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章 隶属沿革55

卷一 政区建置55

第二章 政区沿革58

第一节 北宋临漳政区59

第二节 明代临漳政区60

第三节 清代临漳政区61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临漳政区70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漳政区变革73

第三章 乡镇简况75

第四章 村庄简况78

第五章 县城变迁118

第二节 境域变迁121

第一节 地理位置121

卷二 自然环境121

第一章 境域121

第一节 地质 地貌122

第二章 环境122

第二节 气候124

第三节 水文128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129

第四节 土壤129

第六节 自然灾害130

第二节 历代变迁135

第一节 源流及现状135

卷三 漳河135

第一章 源流及变迁135

第三节 对漳河利害的争论137

第一节 漳河与县名138

第二章 漳河与临漳138

第四节 对漳河治理的争论138

第三节 漳河与水运139

第二节 漳河与村名139

第一节 人口发展143

第一章 人口数量143

卷四 人口143

第二节 人口分布144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152

第一节 民族构成152

第二章 人口构成152

第三节 文化程度构成153

第三章 人口流动154

第五节 婚姻状况构成154

第四节 职业构成154

第一节 计划生育155

第四章 人口控制155

第二节 计生管理1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159

第一节 清代以前159

卷五 经济总览159

第一章 经济发展15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60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163

第二章 经济结构163

第二节 产业结构164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168

第三章 居民生活168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169

第二节 土地改革173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173

卷六 农业173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173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74

第四节 人民公社175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76

第一节 粮食作物178

第二章 农作物178

第二节 经济作物185

第三节 蔬菜作物187

第一节 耕作制度192

第三章 农技农艺192

第二节 作物栽培193

第三节 良种繁育194

第四节 土壤改良195

第五节 植物保护196

第四章 土地开发199

第一节 农机发展200

第五章 农业机具200

第二节 管理机构203

第一节 林地面积213

第一章 林业资源213

卷七 林业213

第二节 树木品种214

第三节 冬果216

第四节 林木蓄积量218

第二章 植树造林219

第一节 沙滩绿化220

第三节 农田绿化221

第二节 四旁绿化221

第一节 苗木繁育223

第三章 林业管理223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224

第二节 栽培管理224

第五节 果品贮藏225

第四节 防火、防盗、防毁225

第六节 管理机构226

第一节 家畜227

第一章 畜牧资源227

卷八 畜牧水产227

第二节 家禽228

第四节 其它229

第三节 蜂229

第一节 家畜饲养230

第二章 饲养繁殖230

第三节 畜禽构成及变化231

第二节 配种繁殖231

第一节 饲草234

第三章 饲草 饲料234

第一节 病种235

第四章 疫病防治235

第二节 饲料235

第二节 防治236

第六章 管理机构237

第二节 渔业生产237

第五章 水产237

第一节 水产资源237

第一节 私营工业242

第一章 工业体制242

卷九 工业242

第二节 集体工业243

第三节 国有工业245

第一节 化肥工业246

第二章 化学工业246

第三节 其它化工产品247

第二节 塑料工业247

第一节 砖瓦248

第三章 建材工业248

第一节 机械制造249

第四章 机械铸造工业249

第二节 水泥及水泥制品249

第三节 铸造工业250

第二节 机械修理250

第五章 煤炭开采251

第一节 造纸业252

第六章 造纸及印刷业252

第七章 棉花加工253

第二节 印刷业253

第二节 皮革254

第一节 服装254

第八章 服装皮革工业254

第一节 糕点255

第九章 食品工业255

第十章 其它工业256

第一节 家具工业256

第二节 饮料256

第三节 小五金工业257

第二节 橡胶工业257

第五节 面粉加工258

第四节 激光图像258

第一节 管理形式259

第十一章 工业管理259

第二节 管理机构260

第一节 私营商业261

第一章 经营体制261

卷十 商业261

第二节 集体商业263

第三节 国营商业266

第一节 庙市268

第二章 市场268

第三节 专市269

第二节 集市269

第一节 管理与经营机构271

第三章 物资供销271

第二节 物资供销272

第一节 管理与经营机构273

第四章 对外贸易273

第二节 商品出口274

第三节 外贸加工275

第一节 粮食机构276

第五章 粮油经营276

第三节 粮食储运277

第二节 粮油购销277

第四节 粮食加工278

第一章 农业企业280

卷十一 乡镇企业280

第二章 工业企业281

第三章 交通运输企业282

第四章 施工企业283

第五章 其它284

第一节 财政体制288

第一章 财税体制288

卷十二 财税288

第一节 财税收入289

第二章 财税收支289

第二节 税收体制289

第二节 财政支出290

第三节 债券发行299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各种赋税300

第三章 税收30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税收3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4

