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求取 ⇩

前言1

1 绪论1

1.1 SDI产生的历史背景1

1.1.1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及其演变1

1.1.2 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和核僵局的形成2

1.2 反导防御的发展7

1.2.1 美苏早期的反导弹系统7

1.2.1.1 美国早期的反导弹系统8

1.2.1.2 苏联早期的反导弹系统14

1.2.2 限制反导弹条约签订后反导系统的发展17

1.2.2.1“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17

1.2.2.2“卫兵”反导防御系统的关闭和美国人的反思19

1.2.2.3 非核拦截与新概念研究21

1.3.1 “高边疆”战略的由来24

1.3 “高边疆”战略与SDI计划24

1.3.2“高边疆”战略的提出26

1.3.3 SDI概念的形成27

2 SDI设想的多层反导防御体系29

2.1 弹道导弹的飞行阶段29

2.1.1 助推段30

2.1.2 末助推段31

2.1.3 中段32

2.1.4 再入段33

2.2 SDI多层反导防御体系的结构设想34

2.3 SDI反导防御体系的基本组成40

2.3.1 助推段监视与跟踪系统(BSTS)40

2.3.2 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SSTS)42

2.3.3 天基拦截武器44

2.3.4 地基监视与跟踪系统(GSTS)48

2.3.5 外大气层再入飞行器的拦截武器49

2.3.6 作战管理和C3系统50

2.4 SDI计划的发展51

2.4.1 分阶段部署计划51

2.4.1.1 第一阶段的具体规划55

2.4.1.2 提高第一阶段SDI系统生存力的措施56

2.4.2 SDI计划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59

2.4.2.1 SDI计划的进展59

2.4.2.2 SDI计划遇到的困难70

2.4.2.3 摆脱困境的种种途径70

2.4.3 “神石”拦截方案的提出76

3 SDI使用的武器系统之一--动能武器81

3.1 动能武器的基本概念81

3.1.1 动能武器概述81

3.1.2 杀伤机理82

3.1.3 摧毁阈值83

3.1.4 杀伤半径84

3.2 动能武器的结构形式与原理86

3.2.1 火炮系统86

3.2.2 火箭系统86

3.2.3 电磁加速系统--电磁炮88

3.2.3.1 线圈炮88

3.2.3.2 导轨炮89

3.2.3.3 电热炮93

3.2.3.4 电磁炮的主要问题93

3.2.4 三种类型的动能武器的比较94

3.2.5 动能拦截弹的制导问题98

3.3 SDI计划正在研究的动能弹99

3.3.1 天基动能弹99

3.3.1.1 洛克韦尔公司的动能弹100

3.3.1.2 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的动能弹102

3.3.1.3 “神石”拦截弹103

3.3.2 地基红外寻的动能弹115

3.3.2.1 大气层外弹头拦截弹系统(ERIS)115

3.3.2.2 大气层内高空防御拦截弹(HEDI)117

3.3.3 地基雷达寻的动能弹120

3.4 结束语121

4 激光武器123

4.1 引言123

4.2 激光发展简史126

4.3 激光基本原理127

4.4 激光武器的效能判据129

4.4.1 激光武器的性能概述129

4.4.2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129

4.4.3 激光武器的效能判据132

4.5 作为武器可选择的激光器134

4.5.1 化学激光器135

4.5.1.1 HF/DF激光系统136

4.5.1.2 电子跃迁氧碘激光器141

4.5.2 准分子激光器144

4.5.2.1 氟化氪激光器145

4.5.2.2 氯化氙激光器148

4.5.3 自由电子激光器(FEI)151

4.5.4 X射线激光器156

4.6 激光武器在SDI中的地位和作用159

4.7 结束语162

5 粒子束武器163

5.1 基本原理及其作为武器的效能判据163

5.1.1 基本原理164

5.1.2 粒子束武器的作用特点165

5.1.3 效能判据168

5.2 激光导引的电子束169

5.2.1 束传输问题170

5.2.2 激光导引的基本原理172

5.2.3 加速器问题174

5.2.4 束的控制问题177

5.3 中性粒子束178

5.3.1 离子源179

5.3.2 束的加速180

5.3.3 束的扩展与控制182

5.3.4 束的中性化183

