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工程》求取 ⇩

第一章数字传输引论1

1.1 数字信号及有关基本定义1

1.2 数字信号传输码型5

1.3 数字信号传输系列11

1.4 基带数字传输原理12

1.4.1 码间干扰及眼图12

1.4.2 Nyquist准则与Nyquist滤波特性的最佳分配15

1.4.3 基带传输的误码率27

1.4.4 匹配滤波30

1.4.5 基带时域均衡32

1.5 通带数字传输原理36

1.5.1 数字调制解调的一般概念36

1.5.2 通带传输的最佳检测概念与误码率42

1.6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引论50

1.6.1 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系统模型50

1.6.2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与未来通信网构成的基本关系52

1.6.3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55

1.6.4 当代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发展动向58

第二章传输分析63

2.1 传输信号的波形分析63

2.2 传输信号的功率谱分析70

2.2.1 功率谱分析方法70

2.2.2 功率谱分析的一些重要公式与结果72

2.3 热噪声、干扰、失真同时作用下的误码分析83

2.3.1 分析计算方法分类83

2.3.2 热噪声、干扰、失真作用下的MPSK系统的误码率分析85

2.3.3 热噪声、干扰、失真作用下的MQAM系统的误码率分析96

2.4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中断预测分析106

2.4.1 传播模型及有关统计参数107

2.4.2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对抗措施112

2.4.3 Signature的概念113

2.4.4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中断预测114

2.5 射频干扰分析126

2.5.1 FDM-EM系统间的干扰128

2.5.2 模拟或数字系统对数字系统的干扰130

2.5.3 数字系统对模拟系统的干扰131

2.5.4 A.I.及R.I.方程及其推广应用133

2.6 可靠性、可用性分析138

2.6.1 概念与定义138

2.6.2 可靠性、可用性估计139

第三章信号设计与信号检测141

3.1 基本理论问题——评价标准及性能极限141

3.2 从频域、时域响应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146

3.2.1 按Nyquist准则进行信号设计146

3.2.2 最佳波形设计150

3.3 从频域有效利用及抵抗非线性失真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155

3.3.1 最小频移键控(MSK)及连续相位调制(CPM)155

3.3.2 CPM的一般表达162

3.3.3 相位网格图及相位圆柱图165

3.3.4 CPM信号设计及多种CPM型信号性能对比167

3.4 从信号星座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173

3.4.1 PSK及QAM173

3.4.2 二维星座的最佳分布176

3.4.3 部分响应QAM-LQPRKm179

3.4.4 正规QAM星座的优化修正设计182

3.5 信号检测与最佳接收186

3.5.1 再论匹配滤波186

3.5.2 相干载波恢复187

3.5.3 相干解调与延迟逻辑解调188

3.5.4 瞬时判决的最佳检测190

3.5.5 多符号间隔观察的延迟判决检测190

3.5.6 有严重码间干扰作用下的最佳检测191

第四章信号处理194

4.1 频率域及时间域自适应均衡195

4.1.1 中频频域自适应均衡195

4.1.2 中频时域自适应均衡201

4.1.3 基带自适应均衡203

4.1.4 自适应均衡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211

4.1.5 自适应时域均衡器的性能改善示例219

4.1.6 判决反馈均衡器的误码传播影响估计222

4.2 自适应干扰抵消224

4.2.1 基带自适应干扰抵消224

4.2.2 中频自适应干扰抵消226

4.2.3 数模兼容传输时的干扰抵消226

4.2.4 同路径干扰的自适应干扰提取再注入型干扰抵消技术231

4.2.5 雷达干扰抵消233

4.2.6 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236

4.3 预失真线性化处理242

4.3.1 不同线性化处理技术的比较242

4.3.2 自适应预失真线性化244

4.3.3 一些具体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248

4.4 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249

4.4.1 数模兼容传输时的ATPC构成249

4.4.2 适应多载波并联传输借助数字公务信道传输控制信息的ATPC构成250

4.5 多载波并联传输处理254

4.5.1 从容许带内线性振幅色散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抗色散能力的改善254