第四章 财政管理304

第二节 财务管理3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3

第五章 税务管理313

第三节 税收稽查314

第二节 税务登记314

第四节 税金减免3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货币319

第一节 古钱币319

卷十三 金融319

第一章 货币319

第三节 人民币320

第一节 储蓄种类321

第二章 储蓄321

第二节 城乡储蓄323

第一节 工商信贷324

第三章 信贷324

第三节 基建投资拨款与信贷325

第二节 农业信贷325

第二节 保险业务327

第一节 保险种类327

第四章 保险327

第二节 结算管理329

第一节 现金管理329

第五章 金融管理329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330

第一节 钱庄当铺330

第三节 金融监督330

第六章 金融机构330

第三节 银行331

第四节 保险公司332

第一节 计划编制333

第一章 计划管理333

卷十四 经济综合管理333

第二节 计划实施334

第一节 统计内容336

第二章 统计管理336

第三节 管理机构336

第二节 统计方法3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8

第三章 审计管理338

第三节 资料汇编338

第四节 管理机构338

第二节 审计监督339

第一节 管理机构340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340

第二节 市场建设及管理341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346

第四节 工商企业管理347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348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350

第三节 价格调整352

第二节 管理体制352

第五章 物价管理3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6

第六章 计量管理356

第四节 物价监督356

第二节 计量制度357

第三节 计量器具359

第四节 计量监督360

第一节 地表水361

第一章 水资源361

卷十五 水利361

第二节 地下水362

第二章 防洪工程363

第一节 井灌建设的发展366

第三章 井灌工程366

第二节 水利工具的变革368

第一节 西门渠371

第四章 渠灌工程371

第三节 民有南干渠372

第二节 太平渠372

第四节 民有北干渠373

第一节 老沙河排水系统376

第五章 除涝工程376

第二节 大呼村排水系统377

第三节 魏大馆排水系统378

第四节 生产团结渠排水系统379

第五节 冀豫边界排水系统3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87

第六章 水利管理387

第二节 防洪管理388

第三节 井灌管理389

第四节 渠灌管理390

第一节 古道393

第一章 道路393

卷十六 交通393

第二节 公路394

第三节 桥梁397

第二节 机动车辆400

第一节 人畜力工具400

第二章 运输工具400

第二节 国营客运401

第一节 个体客运401

第三章 客运401

第二节 集体货运402

第一节 个体货运402

第四章 货运402

第三节 搬运装卸403

第一节 公路养护404

第五章 交通运输管理404

第二节 养路费征收405

第三节 交通监理408

第五节 管理机构409

第四节 运输管理409

第二节 秘密交通站411

第一节 古代驿站411

卷十七 邮电411

第一章 邮政411

第三节 邮政网点412

第四节 邮政业务413

第一节 电信设备415

第二章 电信415

第二节 电话416

第一节 质量管理418

第三章 邮电管理418

第三节 电报418

第三节 电信管理419

第二节 邮政管理419

第四节 管理机构420

第一节 输电线路423

第二章 电网建设423

卷十八 电力423

第一章 电力发展423

第二节 变电站424

第三节 配电线路426

第一节 农业用电429

第三章 电力供应429

第三节 生活用电430

第二节 工业用电430

第一节 线路维修431

第四章 电力管理431

第三节 计划用电432

第二节 安全管理432

第五节 电费收缴433

第四节 降损节电433

第六节 管理机构434

第一节 县城变迁437

第一章 县城建设437

卷十九 城乡建设437

第二节 街道修建441

第三节 供水与排水442

第四节 卫生与绿化443

第一节 集镇444

第二章 集镇乡村建设444

第二节 乡村446

第三节 商品房447

第二节 公房447

第三章 房产管理447

第一节 民房447

第一节 土地征用448

第四章 地产管理448

第二节 地产使用449

第一节 建筑队伍450

第五章 建筑施工450

第三节 土地规划450

第二节 设计施工451

第四节 技术培训452

第三节 建筑材料452

第一节 环境污染454

第六章 环境保护454

第二节 污染治理455

第二节 土地管理机构457

第一节 环保管理机构457

第七章 管理机构457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45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459

