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9

专题记述42

(一) 改土归流42

(二) 理番屯兵参加反击廓尔喀侵藏之战43

(三) 理番将士参加鸦片战争反击英军44

(四) 穆祖索朗之死45

(五) 辛亥光复46

(六) 佳山农民抗烟捐的斗争46

(七) 川军打黑水46

(八) 红军长征过理县47

(九) 民国时期的“禁政”48

(十) 理县和平解放50

政事纪要52

(一) 建政和民族统战工作52

(三) 清匪、反霸、镇反53

(二) 禁烟和恢复发展生产53

(四) 抗美援朝54

(五) 支前54

(六) 三反、五反55

(七) 民主改革55

(八) 社会主义改造56

(九) 整风、反右和内部肃反57

(十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58

(十) 社会主义教育和民改补课58

(十二) 四清运动59

(十三) 文化大革命运动60

(十四) 农业学大寨运动61

(十五) 知识青年下农村62

(十产) 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62

(十七) 平反冤假错案63

(十八)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64

(十九) 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建设65

第一章 历代建置66

第一篇 建置沿革66

第一节 秦汉至清71

第二章 政区71

第二节 中华民国7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75

第四节 乡、镇77

附:85

一、县名演变录85

二、维州考86

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7

三、“石棺葬”遗址87

第二篇 自然地理88

第一章 地质88

第一节 结构88

第二节 演变89

第二章 地貌91

第一节 特征和类型91

第三节 山脉93

第二节 形态变化93

第三章 水文94

第一节 水域94

第二节 河道95

第三节 湖泊(海子)96

第四节 温泉97

第四章 气候98

第一节 气候特征98

第二节 气候要素100

第三节 农业气候分区104

第五章 土地105

第一节 土地资源105

第二节 土壤类型107

第三节 土壤生产力评价111

第六章 生物112

第一节 植物资源112

第二节 动物资源118

第七章 矿藏120

第八章 自然风景名胜122

第九章 灾害124

第一节 地震124

第二节 山地灾害125

第三节 灾害性气候127

第四节 病虫兽害132

第三篇 人口134

第一章 人口发展134

第一节 人口统计134

第二节 区域分布与人口密度136

第三节 人口构成140

第四节 人口普查146

第二章 人口控制147

第一节 机构147

第二节 措施148

第三节 成效150

第四篇 党派群团15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理县委员会15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理番县委员会15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理县委员会152

第三节 党务工作162

第四节 中共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6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理县党部169

