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 寻找胡适》
作者 | 沈卫威著 编者 |
---|---|
出版 |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41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1041086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5175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世纪末回眸看胡适2
时代氛围里的影子与和声5
胡适遗产的历史命运13
胡适研究的价值取向26
思想文化篇31
一 从徽州走向世界——徽州文化的心理积淀与超越31
文化控制与自我超越31
徽州文化的形态与精神32
一种比较文化视野上的观念方法的移植和借鉴36
“新儒学”伦理与徽州前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40
士商相通的家庭与徽州文化精神的体认47
徽州学术的渊源、精神与胡适的认同、改造53
结语61
二 “现代新史学”的背后——《古史辨·自序》散论62
“现代新史学”:一个比较文化视野中课题的提出62
序言杂说:个体文化比较的视角64
写作心态:呼唤同志,寻求理解67
胡适的和声:问题、主义、方法80
题外话:历史不能避讳94
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胡适派文人集团”的结构形态概观序说:命题、观念、模式99
结构形态的外在统摄:胡适个人的“超凡魅力”102
结构形态的心理范式:自由主义的信念112
机遇与过程: “胡适派文人集团”的确立与流变127
“文化移植”:以全面反传统为契机的西化派得势136
上新文化与新文学:现代文化意义上的阐释136
文学历史篇136
四 文学选择的文化制约机制——以胡适、鲁迅为视点136
“新青年”:挑起“青年文化”与“父辈文化”的矛盾、冲突139
科学与民主:涤荡传统文化的新思潮的原动力141
“文化焦点”的震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儒家“伦理文化”被革命145
新思潮冲击波:“集体麻木状”和“道德逼迫感”被解除147
文学语言符号变异:新文化迈向现代化坦途的新载体150
大众文学得势:新旧文学之争的结果152
创造性转化:新文学的诞生与辉煌154
下文学选择的偶然与必然:历史的顿挫与文化的制约155
选择文学的外在因素:对洋务、维新的幻灭155
自我与社会:个体文化素质与时代的感召158
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形象化的情绪记忆与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162
引言168
五 新文学革命的机缘——《文学改良刍议》的历史考察168
白话文学传统的溯源169
世界文学流向的观照189
六 新文学运动的截流与探源——从胡适到周作人201
引子201
上截流:《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工具理性的强化与现实需要意义上的取得204
先验的历史观与再现的历史210
下探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趋向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220
对新文学历史源头的朦胧感知224
对新文学历史源流的系统探寻228
师承效应:半个世纪后的回响235
结语239
后记241
1994《传统与现代之间 寻找胡适》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沈卫威著 1994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胡适传
- 1993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寻找失去的时间
- 1992.06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寻找
- 丹东人民广播电台
-
- 寻找
- 1982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胡适评传
- 199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胡适传
- 1999 北京:团结出版社
-
-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
- 199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胡适评传
- 1992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韬与晚清改革
- 199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胡适传
- 1987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 胡适自传
- 1995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 胡适传
- 198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 胡适自传
- 1986 合肥:黄山书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