4.5.2 从Signature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抗衰落能力的改善255

4.5.3 多载波并联传输的基本系统结构257

4.6 自适应无误码倒换处理259

4.6.1 无误码倒换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指标拟订260

4.6.2 不停机误码检测263

4.6.3 自适应时延调节271

4.7.1 自适应分集接收分类及分集接收性能改善的一些新认识277

4.7 自适应分集接收277

4.7.2 单路振幅相位同时可调的判决定向最佳合成分集接收283

4.7.3 双路振幅相位可调的最佳合成分集接收286

4.8 微波帧复接处理294

4.8.1 微波帧复接的基本要求295

4.8.2 同步复接及异步复接296

4.8.3 不同码速调整方案的比较304

4.8.4 帧构成及复接性能估计308

4.8.5 CCITT推荐码速调整设计参数示例318

4.9 纠错编译码319

4.9.1 自正交卷积码321

4.9.2 BCH码334

4.9.3 Lee码344

4.9.4 R-S码及级联码350

5.1 调制与编码361

第五章 编码调制及功率/频谱有效利用361

5.2编码调制的基本优越性362

5.3 网格编码调制364

5.3.1 TCM概念及其极限性能估计365

5.3.2 TCM设计综合的一般途径371

5.3.3 多维TCM382

5.3.4 TCM码参数计算机搜索结果391

5.3.5 TCM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性能估计393

5.3.6 TCM的有关弱点及其解决途径395

5.4 分组编码调制396

5.4.1 BCM码构成的初期发展397

5.4.2 最佳集分解BCM399

5.4.3 BCM的性能估计407

5.5 恒包络型信号的编码调制411

5.5.1 CPM型信号的编码调制412

5.5.2 MSK信号的网格编码调制416

5.5.3 FSK/PSK编码调制420

5.6 降低调制状态数的编码调制428

5.7 TCM的实用实施途径431

5.7.1 卷积码一般构成及删除型卷积码431

5.7.2 TCM的实用实施途径440

5.8 级联编码调制446

5.8.1 串联型级联编码调制446

5.8.2 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448

5.9 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检测451

5.9.1 Viterbi译码451

5.8.3 串联加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451

5.9.2 Viterbi译码的性能估计465

5.9.3 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检测472

5.10 编码调制信号最佳码构成的进一步讨论485

5.10.1 衰落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485

5.10.2 干扰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490

5.10.3 多维星座及多维编码调制495

5.11 高速数字传输的编码调制应用示例511

第六章微波收发信技术517

6.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518

6.2 微波低噪声场效应放大器521

6.2.1 微带电路基础知识及基本结构522

6.2.2 微波低噪声场效应放大器指标要求及设计方法524

6.2.3 基本结构及多级低噪声放大器设计实际考虑528

6.3 微波功率放大器及微波预失真线性化技术535

6.3.1 典型微波高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及性能指标要求535

6.3.2 微波功率放大器545

6.3.3 微波预失真器547

6.4 宽频带高线性上、下变频器550

6.4.1 下变频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550

6.4.2 下变频器典型方案及示例554

6.4.3 上变频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559

6.4.4 上变频器典型方案及示例562

6.5 高稳定度微波本振源566

6.5.1 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567

6.5.2 锁相微波本振源典型方案及示例572

6.6 微波带通滤波器577

6.6.1 微波滤波的重要作用及性能指标要求577

6.6.2 微波滤波器的一些典型设计方案示例578

6.7 中频放大、滤波及均衡582

6.7.1 中放、滤波、均衡分系统的构成及其性能指标要求582

6.7.2 中频放大器585

6.7.3 中频滤波及均衡589

6.8 中频预失真线性化技术597

6.9 分波道及天馈线600

6.9.1 典型天馈及分波道分系统性能指标600

6.9.2 分波道设备602

6.9.3 馈线设备607

6.9.4 天线设备612

6.10 微波收发信设备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624

6.10.1 高频收发信系统主要指标测试方法625

6.10.2 有关实测结果634

第七章高速多状态限带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技术637