5.3.5 束的方向检测184

5.4 其它粒子束185

5.4.1 大质量的高能离子185

5.4.2 中和的离子束186

5.5 粒子束武器在SDI中的地位187

5.5.1 SDI中重要的杀伤武器188

5.5.1.1 对各种目标的杀伤性188

5.5.1.2 助推段和末助推段拦截192

5.5.1.3 中段拦截193

5.5.2 中段识别的重要手段193

5.5.2.1 中段识别的困难194

5.5.2.2 粒子束用于中段识别的基本原理195

5.5.2.3 粒子束用于中段识别的一些基本问题195

5.5.3 粒子束的对抗及平台的生存性199

5.5.3.1 粒子束的对抗措施199

5.5.3.2 粒子束平台的生存能力199

5.5.4 粒子束武器平台的作战问题202

5.5.4.1 粒子束的作战控制202

5.5.4.2 粒子束平台的部署配置203

5.6 结束语206

6.1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在SDI中的重要性207

6 SDI中的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207

6.2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基本内容213

6.2.1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战略要求213

6.2.2 主要探测设备213

6.2.3 临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研究内容219

6.2.4 研究情况及进展220

6.3 红外望远镜系统222

6.3.1 对火箭尾焰的分析222

6.3.2 红外望远镜系统的工作原理223

6.3.3 红外望远镜系统的关键技术227

6.3.4 相干与非相干多孔径目标成像系统229

6.4 激光雷达231

6.4.1 激光雷达的基本概念232

6.4.2 激光雷达目前的发展水平234

6.5.1 微波雷达的基本概念237

6.5 微波雷达237

6.5.2 地面预警雷达239

6.5.2.1 AN/FPS-49早期预警雷达241

6.5.2.2 AN/FPS-85远程相控阵雷达242

6.5.2.3 AN/FPS-115“铺路爪”相控阵雷达242

6.5.3 地基雷达243

6.6 毫米波雷达245

6.6.1 毫米波雷达的基本概念245

6.6.2 普通微波雷达成像存在的问题246

6.6.3 毫米波成像识别系统的工作方式250

6.7 利用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中段识别251

6.7.1 相互作用原理浅析252

6.7.2 利用相互作用原理进行中段目标识别的典型方法252

6.8 目标的自动识别--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系统253

6.9.2 杀伤评估的手段257

6.9 杀伤评估257

6.9.1 杀伤评估的重要意义257

6.9.2.1 测量目标偏离正常外推轨道258

6.9.2.2 测量激光辐照产生的热点变化259

7 战斗管理/C3系统261

7.1 SDI对战斗管理/C3系统的战略要求261

7.2 战斗管理/C3系统的基本概念263

7.2.1 BM/C3系统的体系结构265

7.2.2 BM/C3系统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268

7.2.3 BM/C3系统的技术进展274

7.3 战斗管理/C3系统的基本内容275

7.3.1 导弹预警系统275

7.3.1.1 地面预警雷达系统276

7.3.1.2 预警卫星系统277

7.3.1.3 全球定位系统279

7.3.2 指挥中心281

7.3.2.1 全国军事指挥中心282

7.3.2.2 备用全国军事指挥中心283

7.3.2.3 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283

7.3.2.4 “星球大战”指挥中心283

7.3.3 通信系统284

7.3.3.1 卫星通信系统285

7.3.3.2 地波紧急通信网288

7.3.3.3 “塔卡木”机载甚低频通信系统288

7.4 C3I系统的生存能力与抗干扰290

8 SDI计划武器系统的部署策略294

8.1 SDI计划武器部署策略概述295

8.2 助推段防御的武器部署策略295

8.2.1 影响助推段作战卫星数量的因素295

8.2.2 确定助推段作战平台数量的第一种方法297

8.2.2.1 助推段激光武器作战平台数量的计算模型298

8.2.2.2 助推段动能武器卫星数量及拦截器数量的计算模型303

8.2.2.3 关于粒子束武器平台数量的讨论306

