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志》
作者 | 李凤昆主编;雄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636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041126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2282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概述1
第一卷地理9
第一编 建置9
第一章 地理位置9
第二章 历史沿革9
表1-1历史沿革表11
第三章 境域演变14
图1-2 清康熙雄县境之图15
图1-1 明嘉靖雄县境之图15
图1-3 清光绪雄县全图16
图1-4民国17年雄县全图17
第一节 宋、明18
第四章 行政区划18
表1-2 十二社、村表18
表1-4清光绪二十五年行政区划表19
第二节 清19
表1-3 七屯、村表19
表1-5民国17年划区编村表20
第三节 中华民国2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21
表1-6 1938年边(特)区辖村表21
表1-8 1961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登记表22
表1-7 涿县时期本县境内人民公社登记表22
表1-91989年行政乡(镇)村登记表24
第一节 镇25
第五章 镇、乡、村25
图1-6 清康熙县城之图28
图1-5明嘉靖县城之图28
第二节 乡29
第三节 自然村36
表1-101989年全县各乡(镇)基本情况统计表37
第一节 地层57
第一章 地质57
第二编 自然环境57
图1-7雄县基岩地质图58
第二章 地貌59
第二节 构造59
第一节 气候特征60
第三章 气候60
第三节 温度61
第二节 日照与辐射61
表1-11 累年月太阳辐射(千卡/cm2)日照时数(小时)日照%率(1974-1988)表61
表1-13 累年逐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表62
表1-12 历年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表62
表1-14 累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积温表63
表1-15 累年负积温初终日期及间隔日数表63
表1-16 累年月地面0cm平均地温表63
表1-19各月最大冻土深度表64
第四节 降水64
表1-17 5cm地温稳定通过12℃和14℃日期表64
表1-18霜冻初终日及无霜期表64
第五节 风与湿度65
表1-21 各月及年湿润度K值表65
表1-20 月季年降水量表65
表1-22累年月风向、风速表66
第四章 水文67
第一节 河淀67
表1-23 累年月湿度和蒸发表67
图1-8白洋淀地理位置示意图69
第三节 地下水70
第二节 地表水70
表1-24 1966年以来全县引水量统计表70
表1-25 全县逐年入境水量统计表71
图1-9雄县地下水出水量分区图72
第五章 土壤74
第二节 类属 分布74
第一节 成土母质74
图1-10 雄县古代河道示意图75
表1-26 土壤分类系统表76
表1-27 各乡(镇)耕层养分含量统计表77
表1-28各上种养分含量统计表78
第三节 土壤养分78
第四节 土地资源评价79
图1-11 雄县土壤分布图80
图1-12 雄县土壤分布纵断面图81
图1-13 雄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图82
图1-14 雄县土壤全氮含量图83
图1-15 雄县土壤碱解氮含量图84
图1-16 雄县土壤速效磷含量图85
图1-17 雄县土壤速效钾含量图86
图1-18雄县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87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89
第一章 土地资源89
第三编 自然资源89
表1-291989年土地利用情况表89
第二章 水资源90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析90
第三章 石油资源90
第二节 开发91
第四章 地热资源91
第一节 分布91
表1-30雄县地热资源储量表92
第三节 利用93
图1-19 牛驼镇地热田交通位置图99
图1-20 牛驼镇地区第四系+上第三系等厚度图99
图1-21 牛驼镇凸起碳酸盐岩埋深图100
图1-22 牛驼镇地区地温梯度等值线图101
图1-23 牛驼镇地区40℃等温面埋深等值线图101
图1-24 雄县地热分区图102
图1-25雄县热水井分布图103
第四编 自然灾害104
第一章 旱涝灾104
表1-31 地热水井一览表104
表1-33 元代至民国水旱灾害表105
表1-32 地下热水化学成分综合成果表105
表1-34 建国后旱涝灾情况统计表106
表1-35 1951—1989年旱涝年份表107
表1-361951—1989年季节旱涝表108
第二章 风雹灾109
第三章 震灾109
图1-26 冰雹路径图110
表1-37 建国后风雹灾一览表111
表1-38历代地震表112
第四章 蝗灾112
表1-39 建国后主要年份蝗虫发生防治表113
表1-40 建国后蝗虫发生统计表113
第二卷人口119
第五编 数量分布119
第一节 古代人口119
第一章 数量119
第二节 近代人口121
第三节 建国后人口122
表2-41 雄县古、近代人口数量表122
表2-42 建国后逐年人口统计表123
表2-43 建国后雄县四次人口普查表124
表2-44 各乡(镇)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分布表124
图2-27雄县人口密度图125
第二章 分布126
第一节 人口分布126
