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求取 ⇩

地位2

第一章 中医文献在历代图书分类上的2

第一篇 中医文献范畴论2

目 录2

目 录2

第一节中医文献范畴的意义2

第一篇 中医文献范畴论2

第一章 中医文献在历代图书分类上的2

地位2

第一节中医文献范畴的意义2

第二节书籍和目录学的出现3

第二节书籍和目录学的出现3

一、最古的文字和书籍3

一、最古的文字和书籍3

二、早期的目录学与医书的关系4

二、早期的目录学与医书的关系4

(一)《别录》、《七略》和《汉志》4

(一)《别录》、《七略》和《汉志》4

(二)《隋志》以前的目录学5

(二)《隋志》以前的目录学5

(二)私家藏书目录6

一、历史、方志书目6

二、公私收藏书目6

第三节目录学中的医学著作6

(一)历代官修书目6

第三节目录学中的医学著作6

一、历史、方志书目6

(一)史书艺文志6

(二)地方志中的书目6

二、公私收藏书目6

(二)地方志中的书目6

(一)史书艺文志6

(二)私家藏书目录6

(一)历代官修书目6

(三)国内图书馆书目7

(四)宗教团体书目7

(三)国内图书馆书目7

(四)宗教团体书目7

(五)国外书目7

(五)国外书目7

一、简册类8

第四节古代目录学未收的医学著作8

一、简册类8

第四节古代目录学未收的医学著作8

三、卷子类9

二、帛书类9

(一)敦煌卷子9

三、卷子类9

二、帛书类9

(一)敦煌卷子9

(二)日本卷子10

(三)零残古纸叶10

(三)零残古纸叶10

(二)日本卷子10

(四)其他卷子钞本11

(四)其他卷子钞本11

四、刻石类11

四、刻石类11

五、非目录学著作中引用的医书13

五、非目录学著作中引用的医书13

第二章医学类的医学书目14

第一节专门的医学书目14

一、早期的医学书目14

第一节专门的医学书目14

第二章医学类的医学书目14

一、早期的医学书目14

二、近代的医学书目15

二、近代的医学书目15

一、医书中的引书目录16

第二节古医书中的医学书目16

一、医书中的引书目录16

第二节古医书中的医学书目16

二、医书中散见的书名17

二、医书中散见的书名17

(二)医学丛书的类型18

(一)医学丛书的组成18

一、医学丛书的特点18

第三节医学丛书18

第三节医学丛书18

一、医学丛书的特点18

(一)医学丛书的组成18

(二)医学丛书的类型18

(三)医学丛书的书名问题20

(三)医学丛书的书名问题20

二、医学丛书的分类法22

三、医学丛书的主要著作22

(一)明代以前的医学丛书22

三、医学丛书的主要著作22

(一)明代以前的医学丛书22

二、医学丛书的分类法22

(二)明、清时代的医学丛书23

(二)明、清时代的医学丛书23

二、隋唐以前的医学类书24

一、医学类书的特点24

第四节医学类书24

(三)近代及国外的医学丛书24

(三)近代及国外的医学丛书24

第四节医学类书24

一、医学类书的特点24

二、隋唐以前的医学类书24

三、宋代以后的医学类书26

三、宋代以后的医学类书26

四、国外的中医学类书27

四、国外的中医学类书27

第二节医籍佚文种类28

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28

第二节医籍佚文种类28

第三章已佚的古代医书28

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28

第一节大量的医学佚书和佚文28

第一节大量的医学佚书和佚文28

第三章已佚的古代医书28

(二)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30

(二)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30

二、可以辨认出处的佚文30

(一)有旁证可考的佚文30

(一)有旁证可考的佚文30

二、可以辨认出处的佚文30

(二)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31

(二)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31

一、辑佚工作的重要性31

第三节医书辑佚工作31

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31

(一)医籍佚文的主要出处31

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31

第三节医书辑佚工作31

一、辑佚工作的重要性31

(一)医籍佚文的主要出处31

(三)辑佚工作的要求及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32

(三)辑佚工作的要求及影响辑佚质量的因素32

三、医书辑佚的由来和现状33

三、医书辑佚的由来和现状33

一、“佚”书未佚之类34

第四节今存古医书与已佚古医书的34

关系34

关系34

一、“佚”书未佚之类34

第四节今存古医书与已佚古医书的34

二、“存”书复佚之类37

二、“存”书复佚之类37

一、早期的中医文献分类法38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类别38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类别38

第一节 中医文献分类法的演变过程38

一、早期的中医文献分类法38

第一节 中医文献分类法的演变过程38

二、现代的中医文献分类法41

二、现代的中医文献分类法41

第二节中医文献的主要类别42

第二节中医文献的主要类别42

第三节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的参考资43

43

一、古代医药文物43

(一)医药图像43

第三节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的参考资43

43

一、古代医药文物43

(一)医药图像43

(二)其他医药文物49

(二)其他医药文物49

二、有关医史文献研究的资料49

二、有关医史文献研究的资料49

第一节 中国古文献种类及其与医学50

第一节 中国古文献种类及其与医学50

第五章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50

的关系50

一、“经部”的内容50

一、“经部”的内容50

的关系50

第五章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50

二、“经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1

二、“经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1

(一)本文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1

(一)本文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1

(四)提供研究古医学文献的工具书52

三、“史部”的内容52

(二)注疏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2

(三)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2

(二)注疏中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2

(三)间接有关医药的资料52

(四)提供研究古医学文献的工具书52

三、“史部”的内容52

四、“史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3

(一)有关医学文献的保存53

(二)著名医家的传记53

(三)医学史料53

(四)中外医药交流及国外医学史料53

四、“史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3

(四)中外医药交流及国外医学史料53

(三)医学史料53

(二)著名医家的传记53

(一)有关医学文献的保存53

(六)有关医学史的考据资料54

(五)各种医书目录54

五、“子部”的内容54

(六)有关医学史的考据资料54

(五)各种医书目录54

五、“子部”的内容54

(二)收载入“子部”其他类中的完整55

(一)专门的医药书籍55

六、“子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5

医书55

六、“子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5

(一)专门的医药书籍55

(二)收载入“子部”其他类中的完整55

医书55

(三)医书佚文55

(四)医学内容的资料55

(三)医书佚文55

(四)医学内容的资料55

(五)校勘古医书资料56

(五)校勘古医书资料56

(六)医学史料57

八、“集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7

七、“集部”的内容57

(七)间接与医药有关的资料57

(一)医史的资料57

八、“集部”书籍和医学文献的关系57

(一)医史的资料57

七、“集部”的内容57

(七)间接与医药有关的资料57

(六)医学史料57

(二)医学资料及医书佚文58

工作58

第二节非医书中的医学史料发掘58

工作58

第二节非医书中的医学史料发掘58

(二)医学资料及医书佚文58

第二篇中医文献漂流论60

第一章最古的中医文献60

第一节早期简帛医籍的起源及其60

特点60

一、我国医学文献的起源60

特点60

第一节早期简帛医籍的起源及其60

第一章最古的中医文献60

第二篇中医文献漂流论60

一、我国医学文献的起源60

(三)编写体例的特点61

(二)医书本身的特点61

(一)简帛本身的特点61

二、早期简帛医籍的特点61

二、早期简帛医籍的特点61

(一)简帛本身的特点61

(二)医书本身的特点61

(三)编写体例的特点61

第二节早期简帛医籍的组成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种类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存目与佚文62

(四)早期简帛医籍的合书与附录62

第二节早期简帛医籍的组成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种类62

(一)早期简帛医籍的存目与佚文62

(四)早期简帛医籍的合书与附录62

(一)古注表现的形式65

(二)考古发掘的早期简帛医籍65

二、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古注65

(一)古注表现的形式65

二、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古注65

(二)考古发掘的早期简帛医籍65

三、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学说66

(二)古注与原文的关系66

三、早期简帛医籍中的学说66

(二)古注与原文的关系66

一、概述68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编写与流传68

(二)《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68

(一)《黄帝内经》的编写年代68

一、概述68

(二)《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68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编写与流传68

第二章《黄帝内经》著作系统68

第二章《黄帝内经》著作系统68

(一)《黄帝内经》的编写年代68

二、《素问》》传本系统70

(一)最早的《素问》传本70

(一)最早的《素问》传本70

二、《素问》》传本系统70

(二)六朝、唐、宋间的《素问》注本71

(二)六朝、唐、宋间的《素问》注本71

(三)《素问》本文的定型化及其演变74

(三)《素问》本文的定型化及其演变74

(一)北宋以前的《九卷》传本77

三、《九卷》(即《针经》)传本系统77

三、《九卷》(即《针经》)传本系统77

(一)北宋以前的《九卷》传本77

(二)南宋以后《针经》(狭义的)传本系统的演变81

(二)南宋以后《针经》(狭义的)传本系统的演变81

(三)《灵枢》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82

(三)《灵枢》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82

四、《太素》传本系统85

(一)《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85

(二)《太素》在日本的早期流传85

(三)日本的《太素》古卷子传世本85

(三)日本的《太素》古卷子传世本85

(二)《太素》在日本的早期流传85

(一)《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85

四、《太素》传本系统85

(一)《甲乙经》的早期传本89

五、《甲乙经》传本系统89

五、《甲乙经》传本系统89

(一)《甲乙经》的早期传本89

(二)《甲乙经》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95

(二)《甲乙经》本文的定型及其演变95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注释与补遗类98

著作98

一、《黄帝内经》的后代注本和有关著作98

一、《黄帝内经》的后代注本和有关著作98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注释与补遗类98

