹操平定关中16

(2)孙策占据江东和赤壁之战17

(甲)孙策占领江东17

(乙)赤壁之战19

(3)刘备据蜀和夷陵之战23

(二)三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28

1.魏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28

(1)曹魏屯田28

(2)户调制 抑制豪强31

(3)手工业、商业的恢复33

(4)唯才是举和九品官人法34

2.蜀汉的政治36

(1)诸葛亮治蜀和伐魏36

(2)南中各族与蜀汉的关系42

3.孙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44

(1)孙吴强迫山越出山44

(2)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45

(甲)吴的屯田与农业45

(乙)吴的手工业、商业和海上交通46

(3)吴的豪强兼并和人民的痛苦47

(甲)豪强兼并和封建依附者47

(乙)赋役剥削和人民的痛苦50

(三)西晋的短期统一和世族门阀的统治51

1.西晋的统一51

(1)司马氏掌握政权51

(2)蜀汉及吴的灭亡53

(甲)蜀汉的灭亡53

(乙)吴的灭亡54

2.晋统一前后的经济措施56

(1)屯田制的破坏及民屯的废罢56

(2)户调式57

3.西晋的政治 统治者的腐朽和内乱58

(1)西晋的政治58

(2)西晋统治者的腐化63

(3)八王之乱67

二 各族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共同斗争东晋建国和十六国70

(一)各族人民起义和西晋灭亡70

1.西晋时期的内迁各族70

2.各族人民大起义76

(1)氐、汉流民起义和巴氐李氏建立成汉76

(2)长江中游的人民起义78

(甲)张昌领导的荆州人民起义78

(乙)巴蜀流民在荆湘的起义80

(3)匈奴人民的起义和匈奴贵族建立汉国81

(4)北方人民起义82

(甲)青、兗人民起义82

(乙)汲桑领导的冀州人民起义83

┖1)唐律84

甲、除断趾、撰“律疏”84

3.西晋灭亡84

乙、改缘坐法85

(2)官制(一)86

(1)汉和前赵的兴亡86

1.汉和前、后赵在北方的统治86

(二)西晋灭亡后六十年间(公元315—383年)的北方形势86

丙、垂拱格式86

丁、开元新格86

(2)后赵的统治88

(甲)羯族石勒建立后赵88

(乙)后赵统治期间的经济和政治89

三省六部89

(3)官制(二)89

台、寺、监90

(4)府兵90

(丙)石虎的残暴统治和人民起义93

(丁)后赵的灭亡95

(1)鲜卑慕容部割据辽东、西和黄河流域96

2.前燕、前秦、前凉的分立和前秦的统一96

(2)张氏割据凉州98

(3)氐族苻氏割据关中100

(甲)前秦灭前燕、前凉101

(4)前秦统一北方及其经济和政治101

(乙)前秦的经济和政治103

(1)南北大族建立东晋政权和宽纵豪强的统治政策106

1.东晋政权的建立106

(三)晋的南渡和南北战争106

(甲)江南士族镇压农民起义军 寒门和士族间及南北士族间的矛盾108

(2)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108

(乙)王敦之乱111

(丙)苏峻之乱113

2.东晋的北伐战争115

(1)祖逖北伐115

(2)桓温灭蜀及北伐118

3.淝水之战122

(四)淝水战后的北方形势和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127

1.羌族姚氏、匈奴赫连氏先后割据关中 魏灭夏127

(1)羌族姚氏建立后秦127

(2)匈奴赫连氏建立夏 魏灭夏128

(1)后燕的建立和迅速瓦解131

2.鲜卑慕容部重建燕国 魏灭后燕、北燕131

(甲)南燕割据青、兗134

(2)后燕瓦解后的南、北燕和魏灭北燕134

(乙)冯氏割据辽西和魏灭北燕135

3.卢水胡沮渠氏割据凉州和魏灭北凉136

(1)土地兼并和赋役剥削139

1.东晋末年的黑暗统治139

(一)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139

三 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 南朝的政治和经济139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143