第二节 人口密度126
第三章 流徙126
第一节 建国前人口流入126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流动127
第六编 构成128
第一章 民族构成128
表2-45全县第二、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数量表128
第二章 年龄构成129
第一节 年龄分组129
第二节 高寿老人129
第三章 性别构成129
图2-28 雄县第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图131
表2-46雄县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分组年龄构成表131
第四章 文化构成132
第五章 职业构成132
第一节 文化程度132
第二节 每千人拥有文化程度人数132
第六章 残疾人133
表2-47雄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职业构成表133
第七编 人口管理134
第一章 人口政策134
第二章 生育控制138
第一节 晚婚晚育138
第二节 节育绝育138
第三节 技术力量与设备139
第三章 户籍管理140
第一节 户口管理140
第四节 优生优育140
第五节 管理机构140
第二节 户口迁移141
第三节 临时户口管理141
第四章 人口普查141
第三卷政治145
第八编 中国共产党雄县地方组织145
第一章 组织创建与发展145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145
表3-4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情况表14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45
表3-49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情况表14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146
第四节 建国后147
表3-50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展情况表147
表3-51 建国后十七年党组织发展统计表148
表3-52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组织发展统计表148
表3-5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组织发展统计表149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150
表3-54 中国共产党雄县委员会几个时期的机构设置表150
表3-55 历任县委书记更迭表153
表3-56历任县委副书记更迭表154
第三章 建国前党的活动156
第一节 建党初期156
第二节 抗日战争初期156
第三节 抗战艰苦时期157
第四节 从局部反攻到抗战胜利159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159
第四章 建国后决策161
第一节 三年恢复时期161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61
第三节 “大跃进”及其调整时期16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63
第五节 粉碎“四人帮”以后164
第五章 工作制度169
第一节 宗旨、党性和基本知识教育170
第六章 思想作风建设170
第二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171
第七章 纪律检查172
第三节 纪律教育172
第一节 机构沿革172
第一节 机构沿革173
第八章 统一战线173
第二节 纪检工作173
第二节 团结各界人士 共同建设雄县174
第一章 镇反176
第九编 建国后的几次重要政治运动记略176
第二章 三反、五反176
第四章 整风、反右斗争177
第五章 四清177
第三章 肃反177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178
第十编 中国国民党雄县地方组织181
第一章 组织机构181
第二章 主要活动181
第十一编 人民代表大会184
第一章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84
表3-57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表185
第二章 人民代表选举185
第三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186
第一节 机构188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88
第二节 代表联络189
第三节 提案处理189
表3-58县人大常委会历届主任更迭表190
第六节 历次常委会重大决议190
第五节 监督一府两院190
第四节 调查视察190
表3-59县人大常委会历届副主任更迭表191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含1947年国民党县政府)192
第一节 明清县衙192
第一章 旧政府及其基层政权192
第十二编 政府地192
表3-60 明清时期知县更迭表193
表3-61民国时期县知事(县长)更迭表197
第一节 县抗日政府198
表3-62 国民党县政府县长更迭表198
表3-63日伪县政府县长更迭表198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198