著作98

二、《素问佚篇》100

二、《素问佚篇》100

三、运气类著作100

三、运气类著作100

(一)《阴阳大论》101

(一)《阴阳大论》101

(二)王冰氏的运气著作101

(二)王冰氏的运气著作101

(四)其他运气类著作102

(三)刘温舒氏的运气著作102

一、《难经》的成书及其早期流传102

(三)刘温舒氏的运气著作102

(四)其他运气类著作102

第三节《黄帝八十一难经》102

一、《难经》的成书及其早期流传102

第三节《黄帝八十一难经》102

三、《难经》的南宋及金代传本103

(一)《难经十家补注》103

二、《难经》的北宋传本103

(一)《难经十家补注》103

二、《难经》的北宋传本103

三、《难经》的南宋及金代传本103

(二)传世通行的《难经集注》105

(二)传世通行的《难经集注》105

(三)纪天锡《集注难经》105

(三)纪天锡《集注难经》105

(五)南宋其他注本106

五、《难经》的明代注本与白文本106

(二)《难经本义》的日本刊本及再注本106

(一)《难经本义》及其在国内的重刊本、再注本106

四、《难经》的元代注本106

(五)南宋其他注本106

(四)李駉氏注本106

(四)李駉氏注本106

四、《难经》的元代注本106

五、《难经》的明代注本与白文本106

(一)《难经本义》及其在国内的重刊本、再注本106

(二)《难经本义》的日本刊本及再注本106

七、《难经》的日本注本译本及影印本107

六、《难经》的清以后注本及白文本107

七、《难经》的日本注本译本及影印本107

六、《难经》的清以后注本及白文本107

1.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110

(二)关于原始传本结构形态的考察110

(一)编写年代、卷数及依据110

一、《伤寒杂病论》的编写及第一次修订110

第一节早期的《伤寒杂病论》系统110

第三章《伤寒杂病论》系统110

(一)编写年代、卷数及依据110

第三章《伤寒杂病论》系统110

第一节早期的《伤寒杂病论》系统110

一、《伤寒杂病论》的编写及第一次修订110

(二)关于原始传本结构形态的考察110

1.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110

(三)《伤寒杂病论》的早期流传111

2.伤寒病部分的原始编次问题111

(三)《伤寒杂病论》的早期流传111

2.伤寒病部分的原始编次问题111

二、“脉经”本《伤寒杂病论》114

(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修定114

(二)最早的“脉经”本特点114

(三)“脉经”本的内容114

(三)“脉经”本的内容114

(二)最早的“脉经”本特点114

(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修定114

二、“脉经”本《伤寒杂病论》114

三、六朝、隋、唐时期的各种传本117

(一)唐以前的流传情况117

三、六朝、隋、唐时期的各种传本117

(一)唐以前的流传情况117

(三)“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118

(二)“千金”本和“千金翼”本的《伤寒杂病论》118

(二)“千金”本和“千金翼”本的《伤寒杂病论》118

(三)“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118

(四)《金匮(玉函)》(《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的演变121

(四)《金匮(玉函)》(《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的演变121

(二)北宋官校的三种传本123

(一)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123

一、宋初传本及北宋官校本123

其演变123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传本的定型化及123

二、《伤寒论》的刊本及其注释、派生著作123

一、宋初传本及北宋官校本123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传本的定型化及123

其演变123

二、《伤寒论》的刊本及其注释、派生著作123

(二)北宋官校的三种传本123

(一)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123

2.赵开美氏影宋刊本124

1.《伤寒论》北宋原刊木概况124

(一)“宋本”《伤寒论》系统124

(一)“宋本”《伤寒论》系统124

1.《伤寒论》北宋原刊木概况124

2.赵开美氏影宋刊本124

3.赵本的影刻、影印本125

5.赵本的复刻本125

5.赵本的复刻本125

4.赵本的影写重刊本125

3.赵本的影刻、影印本125

4.赵本的影写重刊本125

(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系统127

(二)《金匮玉函经》系统127

1.最早的《伤寒论》注释127

1.最早的《伤寒论》注释127

(二)《金匮玉函经》系统127

(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系统127

(四)《伤寒论》的注本及其派生著作128

(四)《伤寒论》的注本及其派生著作128

2.成注本的刊本128

2.成注本的刊本128

三、《金匮要略方论》130

1.《伤寒论》的注本130

2.《伤寒论》的派生著作130

1.《伤寒论》的注本130

2.《伤寒论》的派生著作130

三、《金匮要略方论》130

(一)宋刊本131

(三)明刊本131

(二)元刊本131

(一)宋刊本131

(二)元刊本131

(三)明刊本131

132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其他传本与辑132

(六)《金匮要略》的注本132

(五)日本刊本132

一、近代发现的各种古传本132

(四)清以后刊本132

(四)清以后刊本132

(五)日本刊本132

(六)《金匮要略》的注本132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其他传本与辑132

132

一、近代发现的各种古传本132

(一)敦煌出土的《伤寒论》残卷134

(二)康治本《伤寒论》134

(三)康平本《伤寒论》134

(四)所谓“长沙古本”《伤寒论》134

(五)所谓“桂林古本”及“涪陵古本”134

二、重辑、编次的《伤寒杂病论》白文134

(一)敦煌出土的《伤寒论》残卷134

(二)康治本《伤寒论》134

(三)康平本《伤寒论》134

(四)所谓“长沙古本”《伤寒论》134

(五)所谓“桂林古本”及“涪陵古本”134

二、重辑、编次的《伤寒杂病论》白文134

第四章脏象、病源、诊法著作136

第一节脏象类著作136

一、《(华佗)内视》系统136

(一)《内视》的书名及成书年代136

(一)《内视》的书名及成书年代136

第四章脏象、病源、诊法著作136

第一节脏象类著作136

一、《(华佗)内视》系统136

(三)《内视》的后期传本系统137

(二)《内视》的早期传本系统及其佚文137

(二)《内视》的早期传本系统及其佚文137

(三)《内视》的后期传本系统137

二、宋以后解剖图类著作139

(二)《存真图》139

(一)《欧希范五脏图》139

(二)《存真图》139

二、宋以后解剖图类著作139

(一)《欧希范五脏图》139

(三)《人镜经》141

(四)其他141

三、五脏论类著作141

三、五脏论类著作141

(四)其他141

(三)《人镜经》141

(三)《太平》本142

第二节病原著作——《诸病源候论》142

二、《诸病源候论》的早期传本142

(一)《外台》本142

(二)《医心方》本142

二、《诸病源候论》的早期传本142

(一)《外台》本142

第二节病原著作——《诸病源候论》142

(二)《医心方》本142

(三)《太平》本142

一、《诸病源候论》的撰写142

一、《诸病源候论》的撰写142

(二)南宋刊本143

(四)《儒门事亲》所引本143

三、《病源》的各种刊本及影本143

(一)北宋刊本143

(二)南宋刊本143

三、《病源》的各种刊本及影本143

(一)北宋刊本143

(四)《儒门事亲》所引本143

(三)元刊本144

一、《脉经》144

(一)《脉经》的早期传本144

一、《脉经》144

第三节诊法类著作144

(六)日本刊本144

(五)清以后刊本144

(四)明刊本144

(一)《脉经》的早期传本144

(三)元刊本144

(四)明刊本144

(五)清以后刊本144

(六)日本刊本144

第三节诊法类著作144

(三)何大任本系统146

(二)《脉经》版本系统的形成146

(二)《脉经》版本系统的形成146

(三)何大任本系统146

(四)龙兴本系统149

(五)其他待考刊本149

(四)龙兴本系统149

(五)其他待考刊本149

二、脉诀类著作149

二、脉诀类著作149

(一)《王叔和脉诀》151

(一)《王叔和脉诀》151

(二)《崔真人脉诀》152

(二)《崔真人脉诀》152

三、其他诊法著作155

(三)宋代以后的诊法著作155

(二)传世的几种宋代诊法著作155

(一)《玉函经》155

三、其他诊法著作155

(三)宋代以后的诊法著作155

(二)传世的几种宋代诊法著作155

(一)《玉函经》155

第五章医学方书156

第一节汉、晋、南北朝医方书156

一、《中藏经》156

(一)撰者及撰年问题156

第五章医学方书156

第一节汉、晋、南北朝医方书156

一、《中藏经》156

(一)撰者及撰年问题156

(二)流传过程157

(二)流传过程157

二、葛洪氏医方书158

(一)《玉函方》158

(一)《玉函方》158

二、葛洪氏医方书158

2.陶弘景氏修补159

3.唐以前的古传本情况159

4.隋唐古传本的内容持点159

(二)《肘后备急方》159

1.葛洪氏的原著159

2.陶弘景氏修补159

3.唐以前的古传本情况159

4.隋唐古传本的内容持点159

(二)《肘后备急方》159

1.葛洪氏的原著159

6.金·杨用道刊本160

5.北宋传本及刊本160

5.北宋传本及刊本160

6.金·杨用道刊本160

8.道藏本存在的问题161

7.道藏本系统及朝鲜传本161

7.道藏本系统及朝鲜传本161

第二节隋、唐、五代医方书161

一、《备急千金要方》161

一、《备急千金要方》161

第二节隋、唐、五代医方书161

8.道藏本存在的问题161

(一)《千金要方》的早期传本163

3.日本保存的古本163

(二)《千金要方》的北宋官本系统163

2.宋代保存的古本163

1.早期传本的部分佚文163

(一)《千金要方》的早期传本163

1.早期传本的部分佚文163

2.宋代保存的古本163

3.日本保存的古本163

(二)《千金要方》的北宋官本系统163

(三)道藏本系统164

4.元刊本及其复刊本164

5.建宁本及豫章本164

(三)道藏本系统164

2.影刻、影印宋本164

1.南宋初官本164

3.其他宋刊本164

5.建宁本及豫章本164

4.元刊本及其复刊本164

3.其他宋刊本164

2.影刻、影印宋本164

1.南宋初官本164

1.道藏本的形成165

(二)宋以后各种复刊本165

(四)《千金要方》的评注本及节选本165

1.道藏本的形成165

2.明代以后的重刊本165

(四)《千金要方》的评注本及节选本165

1.《千金宝要》165

2.《千金方衍义》165

3.《唐千金类方》165

二、《千金翼方》165

(一)早期传本及宋代刊本165

2.明代以后的重刊本165

(二)宋以后各种复刊本165

(一)早期传本及宋代刊本165

二、《千金翼方》165

3.《唐千金类方》165

2.《千金方衍义》165

1.《千金宝要》165

(三)影刻与影印元刊本169

(三)影刻与影印元刊本169

(一)《外台秘要》的宋刊本169

1.现存完整的宋本169

2.现存残缺的宋本169

三、《外台秘要方》169

三、《外台秘要方》169

(一)《外台秘要》的宋刊本169

1.现存完整的宋本169

2.现存残缺的宋本169

3.影宋抄本171

3.影宋抄本171

第三节宋代医方书171

4.其他171

(二)《外台秘要》的后代刊本、抄本及有关著作171

第三节宋代医方书171

4.其他171

(二)《外台秘要》的后代刊本、抄本及有关著作171

(一)《太平圣惠方》173

一、官纂大型医方书173

(二)《圣济总录》173

(二)《圣济总录》173

(一)《太平圣惠方》173

一、官纂大型医方书173

二、官药局著作176

(一)《御药院方》176

(一)《御药院方》176

二、官药局著作176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7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7

