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建造及其共生矿床分析》求取 ⇩

有关沉积建造理论的若干问题1

第一章 沉积建造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1

第一节 关于沉积建造的概念1

第二节 研究建造理论的意义2

一、建造与找矿问题2

二、建造与地壳构造运动问题6

三、建造与地壳的古气候带10

四、建造与地壳演变历史11

第一节 岩石共生的涵义13

第二章 关于岩石共生的问题15

第二节 岩石共生的各种类型15

一、相变式的岩石共生15

二、复合式的岩石共生16

第三节 岩石共生原因的分析17

一、共生的古构造和古气候原因17

二、共生的地质历史原因20

第三章 沉积建造分类问题23

第一节 分类原则问题23

第二节 本书的建造分类方案25

第四章 沉积建造分析方法33

一、建造物源成因分析34

第一节 建造物质组成特征的研究34

二、建造物质平衡度分析36

三、建造含矿组分特征分析42

第二节 建造的相型鉴定43

一、相型鉴定的宏观方法43

二、相型鉴定的微观方法49

(一)粒度分析法49

(二)碳酸盐岩(及其它内碎屑岩)结构分析法55

(三)自生矿物及地球化学分析法56

第三节 建造的韵律旋回分析57

(一)冲积扇相旋回58

一、相旋回的基本模型58

(二)河流相旋回59

(三)湖泊型旋回60

(四)三角洲相旋回61

(五)堤岛海岸相旋回62

(六)正常浅海碳酸盐型旋回63

(七)萨布哈型旋回64

(八)礁灰岩相旋回65

(九)蒸发相旋回66

(十)高密度流型沉积韵律67

(十一)深海扇型韵律68

二、大旋回分析的意义和方法69

(十二)冰积型旋回69

第四节 建造体态和共生模式分析73

一、建造体态的划分和类型73

二、建造体态的复现方法74

三、建造的岩石共生模式的分析方法75

(一)横向相变分析法75

(二)纵向相序分析法76

四、建造体内核和外缘的划分87

五、建造体态分析的意义87

(二)复陆屑式-火山复陆屑式建造序列(以新华夏沉降带建造序列为例)90

(一)火山硅质建造序列(优地槽—冒地槽建造序列)90

六、建造序列分析90

(三)稳定陆源建造序列(稳定地块阶段建造序列)91

(四)杂陆屑式建造序列(以喜马拉雅地槽带为例)91

(五)火山—稳定陆源建造序列(以滇黔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为例)91

中国主要沉积建造类型及其共生矿床94

第五章 稳定陆源建造——单陆屑式建造组合94

第一节 单陆屑建造94

一、华北震旦亚界及寒武系单陆屑建造94

(一)岩石组合及岩相组合特征94

(二)建造的共生矿床97

二、华南泥盆系单陆屑建造98

(一)岩石组合及岩相组合特征100

(二)沉积旋回、亚带及其铁矿床的共生102

三、华北下寒武统单陆屑建造104

(一)磷矿层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104

(二)沉积环境的判别和沉积旋回分析107

四、关于单陆屑建造的结论109

第二节 陆源铝土铁质建造110

一、华北石炭系陆源铝土铁质建造110

(一)建造体及其旋回结构111

(二)建造中的共生矿床112

二、华南陆源铝土铁质建造112

(一)建造亚带及其组合特征112

三、建造形成条件及成矿条件114

(二)建造的共生岩石及矿床的组分特征114

第三节 单陆屑含煤建造116

一、岩石组合及岩相组合特征116

二、沉积旋回及其横相变化116

三、建造体内煤层的共生规律119

第四节 陆源粘土硅质建造120

一、岩石共生关系的特殊性120

二、建造的垂直层序及横相变化121

三、关于建造序列和遵义式锰、铁、硫矿床的成因123

第六章 次稳定陆源建造——复陆屑式建造组合126

一、建造的物质组成特征及沉积环境127

第一节 红色复陆屑建造127

三、建造体的水平分带及与其它建造的交替关系129

二、建造的岩石组合及韵律旋回性129

四、建造中含铜分带性及其它共生元素130

五、建造在我国的分布和滇川建造带的一般特点132

六、建造形成和含铜物源及其富集成矿问题134

第二节 杂色复陆屑建造137

一、建造的岩石组合特征137

二、碎屑型杂色复陆屑建造141

三、碳酸盐型杂色复陆屑建造143

四、建造的沉积韵律和旋回结构特征145

六、建造的生油条件问题147

五、建造中微量元素分配特点147

第三节 灰色复陆屑建造及火山复陆屑式建造150

一、东北含煤油页岩型建造带150

二、火山复陆屑式建造带151

三、灰色复陆屑建造与杂色复陆屑建造形成条件的比较154

第七章 非稳定陆源建造——杂陆屑式建造组合156

第一节 杂陆屑式建造的一般涵义和特点156

一、关于“磨拉式”、“复理式”建造两词的由来和涵义156

二、关于混杂式建造及其假说158

三、三种杂陆屑式建造类型的展布关系160

(二)复理石的物质组成161

(一)复理石的粒度组分161

第二节 复理式建造161

一、复理石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61

(三)复理石的韵律结构162

(四)复理石的层面构造163

二、复理石的类型165

(一)复理石的韵律类型165

(二)复理石的成分类型165