2.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146

3.东晋的灭亡150

(二)南朝的政治153

1.宋、齐、梁、陈的更迭及南北形势153

(1)刘裕的政治、经济措施和元嘉之治153

(2)刘裕的北伐和宋魏间的战争160

(3)赵广领导的益州地区人民起义163

(4)刘宋皇室内部纷争和萧道成代宋167

(5)检籍 唐?之起义168

(6)萧衍代齐和侯景之乱173

(7)西魏破江陵和陈霸先代梁175

2.南朝门阀的僵化和寒人掌机要182

(1)谱学和寒人的挤入士族182

(2)士族的腐朽和寒人的掌权184

3.南方诸少数民族189

(1)蛮族189

(2)僚族191

(3)俚族192

(三)南朝社会经济 劳动人民的境遇193

(1)农业的发展193

1.农业和农业生产者193

(2)对自耕农民的赋役剥削195

(甲)租调杂税和征收制度195

(乙)徭役制度199

(3)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03

(4)封建依附农民的扩大205

(甲)纺织手工业207

(1)手工业的发展207

2.手工业和手工业者207

(乙)坑冶手工业208

(丁)其他210

(丙)烧瓷手工业210

(2)官府手工业中的劳动者——百工、刑徒、募吏211

(甲)商税212

(1)商业的发展212

3.商业、贵族官僚经商和商人的地位212

(乙)都市和交通214

(丙)南北商业来往和海外贸易216

(丁)货币217

(2)贵族、官僚、军人经商和一般商人的地位218

(一)北魏前期的经济和政治221

四 北朝的政治和经济221

(甲)奴婢和隶户221

(1)奴隶生产制的发生和官府控制的人户221

1.鲜卑拓跋部的社会发展过程221

(乙)隶属官府的各种人户222

(丙)计口受田的新民224

(甲)拓跋部成员的贫富分化225

(2)拓跋部成员的贫富分化和部落氏族的解体225

(乙)统治机构的形成226

(丙)部落氏族的解体228

(丁)隶属于拓跋政权的未离散的北边部落229

2.北魏前期在黄河流域的统治230

(甲)拓跋统治者与汉族豪强大地主的勾结和矛盾230

(1)灭燕以后拓跋统治者和汉族豪强大地主的复杂关系230

(乙)北方宗族的强大和宗主督护制234

(甲)人民的赋役负担235

(2)北魏前期的赋役征发和吏治235

(乙)北魏前期的地方制度和官吏贪污237

(甲)人民逃亡238

(3)人民的逃亡和武装斗争238

(乙)盖吴领导的起义和边冏、梁会领导的起义239

3.柔然和塞外高车243

1.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247

(二)孝文帝的改革247

(1)整顿吏治247

(2)均田令248

(3)三长制和调整租调250

(1)迁都洛阳和鲜卑贵族中间改革和反对改革的斗争251

2.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251

(2)改革鲜卑旧俗255

(3)鲜卑贵族的门阀化 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地主的进一步结合256

(甲)定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地主的姓族等级256

(乙)改姓和通婚257

(1)吏治的败坏259

1.北魏末期的黑暗统治259

(三)北魏末期各族人民大起义259

(2)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261

(3)赋役剥削的加重263

(4)僧俗地主的大土地占有及高利贷266

(5)农民破产逃亡268

2.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269

(1)六镇起义269

(2)关陇人民起义276

(2)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91

3.东魏、北齐的政治293

(1)统治集团的贪污骄纵293

(2)东魏和北齐初期的一些改革措施293

(3)北齐后期的腐朽统治296

1.北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和经济298

(1)宇文氏政权的建立298

(五)西魏北周的政治和经济 隋的代周298

(2)西魏北周时期政治军事制度的改革301

(甲)吏治的整顿301

(乙)改官制303

(丙)府兵制304

(丁)周武帝禁断佛道305

(3)西魏北周的社会经济306

(甲)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及均田制306

(乙)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307

(丙)周武帝的释放奴婢和杂户308

2.北周的统一北方和隋的代周309

(1)北周统一北方309

(甲)取蜀及平江陵309

(乙)灭北齐310

(2)周宣帝的昏暴及隋的代周313

五 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16

(一)玄学和佛教、道教 无君论与无神论316

1.玄学316

2.佛教和道教320

(1)佛教与玄学的合流320

(2)道教的演变324

3.无君论与无神论326

(1)鲍敬言的无君论326

(2)范缜的神灭论330

(二)文学、史学和地志学336

1.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新成就336

(1)建安文学336

(2)东晋杰出的诗人陶潜341

(3)民歌343

(甲)吴歌343

(乙)西曲344

(丙)北曲345

(4)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346

2.史学及地志学348

(1)史学348

(2)地志学351

3.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的兴起353

(1)书法353

(2)绘画355

(3)雕塑356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357

1.历算357

(1)刘徽 何承天357

(2)祖冲之 祖暅之359

(3)张子信361

2.机械制造362

3.地图学363

4.农业科学364

5.医学364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66

1.对大秦——东罗马的交通366

2.对中亚及西亚各国的交通368

3.对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交通370

4.对越南和南洋的交通374

5.对高丽、百济、新罗及倭国的交通376

附录一:中国青瓷史略380

附录二:十六国兴亡表之一386

十六国兴亡表之二387

附录三:魏晋南北朝帝系纪元年表389

附录四:重要地名表410

本书第三册引用书目425

1965《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古代部分 第3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唐长孺主编 1965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