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求取 ⇩

目录1

前言1

一、我国的气温2

(一)我国年平均气温和1、4、7、10月平均气温分布2

1.1月平均气温分布2

2.4月平均气温分布4

3.7月平均气温分布8

4.10月平均气温分布11

5.年平均气温分布12

(二)积温和冷热日数16

1.积温16

2.热日和冷日21

(三)我国的四季26

1.我国各地入春时间27

2.我国各地入夏时间27

3.我国各地入秋时间30

4.我国各地入冬时间30

5.我国四季类型区划34

6.我国四季变化的特点36

(四)地形与气温39

1.海拔高度与气温39

2.坡向与气温42

3.气温垂直梯度的季节变化46

4.冷空气降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48

1.气温年变化50

(五)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和气候大陆度50

2.气温日变化55

3.气候的大陆度问题61

二、我国的降水65

(一)我国的降水量、降水日和降水时数66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66

2.各季降水量分布69

3.我国年降水量变率76

4.我国年平均降水日数分布79

5.我国年降水时数分布82

(二)我国暴雨气候特点86

1.我国历史上几场著名的特大暴雨86

2.暴雨的地理分布89

3.各级雨日的比例93

4.暴雨季节及其成因94

(三)地形与降水95

1.海拔高度与降水量96

2.最大降水高度问题99

3.海拔高度与降水持续时间101

4.坡向和降水103

(四)我国的雨季和干季105

1.我国季风雨带活动规律105

2.我国降水年变化类型106

3.我国的伏旱109

4.秋高气爽和秋雨绵绵114

1.大陆昼雨为主115

(五)我国的昼雨和夜雨115

2.海洋夜雨为主116

3.拉萨昼晴夜雨117

4.四川盆地昼阴夜雨120

5.夜雨与气象条件121

6.过渡类型——降水量日变化双峰型121

三、风速、湿度和蒸发123

(一)风速123

1.平均风速、大风日数的地区分布124

2.海陆、地形和高度对风速的影响128

3.风速年变化134

4.风速日变化136

5.地方性风142

(二)空气湿度148

1.水汽压149

2.相对湿度的地理分布155

3.相对湿度年变化160

4.相对湿度日变化162

(三)蒸发量和干燥度166

1.20厘米蒸发皿实测蒸发量分布167

2.最大可能蒸发量172

3.年干燥度分布和自然景观175

4.实际蒸发量177

四、云量和日照179

(一)云量179

1.我国云量地理分布180

2.地理因子对云量的影响185

3.云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187

(二)日照192

1.我国日照时数和百分率的地理分布193

2.地理因子对日照的影响198

3.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202

4.日照时数日变化206

五、地温和冻土210

(一)地面平均温度210

1.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210

2.1月份平均地面温度分布212

4.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温差214

3.7月份平均地面温度分布214

(二)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17

1.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17

2.极端最高地面温度218

(三)地中温度垂直变化220

1.1月和7月地中温度垂直变化222

2.年平均地中温度垂直变化223

3.地中温度年较差及其位相变化224

(四)地面温度变化的下传深度226

1.气温日际变化的下传深度226

2.地面温度月际变化的下传深度228

(五)最大冻土深度和永冻土229

1.最大冻土深度230

2.永久性冻土232

六、雾、雷、雹、沙、霜、雪、淞235

(一) 雾235

1.我国年平均雾日分布236

2.地理因子与雾日238

3.雾的年变化、日变化和持续时间239

(二)雷暴243

1.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243

2.地理因子对雷暴的影响245

3.雷暴平均初、终期248

4.雷暴日数年变化249

5.雷暴的日变化250

6.雷暴的持续时间251

(三)冰雹252

1.我国年平均雹日分布253

2.降雹的年变化和日变化256

3.降雹的某些气候特征258

(四)沙暴、扬沙、浮尘和烟尘262

1.沙暴262

2.扬沙264

3.浮尘266

4.烟尘267

(五)雨淞和雾淞269

1.雨淞269

2.雾淞273

1.年平均霜日分布277

(六)霜和霜冻277

2.地理因子对霜日的影响278

3.平均初、终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279

(七)降雪和积雪285

1.年平均降雪日数分布285

2.平均初雪和终雪日期286

3.年平均积雪日数288

4.年平均积雪期289

5.最大积雪深度292

七、我国的气候区划294

(一)我国气候区划历史简况294

2.区划中的主要气候带296

(二)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296

1.区划指标296

3.区划结果298

(三)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301

1.区划指标和分类系统301

2.区划结果303

(四)单项气候区划303

1.我国干湿气候区划307

2.我国季风气候区划308

(五)我国农业气候区划309

1.丘宝剑同志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10

2.我国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310

3.柑桔气候区划314

(六)应用气候区划319

1.建筑气候区划320

2.服装气候区划322

八、气候变化325

(一)现代气候变化326

1.平均气温变化326

2.夏季冷害的变化327

3.寒潮的变化328

4.年降水量的变化329

5.梅雨的变化331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332

1.冷暖变化333

2.旱涝变化336

(三)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339

九、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346

(一)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347

1.太阳总辐射量347

2.地面辐射平衡348

3.地面热量平衡352

(二)下垫面的影响358

1.海陆热力差异358

2.冰雪和大尺度地形360

(三)大气中的热力环流362

1.大气中热力环流的特点362

2.行星冷热源363

3.极冰冷热源364

4.海陆冷热源365

(四)大气环流的形成368

(五)季风373

(六)因子的变化与气候变化376

1.太阳辐射的变化与气候变化376

2.海水温度的变化和气候变化377

十、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381

(一)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382

1.光能潜力383

2.水分潜力384

3.农业气候资源的定常性限制385

4.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类型387

5.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区划388

(二)我国的气候能源391

1.太阳能391

2.风能394

3.水能397

(三)气候灾害及其抗御途径398

1.旱涝灾害398

2.冷害399

3.抗御气候灾害,争取农业高产稳产400

十一、我国气候学发展的展望407

附录:1951~1980年气候资料表415

参考文献449

1985《中国的气候》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之光,张家诚编著;张卫东责任编辑 198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我国的气候(1955 PDF版)
我国的气候
1955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1997 PDF版)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1997
中国气候总论( PDF版)
中国气候总论
气候学  气候学基础知识与中国气候(1965 PDF版)
气候学 气候学基础知识与中国气候
1965
中国辐射气候(1997 PDF版)
中国辐射气候
1997 北京:气象出版社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1991 PDF版)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
1991 北京:气象出版社
气候学研究  气候与中国气候问题(1993 PDF版)
气候学研究 气候与中国气候问题
1993 北京: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候总论(1952 PDF版)
中国气候总论
1952 商务印书馆
中国气候总论(1947 PDF版)
中国气候总论
1947 正中书局
祖国的气候(1953 PDF版)
祖国的气候
1953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近海气候(1993 PDF版)
中国近海气候
1993 北京:科学出版社
技术与海洋学  美国海洋研究与监测技术评价(1986 PDF版)
技术与海洋学 美国海洋研究与监测技术评价
1986 北京:海洋出版社
中国气候(1962 PDF版)
中国气候
1962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的气候(1957 PDF版)
中国的气候
1957 新知识出版社
中国的气候(1985 PDF版)
中国的气候
198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