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志》求取 ⇩

凡例4

概述5

第一编政区建置8

第一章 境域8

第二章 建置沿革9

第三章 行政区划10

1 1953年5月—1958年9月行政区划13

二、表格13

2 1979年行政区划14

3 1985年全县各乡镇概况17

第四章 县城19

第五章 集镇20

第六章 村堡23

第一章 地质26

第二编自然环境26

第二章 地貌28

1 襄汾地形图30

一、地图 示意图30

图表30

4豁都峪洪峰流量31

第三章 水系31

5 三官峪洪峰流量32

6 时令河概况33

第四章 气候34

第一节 日照 地温34

7 1974—1985年各月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35

第二节 气温35

8 1958—1977年各代表点月平均气温36

第三节 降水36

9 1951—1985年各月降水量37

10 1951—1985年降水量分析39

11 1958—1977年各代表点平均降水量40

第五节 风40

第四节 空气 湿度40

第六节 霜冻41

第七节 物候41

12 1974—1985年霜期初终日及无霜期41

14 林木候42

13 农业物候42

16 动物候43

15 草木候43

2 气象综合图44

第五章 土壤45

第六章 植被47

第七章 自然资源47

第一节 土地47

17 1985年土地利用未利用面积48

第二节 水48

第三节 矿产50

18 水资源总量50

19 药用植物51

第四节 植物51

20 淀粉及糖类植物57

21 油料植物58

22 芳香油植物59

23 纤维植物60

24 单宁植物61

25 土农药植物62

第五节 动物62

26 陆栖脊椎动物分类用途及分布63

27 陆栖脊椎动物区系分析69

28 主要药用野生动物69

第一节 旱灾70

第八章 自然灾害70

第二节 水灾73

第三节 雹灾74

第四节 霜灾75

第五节 风灾75

第六节 震灾75

第七节 虫灾77

第八节 其它灾害78

第二章 发掘79

第一章 地理位置79

第三编丁村文化79

第一节 经过80

3 丁村遗址文化遗存地点分布图81

第二节 成果82

第三章 保护84

29 丁村文物保护区84

第四章 考察参观85

30 石器和石片发现地点及地层94

4 丁村石器类型图98

5 丁村地层剖面图99

第四编人口102

第一节 源流102

第一章 人口形成102

31 南董上北梁京安三村人口来源结构103

第二节 数量103

32 1985年各乡镇人口密度104

34 民国时期人口变化105

33 明清时期人口变化105

35 1949—1985年人口增长变化107

第二章 姓氏 民族108

第一节 姓氏108

36 在乡姓氏人口分组109

37 在乡人口姓氏集中居住村落111

第二节 民族114

第三章 性别 年龄115

38 1964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116

39 1982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117

6 人口年龄结构图118

第四章 职业 文化119

第二节 文化119

第一节 职业119

40 1982年各种劳动者文化素质120

7 文化程度结构图120

第五章 计划生育121

41 各乡镇1985年人口增长情况122

第一章 农业体制123

42 西汾阳村土改前各阶层占有耕地123

第一节 私有制123

第五编农业123

43 上北梁村土改前各阶层占有耕地124

44 西吉村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耕地125

第二节 公有制126

第一节 耕地127

第二章 种植业127

45 耕地面积128

第二节 作物 产量129

46 部分年度人畜平均耕地129

47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及农业产值132

49 部分年度油料瓜类蔬菜播种面积产量134

48 部分年度主要秋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34

8 农作物总产量总产值增长示意图135

第三节 农田治理135

第四节 耕作技术136

50 1958—1985年农用化肥量138

第五节 种子改良140

51 农作物品种引进141

第六节 植物保护142

第一节 汾河水利用143

第三章 水利143

52 部分小水库146

第二节 引泉灌溉146

第三节 引洪灌溉147

第四节 地下水开发148

第五节 水土保持149

9 水利设施示意图150

第四章 养殖业151

第一节 饲草 饲料151

第二节 饲养152

53 部分年度大牲畜存栏152

第三节 品种改良154

第四节 疫病防治155

第五章 林业156

第一节 树种156

第二节 育苗157

第三节 植树造林157

54 部分年度林木育苗面积157

55 部分年度植树造林158

56 部分年度干鲜果产量159

第一节 田间场面机具160

第四节 林木管理160

第六章 农业机具160

第二节 运输 提水机具161

第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162

57 部分年度农业机械拥有量163

58 部分年度机械耕作面积1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65

第七章 经营管理165

第二节 计划管理166

第三节 生产管理167

第四节 劳动管理168

第五节 财务管理169

第六节 收益分配170

59 部分年度农村收入分配170

60 部分年度农村集体粮食分配172

第一章 工业体制174

第六编工业174

第一节 私营174

6l 1980—1985年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情况175

第二节 集体176

62 1965—1985年城市集体工业产值利润税金176

64 1978—1985年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价值178

63 1976—1985年乡镇村营集体工业概况178

第三节 国营179

65 1978—1985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资金利税179

66 1949—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180

10 工业总产值图182

第二章 行业183

第一节 采矿 冶炼183

67 1982—1985年毛家岭煤矿经营情况184

68 1985年乡镇煤矿生产情况184

69 东方红铁矿部分年度经营情况185

70 1973—1985年塔儿山铁矿生产情况187

71 1979—1985年四家湾金铜矿经营情况188

第二节 铸造 轧钢188