表3-64县抗日政府县长更迭表199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199
第二节 解放区县政府199
表3-65解放区县政府县长更迭表199
第五节 县革命委员会200
表3-66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县长更迭表200
第四节 县人民委员会200
第六节 县人民政府201
表3-67 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更迭表201
表3-68 县人民政府县长更迭表202
表3-69建国后副县长(革委会副主任)更迭表202
第三章 人民政府政务活动204
第一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2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207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8
第四章 基层人民政权214
第一节 区人民政权214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215
第三节 农村人民政权215
第十三编 人民政协216
第一章 历届委员会会议及其机构216
表3-71 政协雄县委员会委员分布表217
表3-70政协雄县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更迭表217
第二节 视察218
第四节 咨询服务218
第三节 提案处理218
第一节 专题调查218
第二章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218
第五节 文史资料219
第十四编 人民团体220
第一章 工人组织220
第一节 工人抗日救国会220
第二节 工会220
第二章 农民联合会221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222
第一节 青年抗日救国会222
第二节 青年团222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223
第三节 儿童团223
第一节 建国前的组织224
第四章 妇女组织224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225
第二节 建国后的组织225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226
第六章 文学艺术联合会226
第八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227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小组227
第九章 其他组织227
第二节 残疾人联合会228
第一章 旧政权地方武装229
第十五编 军事229
第一节 北宋、金时期229
第三节 民国时期230
第二节 明、清时期230
第二章 人民武装231
第一节 自卫队、武装委员会231
第二节 县大队、区小队231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232
第四节 人民武装警察233
第一节 旧政权兵役制度233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度233
第三章 兵役制度233
表3-72雄县人民武装领导人更迭表234
第四章 民兵237
第一节 组织机构237
第二节 军事训练239
第三节 参战参建240
表3-731937—1949年民兵活动及支前统计表242
第一节 古代主要战事243
第五章 重大战事243
第二节 现代战事244
表3-75 国民党军队暴行表250
表3-74日伪军暴行表250
第一章 公安251
第一节 机构沿革251
第十六编 公安司法251
第二节 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252
第四节 治安管理253
第三节 取缔会道门253
第五节 羁押看守254
第六节 消防254
第二章 检察254
第一节 机构沿革254
表3-76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更迭表255
第二节 刑事检察255
第三节 经济检察256
第四节 法纪检察256
第五节 监所检察256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257
第七节 税务检察257
第三章 审判257
第一节 机构沿革257
表3-77人民法院院长更迭表258
第二节 案件审判258
第二节 创建乡镇司法所259
第一节 机构沿革259
第四章 司法行政259
第四节 民事调解260
第三节 法制宣传260
第五节 律师261
第六节 公证261
第十七编 人事劳动262
第一章 机构沿革262
第一节 人事262
第二节 劳动262
第二章 人事管理263
第一节 干部队伍263
第二节 干部管理263
表3-78建国后几个年份国家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264
第五节 干部考核奖惩265
第三节 干部福利265
第四节 干部培训265
第七节 离休干部管理266
第六节 干部退职、退休、离休266
第三章 劳动管理267
第一节 劳动就业267
第二节 劳动保护268
第三节 军人安置268
第四章 工资269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269
第二节 建国前后269
表3-79建国后几个年份劳动工资统计表271
第十八编 民政272
第一章 机构沿革272
第二章 拥军优属272
第一节 抚恤272
第二节 定量补助273
第四节 群众优待273
第三节 临时补助273
表3-80 1978—1989年伤残优抚统计表274