三、私人所纂医方书178

三、私人所纂医方书178

4.《(严氏)济生方》180

2.《(证类普济)本事方》180

(一)现存宋版医方书180

(二)几部重要宋人医方的流传180

1.《苏沈良方》180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0

4.《(严氏)济生方》180

(一)现存宋版医方书180

(二)几部重要宋人医方的流传180

1.《苏沈良方》180

2.《(证类普济)本事方》180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0

(一)主要医家的师承185

一、金、元主要医家及其著作185

(二)刘完素医著185

第四节金、元医方书185

第四节金、元医方书185

(一)主要医家的师承185

一、金、元主要医家及其著作185

(二)刘完素医著185

1.张从正年187

2.张从正自撰存世医书187

1.张从正年187

(三)张从正医著187

2.张从正自撰存世医书187

(三)张从正医著187

1.张元素年代188

(四)张元素医著188

2.张元素自撰存世医书188

1.张元素年代188

(四)张元素医著188

4.巳佚的张从正医书188

3.张从正传人所撰存世医书188

4.巳佚的张从正医书188

3.张从正传人所撰存世医书188

2.张元素自撰存世医书188

2.李杲自撰存世医书189

4.托名张元素的医书189

3.巳佚的张元素医书189

1.李杲年代189

(五)李杲医著189

5.张壁所撰医书189

2.李杲自撰存世医书189

4.托名张元素的医书189

5.张壁所撰医书189

(五)李杲医著189

1.李杲年代189

3.巳佚的张元素医书189

(六)王好古医著190

5.托名李杲的医书190

4.巳佚的李杲医书190

3.李果传人所撰存世医书190

(六)王好古医著190

1.王好古年代190

1.王好古年代190

4.巳佚的李杲医书190

3.李果传人所撰存世医书190

5.托名李杲的医书190

1.朱震亨年代192

2.朱震亨自撰存世医书192

3.已佚的王好古医书192

2.王好古自撰存世医书192

3.已佚的王好古医书192

(七)朱震亨医著192

2.王好古自撰存世医书192

(七)朱震亨医著192

1.朱震亨年代192

2.朱震亨自撰存世医书192

3.朱震亨传人整理的存世医书193

3.朱震亨传人整理的存世医书193

4.待考与已佚的朱震亨医书196

4.待考与已佚的朱震亨医书196

1.弟子(传人)整理其师著作并以师名名书者197

1.弟子(传人)整理其师著作并以师名名书者197

(九)金元医书撰人的异说197

2.《医方大成》197

5.托名朱震亨的医书197

(九)金元医书撰人的异说197

2.《医方大成》197

1.《卫生宝鉴》197

(八)其他医学著作197

5.托名朱震亨的医书197

1.《卫生宝鉴》197

(八)其他医学著作197

二、和金元医著有关的医学丛书199

(一)见于主要丛书中的金元医籍199

2.后入托名的著作199

2.后入托名的著作199

(一)见于主要丛书中的金元医籍199

二、和金元医著有关的医学丛书199

(二)《儒门事亲》201

(二)《儒门事亲》201

(四)以“刘河间”命名的丛书202

(四)以“刘河间”命名的丛书202

1.《河间四集》202

2.《河间三书》202

(三)《济生拔粹》202

(三)《济生拔粹》202

2.《河间三书》202

1.《河间四集》202

3.《河间六书》203

3.《河间六书》203

(五)《东垣十书)204

(六)《丹溪心法》附刊医书204

(五)《东垣十书)204

(六)《丹溪心法》附刊医书204

第五节明、清医方书206

第五节明、清医方书206

(七)其他丛书206

(七)其他丛书206

第六节国外中医古代方书207

1.仁和寺本系统207

第六节国外中医古代方书207

一、《医心方》207

2.半井本系统207

一、《医心方》207

2.半井本系统207

1.仁和寺本系统207

3.延庆本系统208

4.宝历本系统208

3.延庆本系统208

二、朝鲜及越南的古代中医方书208

二、朝鲜及越南的古代中医方书208

4.宝历本系统208

2.《瘟疫论》的各种注本209

第六章临床各科医书209

第一节内科学著作209

一、瘟疫病类著作209

(一)《瘟疫论》系统209

1.《瘟疫论》的撰写与刊行209

2.《瘟疫论》的各种注本209

1.《瘟疫论》的撰写与刊行209

(一)《瘟疫论》系统209

一、瘟疫病类著作209

第一节内科学著作209

第六章临床各科医书209

(二)《瘟疫论》以外的疫病专书210

(二)《瘟疫论》以外的疫病专书210

二、温热病(温病)类著作210

二、温热病(温病)类著作210

2.《吴医汇讲》传本(唐本)系统211

1.《续刻临症指南》传本(华本)系统211

2.《吴医汇讲》传本(唐本)系统211

3.重订本211

(一)《温热论》211

(二)其他温热病著作211

(一)《温热论》211

(二)其他温热病著作211

3.重订本211

1.《续刻临症指南》传本(华本)系统211

(二)内科类专病著作213

(一)综合性内科著作213

(一)综合性内科著作213

三、内科杂病213

三、内科杂病213

(二)内科类专病著作213

一、《刘涓子鬼遗方》214

(二)《刘涓子鬼遗方》5卷传本系统214

(一)撰写及早期流传214

第二节外科学著作214

(二)《刘涓子鬼遗方》5卷传本系统214

(一)撰写及早期流传214

一、《刘涓子鬼遗方》214

第二节外科学著作214

2.晚期的1卷本215

1.早期的10卷本215

(三)《刘涓子神仙遗论》传本系统215

2.明以后刊本215

1.唐本及宋本215

2.晚期的1卷本215

1.早期的10卷本215

(三)《刘涓子神仙遗论》传本系统215

2.明以后刊本215

1.唐本及宋本215

(一)《理伤续断方》216

(二)《卫济宝书》216

(四)《刘涓子鬼遗方》的其他佚文216

二、唐宋间外科著作216

(一)《理伤续断方》216

(三)《外科精要》216

(三)《外科精要》216

(二)《卫济宝书》216

二、唐宋间外科著作216

(四)《刘涓子鬼遗方》的其他佚文216

三、元以后外科著作218

(四)《急救仙方》218

(一)元代主要外科著作218

(二)明清外科著作218

(二)明清外科著作218

(一)元代主要外科著作218

三、元以后外科著作218

(四)《急救仙方》218

4.《时贤产经》219

(一)秦汉前后219

第三节妇产科学著作219

一、唐以前妇产科学著作219

(二)六朝隋唐时期219

1.《德贞常产经》219

2.《徐之才逐月养胎方》219

4.《时贤产经》219

3.《子母秘录》219

2.《徐之才逐月养胎方》219

3.《子母秘录》219

1.《德贞常产经》219

(二)六朝隋唐时期219

(一)秦汉前后219

一、唐以前妇产科学著作219

第三节妇产科学著作219

(一)北宋产科著作220

二、宋代妇产科学著作220

(一)北宋产科著作220

5.《杨氏产乳集验方》220

5.《杨氏产乳集验方》220

6.《产宝》220

二、宋代妇产科学著作220

6.《产宝》220

4.《(妇人)产育宝庆集》221

2.《杨子建七说》及《十产论》221

3.《产书》221

4.《(妇人)产育宝庆集》221

1.《催生诸方》221

2.《杨子建七说》及《十产论》221

3.《产书》221

1.《催生诸方》221

1.宋刊本系统223

1.宋刊本系统223

(三)《妇人大全良方》223

4.其他223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23

2.《产宝诸方》223

1.《(虞氏)备产济用方》223

(二)南宋产科著作223

(二)南宋产科著作223