三、复理式沉积的旋回性167

四、复理式沉积的水平分带168

五、复理式建造体态及其地位170

六、复理式建造的含矿性171

七、复理式建造的成因机理问题172

第八章 火山硅质建造及远硅质建造175

第一节 关于火山硅质建造的一般特征175

一、细碧角斑岩型建造175

二、碧石型建造177

三、硅质页岩型建造178

第二节 远硅质建造181

一、两个巨型远硅质建造带181

(一)云贵川远硅质建造带181

(二)鄂湘黔远硅质建造带182

二、建造的岩石共生模式184

三、建造的物质组分特征185

四、建造带内的微相带188

五、磷质微组分地球化学191

六、在建造系列中的地位193

七、关于远硅质型建造的聚磷成矿机理问题196

(一)如何评价化学沉淀说196

(二)远硅质型建造的聚磷成矿机理198

八、关于聚磷机理与微相地球化学的内在联系199

第一节 异地碳酸盐建造201

一、岩石岩相组合特征201

第九章 正内漏建造201

二、沉积岩相的序列及其组成特征203

三、建造的沉积旋回分析205

四、海进、海退环境的沉积地球化学206

五、建造的横向变异206

第二节 远单陆屑碳酸盐建造209

一、定义209

二、广西泥盆系远单陆屑碳酸盐建造209

(一)建造的韵律旋回结构209

(二)建造的水平分带211

(三)建造的含矿性211

一、造礁碳酸盐建造的划分213

第三节 藻礁碳酸盐建造213

二、华北震旦亚界藻礁碳酸盐建造的岩石组合特征214

三、藻白云岩微相及其形成条件分析217

四、藻礁碳酸盐建造的垂向变化217

五、藻礁碳酸盐建造的横向变化和古地理环境222

第十章 蒸发式内源建造(蒸发式建造)225

第一节 蒸发式建造的一般特征225

一、建造的岩石组合特征225

一、西南三叠系蒸发式建造及其亚带226

二、建造的韵律旋回结构226

三、建造的体态特征227

(一)第一建造亚带228

第二节 几个蒸发式建造的分析228

四、共生元素在建造体内的分布228

(二)第二建造亚带230

二、湖北第三系蒸发式建造及其亚带231

(一)浅坳陷建造亚带231

(二)深坳陷建造亚带233

三、云南侏罗一白垩系蒸发式建造及其亚带234

第三节 蒸发式建造的含矿意义及其共生原因236

主要参考文献238

图版及图版说明242

1979《沉积建造及其共生矿床分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孟祥化著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陆相沉积岩的构造特征及其研究方法(1962 PDF版)
陆相沉积岩的构造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1962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沉积矿床的地球化学( PDF版)
沉积矿床的地球化学
沉积矿床学(1994 PDF版)
沉积矿床学
1994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矿床及其构造背景(1990 PDF版)
矿床及其构造背景
1990 北京:地质出版社
华北地台沉积建造(1983 PDF版)
华北地台沉积建造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钨矿石中钨及其伴生元素的分析(1960 PDF版)
钨矿石中钨及其伴生元素的分析
1960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沉积矿床地球化学(1986 PDF版)
沉积矿床地球化学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教程(1987 PDF版)
沉积岩石学教程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河流沉积体系分析(1987 PDF版)
河流沉积体系分析
198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1987 PDF版)
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1991 PDF版)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
1991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微积分及其应用(1988 PDF版)
微积分及其应用
1988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沉积岩  物  粒度分析及其应用(1978 PDF版)
沉积岩 物 粒度分析及其应用
1978 北京:地质出版社
沉积矿床和矿床概论(1984 PDF版)
沉积矿床和矿床概论
198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都地质干部学院
国外沉积岩及其有关矿产盐类矿床部分19782总第14期(1978 PDF版)
国外沉积岩及其有关矿产盐类矿床部分19782总第14期
1978 国家地质总局成都地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