第一节 组织机构169

第二节 重大活动171

第三章 群众团体173

第一节 解放前理县的社团173

第二节 理县总工会176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理县委员会178

第四节 理县妇女联合会180

第五节 理县科学技术协(学)会181

第六节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185

第八节 理县佛教协会186

第七节 工商联合会186

第五篇 政权政协187

第一章 县代议制机构187

第一节 县参议会187

第二节 乡(镇)民代表会188

第二章 人民政权权力机构188

第一节 理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88

第二节 理县人民代表大会190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3

第三章 行政机关199

第一节 理番直隶厅署199

第二节 理番县(公署、衙门)政府199

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201

第四节 理县人民政府205

第五节 基层行政机构及区划210

第四章 人民政协213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理县委员会213

第二节 主要议政活动215

第六篇 政法219

第一章 警政219

第一节 警察机关219

第二节 警察队220

第二章 公安222

第一节 机构222

第二节 治安管理223

第三节 消防管理228

第四节 刑事侦察232

第三章 检察233

第一节 机构233

第二节 刑事检察233

第三节 经济检察235

第四节 法纪检察236

第五节 监所检察236

第六节 控告申诉237

第七节 林业检察238

第四章 审判239

第一节 机构239

第二节 刑事审判240

第三节 民事审判242

第四节 经济审判243

第五章 司法行政243

第一节 机构243

第二节 法制宣传244

第三节 律师246

第四节 公证246

第五节 民事调解247

第六章 行政监察249

第一节 机构249

第二节 控告申诉249

第三节 监察249

第四节 案件审理251

第七篇 军事252

第一章 机构252

第一节 驻军252

第二节 保安队253

第三节 屯兵253

第四节 县人民武装部254

第五节 县中队256

第二章 兵役256

第一节 屯兵制256

第二节 募、抽丁兵制257

第三节 征兵制258

第三章 民兵258

第一节 组织258

第二节 训练260

第三节 教育260

第四节 拥政爱民262

第一节 乾隆时驻军和屯兵调赴台湾西藏作战264

第四章 战事264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中驻军和屯兵调赴江浙抗击英军265

第三节 扣苏械斗265

第四节 川军第三军(汉军)与杂谷脑屯兵之战267

第五节 喇嘛寺战斗268

第六节 甘溪、梓童宫阻击战269

第七节 剿匪支前270

第八篇 民政272

第一章 选举272

第二章 基层建设及行政区划274

第三章 优待275

第一节 烈士褒扬275

第二节 抚恤及优待276

第三节 拥军优属277

第四节 复退军人的安置277

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济278

第一节 城镇社会救济278

第四章 救济278

第三节 灾害救济279

第四节 农村扶贫281

第五章 社会福利282

第一节 五保工作282

第二节 麻风村283

第三节 收容遣送283

第二节 殡葬管理284

第一节 婚姻管理284

第六章 婚姻与殡葬284

第七章 地名普查管理285

第九篇 劳动人事286

第一章 机构286

第二章 人事287

第一节 干部管理287

第二节 工资福利292

第三章 劳动294

第一节 就业294

第三节 人员培训294

第二节 培训296

第三节 劳动保护297

第四节 劳动工资298

第五节 安全生产300

第十篇 综合经济302

第一章 经济发展综述302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303

第二节 经济结构312

第三节 人民生活319

第二章 经济综合管理322

第一节 计划管理322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326

第三节 物价管理331

第四节 物资管理334

第五节 计量和标准化管理335

第六节 统计工作336

第七节 审计监督337

第十一篇 国土管理340

第一章 机构340

第二章 土地管理341

第一节 权属341

第二节 清理343

第三节 使用345

第四节 税费346

第一节 资源调查与区划348

第三章 农业区划348

第二节 综合农业分区353

第三节 综合发展规划353

第四章 土地开发356

第十二篇 农牧业及乡镇企业358

第一章 机构358

第一节 行政管理358

第二节 场、站、所建设35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362

第二章 体制3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363

第三章 农业365

第一节 农作物365

第二节 农业技术373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377

第四节 农业机械378

第五节 农村经营管理及收益分配379

第一节 牧业生产385

第四章 畜牧业385

第二节 牧业技术390

第五章 乡镇企业393

第一节 机构体制394

第二节 企业布局394

第三节 经营管理(含财务制度)395

第四节 经济效益396

第二节 川西林业局398

第一节 县林业局398

第一章 机构398

第十三篇 林业398

第三节 护林防火指挥部400

第二章 森林资源400

第一节 森林分布401

第二节 林种402

第三节 森林树种及蓄积402

第三章 木材经营403

第一节 采伐403

第二节 经营405

第三节 迹地更新406

第四章 绿化造林408

第一节 采种、育苗408

第二节 植树造林409

第三节 抚育更新411

第一节 封山育林412

第二节 护林防火412

第五章 森林保护412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415

第四节 森林病虫害416

第五节 野生动物保护416

第六章 经济林木417

第一节 水果417

第二节 干果418

第七章 林政管理420

第一节 林权划分420

第二节 伐区管理421

第三节 木材管理422

第十四篇 水利电力424

第一章 水利424

第一节 资源424

第二节 工程建设425

第三节 用水432

第四节 防洪抗旱434

第五节 水土保持435

第六节 管理436

第二章 电力437

第一节 水能资源437

第二节 水电站440

第三节 电力网络建设444

第四节 管理446

第五节 建设资金及电价447

第十五篇 工业交通449

第一章 机构449

第二章 工业450

第一节 门类450

第二节 工业普查457

第三节 管理459

第三章 交通460

第一节 道路460

第二节 桥梁463

第三节 交通管理466

第四章 运输470

第一节 陆运470

第二节 水运473

第三节 运输管理474

第十六篇 邮电476

第一章 机构476

第一节 函件477

第二章 邮政477