1.《(虞氏)备产济用方》223

2.《产宝诸方》223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23

4.其他223

(三)《妇人大全良方》223

2.熊氏补注本系统224

3.薛氏校注本系统224

3.薛氏校注本系统224

2.熊氏补注本系统224

(一)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226

三、后世妇产科学著作226

2.其他226

1.《女科百问》226

(四)南宋其他妇科著作226

(二)竹林寺女科著作系统226

(四)南宋其他妇科著作226

1.《女科百问》226

2.其他226

三、后世妇产科学著作226

(一)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226

(二)竹林寺女科著作系统226

2.按病类标题的著作227

2.按病类标题的著作227

1.三种女科合刊本227

1.三种女科合刊本227

3.按病症编号的著作228

3.按病症编号的著作228

6.假冒“竹林寺女科”的著作229

4.以论文汇编形式的著作229

5.辑入其他医籍中的著作229

4.以论文汇编形式的著作229

5.辑入其他医籍中的著作229

6.假冒“竹林寺女科”的著作229

第四节儿科学著作230

第四节儿科学著作230

一、隋唐以前儿科著作230

(一)《颅囟经》230

1.书名及撰写230

2.流传过程230

(一)《颅囟经》230

1.书名及撰写230

2.流传过程230

一、隋唐以前儿科著作230

(二)传世的隋唐儿科学著作佚文231

1.《刘氏小儿方》231

2.《众童(子)延龄至宝方》231

(二)传世的隋唐儿科学著作佚文231

2.《众童(子)延龄至宝方》231

1.《刘氏小儿方》231

二、宋代儿科著作233

1.撰写233

(一)《小儿药证直诀》233

二、宋代儿科著作233

3.《仙人水镜图诀》233

4.《石壁经》233

5.其他233

2.宋刊本233

(一)《小儿药证直诀》233

1.撰写233

2.宋刊本233

5.其他233

4.《石壁经》233

3.《仙人水镜图诀》233

3.宋以后复刊本234

4.补注本234

5.辑本234

3.宋以后复刊本234

4.补注本234

5.辑本234

(二)仅存佚文的北宋儿科著作236

(四)南宋其他儿科著作236

(二)仅存佚文的北宋儿科著作236

(四)南宋其他儿科著作236

(三)《幼幼新书》236

2.《小儿宫气集》236

1.《谭氏小儿方》236

1.《谭氏小儿方》236

(三)《幼幼新书》236

2.《小儿宫气集》236

3.《全婴方论》238

4.《(陈氏)小儿病源方论》238

5.其他238

(五)元代以后的儿科著作238

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38

1.综合性儿科著作类238

2.痘麻病专书238

3.其他238

(一)《龙树论》及其派生著作238

一、眼科著作238

2.《(小儿)痘疹论》238

第五节眼目口齿咽喉科学著作238

3.其他238

5.其他238

4.《(陈氏)小儿病源方论》238

3.《全婴方论》238

2.《(小儿)痘疹论》238

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38

1.综合性儿科著作类238

2.痘麻病专书238

(五)元代以后的儿科著作238

第五节眼目口齿咽喉科学著作238

一、眼科著作238

(一)《龙树论》及其派生著作238

.(二)隋唐以前其他眼科著作240

1.《天竺经论眼(方)》240

2.《治眼方》240

3.《疗眼方》240

(三)宋元以后的眼科著作240

1.宋代眼科著作240

1.宋代眼科著作240

.(二)隋唐以前其他眼科著作240

1.《天竺经论眼(方)》240

(三)宋元以后的眼科著作240

3.《疗眼方》240

2.《治眼方》240

4.明以后眼科著作241

4.明以后眼科著作241

3.《银海精微》241

2.《原机启微》241

2.《原机启微》241

3.《银海精微》241

(二)咽喉72(73)证著作系统242

3.吴氏咽喉科242

二、口齿科著作242

三、咽喉科著作242

((一)清代以前的咽喉科著作242

1.《咽喉脉证通论》242

2.《疮疡经验全书》中的咽喉病242

1.《喉科指掌》系统242

1.《喉科指掌》系统242

(二)咽喉72(73)证著作系统242

3.吴氏咽喉科242

2.《疮疡经验全书》中的咽喉病242

1.《咽喉脉证通论》242

((一)清代以前的咽喉科著作242

三、咽喉科著作242

二、口齿科著作242

1.一般咽喉病专书243

2.白喉类专书243

(三)其他咽喉病著作243

3.喉痧类专书243

2.《喉科紫珍集》系统243

(三)其他咽喉病著作243

1.一般咽喉病专书243

3.喉痧类专书243

2.白喉类专书243

2.《喉科紫珍集》系统243

245

一、先秦药物使用概况和本草著作的出245

第七章本草学著作245

245

第七章本草学著作245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本草学245

一、先秦药物使用概况和本草著作的出245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本草学245

(一)《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编修过程246

(一)《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编修过程246

二、《神农本草经》(《本草》)246

二、《神农本草经》(《本草》)246

(二)《神农本草经》的西汉传本247

(二)《神农本草经》的西汉传本247

(三)《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248

(三)《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248

(四)《神农本草经》的晋及南北朝传本与注本249

(四)《神农本草经》的晋及南北朝传本与注本249

(五)《神农本草经》早期传本与注本的特点249

(五)《神农本草经》早期传本与注本的特点249

(六)《神农本草经》古传本的失传250

(六)《神农本草经》古传本的失传250

(七)《神农本草经》的后代辑本及辑注本251

(七)《神农本草经》的后代辑本及辑注本251

(八)《神农本草经》掺入的个别后代记文256

(八)《神农本草经》掺入的个别后代记文256

三、先秦的其他本草学著作257

(一)《子仪本草经》257

三、先秦的其他本草学著作257

(一)《子仪本草经》257

(二)吴普所引的七家先秦本草书257

(二)吴普所引的七家先秦本草书257

(四)《药论》、《药法》等260

(四)《药论》、《药法》等260

(三)《神农黄帝食禁》7卷260

(三)《神农黄帝食禁》7卷260

第二节汉、魏、六朝的本草学261

一、《名医别录》261

(一)《别录》的编者261

(二)《别录》的撰年261

(五)《胎颅药录》261

(五)《胎颅药录》261

(二)《别录》的撰年261

第二节汉、魏、六朝的本草学261

一、《名医别录》261

(一)《别录》的编者261

(三)《别录》所记地名的考察262

(三)《别录》所记地名的考察262

(四)《别录》的早期传本264

(四)《别录》的早期传本264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266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266

