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求取 ⇩

第一章流域概况及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1

第一节 流域自然资源特点1

一、我国最大的河流网系1

二、自然环境演化过程3

三、湿润亚热带环境6

四、丰水流域7

五、丰富的植被与物种资源8

一、长江与国内主要河流网系生态与环境对比10

第二节 长江与国内外主要河流网系生态与环境对比10

二、长江与国外主要河流网系生态与环境对比12

第三节 流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位置13

第二章土壤资源特征16

第一节 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资源状况16

一、自然环境与土壤资源形成演化16

二、主要土壤资源类型特点17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的基本性质28

一、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状况28

二、化学性质33

三、物理性质38

四、粘粒化学与矿物组成46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潜力64

一、自然环境特点及其评价65

二、农业生产潜力68

第四节 上游地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71

一、土壤资源的结构与特点71

二、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73

三、土壤资源的利用特点74

一、中、下游地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76

第五节 中、下游与三角洲地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76

二、三角洲地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82

第三章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87

第一节 人为活动对土壤资源的影响87

一、人为活动对土壤资源影响的特点87

二、人为活动对土壤资源的作用及其反馈88

第二节 上游地区土壤资源演变规律93

一、土壤时空分布特点93

二、土壤的演变规律96

三、侵蚀土壤的演变99

第三节 中、下游地区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108

一、土壤资源的演变特点108

二、土壤进化的阶段和机理109

三、土壤资源退化的特征和指标113

第四节 三角洲地区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115

一、三角洲的形成115

二、三角洲土壤演变特点118

三、自然土壤的演变规律119

四、耕作土壤的演变规律120

第四章农业生态类型及其生产潜力122

第一节 农业生态类型及其划分原则122

一、农业生态类型划分原则122

二、农业生态类型的特点122

第二节 上游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生产潜力124

一、农田生态类型的特点125

二、复合农业生态类型的特点及其生产潜力127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途径128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129

第三节 中、下游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生产潜力129

二、农业生态类型的特点131

三、复合农业生态类型的特点及其生产潜力133

第四节 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类型及其生产潜力135

一、三角洲地区的概况135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135

三、农业生态类型生产潜力与发展趋向138

二、预测的原则140

一、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40

第一节 土地承载能力的概念与内涵140

第五章土地承载能力140

三、测算的方法141

第二节 耕地土壤肥力特征与生产潜力143

一、主要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及其有效性143

二、主要作物对氮、磷、钾肥的反应和增产效果144

三、影响土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145

第三节 上游地区土地承载能力及其提高途径146

一、耕地的生产潜力146

二、人口与粮食消费水平148

三、土地承载能力估算149

四、提高土地承载能力的途径152

第四节 中、下游地区土地人口承载能力及提高途径153

一、土壤类型的特点154

二、农田生产现状与生产水平155

三、土地承载能力分析157

第六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的影响及其评价160

第一节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库区土地资源的影响与农业生态建设160

一、库区土地类型及其生产现状160

二、淹没影响分析163

三、补偿的可能性分析164

第二节 土壤侵蚀及防治165

一、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167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169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和原则171

第三节 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及其防治174

一、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形成174

二、潜-沼型土壤的类型与特征179

三、潜-沼型土壤的数量与质量评价185

四、土壤潜育化的治理对策189

一、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190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及其治理190

二、土壤盐渍特性及其转化192

三、三峡建坝对土壤盐渍化演变趋势的影响195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途径和措施199

第七章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遥感研究203

第一节 三峡地区卫星遥感数据地被计算机分类与土地利用203

一、三峡遥感调查新技术方案与实施203

二、遥感图象的几何校正203

三、野外地被类型调查与训练区勾绘填图206

四、遥感数据地被类型计算机监督分类207

五、遥感图象地被分类后的围歼或滤波处理208

六、硬拷贝彩色分类图的生成211

七、遥感分类图的野外校核与精度估计212

八、遥感分类图与土地资源评价图衔接214

九、三峡遥感调查制图的意义216

第二节 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地区卫星图象的LBV变换与土地利用研究219

一、LBV变换方法及其特色219

二、江汉平原卫星图象LBV变换彩色合成的效果220

四、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地区的土地利用图及土地利用分区221

三、江汉平原及洞庭湖野外考察和LBV彩色合成图象颜色与实际地物类型关系的建立221

第三节 南京及其毗邻苏皖地区卫星图象监督和非监督分类与地被物的研究224

一、图象处理范围和图象处理设备225

二、图象几何校正与重采样225

三、图象的非监督分类225

四、图象的监督分类228

五、图象处理的结果和应用231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234

一、土地资源态势的分析234

第八章生态建设及其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34

二、土地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与现实的矛盾237

第二节 生物资源的开发前景239

一、生物资源的特点239

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前景241

第九章土壤生态及其分区244

第一节 土壤生态的概念及其分区的原则系统244

一、土壤生态的概念244

二、分区的原则与系统245

第二节 土壤生态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246

一、生态带水平分布特征247

二、生态带垂直分布特征249

三、生态带水平与垂直叠合分布特征251

第三节 丘陵平原区土壤生态特征252

一、丘陵区土壤生态类型特点252

二、平原区土壤生态类型特点254

三、圩区土壤生态类型特点256

第四节 土壤生态分区简介257

一、土壤生态区的举例257

二、土壤生态片的举例260

第一节 开发建设的简略回顾265

第十章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建设展望265

第二节 流域的特殊性与发展的不均衡性267

第三节 流域河流网系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几个环节268

一、流域网系的生态与环境建设268

二、正本清源,节节设防268

三、保护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269

四、优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270

五、选择重点,分层次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开发利用270

六、加强科学试验,发展教育与交通运输长江流域土壤及土壤生态分区图273

1994《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席承藩,徐琪等著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口与生态环境(1987 PDF版)
人口与生态环境
198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 PDF版)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 PDF版)
环境土壤学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建设文集( PDF版)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建设文集
吉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农业区划研究所
资源产业化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1999 PDF版)
资源产业化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1999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1988 PDF版)
环境土壤学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1992 PDF版)
环境生态学
199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1985 PDF版)
环境土壤学
1985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答(1997 PDF版)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答
1997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1993 PDF版)
环境土壤学
1993 北京:农业出版社
生态与环境(1992 PDF版)
生态与环境
1992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 PDF版)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9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中国现代实用文体范例大全(1993 PDF版)
中国现代实用文体范例大全
199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长江上游环境特征与防护林体系建设  川江流域部分(1992 PDF版)
长江上游环境特征与防护林体系建设 川江流域部分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1994 PDF版)
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