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王之学 《荀子》与中国文化》求取 ⇩

荀子与《荀子》1

1.荀子的生平1

2.《荀子》的概况4

《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7

1.“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7

(1)天“自然”且“无为”8

(2)人“天生”而“有为”9

(3)“明于天人之分”10

(4)“制天命而用之”11

2.“察乎性伪之分”的人性论12

(1)“性善”说是不知“性”“伪”之分12

(2)人之“善”在于圣人“化性起伪”14

(3)“君子”与“小人”之区别亦在于“人为”15

(1)人之高明在于人“能群”16

3.“明分使群”的社会观16

(2)“明分使群”与经济分配原则17

(3)“明分使群”与社会分工18

4.“隆礼”、“重法”、“尊君”的政治观19

(1)隆礼——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19

(2)重法——隆礼的推展和辅助20

(3)尊君——隆礼重法的权威保障21

(4)君主应遵循“为君之道”22

(5)“法后王”而达“一天下”23

5.“重本”“节用”、“裕民”“富国”的经济论24

(1)经济“欲求”论24

(2)“重本”“强本”的农业经济论24

(3)“节用”“裕民”的经济政策26

(4)“民富”才能“国富”的经济观点26

6.“禁暴除害”、“以德兼人”的军事论27

(1)兴“仁人之兵”在于“禁暴除害”28

(3)军队的特殊要求与活动准则29

(2)行“礼义之道”就要“以德兼人”29

(4)作战计谋务必合乎实际31

7.“大积靡”以成就“君子”的人才教育观32

(1)人才是“人主之宝”、“王霸之佐”32

(2)贤能的人是教育的结果33

(3)教育是“大积靡”的过程34

(4)培养“君子”是教育的目的36

8.“节人之欲”、“饰人之情”的文艺观37

(1)“乐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37

(2)“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38

(3)“乐者”,“美善相乐”也39

(4)文艺要体现等差40

(5)为诗为文“务白其志义”41

(1)“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43

9.“意物”、“征知”、“解蔽”的认识论43

(2)认识之“蔽”与解蔽之“道”44

(3)“虚一而静”可达“大清明”46

(4)“学至于行而止”47

10.“制名指实”、“正名推类”的逻辑学48

(1)“制名以指实”的名实关系说48

(2)由“名”到“辞”再到“辩说”的逻辑论50

(3)对“三惑”的批判52

《荀子》与时代及诸家学派的关系54

1.历史的走向与荀子的选择54

(1)没落与新生54

(2)变法之潮流56

(3)统一之趋势59

(4)荀子的选择60

(1)因革与损益63

2.荀学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63

(2)突破与超越68

(3)多方面的发展78

3.荀学对其他学派的批判与汲取87

(1)荀学与思孟学派87

(2)荀学与道、法、墨、名诸家学派92

(3)兼容并蓄,影响深远96

四 荀学与中国封建社会(上)100

1.荀学在先秦的境遇100

(1)弟子的评价100

(2)入秦不见用101

(3)在赵不受宠103

(4)“守死善道”105

2.荀学与秦王朝的关系106

(1)李斯的作为与荀学多相悖106

(2)韩非的理论与荀学多相异109

(3)荀学的中介作用111

3.荀学对秦代学术的影响116

(1)荀学与《吕氏春秋》116

(2)荀学与《易传》118

4.儒学的独尊与荀学的落实119

(1)儒者的倡导119

(2)君主的赏识124

(3)儒学的礼法化127

(4)儒学演化的必然性129

(5)“霸王道杂之”138

5.神学浊流中的一道清流139

(1)荀学在两汉之际的积极影响139

(2)荀学在东汉的知音和光大者142

(3)虽入沉寂,影响犹存145

(1)范缜无神论思想的渊源148

五 荀学与中国封建社会(下)148

1.儒学的重振与荀学的复兴148

(2)荀学在隋朝的投影150

(3)唐太宗“为君之道”的由来151

(4)孕育一代儒者的重要思想资源154

(5)荀学命运的转折158

2.历史的变迁与荀学的沉浮160

(1)“外王”事功路线的继续160

(2)从“外王”向“内圣”的倾斜165

(3)扬孟贬荀的程朱理学168

(4)孟扬而荀贬的历史原因172

(5)理学与荀学的异中之“同”180

(6)功利思想的张扬183

3.荀学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186

(1)虽被罢祀,仍起作用186

(2)摒弃流俗,便获真见189

(3)理性精神,乱世重光192

(4)薪须火燃,火凭薪传197

4.封建末世下的荀学199

(1)借助荀学,挽救颓局199

(2)考订注解,梳理辨析201

(3)维新志士对荀学的批判204

(4)革命巨子对荀学的褒扬209

(5)众说纷纭,事出有因211

结语214

1.历史是割不断的214

2.荀学的六大作用与影响216

3.余论222

附录227

后记298

1995《外王之学 《荀子》与中国文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曙光著 1995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孔子学说与中国文化(1980 PDF版)
孔子学说与中国文化
1980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荀子(1930 PDF版)
荀子
1930
扇子与中国文化(民国81.04 PDF版)
扇子与中国文化
民国81.04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荀子哲学(1928 PDF版)
荀子哲学
1928 商务印书馆
荀子  警世之书(1992 PDF版)
荀子 警世之书
1992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荀子哲学(1992 PDF版)
荀子哲学
199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外国文化与文学(1996 PDF版)
外国文化与文学
1996 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
老子与中国文化(1996 PDF版)
老子与中国文化
199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荀子与中国文化(1996 PDF版)
荀子与中国文化
199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帝王术  《韩非子》与中国文化(1995 PDF版)
中国帝王术 《韩非子》与中国文化
1995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逍遥之祖  《庄子》与中国文化(1995 PDF版)
逍遥之祖 《庄子》与中国文化
1995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仙之间  《抱朴子》与中国文化(1998 PDF版)
人仙之间 《抱朴子》与中国文化
199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荀子(1995 PDF版)
荀子
1995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荀子(1993 PDF版)
荀子
1993 天津:新蕾出版社
外国文学与文化(1989 PDF版)
外国文学与文化
1989 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