(五)《别录》撰者非陶弘景氏的证明266

(五)《别录》撰者非陶弘景氏的证明266

三、陶弘景氏本草学著作267

(一)《本草经集注》267

三、陶弘景氏本草学著作267

(一)《本草经集注》267

四、《雷公炮炙论》268

(二)《药总诀》268

(二)《药总诀》268

四、《雷公炮炙论》268

第三节《新修本草)(《唐本草》)269

一、《新修本草》的产生269

一、《新修本草》的产生269

第三节《新修本草)(《唐本草》)269

(一)唐、宋医籍中辑录的《新修本草》本文270

二、《新修本草》本文部分的现存情况270

(一)唐、宋医籍中辑录的《新修本草》本文270

二、《新修本草》本文部分的现存情况270

(二)近代发现的《新修本草》古残卷及其影本271

三、《新修本草》的删补本271

三、《新修本草》的删补本271

(二)近代发现的《新修本草》古残卷及其影本271

(一)保存于《蜀本草》中者272

(二)保存于《千金翼方》中者272

四、《新修本草)的辑本272

五、《新修本草》图经部分的现存情况272

(一)保存于《蜀本草》中者272

五、《新修本草》图经部分的现存情况272

四、《新修本草)的辑本272

(二)保存于《千金翼方》中者272

一、《证类本草》的继承关系275

第四节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275

草》)275

一、《证类本草》的继承关系275

草》)275

第四节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275

二、《证类本草》的编写及初刊经过276

二、《证类本草》的编写及初刊经过276

三、《大观本草》传本系统277

(三)《大观本草》合刊《本草衍义》本277

(二)关于《本草衍义》277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大观本草)277

三、《大观本草》传本系统277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大观本草)277

(二)关于《本草衍义》277

(三)《大观本草》合刊《本草衍义》本277

(四)《大观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278

四、《政和本草》传本系统278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政和本草》278

(四)《大观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278

四、《政和本草》传本系统278

(一)未并入《本草衍义》的《政和本草》278

(二)《政和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278

(二)《政和本草》合编《本草衍义》本278

五、《绍兴本草》传本系统279

五、《绍兴本草》传本系统279

(一)《图经衍义》系统280

六、《证类本草》直接派生的主要著作280

(二)《宝庆本草折衷》280

(二)《宝庆本草折衷》280

(一)《图经衍义》系统280

六、《证类本草》直接派生的主要著作280

(三)《本草品汇精要》283

(四)其他283

(四)其他283

(三)《本草品汇精要》283

一、《本草纲目》的撰写与初刊本284

第五节《本草纲目》284

一、《本草纲目》的撰写与初刊本284

第五节《本草纲目》284

二、《本草纲目)的江西本(夏本)系统285

三、《本草纲目》的武林本(钱本)系统285

二、《本草纲目)的江西本(夏本)系统285

三、《本草纲目》的武林本(钱本)系统285

(一)《本草纲目拾遗》286

四、《本草纲目》的南京味古斋本(张本)系统286

六、《本草纲目》的后继著作286

五、《本草纲目》的外文译本286

五、《本草纲目》的外文译本286

(一)《本草纲目拾遗》286

六、《本草纲目》的后继著作286

四、《本草纲目》的南京味古斋本(张本)系统286

(二)辑录《本草纲目》的医方著作287

(二)辑录《本草纲目》的医方著作287

第六节金元时代的药性理论著作288

第六节金元时代的药性理论著作288

一、《珍珠囊药性赋》289

一、《珍珠囊药性赋》289

(二)见于出土医书者290

(一)见于传世医书者290

一、食疗本草290

二、《脏府标本药式》290

第七节食疗本草及救荒本草290

(二)见于出土医书者290

(一)见于传世医书者290

一、食疗本草290

第七节食疗本草及救荒本草290

二、《脏府标本药式》290

(三)22卷本的《食物本草》291

(二)《本草约言》中的《食物本草》291

(一)卢和《食物本草》和汪颖《食物本草》291

二、关于《食物本草》291

(三)22卷本的《食物本草》291

(二)《本草约言》中的《食物本草》291

(一)卢和《食物本草》和汪颖《食物本草》291

二、关于《食物本草》291

(二)14卷本系统292

(一)2卷本系统292

(二)14卷本系统292

三、《救荒本草》292

三、《救荒本草》292

(一)2卷本系统292

第八节其他本草著作293

一、记述中(草)药新品种的著作293

一、记述中(草)药新品种的著作293

第八节其他本草著作293

二、侧重药性理论方面的著作294

三、普及的本草类著作294

四、药学工具书类著作294

四、药学工具书类著作294

三、普及的本草类著作294

二、侧重药性理论方面的著作294

一、《黄帝明堂经》295

第八章针灸学著作295

(一)《黄帝明堂经》的撰写295

(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95

第一节汉魏以前的针灸著作295

一、《黄帝明堂经》295

(一)《黄帝明堂经》的撰写295

第一节汉魏以前的针灸著作295

第八章针灸学著作295

(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95

(三)晋及南北朝时期《明堂经》传本296

(四)隋、唐时期《明堂经》传本296

(四)隋、唐时期《明堂经》传本296

(三)晋及南北朝时期《明堂经》传本296

(五)宋代《明堂经》传本298

(六)日本的《明堂经》传本298

(六)日本的《明堂经》传本298

(五)宋代《明堂经》传本298

(一)《黄帝中诰孔穴图经》299

(二)《扁鹊针灸经》299

二、秦汉前后的针灸学著作299

二、秦汉前后的针灸学著作299

(一)《黄帝中诰孔穴图经》299

(二)《扁鹊针灸经》299

30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300

(四)其他30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300

(四)其他300

三、三国时期的针灸著作300

(一)《华佗针灸经》300

(二)《曹氏灸经》及《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300

(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300

第二节晋代至隋、唐五代的针灸著300

(一)《华佗针灸经》300

一、针灸著作概况300

三、三国时期的针灸著作300

一、针灸著作概况300

300

第二节晋代至隋、唐五代的针灸著300

(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300

(二)《曹氏灸经》及《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300

二、六朝时期针灸著作301

三、隋、唐时期针灸著作301

三、隋、唐时期针灸著作301

二、六朝时期针灸著作301

(一)3卷及4卷本系统302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02

第三节宋代以后的针灸著作302

(二)5卷本系统302

(二)5卷本系统302

第三节宋代以后的针灸著作302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02

(一)3卷及4卷本系统302

(三)《黄帝明堂灸经》305

(二)所谓《铜人针灸经》305

(一)刊本及辑录本305

二、《黄帝明堂(上、下)经》的派生著作305

(一)刊本及辑录本305

二、《黄帝明堂(上、下)经》的派生著作305

(三)《黄帝明堂灸经》305

(二)所谓《铜人针灸经》305

(一)《针灸资生经》308

(二)《针灸聚英(发挥)》308

(三)《针灸大成》308

(四)其他308

(四)其他308

(三)《针灸大成》308

(二)《针灸聚英(发挥)》308

(一)《针灸资生经》308

三、几部主要的针灸著作308

三、几部主要的针灸著作308

第九章出土古医书309

第一节马王堆帛简医书309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309

(一)出土及整理概况309

(一)出土及整理概况309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309

第一节马王堆帛简医书309

第九章出土古医书309

(二)医书类别和字数310

(二)医书类别和字数310

二、内容特点311

(三)年代考察311

二、内容特点311

(三)年代考察311

第二节敦煌卷子医书312

第二节敦煌卷子医书312

(三)分类及书名编目313

(二)残卷的整理与研究工作313

(一)现存的残卷及复制品情况313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313

一、医书的种类、名称及年代313

(一)现存的残卷及复制品情况313

(二)残卷的整理与研究工作313

(三)分类及书名编目313

二、内容特点316

二、内容特点316

第三篇 中医文献结构论322

第一章中医文献版本总论322

第一节概说322

一、考察中医文献版本的重要性322

二、中医文献版本的种类322

(一)非印刷书籍322

1.缣帛322

第一章中医文献版本总论322

1.缣帛322

(一)非印刷书籍322

二、中医文献版本的种类322

一、考察中医文献版本的重要性322

第一节概说322

第三篇 中医文献结构论322

2.简牍323

2.简牍323

3.卷轴324

3.卷轴324

4.“写本”326

4.“写本”326

5.“绘图本”328

5.“绘图本”328