72 第一轧钢厂部分年度产量产值189

第三节 机械 线材190

第四节 化学工业192

73 线材厂部分年度经营情况192

第五节 造纸 印刷193

74 1954—1985年邓庄造纸厂经营情况194

75 襄汾造纸厂部分年度经营情况195

76 邓庄麻纸品种规格196

第六节 电业197

77 6—35千伏输电线路199

78 1964—1985年度用电量202

11 电网地理接线图203

第七节 建材204

79 乡镇水泥厂概况204

80 1981—1985年浪泉膏粉厂经营情况205

第八节 木作 皮革206

第九节 纺织 缝纫206

81 1972—1985年襄汾纺织厂生产情况207

第十节 酿造 食品208

82 县酒厂几个年度生产情况209

第十一节 粮油加工210

第十二节 其它211

第一节 行政管理212

第三章 经营管理212

第二节 生产管理213

83 经委系统企业1982—1985年经营情况214

第三节 企业整顿 技术改造214

第四章 工业普查215

第一节 私营商业218

84 1936年四大城镇主要商号218

第七编商业218

第一章 商业体制218

85 1956年4月公私合营私营商业情况221

86 1980—1985年个体商户情况224

第二节 国营商业225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226

第二章 集市贸易229

第一节 集市229

88 县城和四大集镇1985年集日分业日均营业额230

87 各村镇逢集日期230

89 古庙会地点会期231

第二节 庙会231

90 1981—1985年县城和四大集镇物资交流大会成交额232

第三章 商品购销233

第一节 粮食233

12 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图233

91 1980年后城镇人口粮食供应标准236

第二节 棉花237

92 1949—1985年棉花收购量238

93 1954—1985年棉花收购价格238

第三节 油品239

94 几个年度油脂经营情况240

第四节 生产资料240

95 几个年度主要生产资料销售量241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243

96 部分年度日用工业品社会零售量244

第六节 土特产品245

第七节 食品 副食品246

第八节 药物249

97 部分年度主要食品副食品社会零售量249

98 几个年度药材公司购进销售金额250

第四章 外贸251

第一节 机构 经营251

第二节 出品商品252

第五章 饮食 服务254

第一节 饮食254

99 1980—1985年个体饮食店摊情况255

100 1985年四大集镇合作社营饮食业情况256

第二节 服务256

第一节 财政收入259

第一章 财政259

第八编财政 金融259

101 1950—1985年农业税征收262

102 1955—1985年财政收入265

13 财政收入比重图267

103 1955与1985年财政收入比较267

第二节 财政支出268

104 1955—1985年财政支出270

第三节 债券272

第四节 财政管理272

第二章 金融273

第一节 钱庄 当铺273

第二节 银行274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275

105 部分年度信用社基本情况276

第四节 货币276

106 部分年度货币流通量279

第五节 储蓄280

107 部分年度城乡个人储蓄余额281

108 储蓄利率变动281

第六节 信贷282

109 部分年度银行分项存款贷款余额及结益284

第七节 结算 金银收兑285

110 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1985年度结算方式构成285

第八节 保险286

第一节 大路287

第一章 交通287

第九编交通 邮电287

第二节 公路288

第四节 桥梁289

第三节 铁路289

111 古桥梁291

第五节 渡口292

第六节 交通运输293

112 1974与1985年交通工具对比294

第七节 交通管理295

113 几个年度交通事故分类及损失295

第一节 邮所 邮局296

第二章 邮电296

14 邮电机构与农村电话网路图297

第二节 邮政298

115 部分年度邮政交换量299

114 部分年度邮政机构设备299

第三节 电讯299

116 部分年度电话电报设备301

117 部分年度邮电业务收入301

第一章 县城302

第十编城乡建设302

118 县城街路起至点与长度303

15 城区平面图305

第一节 集镇307

第二章 村镇307

119 集镇建设变化307

第二节 村庄308

第三章 环境现状309

第一章 宏观协调310

第十一编经济行政管理310

第一节 生产311

第二章 计划管理311

第二节 流通313

121 1985年部分农副产品国家牌价与市场价对比315

120 部分年度粮食收购价格315

122 部分年度主要农副产品与工业品交换比价316

第三节 基建投资317

第三章 工商行政318

第一节 市场管理318

123 1985年企业登记概况319

第三节 商标 合同319

第二节 企业登记319

124 1985年商标注册320

第四章 统计 审计321

第二节 审计321

第一节 统计321

125 部分年度农业劳力与劳均耕地322

第一节 劳力322

第五章 劳动管理322

第二节 劳动就业323

126 部分年度职工工资情况324

第三节 工资调整324

第四节 劳动保护325

127 历年征用土地面积326

第六章 土地管理326

第十二编政权328

第一章 权力机构328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28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29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331

第四节 乡社人民代表大会332

第二章 议政机构333

第一节 参议会333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334

第三章 行政机构335

第一节 县级政权335

第二节 历任知事 县长 副县长343

第三节 乡村政权347

第十三编政党社团34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49

第一节 党员349

第二节 基层组织351

128 部分年度党员情况351

第三节 县委353

129 几个年度基层党组织353

130 襄陵县委主要领导人更迭354

131 汾城县委主要领导人更迭355

132 襄汾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356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359