8.2.3 G·H·Canavan方法307

8.2.3.1 Canavan提出的极端解308

8.2.3.2 Canavan的组合解311

8.2.3.3 组合解的直观形式314

8.2.3.4 Canavan方法在使用动能武器情况下的推广315

8.2.4 激光武器卫星的另一些部署方案316

8.3 末助推段和中段拦截武器部署的策略318

8.4 末段防御的武器部署策略319

8.4.1 点防御策略319

8.4.2 面防御策略324

9 对SDI的基本分析和评论326

9.1 SDI的可行性分析326

9.1.1.1 美国国内支持派是主流327

9.1.1 SDI政治上的可行性327

9.1.1.2 盟国的理解和支持328

9.1.1.3 舆论的支持329

9.1.2 SDI经济上的可行性330

9.1.2.1 美国国力能够承受330

9.1.2.2 国内、国际的经济扶持331

9.1.2.3 促进美国经济发展332

9.1.3 SDI技术上的可行性332

9.1.3.1 科技界、企业界的大动员332

9.1.3.2 实施SDI的技术基础333

9.1.3.3 关键技术的突破337

9.1.4 SDI在军事上的可行性341

9.1.4.1 军事战略的长期论证341

9.1.4.2 美国战略的需要342

9.2.1 SDI的经费预算和实际耗资344

9.2 SDI投资分析344

9.2.1.1 1984--1989年的预算与耗资情况345

9.2.1.2 1990-1991年预算348

9.2.2 SDI投资所面临的问题349

9.3 对抗SDI可能采取的措施351

9.3.1 主动式对抗352

9.3.2 被动式对抗358

9.3.2.1 导弹的改进359

9.3.2.2 战术变化362

10 SDI产生的影响364

10.1 引言364

10.2 SDI在政治上的影响365

10.2.1 在美国国内的影响365

10.2.2 在国际上反应强烈368

10.2.2.1 苏联的对策368

10.2.2.2 西欧的“尤里卡”计划372

10.3 SDI在经济上的影响374

10.3.1 促进国防经济发展374

10.3.2 有益于国民经济377

10.4 SDI对科学技术的影响380

10.4.1 对军事技术的影响380

10.4.2 对民用技术的影响382

10.4.3 促进新技术革命386

10.5 SDI在军事上的影响387

10.5.1 武器的革命387

10.5.2 影响常规战争392

10.5.3 影响军事战略394

10.6 SDI前途的估计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396

10.6.1 SDI计划的生命力397

10.6.2 SDI计划的发展前途399

10.6.3 我们应采取的对策400

1990《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仲伯,张国友主编 1990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大空战  中美苏合击日本空军(1988 PDF版)
中国大空战 中美苏合击日本空军
1988 北京:昆仑出版社
星球大战:对美苏太空争夺的部析( PDF版)
星球大战:对美苏太空争夺的部析
美国军事战略(1985 PDF版)
美国军事战略
1985
美国军事战略(1985 PDF版)
美国军事战略
1985
美国军事战略(1985 PDF版)
美国军事战略
1985
美国军事战略(1985 PDF版)
美国军事战略
1985
战争与军事系列--中国空军战史(1996 PDF版)
战争与军事系列--中国空军战史
1996
星球大战 对美苏太空争夺的剖析( PDF版)
星球大战 对美苏太空争夺的剖析
解放军出版社
大战星空(1999 PDF版)
大战星空
1999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星球与太空( PDF版)
星球与太空
季风出版社
星球大战(2020 PDF版)
星球大战
2020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星球大战与美苏太空争夺(1989 PDF版)
星球大战与美苏太空争夺
1989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军队管理  军事职业剖析(1987 PDF版)
军队管理 军事职业剖析
1987 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
美国军事实力分析(1999 PDF版)
美国军事实力分析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星球大战(1980 PDF版)
星球大战
1980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