表3-81复员和带病还乡军人定期补助情况表274
第六节 平时和节日优待275
第三章 社会救济275
第五节 光荣院275
表3-82建国后几个主要年份社会救济情况表276
第四章 社会福利276
第一节 明清时期福利机构276
第二节 残疾人就业276
第三节 农村五保276
第四节 乡(镇)敬老院277
第五章 扶贫277
第六章 婚姻登记277
第七章 殡葬管理278
表3-84 1973—1989年火化尸体统计表278
表3-83婚姻登记情况统计表278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281
第一节 封建制生产关系281
第十九编 农业281
第四卷经济281
第二节 减租减息282
第三节 土地改革282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283
第五节 人民公社284
第六节 家庭承包经营285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286
第一节 劳动力286
第二节 耕地287
表4-85 1949年、1989年农业劳力人均创财富比较表287
图4-29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变化图288
第三节 农机具288
第三章 农业区划290
第一节 区划依据290
第二节 区划功能290
第三节 区划发展291
第一节 作物分布292
第四章 种植业292
第二节 耕作制度295
表4-86建国后逐年复种指数表296
第三节 种子更新297
第四节 作物栽培298
第五节 改土施肥299
第六节 植物保护300
第七节 农业服务300
第八节 效益301
表4-87 建国后部分年度种植业产值表301
表4-88建国后逐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302
第五章 林业310
第一节 树种310
第二节 植树造林310
表4-89林木科、属、种一览表311
第三节 果树栽培313
第四节 林木权属315
第五节 林木保护315
第一节 畜、禽316
第六节 林产品经营316
第六章 畜牧、水产316
第二节 水产319
表4-90捕捞生产渔具渔法调查表321
第七章 水利323
第一节 防洪工程323
表4-91 全县河道堤防基本情况统计表324
表4-93 主要排水干渠基本情况统计表325
表4-92扬水机站基本情况统计表325
第二节 排涝工程325
第三节 地上水灌溉工程326
表4-94地表水灌溉面积统计表327
第四节 地下水灌溉工程327
表4-95 建国后逐年井灌面积基本情况表329
表4-96 1982年以来节水工程设施基本情况表330
表4-97近年来地下水资源采补及引水回灌情况表331
第八章 土地管理331
第三节 畜牧水产局332
第九章 管理机构332
第一节 农业局332
第二节 林业局332
第四节 水利局332
第七节 海河流域平原农业开发治理办公室333
第六节 农业区划办公室333
第五节 农机局333
第八节 土地管理局333
第二十编 乡镇企业335
第一章 起源与发展335
表4-981963年以来几个年度乡镇企业发展状况统计表336
第二章 行业337
第一节 电器电料337
第二节 塑料制品337
第三节 花炮337
第四节 纸花337
第五节 工艺美术制品338
第六节 五金、交电、化工338
第七节 服装、革制品338
第八节 食品加工338
第九节 运输业339
第十节 建筑业339
表4-991989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利润统计表340
第三章 体制342
第三节 财务管理343
第二节 技术管理343
第一节 生产管理343
第四章 经营管理343
表4-1001989年十大骨干行业按所有制分类摊点、人数统计表344
第四节 分配奖惩345
第五章 名优产品345
第六章 管理机构346
第二十一编 县办工业347
第一章 工业门类347
第二节 机械及金属制品工业347
第一节 化学工业347
第三节 电器电子工业348
第四节 造纸及印刷工业348
第五节 建材及木材加工业348
第六节 面粉及饲料加工业349
第七节 食品工业349
表4-1011989年县办工业门类一览表350
第九节 塑料制品工业351
第一节 国营企业351
第二章 经营体制351
第八节 纺织、服装、工艺美术工业351
表4-102 1989年国营工业企业一览表352
表4-1031989年县属集体工业企业一览表353
第三节 合资企业354
第二节 集体企业354
第三章 企业管理355
第四章 管理机构356
第一节 私营商业357
第一章 私营、个体商业357
第二十二编 商业357
表4-1041981—1989年个体商业分行业零售额统计表358
第二章 集体商业358
第二节 个体商业358
表4-1051981—1989年集体商业分行业零售额统计表359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359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商业359
表4-106建国后几个年度人社社员、股金统计表360
第二节 购销业务360
表4-108 1989年供销社系统营业网点分类一览表361
表4-107 供销合作社系统人员、资金统计表361
表4-109供销社系统收购业务统计表362
第四章 国营商业363
第一节 国营商业系统的批零业务363
表4-110供销社商业零售业务统计表363
第二节 专业公司选介364
表4-111 全民所有制商业商品零售额统计表365
表4-112石油公司逐年购销业务统计表366
第三节 国、合商业管理机构367
表4-1131963年以来部分年度社会商业主要商品销售量统计表368
第二十三编 公共设施370
第一章 城乡建设370
第一节 城镇建设370
第二节 农村建设372
表4-114 昝岗镇主要街道登记表372
表4-115农村建设变迁趋势表373
第三节 建筑施工374