6.其他329

6.其他329

(二)木版印刷书籍329

(二)木版印刷书籍329

1.原刊本330

1.原刊本330

4.“精刊本”331

3.通行本”331

3.通行本”331

4.“精刊本”331

2.“重刊本”331

2.“重刊本”331

6.“坊刻本”332

7.“邋塌本”332

8.“色印本”332

9.“套印本”332

5.“影刊本”332

5.“影刊本”332

8.“色印本”332

7.“邋塌本”332

9.“套印本”332

6.“坊刻本”332

10.“墨印加彩本”333

10.“墨印加彩本”333

11.“全本”335

12.“残本”335

13.“配补本”335

13.“配补本”335

12.“残本”335

11.“全本”335

16.“批注本”336

15.“删节本”336

14.“新增本”336

16.“批注本”336

15.“删节本”336

14.“新增本”336

1.活字排印类337

(三)其他印刷书籍337

17.版画337

1.活字排印类337

(三)其他印刷书籍337

17.版画337

3.影印类339

3.影印类339

2.写印类339

2.写印类339

1.经折装340

2.蝴蝶装340

第二节中医文献版本制度340

一、书册装订340

(一)装订形式340

1.经折装340

2.蝴蝶装340

第二节中医文献版本制度340

一、书册装订340

(一)装订形式340

3.包背装341

4.线装341

3.包背装341

4.线装341

(二)书册外形342

1.书册大小342

(二)书册外形342

1.书册大小342

2.特殊外形的书册343

2.特殊外形的书册343

3.书册各部名称343

3.书册各部名称343

1.栏框边线345

二、版框形制345

1.栏框边线345

(一)栏框345

二、版框形制345

(一)栏框345

3.上框抬头347

3.上框抬头347

2.栏外347

2.栏外347

1.象鼻及黑白口348

(二)版心348

4.无框本或脱框本348

1.象鼻及黑白口348

(二)版心348

4.无框本或脱框本348

2.鱼尾及版心文字349

2.鱼尾及版心文字349

3.刻工姓名352

3.刻工姓名352

(三)版面353

(三)版面353

1.两层楼355

(四)层楼355

(四)层楼355

1.两层楼355

2.三层楼357

2.三层楼357

3.多层楼358

3.多层楼358

第三节版本学的利用359

一、有关鉴定古医书的问题359

(一)误认古书例359

三、其他359

第三节版本学的利用359

一、有关鉴定古医书的问题359

三、其他359

(一)误认古书例359

(二)删改古书例360

(三)伪装古书例360

1.伪装北宋官书360

(二)删改古书例360

(三)伪装古书例360

1.伪装北宋官书360

2.伪装元刊361

2.伪装元刊361

3.伪造书名与撰人361

4.伪充年代361

(四)捏造古书例361

1.捏造医书内容361

3.伪造书名与撰人361

4.伪充年代361

1.捏造医书内容361

(四)捏造古书例361

2.捏造序跋题记362

2.捏造序跋题记362

二、充分发挥善本书的作用363

二、充分发挥善本书的作用363

(五)古书辗转变迁例363

(五)古书辗转变迁例363

第二节北宋刊医书366

第一节最早的刻版医书366

第二章中医文献版本沿革366

一、北宋初官刊366

一、北宋初官刊366

第二节北宋刊医书366

第一节最早的刻版医书366

第二章中医文献版本沿革366

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及所刊医书367

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及所刊医书367

三、北宋末官刊368

四、北宋其他刊本368

四、北宋其他刊本368

三、北宋末官刊368

第三节南宋刊医书369

一、南宋中央官刊369

一、南宋中央官刊369

第三节南宋刊医书369

三、南宋私家所刊370

二、南宋地方官刊医书370

三、南宋私家所刊370

二、南宋地方官刊医书370

二、金刊医书372

二、金刊医书372

第四节辽金元刊医书372

第四节辽金元刊医书372

一、辽刊医书372

一、辽刊医书372

三、元刊医书373

(一)官刊373

三、元刊医书373

(一)官刊373

(二)私刊374

(二)私刊374

一、明代官刊医书375

第五节明代刊医书375

一、明代官刊医书375

(一)中央官刊375

(三)其他375

(一)中央官刊375

(三)其他375

第五节明代刊医书375

(二)藩邸(王府)刊376

(二)藩邸(王府)刊376

(三)地方官衙刊378

(三)地方官衙刊378

(二)私家汇刊380

(一)书坊刊380

二、明代私刊医书380

(二)私家汇刊380

(一)书坊刊380

二、明代私刊医书380

(四)地方书院刊380

(四)地方书院刊380

(三)影刊381

(三)影刊381

(四)活字刊本382

(四)活字刊本382

(二)清代地方官刊384

(二)清代地方官刊384

第六节清代及民国刊印中医书384

一、官方刊印中医书384

(一)清代中央官刊384

第六节清代及民国刊印中医书384

一、官方刊印中医书384

(一)清代中央官刊384

二、民间刊印中医书籍385

(二)活字刊本385

二、民间刊印中医书籍385

(一)木版刊本385

(二)活字刊本385

(一)木版刊本385

(五)铅印本386

(三)石印本386

(四)影印本386

(五)铅印本386

(三)石印本386

(四)影印本386

(二)其他刊本387

(一)木版刻本387

第七节国外刊印中医书387

一、日本刊中医书387

(二)其他刊本387

(一)木版刻本387

一、日本刊中医书387

第七节国外刊印中医书387

二、朝鲜刊中医书388

二、朝鲜刊中医书388

三、越南刊中医书389

三、越南刊中医书389

2.明代医书举例391

第一节医书名称391

第三章 中医文献编写体例概说391

一、医书异名种类391

(一)同书同版异名391

1.宋以前医书举例391

2.明代医书举例391

1.宋以前医书举例391

(一)同书同版异名391

一、医书异名种类391

第一节医书名称391

第三章 中医文献编写体例概说391

3.清代医书举例392

(二)同书异版异名392

(二)同书异版异名392

1.版次差异392

1.版次差异392

3.清代医书举例392

(三)书名修饰语394

2.修订差异394

(三)书名修饰语394

2.修订差异394

二、更改书名395

(四)书名略称395

二、更改书名395

(一)托冒395

(四)书名略称395

(一)托冒395

(二)医方类396

(三)抄袭396

三、同名异书396

(一)本草类396

(二)医方类396

(二)易名396

(三)抄袭396

三、同名异书396

(一)本草类396

(二)易名396

(三)综合性医书类397

(三)综合性医书类397

(四)各科医书类398

(四)各科医书类398

(五)其他类399

第二节撰修者和刊行者399

(五)其他类399

第二节撰修者和刊行者399

一、撰修方式399

一、撰修方式399

(一)著399

(一)著399

(二)集400

(二)集400

(四)注401

(四)注401

(三)校401

(三)校401

1.在扉叶的写法402

(五)绘402

(一)记载撰修者的位置402

1.在扉叶的写法402

二、撰修者402

(六)译402

(五)绘402

(一)记载撰修者的位置402

(六)译402

二、撰修者402

5.各卷首叶的写法403

4.卷首的写法403

3.序跋题记的写法403

2.书签的写法403

6.书尾的写法403

6.书尾的写法403

5.各卷首叶的写法403

4.卷首的写法403

3.序跋题记的写法403

2.书签的写法403

(三)原撰者与次撰者的排列法406

(二)记载撰修者的项目406

(三)原撰者与次撰者的排列法406

(二)记载撰修者的项目406

(二)记载刊者的位置407

(二)记载刊者的位置407

三、刊行者407

(一)记载刊者的项目407

(一)记载刊者的项目407

三、刊行者407

1.改扉409

1.改扉409

(三)更易刊者409

(三)更易刊者409

2.挖版410

(一)卷和篇的命名及其相互关系410

一、卷的名义及其范围410

四、年代410

(一)卷和篇的命名及其相互关系410

一、卷的名义及其范围410

第三节卷篇结构410

四、年代410

2.挖版410

第三节卷篇结构410

(二)卷和集的相互关系411

(二)卷和集的相互关系411

(二)数字分卷法412

(一)不分卷法412

二、分卷法412

二、分卷法412

(一)不分卷法412

(二)数字分卷法412

(三)文字分卷法413

(三)文字分卷法413

(一)卷首的附卷416

三、附卷法416

(一)卷首的附卷416

三、附卷法416

(三)兼见于卷首、末的附卷417

(三)兼见于卷首、末的附卷417

(二)卷末的附卷417

(二)卷末的附卷417

四、异卷法418

(二)同一刊本的同书异卷418

(一)不同刊本的同书异卷418

(二)同一刊本的同书异卷418

(一)不同刊本的同书异卷418

四、异卷法418

第四节句读及符号419

一、古医书句读符号的演化419

一、古医书句读符号的演化419

第四节句读及符号419

(三)句读号“·”420

(二)句读号“、”420

(五)句读号“。”及“、”420

(六)句读号“。”及“、”420

(一)句读号“·”420

二、古医书句读号及重点符号的类型420

(四)句读号“。”及“·”420

二、古医书句读号及重点符号的类型420

(六)句读号“。”及“、”420

(五)句读号“。”及“、”420

(四)句读号“。”及“·”420

(三)句读号“·”420

(二)句读号“、”420

(一)句读号“·”420

2.表示上一段段落(或条文)终止的符号421

1.表示新段落起始的符号421

(一)和段落有关的符号421

三、其他版本符号421

(二)和文字有关的符号421

三、其他版本符号421

(一)和段落有关的符号421

1.表示新段落起始的符号421

2.表示上一段段落(或条文)终止的符号421

(二)和文字有关的符号421

第五节注文形式425

一、大字注文类型425

(一)原文古注425

第五节注文形式425

一、大字注文类型425

(一)原文古注425