7.1 高速多状态限带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设备的典型结构638

7.1.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638

7.1.2 典型传输指标要求639

7.2 限带要求及滚降滤波技术643

7.2.1 发信功率谱框架及最小传输容量限制644

7.2.2 滚降滤波要求646

7.3 MPSK及MQAM调制665

7.3.1 调制器用基本部件——乘法器665

7.3.2 MPSK调制666

7.3.3 MQAM调制674

7.3.4 收发逻辑处理681

7.3.5 MPSK/MQAM通用多状态调制器的构成697

7.4 高速同步解调器的相干载波恢复技术702

7.4.1 高速多状态同步解调基本原理及时域传输波形状况703

7.4.2 相干载波恢复环路分类及MPSK信号的相干载波恢复708

7.4.3 高速多状态MQAM信号的相干载波恢复719

7.4.4 估值均衡联合型载波恢复环路的通用基带处理技术728

7.4.5 载波恢复环路的通用设计方法744

7.5 高速同步解调器的位定时恢复技术745

7.5.1 位同步信号的性能要求746

7.5.2 位同步信号的提取方法747

7.5.3 位同步信号的提纯方法750

7.5.4 数字式位定时恢复方法754

7.6 高速多状态自适应同步解调758

7.6.1 同步解调系统设计基本要求758

7.6.2 估值均衡联合型近代自适应同步解调器的基本结构模型759

7.6.3 环路性能的分析/模拟方法760

7.6.4 实际设备构成的基本特点及主要设计考虑765

7.7 全数字调制解调技术770

7.7.1 全数字化调制、解调器的一般构成771

7.7.2 快速锁定的高速全数字化载波恢复环技术774

7.7.3 全数字化自适应均衡及干扰抵消的接收机结构777

7.8 新一代高速多状态调制解调技术781

7.8.1 16QAM限带调制及估值均衡联合型自适应同步解调分系统781

7.8.2 MQAM阶梯圆滑化星座结构高速多状态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785

7.9 高速多状态调制解调性能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787

7.9.1 性能测试方法787

7.9.2 实测结果793

第八章自适应均衡技术799

8.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799

8.2.1 可变谐振型中频AFE方案评价801

8.2 可变谱振型中频频域自适应均衡801

8.2.2 软、硬件设计构成802

8.3 中频时域自适应均衡器804

8.4 自适应盲均衡805

8.4.1 盲均衡算法概述806

8.4.2 CMA及RCA盲均衡806

8.4.3 多级MAP型盲均衡811

8.5 全数字自适应均衡815

8.6 自适应均衡器与高速调制解调器的联合结构设计823

8.6.1 TCM与Viterbi检测情况下自适应均衡与高速调制解调的联合结构设计823

8.7 自适应均衡设备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829

8.7.1 性能测试方法829

8.7.2 实测结果830

第九章无误码倒换技术833

9.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833

9.1.1 典型结构833

9.1.2 典型技术指标要求839

9.2 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N:1无误码倒换结构示例843

9.2.1 日本4/5/6L-D116QAM 200Mbit/s系统的无误码倒换843

9.2.2 具有分集通路中频接口带DAP-140Mbit/s设备的N:1无误码倒换844

9.2.3 并联倒换与串联倒换的简要对比844

9.3 无误码倒换运行中的帧同步器847

9.3.1 帧同步检测与搜索847

9.3.2 奇偶校验检测852

9.3.3 路由选择识别852

9.4.1 倒换控制的基本信号流向及主要技术性能要求853

9.4 自动、手动倒换控制853

9.4.2 倒换控制流程856

9.5 SDH系统无误码倒换859

9.5.1 SDH网络无误码倒换的必要性859

9.5.2 利用AX组件的无误码倒换方法859

9.5.3 利用AX组件的SDH网络救复结构860

9.6 无误码倒换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861

9.6.1 重要性能指标测试方法861

9.6.2 主要性能实测结果863

第十章策波帧复接技术865

10.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865

10.1.1 典型结构865

10.1.2 典型性能指标要求871

10.2 微波帧复接其它结构示例874

10.2.1 NEC500系列MDAP-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75

10.2.2 NEC700系列MDP-140MB 4T-700A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76

10.2.3 原意大利GTE公司CMF40-16QAM/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76

10.2.4 480路×2异步复接8PSK-960路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77

10.2.5 日本NTT4/5/6L-D1 16QAM-20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77