表4-116全县建筑工程公司一览表375
第四节 环境保护375
第五节 管理机构376
第二章 交通376
第一节 道路376
第二节 水路378
第三节 桥梁378
第四节 运输业务379
表4-117 1989年全县公路大、中型桥梁一览表379
表4-1181978—1989年全县货运统计表380
第五节 交通管理380
表4-1191969—1989年养路费征收统计表381
第一节 机构382
第三章 邮电382
第二节 邮政383
第三节 电信384
第四章 电力385
第一节 电网建设385
表4-1201962年以来几个年度输电配电线路统计表386
第二节 电力供应387
表4-1211962—1989年电力购进统计表387
第三节 电力管理388
表4-1221980年以来农电管理成果表389
第二十四编 财政金融390
第一章 财政390
第一节 财政体制390
第二节 财政收支391
第三节 财政管理391
表4-123建国后历年财政收支统计表392
第四节 管理机构394
第一节 税种、税率、税收395
第二章 税务395
表4-124建国后历年税收统计表397
第二节 税收减免397
表4-1251968年以来部分年度农业税减免表398
第三节 税务管理399
第三章 金融400
第一节 金融机构400
第四节 管理机构400
第二节 货币401
第三节 信贷403
表4-126 1952—1989年历年信贷余额表404
表4-1271980年以来基建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完成统计表405
第四节 存款储蓄405
表4-1281951—1989年存款情况统计表406
第五节 结算407
表4-1291952—1989年城乡储蓄统计表407
第六节 债券408
第七节 兑换 外汇408
第八节 保险409
表4-130 建国后部分年度公债、国库券发行统计表409
表4-1311982年以来保险业务开展情况统计表410
第二十五编 综合管理411
第一章 计划管理411
第一节 机构4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411
第三节 制度与管理项目412
第二节 职能412
第一节 机构412
第二章 统计管理412
表4-132建国后几个年度工农业总产值比较表413
第一节 体制414
第三章 工商管理414
第二节 市场管理415
表4-133 1989年全县集日一览表416
表4-1341984年以来全县集市贸易情况统计表416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416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417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418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418
表4-135工业产品注册商标一览表419
第四章 物价管理420
第一节 机构420
第二节 物价水平420
第三节 监督检查421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422
表4-1361982年以来主要农副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表422
第一节 机构422
第二节 器具演变422
第三节 器具检修423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423
第六章 物资管理424
第一节 机构424
第二节 统配物资424
第三节 议价购销425
第四节 物资市场425
表4-1371984年以来统配物资购销统计表425
第七章 粮油管理426
第一节 机构426
第五节 物资储运426
第二节 市场427
第三节 粮、油购销427
第四节 城镇供应429
第五节 加工429
第六节 储运430
表4-138 1953—1989年全县粮食统购统销统计表432
表4-1391984年以来部分年度粮食购销调存统计表433
第八章 审计管理433
第一节 机构433
第二节 审计业务433
第五卷教科文447
第二十六编 教育447
第一章 教育制度447
第一节 教育方针447
第二节 学制448
第三节 课程设置448
第四节 考试招生449
第二章 学校教育449
第一节 县学私塾449
第二节 学前教育449
第三节 小学教育450
第四节 中学教育452
表5-1401961年以来初、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中专院校人数统计表453
第五节 职业教育454
第三章 成人教育455
第一节 农民教育455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456
第四章 教学研究457
第五章 勤工俭学458
第六章 教师458
第一节 来源及构成458
表5-1411989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统计表459
第二节 进修培训459
第一节 行政机构460
第三节 教师待遇460
第七章 教育管理460
第三节 经费和设施461
第二节 学校组织461
表5-1421973—1989年教育经费统计表462
第一章 机构463
第二十七编 科学技术4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3
第二节 科研单位463
第三节 学术组织464
第二章 科技队伍464
第一节 来源464
第二节 结构分布465
表5-144 1989年全县科技人员职称年龄构成统计表465
表5-143 1989年全县科技人员职称学历构成统计表465
表5-1451989年全县科技人员分布表466
第三节 职称评定466
第二节 科技示范467
第一节 科普宣传467
第三节 技术培训467
第四节 咨询服务467
表5-1461974年以来全县技术培训统计表467