(二)异色别注427

(二)异色别注427

2.《针灸甲乙经》的大字掺注428

1.《黄帝内经》的大字掺注428

2.《针灸甲乙经》的大字掺注428

1.《黄帝内经》的大字掺注428

(三)大字掺注428

(三)大字掺注428

3.《伤寒论》大字掺注435

3.《伤寒论》大字掺注435

4.《金匮要略方论》大字掺注437

4.《金匮要略方论》大字掺注437

(四)标题后注438

(四)标题后注438

(六)卷篇末注439

(五)低格下注439

(五)低格下注439

(六)卷篇末注439

(二)双行小注440

(一)单行嵌注440

二、小字注文类型440

二、小字注文类型440

(一)单行嵌注440

(二)双行小注440

(三)“题名标注”441

(三)“题名标注”441

(四)“行外旁注”441

(五)“框上眉注”441

(五)“框上眉注”441

(四)“行外旁注”441

(六)“假名增注”442

三、其他注文类型442

(一)“多级叠注”442

(六)“假名增注”442

三、其他注文类型442

(一)“多级叠注”442

(二)“各形兼注”444

(二)“各形兼注”444

(四)段终尾注445

(四)段终尾注445

(三)页末脚注445

(三)页末脚注445

第四章中医文献体例典型例证——447

《证类本草》释例447

第一节 《证类本草》一书的组成447

第一节 《证类本草》一书的组成447

第四章中医文献体例典型例证——447

《证类本草》释例447

二、黑色大字448

二、黑色大字448

(一)《名医别录》新增的大字448

(二)《新修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48

一、白色大字448

第二节大字原文448

一、白色大字448

第二节大字原文448

(一)《名医别录》新增的大字448

(二)《新修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48

(三)《开宝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49

(三)《开宝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49

(五)《嘉祜本草》一书重新调整并增补的大字450

(四)《嘉祜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50

(四)《嘉祜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50

(五)《嘉祜本草》一书重新调整并增补的大字450

(六)《证类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52

(七)附于各卷卷尾的黑色大字452

(六)《证类本草》一书新增的大字452

(七)附于各卷卷尾的黑色大字452

(一)音读453

一、无标题的小字注文453

第三节小字注文453

一、无标题的小字注文453

(一)音读453

(二)药物七情旧注453

(二)药物七情旧注453

第三节小字注文453

(三)《开宝本草》所记之注文454

(三)其他454

二、白色小字标题的小字注文454

(三)《开宝本草》所记之注文454

(二)《新修本草》所记之注文454

(一)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所记之注文454

(三)其他454

二、白色小字标题的小字注文454

(一)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所记之注文454

(二)《新修本草》所记之注文454

(四)《嘉祜本草》所记之注文455

(四)《嘉祜本草》所记之注文455

(二)唐慎微氏引证各书之文字457

(一)《(嘉祜)本草图经》的原文457

(二)唐慎微氏引证各书之文字457

(五)《证类本草》所记之注文457

(六)张存惠氏所附《本草衍义》的注文和“又云”457

三、黑大字标题之小字注文457

(一)《(嘉祜)本草图经》的原文457

(五)《证类本草》所记之注文457

(六)张存惠氏所附《本草衍义》的注文和“又云”457

三、黑大字标题之小字注文457

(三)艾晟氏所附陈承氏《本草别说》之文字458

一、附见药物458

(一)附见于目录中的药名例458

(四)张存惠氏所附寇宗奭氏《本草衍义》之文字458

第四节其他体例458

(一)附见于目录中的药名例458

一、附见药物458

第四节其他体例458

(四)张存惠氏所附寇宗奭氏《本草衍义》之文字458

(三)艾晟氏所附陈承氏《本草别说》之文字458

(二)附见于大字本文的药物例459

(二)附见于大字本文的药物例459

三、今移药物460

三、今移药物460

(三)附见于小字注文的药物例460

二、续注药物460

二、续注药物460

(三)附见于小字注文的药物例460

四、本经外类及有名未用类药物461

(二)陶弘景文字之其他佚文461

四、本经外类及有名未用类药物461

五、前代本草学佚文之补遗续注例461

(一)《名医别录》之其他佚文461

(二)陶弘景文字之其他佚文461

(一)《名医别录》之其他佚文461

五、前代本草学佚文之补遗续注例461

六、转引古书例462

(三)《唐本草》之其他佚文462

(四)其他462

六、转引古书例462

(三)《唐本草》之其他佚文462

(四)其他462

七、字体463

一、《大观本草》与《政和本草》体例的主要异同463

第五节各类传本的异同与失误463

一、《大观本草》与《政和本草》体例的主要异同463

第五节各类传本的异同与失误463

七、字体463

二、现存刊本中体例失误情况举例464

二、现存刊本中体例失误情况举例464

“余”书468

二、“唐本余”468

第六节《证类本草》引用的五种本草468

一、“图经余”468

二、“唐本余”468

第六节《证类本草》引用的五种本草468

“余”书468

一、“图经余”468

三、“食疗余”470

四、“陈藏器余”470

五、“海药余”470

五、“海药余”470

四、“陈藏器余”470

三、“食疗余”470

第四篇中医文献方法论472

第一章古医书的训诂472

第一节厘定文字472

一、字形致误472

(一)字形致误的原因472

第一章古医书的训诂472

第一节厘定文字472

一、字形致误472

(一)字形致误的原因472

第四篇中医文献方法论472

(二)字体致误473

1.篆体致误例473

(二)字体致误473

1.篆体致误例473

3.草体致误例474

2.隶体致误例474

3.草体致误例474

2.隶体致误例474

4.楷体致误例475

4.楷体致误例475

(三)古字模糊难辨致误476

(三)古字模糊难辨致误476

1.减字的偏旁例476

1.减字的偏旁例476

(四)古医书辗转讹误的字477

(四)古医书辗转讹误的字477

2.增字的偏旁例477

3.截字的一半例477

3.截字的一半例477

2.增字的偏旁例477

二、字音致误478

二、字音致误478

(二)对多义字必须辨析清楚480

(二)对多义字必须辨析清楚480

(一)确定字义的出处480

三、字义致误480

三、字义致误480

(一)确定字义的出处480

第二节古医书文字的异写482

一、假借字482

(一)假借的规律482

1.同音通假482

1.同音通假482

(一)假借的规律482

一、假借字482

第二节古医书文字的异写482

2.双声通假483

3.叠韵通假483

2.双声通假483

3.叠韵通假483

1.《五十二病方》药名例484

2.其他帛书医书例484

(二)出土古医书中假借字举例484

3.《治百病方》药名例484

(二)出土古医书中假借字举例484

1.《内经》例484

1.《内经》例484

3.《治百病方》药名例484

(三)传世古医书假借字举例484

2.其他帛书医书例484

1.《五十二病方》药名例484

(三)传世古医书假借字举例484

2.其他古医书例485

二、讳字485

2.其他古医书例485

二、讳字485

(一)古医书中的避讳改字例486

1.更改医书名486

2.更改篇目名486

3.更改医家姓氏486

(一)古医书中的避讳改字例486

1.更改医书名486

2.更改篇目名486

3.更改医家姓氏486

4.更改医家人名487

4.更改医家人名487

5.更改药名488

5.更改药名488

7.更改方名489

8.更改经穴名489

9.更改干支名489

10.更改年号489

11.更改物名489

12.更改地名489

6.更改剂型名489

6.更改剂型名489

7.更改方名489

8.更改经穴名489

9.更改干支名489

10.更改年号489

11.更改物名489

12.更改地名489

(二)古医书中的避讳缺笔例490

13.更改医用术语490

13.更改医用术语490

(二)古医书中的避讳缺笔例490

(四)其他讳例491

(四)其他讳例491

(三)古医书中的避讳删字例491

(三)古医书中的避讳删字例491

(五)古医书中讳字的具体应用492

(五)古医书中讳字的具体应用492

1.判定医书撰写年代492

1.判定医书撰写年代492

2.判定版本年代493

3.利用讳字的注意事项493

3.利用讳字的注意事项493

2.判定版本年代493

(一)文字异写的种类496

三、古医书文字的异写496

2.古简体字496

2.古简体字496

1.古通行字496

(一)文字异写的种类496

三、古医书文字的异写496

1.古通行字496

5.古异体字497

6.古讹字497

4.古俗体字497

3.古繁体字497

3.古繁体字497

4.古俗体字497

5.古异体字497

6.古讹字497

1.马王堆古医书异写文字例498

4.北齐、龙门药方异写文字例498

7.古书中的合文498

3.敦煌及居延汉代医简异写文字例498

2.武威汉简医书异写文字例498

1.马王堆古医书异写文字例498

(二)古医书异写文字举例498

2.武威汉简医书异写文字例498

3.敦煌及居延汉代医简异写文字例498

(二)古医书异写文字举例498

7.古书中的合文498

4.北齐、龙门药方异写文字例498

四、古医书中不见于字书的字499

5.《医心方》异写文字例499

5.《医心方》异写文字例499

6.《新修本草》异写文字例499

7.《本草和名》异写文字例499

8.其他古医籍异写文字499

四、古医书中不见于字书的字499

8.其他古医籍异写文字499

7.《本草和名》异写文字例499

6.《新修本草》异写文字例499

(三)字书所无的字义500

