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求取 ⇩

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1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7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10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3

(一)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3

(二)关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14

(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设想16

三、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19

第二讲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28

一、帝国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28

(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28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30

(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33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33

(二)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35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36

(一)为拯救中华民族而选择社会主义36

(二)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8

(三)中国在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40

四、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43

(一)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45

(二)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具有必备的条件47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掌握自身的历史命运50

第三讲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起点56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56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56

(二)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58

(三)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62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64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64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68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探索70

(一)1956—1 978年,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探索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阶段70

(二)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76

四、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思考77

(一)传统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77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80

第四讲时空科学定位的社会主义83

一、对于国情和时代特征的认识深度,是党的政治路线成熟的前提和标志83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和时代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83

(二)对国情与时代主题判断失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87

(三)正确认识国情和时代主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1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新课题93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进程93

(二)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95

(三)当今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特征98

(四)中国社会主义面对的机遇和挑战102

三、中国国情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04

(一)初级阶段的定位是认识国情的关键104

(二)牢牢把握初级阶段国情中与社会前进密切关联的本质特征10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112

第五讲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115

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观116

(一)空想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没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116

(二)传统社会主义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失误的原因119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122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观126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26

(二)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目标129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133

三、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完善具体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观13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两个层次136

(二)以生产力为最高标准选择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138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139

四、理想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观141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理想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统一141

(二)用辩证的过程观看待社会主义的制度143

(三)用辩证的过程观看待政策问题144

第六讲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14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47

(一)改革的历史渊源147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154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9

(一)计划经济在现有条件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159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163

(二)在现有条件下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具有明显优势163

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167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167

(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172

第七讲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176

一、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176

(一)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76

(二)封闭半封闭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179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开放中前进182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紧迫性182

(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巨大成就186

三、有关对外开放的几个认识问题190

(一)既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国家发展,又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190

(二)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93

(三)既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对外开放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6

(一)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0

第八讲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200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200

(二)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201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着眼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204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04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207

(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210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11

(二)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213

(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14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15

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216

(一)党的领导是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216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217

(三)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首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19

第九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225

一、新世纪的到来与中华民族的振兴225

(一)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发展225

(二)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22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航程230

二、实现民族振兴的宏观驾驭232

(一)正确协调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的关系232

(二)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34

(三)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减少和化解外部阻力237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再度辉煌239

(一)苏东剧变是一种模式被历史淘汰,社会主义的广泛发展是历史的必然239

(二)世界社会主义再度辉煌是历史大趋势241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244

后记247

1995《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炳生等主编 1995 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1993 PDF版)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  中(1998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 中
1998 北京:红旗出版社
跨世纪主题的探索(1997 PDF版)
跨世纪主题的探索
1997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1996 PDF版)
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
1996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跨世纪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乡镇企业(1994 PDF版)
跨世纪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乡镇企业
199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跨世纪的美国(1997 PDF版)
跨世纪的美国
1997 北京:时事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水利(1998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水利
1998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1976 PDF版)
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197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跨世纪的新生代  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1996 PDF版)
跨世纪的新生代 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
1996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1世纪的中国社会(1996 PDF版)
21世纪的中国社会
1996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1995 PDF版)
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
199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1964 PDF版)
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
1964 北京:商务印书馆
21世纪谁给你饭吃  中国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聚焦(1998 PDF版)
21世纪谁给你饭吃 中国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聚焦
1998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1993 PDF版)
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
1993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1989 PDF版)
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
1989 重庆: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