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内涵与外延1

一、国际关系的概念1

二、国际关系的内涵3

三、国际关系的外延6

第二节 外交的内涵与外延7

一、外交的概念7

二、外交的内涵9

三、外交的外延12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与外交16

一、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与外交媒介的转化作用16

二、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流与外交的传播效应18

三、国际关系的秩序与中国的外交风格22

■第二章新中国建立后的国际关系与外交26

第一节 新中国的立国外交方针和政策27

一、独立自主的立国外交27

二、立国外交的战略方针32

三、立国外交的和平政策36

四、新中国的建交原则38

一、50年代中国奉行“一边倒”方针及“联苏抗美”政策39

第二节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部环境及对策39

二、60年代中国实行“既反帝又反修”方针及“两个拳头出击”政策41

三、70年代中国推行“一条线、一大片”方针及“联美抗苏”政策48

第三节 周恩来与共和国外交54

一、周恩来外交理论的重要贡献54

二、周恩来外交实践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58

三、独具特色的周恩来外交风格与艺术62

■第三章中国新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外交68

第一节 时代的主流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70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70

二、邓小平指明时代特征71

三、中国对外政策的两个转变73

第二节 博大精深的邓小平外交思想74

一、关于我国的国际战略思想理论74

二、关于我国的外交路线和政策83

三、关于我国外交策略思想原则88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91

一、坚决捍卫和维护了国家根本利益91

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与开展全方位外交92

三、积极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96

四、实施多边外交方针97

六、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103

五、促进党际关系的发展103

七、积极开拓军事外交104

■第四章中国与美国关系107

第一节 隔绝的对立时期108

一、两极对峙下的国际格局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08

二、中美关系的敌对状态110

三、抗美援朝和台湾问题112

四、对峙中的一点接触115

第二节 转向正常的解冻期116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16

二、中美恢复接触和基辛格秘密访华118

三、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21

四、中美建交的曲折过程123

第三节 曲折的发展时期127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面调整127

二、中美战略关系的变化和双边合作的新发展129

三、中美签订“八·一七”公报131

四、中美关系的暗流和“六·四”冲击波133

第四节 面向未来的改善期135

一、本时期中美关系概况135

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38

三、中美两国首脑互访143

四、美国野蛮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149

五、中美关系展望151

■第五章中国与苏联、俄罗斯关系157

第一节 中苏结盟157

一、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57

二、第一个友好时期160

三、中苏结盟的历史评价161

第二节 中苏分裂162

一、意识形态分歧导致的分裂162

二、以国家利益对立为重点的对抗165

三、中苏分裂和敌对的主客观原因166

第三节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167

一、中苏关系的缓和与正常化167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170

三、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开创了历史上第二个友好时期171

四、新时期中俄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意义177

■第六章中国与日本关系182

第一节 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82

一、侵略中国是近代历届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182

二、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中日全面战争——日本妄图灭亡中国184

三、旧中国丧权辱国的对日外交186

第二节 新中国努力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188

一、反对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蒋和约”188

二、反对日美军事勾结,同情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188

三、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探索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途径189

四、提出政治、贸易三原则反对岸信介内阁破坏中日关系190

五、回击佐藤内阁的反华政策191

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2

第三节 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194

一、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前提194

二、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6

三、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邓小平访日——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198

四、官民并举,不断向纵深发展200

第四节 面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201

一、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201

二、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205

三、江泽民主席访日和中日联合宣言——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206

四、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208

五、展望新世纪中日关系211

第一节 中国的周边环境与周边政策213

一、中国的周边环境213

■第七章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213

二、中国的周边政策214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概况217

第二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全关系220

一、建国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况220

二、周边安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224

三、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225

第三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227

一、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227

二、中国与主要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231

三、亚太区域合作和中国的外对开放233

■第八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235

第一节 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235

一、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235

二、求同存异建立友谊237

第二节 支持民族解放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事业243

一、履行国际主义义务243

二、支持民族解放和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246

第三节 经济援助与合作248

一、无私援助248

二、互利合作249

一、中国对欧洲政策的演变252

第一节 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概览252

■第九章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252

二、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主要内容257

三、中国与欧洲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258

第二节 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259

一、中德关系259

二、中法关系261

三、中英关系262

第三节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264

一、欧盟基本情况264

二、中国与欧盟关系现状265

三、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战略考虑与特点267

四、中国与欧盟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前景270

■第十章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多边外交272

第一节 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而斗争272

一、中国席位问题的产生272

二、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74

第二节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工作276

一、支持正义、反对霸权、维护和平276

二、促进非殖民化277

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78

四、使用否决权捍卫原则279

五、坚持、捍卫、发展正确的人权观280

六、推动裁军282

七、参加维和行动283

八、参与多边援助合作284

九、积极从事社会领域的工作285

第三节 为推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而努力286

一、中国对联合国认识的发展变化286

二、联合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联合国287

■第十一章21世纪国际关系展望与中国外交思考290

第一节 21世纪国际关系走势评估291

一、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291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继续伸展294

三、科索沃战争对未来国际关系影响深刻298

第二节 中国的选择与对策300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300

二、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302

三、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03

第三节 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305

一、塑造国际形象问题305

二、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面临挑战307

三、几点思考310

■后记315

1999《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寿源主编;韩旺辰责任编辑 1999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外国报纸、期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背景教材(1959 PDF版)
外国报纸、期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背景教材
1959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国外交关系略史(1928 PDF版)
中国外交关系略史
1928
文学与传播的关系(民国84.06 PDF版)
文学与传播的关系
民国84.06 台湾学生书局
外事警察与国际关系( PDF版)
外事警察与国际关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
外交、国际关系(1965 PDF版)
外交、国际关系
1965
外交、国际关系(1965 PDF版)
外交、国际关系
1965
外交、国际关系  第1期(1965 PDF版)
外交、国际关系 第1期
1965
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1987 PDF版)
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1987 北京:群众出版社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1999 PDF版)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
1999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国际风云中的中国外交官(1992 PDF版)
国际风云中的中国外交官
1992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1987 PDF版)
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
1987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美国大众文化风景线(1998 PDF版)
美国大众文化风景线
1998 北京:外文出版社
国际传播(1994 PDF版)
国际传播
1994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国际关系中国际传播之角色(1985 PDF版)
国际关系中国际传播之角色
1985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际传播(1984 PDF版)
国际传播
1984 三民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