10.2.6 加拿大NTRD-6B 64QAM-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880

10.3 微波帧复接主要部件构成方法882

10.3.1 发信CMI/NRZ码变换882

10.3.2 发信数字信号处理器886

10.3.3 收信数字信号处理器889

10.3.4 NRZ/CMI变换891

10.3.5 异步微波帧复接891

10.4 SDH微波帧复接问题896

10.5.1 性能指标测试方法897

10.5 微波帧复接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897

10.5.2 主要性能实测结果899

第十一章公务传输技术902

11.1 公务传输种类、特点及典型结构902

11.2 公务传输信息类型及业务组织904

11.3 次基带模拟公务传输的性能分析及设计905

11.3.1 公务二次调制及解调方式905

11.3.2 公务信道对主信道的干扰917

11.3.3 主信道对公务信道的影响919

11.4 FSK二次调制的数字公务传输924

11.5 公务传输构成示例926

11.6 公务传输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929

11.6.1 测试方法930

11.6.2 实测结果932

第十二章微机化远程监控技术932

12.1 二级网汉字表达微机化远程监控设备及网络典型结构932

12.2 中继站设备933

12.3 主站设备934

12.4 传输信道935

12.5 链路级帧结构938

12.6 主机、前端机、从机、网卡的功能及结构940

12.7 系统软件结构及表达944

12.8 环境监控设备946

12.9 智能化监测告警显示设备947

12.10 专家系统及人工智能在微波监控中的应用949

12.11 SDH监控有关问题953

12.11.1 SDH监控系统的基本设计构成考虑954

12.11.2 SDH监控系统结构模型956

12.11.3 网络单元监控系统958

12.11.4 单盘控制系统959

12.11.5 网络管理操作系统959

12.11.6 SDH监控系统实际应用示例960

12.12 二级网远程监控主要性能及功能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963

12.12.1 主要性能及功能测试方法964

12.12.2 实测结果964

第十三章分集接收技术965

13.1 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的一般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965

13.2 最大功率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967

13.2.1 结构框图及动作原理967

13.2.2 重要部件构成及设计969

13.3 最小色散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973

13.4 空间分集接收时延差的动态调整方法976

13.5 频率分集、角分集、方向图分集及多重分集的应用前景978

13.6 分集接收设备性能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980

13.6.1 性能测试方法980

13.6.2 重要性能实测结果981

第十四章衰落模拟器及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技术986

14.1 多径衰落模型986

14.2 衰落模拟器的典型结构988

14.3 衰落模拟器的软、硬件构成989

14.3.1 硬件构成989

14.3.2 软件构成996

14.4 中频衰落模拟器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999

14.4.1 测试方法999

14.4.2 实测结果1000

14.5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设备的典型结构1001

14.5.1 传播测试的目的和意义1001

14.5.2 传播测试设备的典型结构1003

14.6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设备的软、硬件构成1005

14.6.1 硬件设备的结构1005

14.6.2 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软件程序1006

14.6.3 定标1007

14.7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设备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1007