卷二十 政党群团459

第二节 党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464

第三节 组织机构465

第四节 历届县委领导467

第五节 组织建设471

第六节 宣传工作473

第八节 统战工作474

第七节 纪律检查474

第九节 落实政策47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476

第一节 工会477

第三章 群众团体477

第二节 共青团478

第三节 妇联479

第五节 工商联480

第四节 农协480

第一节 镇反肃反481

第四章 运动辑要481

第三节 三反五反482

第二节 抗美援朝482

第五节 四清483

第四节 整风反右483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484

第一节 代表的产生487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487

卷二十一 政权 政协487

第三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488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88

第四节 历届人大常委会490

第五节 工作机构491

第一节 抗日政府492

第二章 人民政府492

第二节 人民政府493

第四节 政府机构498

第三节 基层政府498

第五节 主要政务活动501

第六节 信访监察503

第三章 人民政协504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505

第四章 民国政府508

第二节 参政议政508

第五章 封建政权511

第一章 干部521

第一节 干部队伍521

卷二十二 劳动人事521

第二节 干部管理523

第一节 工人队伍527

第二章 工人527

第二节 安置就业528

第四节 劳动保护529

第三节 劳务输出529

第一节 工资531

第三章 待遇531

第四节 社会保险532

第三节 福利532

第二节 奖金532

第一节 拥军支前535

第一章 优抚535

卷二十三 民政535

第二节 优待军烈属536

第三节 抚恤539

第五节 复退安置541

第四节 补助541

第一节 赈灾542

第二章 赈灾救济542

第二节 救济544

第三节 扶贫545

第一节 清末民初慈善机构546

第三章 社会福利546

第三节 残疾人照顾54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孤老敬养547

第一节 宗教类别548

第四章 宗教事务548

第二节 宗教事务管理550

第三节 烈士陵园管理551

第二节 殡葬管理551

第五章 其它事务551

第一节 婚姻登记5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553

第一章 公安553

卷二十四 政法553

第二节 反特锄奸554

第三节 人民消防555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56

第六节 预审 看守557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557

第七节 治安管理559

第一节 机构设置560

第二章 检察560

第二节 经济检察561

第三节 刑事检察562

第四节 法纪检察563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56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564

第五节 监所检察564

第二节 刑事审判5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565

第三章 审判565

第五节 案件复查566

第四节 经济审判566

第三节 民事审判566

第三节 法制宣传568

第二节 司法行政机构568

第四章 司法行政568

第一节 政法委员会568

第五节 律师事务569

第四节 公证业务569

第六节 民事调解57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各方驻军571

第一节 封建驻军571

卷二十五 军事571

第一章 驻军571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573

第一节 明清地方武装573

第二章 地方武装573

第四节 人民武装574

第三节 土匪武装574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580

第二节 征募 抓丁580

第三章 兵役580

第一节 募兵制 府兵制580

第一节 民兵组织581

第四章 民兵581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581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581