第六节 纪律检查360

第五节 党员教育360

133 部分年度处理违纪党员情况361

第七节 统一战线36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363

第八节 信访363

第三章 民族革命同志会364

第四章 民主党派365

第一节 民革365

第二节 民盟365

第一节 牺牲救国同盟会366

第二节 中苏友好协会366

第五章 群众团体366

第三节 工人组织367

134 部分年度工会基层组织情况367

第四节 农民组织368

第五节 妇女组织369

第六节 青年组织370

135 妇联会历届代表大会简况370

第七节 少儿团休371

第八节 工商联合会371

136 青年团历次代表大会简况371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372

第六章 其它社团372

第一节 主张公道团372

第十四编司法374

第一章 治安374

第一节 社会治安374

137 部分年度刑事案侦破量375

第二节 治安管理376

第二章 检察377

第三章 审判378

第四章 司法行政380

第一章 民政382

第十五编民政 人事382

第一节 优待抚恤382

138 部分年份革命残废人数及等级383

139 革命残废人员年残废抚恤金变动383

140 部分年份赈济388

第二节 社会保障388

141 部分年度发放社会救济量389

143 部分年份五保户扶养390

142 部分年度扶贫脱贫390

第四节 婚姻登记391

第三节 殡葬391

144 部分年份婚姻登记392

第一节 任用 编制392

第二章 人事392

145 1950—1985年干部主要来源分类393

146 几个年份各类专业技术干部人数394

147 几个年份干部状况394

148 1954年县级各部门人员编制核定395

149 1961年县级各部门人员编制核定396

150 1985年县级各部门人员编制核定397

151 1961与1985年各公社乡镇人员编制核定398

第二节 培训 考核399

第三节 工资福利399

152 1956—1979年各级干部工资待遇400

153 部分年度干部福利款401

第四节 离休 退休401

第十六编军事402

第一章 军事地形402

第二章 地方防务403

第一节 地方武装403

第二节 民兵406

154 县武装组织领导干部更迭407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407

第三章 兵役409

第一节 募兵 征兵409

第二节 志愿兵409

155 义务兵历年兵员征集410

第三节 义务兵410

第四章 驻军411

第一节 蒋阎军队411

第二节 人民军队411

第五章 战事413

第一节 社火 秧歌416

第十七编文化416

第一章 群众文化416

第二节 灯火 杂耍417

第二章 著作418

第一节 文学作品418

第二节 其它著述419

第三章 戏剧 曲艺420

第一节 戏班 剧团420

第二节 曲艺422

第四章 音美书影423

第一节 音乐423

第二节 美术424

第三节 书法 篆刻 摄影425

第四节 电影426

第五章 新闻427

第一节 报刊427

第二节 通讯报道429

156 部分年度报刊发行量429

第三节 广播电视430

第六章 图书 档案432

第一节 图书432

第二节 档案434

第七章 县志编纂436

第一节 修志历程436

第二节 编纂人选438

第三节 收集选印438

第四节 整理利用439

第八章 文物440

第一节 古迹440

第三节 文物保护446

第二节 革命文物446

157 文物保护单位449

第十八编教育455

第一章 乡塾 书院455

第一节 乡塾455

第二节 书院455

第二章 学前教育456

第三章 普通教育457

第一节 学制457

第二节 学校458

158 部分年度小学概况459

160 部分年度中学概况461

159 1985年中学分布461

第三节 课程464

161 襄汾中学1978—1985年参加高考中考学生录取人数464

162 1985年六年制中学课程课时466

第四章 职业教育467

第四节 教学467

第一节 农民教育469