14.7.1 衰落深度与带内幅度色散的测试1007

14.7.2 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测试1008

14.7.3 空间分集的测试1009

14.7.4 模式参量的拟合1009

14.7.5 测试结果1011

第十五章数字微波传输设备的电源技术1019

15.1 数字微波设备电源性能要求、特点及典型结构1019

15.2 微波功率放大器电源技术1020

15.2.1 电气性能1020

15.2.2 工作原理1020

15.2.3 电路设计1022

15.3 调制、解调、数字处理设备电源技术1032

15.3.1 电气性能1032

15.3.2 电路框图1033

15.3.3 提高电路稳定度的措施1033

15.3.4 减小纹波干扰的措施1034

15.4 集成化技术1035

15.5.1 电压调整率Sv的测试方法1038

15.5 数字微波设备电源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1038

15.5.2 电流调整率SI的测试方法1039

15.5.3 温度系数ST的测试方法1040

15.5.4 输出纹波峰线峰值的测试方法1040

15.5.5 效率η的测试方法1040

15.5.6 实测结果1041

第十六章同步数字系列信号的数字微波传输1044

16.1 为什么要发展同步数字系列(SDH)1044

16.2 SDH的信号结构及接口、传输规范1049

16.2.1 SDH的比特速率1049

16.2.2 STM-1的帧结构1052

16.2.3 SDH的复接结构1056

16.2.4 SDH的接口特性1058

16.2.5 SDH传送网分层结构1059

16.2.6 不同标准化组织的SDH传输标准间的关系及差别1063

16.3 SDH对形成新一代数字微波传输方式的影响1064

16.3.1 适应SDH要求的数字微波新对策与新技术1064

16.3.2 实现SDH数字微波传输的其它有关问题1068

16.4 新一代SDH数字微波及卫星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1075

16.4.1 涉及SDH传输的CCIR波道间隔、容量配置及调制方式选择示例1075

16.4.2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规划示例1077

16.4.3 日本NTT的规划示例1077

16.4.4 一些实际系统设计构成示例1079

16.4.5 数字卫星通信16QAM-STM-1传输设计示例1085

16.5 SDH数字微波及卫星传输网络的构成1087

16.5.1 从传输网络拓扑看SDH的优越性1087

16.5.2 SDH自愈环构成1089

16.5.4 更复杂的SDH网络拓朴结构1090

16.5.3 SDH互连环结构1090

16.5.5 高速数据SDH传输网构成1092

16.5.6 PDH/ SDH兼容并存网络管理1093

16.5.7 借助SDH数字微波系统构成SDH网络1093

16.5.8 卫星SDH网络1096

第十七章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方法与示例1104

17.1 假想参考通路数字连接模型及ITU-T/R对数字传输的性能指标与可用性指标要求1105

17.1.1 ITU-T G.821建议与G.826建议要求的基本差异1105

17.1.2 基于G.821的质量指标要求1107

17.1.3 基于G.826的质量指标要求1112

17.2 数字微波传输射频波道配置的有关建议要求1114

17.2.1 PDH的有关要求1114

17.2.2 SDH的有关要求1114

17.3.1 基本设计目标1119

17.3 基本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1119

17.3.2 基本设计原则1121

17.4 系统构成及接口配合1122

17.4.1 系统构成1122

17.4.2 接口配合1127

17.5 射频波道配置及干扰估计1128

17.5.1 射频波道配置1128

17.5.2 实际干扰通路决定的信号干扰功率比的估计1135

17.5.3 数模兼容传输时干扰要求的估计1138

17.6 电波传播对路由设计、站址选择及通路性能的影响1142

17.6.1 通路几何学1142

17.6.2 大气、地形的基本传播影响及相应主要特征参数1142

17.6.3 平衰落性能估计1143

17.6.4 组合平衰落、选择性衰落、干扰影响的瞬时中断预测工程计算法1150

17.7 线路信噪比计算1155

17.7.1 计算方法及程序结构1155

17.7.2 数值示例及通用源程序与软件包问题1161

17.7.3 数字微波传输线路信噪比计算等基本公式1164

17.7.4 数字卫星传输线路信噪比计算等基本公式1166

17.8 线路性能指标及可用性指标分配方法1177

17.8.1 线路性能指标分配方法1177

17.8.2 由线路可用性指标要求对设备可靠性指标要求的分配1189

17.9 瞬时中断预测流程1190

17.10 信噪比分配估计流程1192

17.11 系统设计示例1193

17.11.1 大容量数字微波系统设计示例1193

17.11.2 大容量数字卫星系统设计示例1208

17.12 网络、子网络及网络保护1214

17.12.1 基本网络拓朴结构模型1215

17.12.2 网络保护的动态搜索算法1218

17.13 一个实际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制、开发实现与实测结果1220

17.13.1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本要求及全套新技术装备1220

17.13.2 国家鉴定室内测试及野外现场试验验收的全套系统装备布局1221

17.13.3 系统特性概要1221

17.13.4 系统构成典型方式1222

17.13.5 系统特点及技术水平1229

17.13.6 系统实测结果1234

结语1236

缩写词1237

参考文献1241

1998《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工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如明著 1998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数字传输系统(1979 PDF版)
数字传输系统
197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工程(1990年 PDF版)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工程
1990年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数字通信传输系统(1986年10月第1版 PDF版)
数字通信传输系统
1986年10月第1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数字系统的测试与容错(1990 PDF版)
数字系统的测试与容错
1990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数字系统的诊断与容错(1981 PDF版)
数字系统的诊断与容错
198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数字微波监控系统维护手册(1992 PDF版)
数字微波监控系统维护手册
199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运输系统工程(1989 PDF版)
运输系统工程
1989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安瓦尔·萨达特(1985 PDF版)
安瓦尔·萨达特
1985 北京:时事出版社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88 PDF版)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1988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数字同步传输SDH系统(1998 PDF版)
数字同步传输SDH系统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OHM社
X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1991 PDF版)
X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
1991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电力系统数据传输(1988 PDF版)
电力系统数据传输
1988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微波系统工程原理(1982 PDF版)
微波系统工程原理
198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非均匀光波导(1982 PDF版)
非均匀光波导
198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实用工业电子学(1954 PDF版)
实用工业电子学
1954 龙门联合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