第二节 民兵训练582

第一节 古代战事583

第五章 主要战事583

第三节 民兵活动583

第二节 现代战事588

第一节 顽匪郭清制造的祸患590

第六章 匪患590

第二节 其他土匪制造的祸患591

第一节 科举教育595

第一章 学校教育595

卷二十六 教育595

第二节 幼儿教育597

第三节 小学教育599

第四节 中学教育609

第五节 专业教育614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616

第二章 业余教育616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617

第三节 自学考试618

第一节 发展情况620

第三章 教师队伍620

第二节 教师待遇623

第三节 教师培训625

第二节 国拨经费627

第一节 学田627

第四章 教育经费627

第四节 集资办学628

第三节 勤工俭学628

第五节 学校设备629

第一节 教育管理机构630

第五章 教育管理630

第二节 教学业务管理631

第二节 科研机构6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3

卷二十七 科技633

第一章 科技组织及队伍633

第三节 科技团体635

第四节 科技队伍636

第一节 科研活动637

第二章 科学研究637

第二节 科技成果639

第一节 宣传咨询641

第三章 科技普及641

第三节 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推广642

第二节 技术培训642

第一节 文化馆、站645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645

卷二十八 文化645

第二节 图书馆、室646

第四节 书店647

第三节 档案馆、室647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648

第六节 剧团 剧场650

第一节 文学创作652

第二章 文学艺术652

第二节 戏曲创作657

第三节 美术书法创作660

第四节 音乐舞蹈创作662

第五节 民间艺术664

第一节 故事666

第三章 民间文学666

第二节 歌谣682

第三节 谚语684

第四节 谜语688

第五节 歇后语689

第六节 对联690

第一节 党史研究691

第四章 编史修志691

第三节 地方志编修692

第二节 文史资料692

第一节 广播 电视693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新闻报道693

第二节 新闻报道694

第二节 民国时期697

第一节 明清时期697

卷二十九 卫生697

第一章 医疗机构6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98

第一节 国家医务人员706

第二章 医务人员706

第一节 防疫机构707

第三章 卫生防疫707

第二节 集体和个体医务人员707

第二节 传染病防疫709

第三节 卫生监督710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711

第二节 新法接生712

第一节 保健机构712

第五节 结核病防治712

第四章 妇幼保健712

第四节 儿童保健713

第三节 妇女保健713

第六章 卫生教育714

第五章 爱国卫生714

第二节 个体药铺716

第一节 国营医药公司716

第七章 医药 药材716

第二节 医务人员管理717

第一节 医政管理机构717

第三节 医院附属药房717

第八章 医务行政管理717

第四节 医务经费管理718

第三节 医务技术管理718

第五节 医德医风教育719

第二节 球类725

第一节 武术725

卷三十 体育725

第一章 群众体育活动725

第一节 体育课程726

第二章 学校体育726

第三节 田径726

第四节 棋类及其它726

第五节 军事体育726

第四节 业余训练727

第三节 竞赛活动727

第二节 广播操 保健操727

第二节 破地区记录728

第一节 参赛主要成绩728

第三章 体育竞赛与设施728

第四章 管理机构729

第四节 体育器械729

第三节 体育设施729

第一章 历史沿革731

卷三十一 古都邺城731

第一节 曹魏时期732

第二章 邺北城建筑布局732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733

第三节 三台建筑735

第三章 邺南城建筑布局738

第五章 邺城附近的苑囿 台榭 建筑741

第四章 建筑特点及影响741

第六章 仙都苑的建筑及布局743

第七章 古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址744

第一节 兴起的背景749

第一章 兴起和繁荣749

卷三十二 建安文学749

第二节 繁荣的因素751

第二章 成就与影响752

第三章 在邺的建安作家754

第一节 诗歌758

第四章 建安文学作品选758

第二节 赋763

第三节 文764

卷三十三 文物与名胜769

第一章 古遗址769

第一节 新石器遗址769

第二节 邺城遗址769

第二章 古建筑与古墓葬771

第一节 古建筑771

第二节 古墓葬772

第三章 石刻775

第一节 碑碣775

第二节 墓志778

第三节 造型艺术品780

第四节 石造像781

第四章 馆藏文物782

第五章 文物管理784

第一节 管理机构784

第二节 文物普查785

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785

第六章 八景名胜786

第一章 生活习俗793

第一节 服饰793

卷三十四 民情习俗793

第二节 饮食795

第三节 居住796

第四节 行旅796

第二章 岁时习俗797

第一节 民间节日797

第二节 法定节日799

第三章 婚丧习俗800

第一节 婚嫁800

第二节 丧葬804

第一节 问候805

第二节 尊称805

第四章 礼仪习俗805

第四节 追节806

第五节 生育806

第三节 待人806

第七节 祝寿807

第八节 建房与暖房807

第六节 瞧娘与送羊807

第一节 结构808

第五章 家庭习俗808

第二节 称谓808

第九节 开张剪彩808

第三节 家风810

第一节 乞讨811

第二节 吸毒811

第六章 陋俗改造811

第四节 迷信812

第五节 嫖娼812

第三节 赌博812

第一章 语音814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814

卷三十五 方言814

第二节 语流音变819

第一节 特征823

第二节 例子823

第二章 词汇823

第一节 词缀829

第二节 助词829

第三章 语法829

第三节 程度表示法831

第四节 可能补语831

第五节 语法例句832

卷三十六 人物837

第一章 人物传837

第二章 人名录863

临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863

临漳县享受地(师)级待遇干部名录882

临漳籍在外地部分地(师)级以上干部名录883

临漳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884

临漳籍在外地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887

临漳县省级以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名录888

临漳县省级优秀园丁名录890

第三章 人物简介894

附录901

邺城的几次重大营建与破坏901

临漳县人民政府《关于编纂新县志征集文史资料的通知》917

修志始末919

《临漳县志》主要编纂人员简介923

临漳县上志名录925

1999《临漳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河北省临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9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