(二)见于传世古医书者500

(一)见于出土古医书者500

(三)字书所无的字义500

(二)见于传世古医书者500

(一)见于出土古医书者500

2.《医术八条要言》中的“一字铭”502

(四)字书释错的字义502

五、古医书中药物与方剂的异称502

(一)临症简化药名502

1.《诸家药方选》中的“药品一字称名”502

2.《医术八条要言》中的“一字铭”502

五、古医书中药物与方剂的异称502

(一)临症简化药名502

1.《诸家药方选》中的“药品一字称名”502

(四)字书释错的字义502

4.《众方规矩》中的“一字铭”503

3.《制剂记集并家鉴》中的“一字铭”503

3.《制剂记集并家鉴》中的“一字铭”503

4.《众方规矩》中的“一字铭”503

(二)方术隐语药名504

2.《石药尔雅》所载药名隐语504

1.《药谱》所载药名隐语504

(二)方术隐语药名504

(三)药工俗略药名504

1.《药谱》所载药名隐语504

2.《石药尔雅》所载药名隐语504

(三)药工俗略药名504

(附)清·黄皖《黄氏医绪》卷14,辨字505

(四)后人更改剂名505

(四)后人更改剂名505

(附)清·黄皖《黄氏医绪》卷14,辨字505

(一)由于断句错误,原文无法读通507

(二)由于断句错误,出现原文混乱或假507

507

一、古医书的句读507

第一节句读507

第二章古医书的校勘507

一、古医书的句读507

507

(二)由于断句错误,出现原文混乱或假507

(一)由于断句错误,原文无法读通507

第二章古医书的校勘507

第一节句读507

(一)参考古书本身内容508

(二)通过考证方法508

(一)参考古书本身内容508

(三)由于断句错误,文义与原文相反508

二、纠正古医书断句错误的方法508

(二)通过考证方法508

二、纠正古医书断句错误的方法508

(三)由于断句错误,文义与原文相反508

第二节校勘509

一、校勘古医书的重要性509

(一)通过校勘可以正确理解古医书内509

509

第二节校勘509

一、校勘古医书的重要性509

509

(一)通过校勘可以正确理解古医书内509

(二)通过校勘可以纠正古医书文字510

(二)通过校勘可以纠正古医书文字510

(三)通过校勘可以弥补古医书篇节脱511

511

(四)通过校勘可以发掘重要学术资料511

(三)通过校勘可以弥补古医书篇节脱511

(四)通过校勘可以发掘重要学术资料511

511

二、校勘的种类513

(一)对校513

(二)本校513

(二)本校513

(一)对校513

二、校勘的种类513

(四)理校514

(三)他校514

(四)理校514

(三)他校514

(五)混合校515

(五)混合校515

三、校勘的依据516

三、校勘的依据516

(一)确定底本516

(一)确定底本516

(二)选用校本517

四、校勘的要求517

四、校勘的要求517

(二)选用校本517

(二)以善为主法518

(四)实例对照518

(一)以本为主法518

(三)本善兼顾法518

(一)以本为主法518

(二)以善为主法518

(三)本善兼顾法518

(四)实例对照518

(一)脱文519

五、校勘的重点519

(一)脱文519

(二)衍文519

五、校勘的重点519

(二)衍文519

(三)颠倒………………………………520…(四)讹误520

(三)颠倒………………………………520…(四)讹误520

(五)疑似521

(六)异文521

(五)疑似521

(六)异文521

(八)其他522

(七)混乱522

(八)其他522

六、校注的一般书写规范522

(七)混乱522

六、校注的一般书写规范522

第一节收集资料的目的和途径524

第一节收集资料的目的和途径524

一、收集资料的目的524

二、资料查阅524

(一)资料查阅的范围524

(二)阅读古医书方法524

二、资料查阅524

(一)资料查阅的范围524

(二)阅读古医书方法524

第三章古医学文献资料的收集524

第三章古医学文献资料的收集524

一、收集资料的目的524

(三)引录古医学文献出处的几条基本规525

(一)编卡要求525

(三)引录古医学文献出处的几条基本规525

525

三、编制卡片525

525

三、编制卡片525

(一)编卡要求525

四、卡片归类526

第二节收集资料的注意事项526

一、不可粗枝大叶526

一、不可粗枝大叶526

第二节收集资料的注意事项526

四、卡片归类526

(二)编卡方法526

(二)编卡方法526

(一)不可名不符实527

二、严禁主观片面527

(一)严禁盲从古说527

(二)不可随文衍义527

(一)不可名不符实527

(二)不可随文衍义527

二、严禁主观片面527

(一)严禁盲从古说527

(三)严禁牵强曲解529

(二)严禁擅改原文529

(二)严禁擅改原文529

(三)严禁牵强曲解529

(四)严禁妄下结论530

三、反对不正之风530

(一)反对剽窃530

(一)反对剽窃530

三、反对不正之风530

(四)严禁妄下结论530

(二)反对捏造531

(三)其他531

(二)反对捏造531

(三)其他531

一、分析文献资料的方法532

第一节分析资料532

第四章古医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利用532

第一节分析资料532

第四章古医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利用532

一、分析文献资料的方法532

二、外证法533

二、外证法533

(二)用外证辨明出处533

(三)用外证厘订原文533

(一)用外证考察史实533

(一)用外证考察史实533

(三)用外证厘订原文533

(二)用外证辨明出处533

三、内证法535

(四)用外证纠正注释535

三、内证法535

(一)用本书正文作证535

(四)用外证纠正注释535

(一)用本书正文作证535

(二)用本书引文作证536

(三)用本书注文作证536

(二)用本书引文作证536

(三)用本书注文作证536

(四)用本书序跋作证537

(五)用本书体例作证537

(四)用本书序跋作证537

(五)用本书体例作证537

五、反证法539

四、正证法539

四、正证法539

五、反证法539

六、复证法542

六、复证法542

七、多证法543

七、多证法543

(一)用多证法鉴定书名543

(二)用多证法鉴定撰者543

(二)用多证法鉴定撰者543

(一)用多证法鉴定书名543

(三)用多证法鉴定撰年544

(三)用多证法鉴定撰年544

(四)用多证法鉴定出处545

八、理证法545

(四)用多证法鉴定出处545

八、理证法545

九、验证法547

九、验证法547

第二节核实资料548

一、核实原文出处548

第二节核实资料548

(一)第一手资料不得修改548

(二)第二手资料不可妄从548

(二)第二手资料不可妄从548

(一)第一手资料不得修改548

一、核实原文出处548

二、核实年代549

二、核实年代549

(四)辨明引文的来源549

(三)辨明引文的性质549

(四)辨明引文的来源549

(三)辨明引文的性质549

(二)核实年代的特殊方法550

1.太岁纪年法550

(一)核实年代的一般方法550

1.太岁纪年法550

(二)核实年代的特殊方法550

(一)核实年代的一般方法550

3.同名年号法552

2.年号改元法552

2.年号改元法552

3.同名年号法552

4.查对实证法553

5.分析考证法553

5.分析考证法553

4.查对实证法553

三、核实书名554

三、核实书名554

五、核实版本555

四、核实卷数555

四、核实卷数555

五、核实版本555

六、核实撰修者556

六、核实撰修者556

七、核实与中医有关的术语558

七、核实与中医有关的术语558

第三节使用资料559

一、综合归纳的原则559

一、综合归纳的原则559

第三节使用资料559

二、合理使用资料560

二、合理使用资料560

1990《中医文献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马继兴著 199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医学文献检索(1984 PDF版)
医学文献检索
198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实用中医文献学(1989 PDF版)
实用中医文献学
1989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医学文献检索( PDF版)
医学文献检索
中医文献学基础(1981 PDF版)
中医文献学基础
1981
改革与发展李鹏电力日记  上( PDF版)
改革与发展李鹏电力日记 上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医学文献检索( PDF版)
医学文献检索
中医文献学概论(1994 PDF版)
中医文献学概论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级医学英语(1983 PDF版)
中级医学英语
1983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文献学概论(1989 PDF版)
医学文献学概论
1989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医学文献学(1990 PDF版)
医学文献学
1990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古籍文献学(1998 PDF版)
中医古籍文献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中医文献学(1987 PDF版)
实用中医文献学
1987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应用中医文献学(1990 PDF版)
应用中医文献学
1990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医文献学(1989 PDF版)
中医文献学
1989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文献检索(1999 PDF版)
医学文献检索
1999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