第五章 成人教育469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471

第二节 教师培训472

第六章 教师472

第一节 教师队伍472

第三节 教师聘任473

163 几个年度中小学教师学历分类473

第四节 教师待遇4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5

第二节 教育经费475

第七章 教育管理475

164 部分年度教育经费支出总额476

165 1985年教育经费支出分类476

第一节 防疫478

第一章 医药 卫生478

第十九编卫生 体育478

166 民国时期各集镇药铺诊所480

第二节 医疗480

167 几个年度医疗设备拥有量481

168 几个年度各类医务人员构成482

169 县人民医院几个年度门诊与住院情况484

第三节 保健484

第二节 群众体育486

第一节 体育设施486

第二章 体育486

第四节 体育训练487

第三节 学校体育487

170 体育竞赛成绩488

第五节 体育竞赛488

171 田径最高纪录490

第一章 科普活动494

第二十编科技494

第二章 科研成果495

第三章 机构 队伍497

172 几个年度科研经费497

第一节 科技机构497

16 科协组织体系图498

173 1985年中级以上科技人员499

第二节 科技队伍499

第四章 其它科技500

174 1968—1985年地震情况501

第二十一编民俗503

第二章 称谓 礼节503

第一节 称谓503

第一章 民性503

第二节 礼节504

第三章 衣食住行505

第一节 衣饰505

第二节 饮食506

第三节 住宅器用508

第四节 行走509

第四章 婚丧生辰510

第一节 婚嫁510

第二节 丧葬511

第三节 生辰512

第一节 传统节日513

第五章 节日513

第二节 新兴节日515

第六章 良风美德516

第一节 陋习518

第二节 禁忌518

第七章 陋习 禁忌518

第二十二编宗教信仰520

第一章 佛教520

第二章 道教521

第三章 伊斯兰教521

175 1985年伊斯兰教徒分布521

第四章 天主教522

176 1985年天主教徒分布523

第五章 基督教523

177 1985年基督教徒分布524

第二十三编方言谚谣525

第一章 方言525

第一节 语音525

178 方言声母526

179 方言韵母527

181 方言声调528

180 襄汾话与北京话不同韵母对照528

182 方言变调529

第二节 语汇533

第三节 语法535

第二章 谚语538

第一节 民谚538

第二节 农谚539

第三章 歌谣540

第四章 传说543

第二十四编人物545

第一章 人物传545

荀息545

赵盾545

程婴 公孙杵臼546

郭大546

贾逵 贾充 贾南风547

邓攸548

敬晖 敬让549

张著549

郑光祖550

王体复550

高邦佐551

李柏龄551

段砚田552

卢秉纯552

赵乐善553

高启贞 高恩溥553

刘笃敬554

刘洪元555

卢风翔555

史成娃556

段书连557

贾根稳557

李轶如558

董登山559

曹炳559

徐积章560

史玉中560

郭寿天561

王浮萍562

贾呜梧 贾怀智563

乔贯五564

师维铎565

邓思聪566

高时臻566

郑宗虔 郑思达 郑纪元567

贾荣庆568

路梅林568

尉西喜569

郭贵全569

里大池570

夏文献571

纪泽蒲571

马成祥572

席佛照573

肖田573

卢力生574

孙金仓575

邓新田575

曹瑞芝576

程谷梁576

宋仰濂577

李义新577

史汾清578

王运昶578

晋集仁579

席留根579

杨澄源580

崔敏学580

杨虎山581

郭平582

贾小跃583

第二章 人物录583

第一节 烈士583

第二节 县团(正职)以上革命干部596

第三节 高级知识分子612

第四节 民国时期官员614

第五节 海外襄籍人士617

大事记618

附录651

661

编后记663

1991《襄汾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