第二节 汇款480

第三节 报刊发行481

第四节 邮运483

第五节 投递484

第三章 电信485

第一节 电话485

第二节 电报486

第一节 长途通信线488

第三节 会议电话488

第四章 线路488

第二节 市话线489

第三节 农话线489

第十七篇 商业供销491

第一章 机构491

第一节 县商业局491

第二节 县联社492

第三节 医药公司494

第二章 体制495

第一节 私营商业495

第二节 集体商业497

第三节 国营商业498

第三章 购销501

第一节 商业501

第二节 供销509

第三节 医药514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518

第四章 管理519

第一节 商业管理519

第二节 供销管理521

第三节 药材管理522

第十八篇 粮油524

第一章 机构524

第二章 征购526

第一节 粮食征购526

第二节 粮食统购529

第三节 粮食议购534

第四节 植物油脂油料购进534

第三章 销售535

第一节 粮食销售535

第二节 食油销售538

第四章 储运539

第一节 粮油调运539

第二节 菜粮互换540

第三节 仓储541

第五章 管理542

第一节 财务542

第二节 价格544

第三节 票证545

第四节 粮油加工547

第十九篇 财政税务549

第一章 机构549

第二章 财政550

第一节 体制550

第二节 收入552

第三节 支出554

第四节 管理556

第三章 税务568

第一节 税制568

第二节 税收569

第三节 稽征管理575

第二十篇 金融577

第一章 机构577

第一节 银行577

第二节 其他金融机构579

第二章 货币580

第一节 货币种类580

第二节 流通581

第一节 农业信贷588

第三章 信贷588

第二节 工业信贷592

第三节 商业信贷595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599

第五节 民间信贷602

第四章 存款与储蓄603

第一节 存款603

第二节 储蓄605

第三节 债券608

第二节 金库608

第五章 代理业务608

第一节 保险608

第二十一篇 城乡建设610

第一章 机构610

第二章 城镇建设610

第一节 县城建设610

第二节 乡镇建设612

第三章 建筑617

第一节 建筑施工617

第二节 建筑类型618

第四章 管理621

第一节 建筑管理621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621

第三节 市容管理622

第二十二篇 教育623

第一章 机构623

第一节 私塾624

第二章 学校624

第二节 幼儿教育625

第三节 小学教育627

第四节 中学教育632

第三章 教学635

第一节 学制635

第二节 课程设置636

第三节 考试638

第四章 教师642

第一节 来源与构成642

第二节 待遇643

第三节 培训645

第五章 成人教育647

第一节 扫盲、农民业余教育647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648

第一节 教学649

第六章 管理649

第二节 经费650

第三节 设施651

第四节 勤工俭学651

第五节 集资办学652

第二十三篇 文化体育653

第一章 文化653

第一节 机构653

第二节 民间文艺654

第三节 文艺创作660

第四节 文艺活动665

第二章 图书666

第一节 新华书店666

第二节 借阅666

第三节 购进与发行667

第四节 管理668

第三章 档案668

第一节 机构668

第二节 收集整理669

第三节 保管统计670

第四节 编研利用671

第五节 指导、监督、检查672

第六节 《档案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672

第四章 广播电视673

第一节 机构673

第二节 广播673

第三节 电视、录像676

第五章 电影677

第一节 发展概况678

第二节 发行放映678

第三节 器材设备经费679

第六章 文物680

第一节 历史文物680

第七章 体育683

第一节 机构683

第二节 革命文物683

第二节 活动684

第三节 竞赛686

第四节 设施688

第二十四篇 卫生691

第一章 机构691

第一节 行政机构691

第二节 医疗机构691

第一节 医政管理697

第二章 管理697

第二节 药政管理698

第三节 人事管理699

第四节 经费管理699

第五节 公费医疗管理700

第三章 卫生防疫701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701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701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703

第四节 其它疾病防治704

第五节 死亡调查705

第六节 卫生监测与监督707

第四章 妇幼保健708

第一节 妇女病查治708

第二节 围产期保健709

第三节 儿童保健710

第四节 新法接生710

第五章 中西医疗711

第一节 中医中药711

第二节 西医71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13

第二十五篇 科学技术714

第一章 机构7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714

第二节 科研机构714

第一节 科技人员普查716

第二章 科技队伍716

第二节 结构717

第三节 农村技术人才718

第四节 技术人才引进718

第三章 科技服务719

第一节 科技培训719

第二节 科技宣传719

第四节 科技情报720

第三节 科技咨询720

第四章 科技成果721

第一节 科研成果721

第二节 引进推广成果725

第五章 管理728

第一节 体制728

第二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735

第二十六篇 社会风土736

第一章 民俗736

第一节 婚姻736

第二节 丧葬742

第三节 庆典746

第四节 服饰、饮食、住、行747

第五节 节日751

第六节 礼仪755

第七节 美德习尚756

第八节 禁忌756

第九节 颓风陋俗757

第十节 移风易俗758

第一节 藏传佛教761

第二章 宗教761

第二节 羌族的宗教信仰763

第三节 汉区佛教765

第四节 道教766

第五节 天主教和基督教766

第六节 伊斯兰教767

第七节 寺庙、庙会767

第二节 帮会771

第一节 行会771

第三章 社会组织771

第三节 会道门773

第二十七篇 人物774

第一章 人物传记774

第一节 近现代人物774

第二节 历史人物784

第二章 表录788

一、烈士英名录788

二、红军老战士名录791

三、在理县牺牲的外县籍红军团以上干部797

四、在理县的外县籍红军798

五、留在理县的失散红军名录798

六、先进模范名录801

第三章 名人轶事收采录804

附录815

修志始末831

后记847

1997《理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四川省《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7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