第三章 科普活动467
第四章 技术成果468
表5-1471973年以来其他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469
第二十八编 文化470
第一章 群众文化网点470
第一节 文化馆470
第二节 文化站470
第三节 工人俱乐部471
第四节 农村俱乐部471
第五节 老干部活动中心471
第六节 青年民兵之家471
第二章 图书471
第一节 发行471
第二节 藏借472
第二节 馆藏473
第三章 档案473
第一节 机构473
第四章 电影474
第一节 发行放映单位474
第二节 放映设备及场所474
第三节 影片发行与放映474
第五章 戏剧475
第一节 业余剧团475
第二节 职业剧团476
第三节 剧种剧目476
第四节 人才培养476
第六章 曲艺477
第一节 曲艺活动477
第二节 曲种曲目478
第七章 民间文学478
第八章 艺文480
第一节 创作著述480
第二节 作品选录481
第一节 书画篆刻483
第九章 其他艺术483
第三节 音乐484
第二节 摄影484
第四节 舞蹈485
第十章 新闻486
第一节 广播486
第二节 电视486
第三节 报纸、报导487
第十一章 文物487
第一节 历史文物487
第二节 革命文物489
第三节 文物管理491
第十二章 文化行政491
第一节 县级医院492
第一章 医疗机构492
第二十九编 医疗卫生492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494
第三节 村保健站(室)494
第四节 个体行医495
第五节 其他医疗机构495
表5-148建国后几个年度全县医疗机构基本情况统计表496
第二章 医疗制度497
第一节 公费医疗497
第二节 合作医疗497
第三节 劳保医疗497
第三章 防疫保健498
第一节 防疫灭病498
第二节 妇幼保健500
第四章 爱国卫生运动502
第三节 健康教育502
第一节 人员构成503
第五章 技术队伍503
第二节 人员培训504
表5-149建国后几个年度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504
第二节 药政管理505
第六章 医药医政505
第三节 群众组织505
第一节 医药经营505
第三节 医政管理506
第二节 劳卫制与达标507
第三节 运动队伍50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师507
第一章 学校体育507
第三十编 体育507
第二章 群众体育508
第一节 武术508
第二节 球类508
第三节 棋类508
表5-150建国后全县运动员参加地区、省级比赛成绩一览表509
第三章 体育比赛511
表5-151雄县田径运动(男子组)最高纪录一览表511
第四章 场地设施512
第一节 活动场地512
第二节 体育器材512
表5-152雄县田径运动(女子组)最高纪录一览表512
第三节 业余体校513
第五章 机构队伍5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513
第二节 群众组织513
表5-153李艺花体育比赛成绩一览表514
第一章 农民生活525
第三十一编 人民生活525
第六卷 民情525
表6-154 1989年70户农民收支细目抽样调查表526
表6-1551989年70户农民家庭耐用品实物拥有量527
第二章 职工生活528
表6-156 1989年50户职工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表529
表6-157 1989年50户职工现金收支抽样调查表530
表6-1581989年末50户职工主要消费品拥有量统计表531
第三十二编 婚姻家庭532
第一章 婚姻532
第一节 制度沿革532
表6-1591990年东狄头村婚姻状况调查表533
第二节 分居534
第三节 赡养534
第一节 构成534
第二章 家庭534
第二节 婚姻状况534
第三章 姓氏535
第一节 概况535
第二节 姓氏录535
表6-160 1990年东狄头村家庭构成调查表536
表6-1611989年三村家庭构成抽样调查表536
第三节 部分姓氏来历537
第四章 人名537
第二章 婚丧庆祭539
第一节 婚嫁539
第一章 习性539
第三十三编 习俗539
第二节 丧葬540
第三节 庆贺541
第四节 祭祀541
第三章 衣食住行542
第一节 衣着542
第二节 膳食542
第三节 住房543
第四节 行旅543
第一节 春节543
第四章 岁时节日543
第二节 其他传统节日544
第三节 新节日544
第五章 礼仪、禁忌545
第一节 礼仪545
第二节 禁忌545
第六章 回族习俗546
第一节 婚嫁546
第四节 节日、纪念日547
第三节 衣食547
第二节 丧葬547
第七章 美德良风548
第八章 陋习550
第九章 商幌市声550
第三十四编 方言俗语551
第一章 方言概述551
第二章 雄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551
第一节 声母551
第二节 韵母552
第四节 连续变调553
第三节 单字调553
第三章 雄县方言的内部差异554
表6-162非叠字两字组连续变调一览表554
第四章 词汇556
第五章 俗语566
第三十五编 谚语568
第三十六编 宗教570
第一章 伊斯兰教570
第二章 天主教570
第三章 佛教571
一、人物传575
第七卷人物575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587
大事记595
图6-30白洋淀温泉城规划总平面图627
附录630
一、雄县地名综述630
二、历代修志记略631
编后记事634
编纂机构、人员637
1992《雄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凤昆主编;雄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