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求取 ⇩

序言1

绪论1

前言3

第一章 方志概况15

第一节 方志的名称和类别15

一、方志的名称15

二、方志的类别22

第二节 方志的卷帙和收藏31

一、方志的卷帙31

二、方志的收藏38

第三节 方志的整理和利用53

一、书目著录与方志专目55

第三节 关于“无不备载”62

二、方志提要65

三、资料汇编与索引71

四、旧志刊印与辑佚7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方志初露渊源88

一、关于《周官》88

第二章 方志源流88

二、关于《禹贡》93

三、关于《山海经》95

四、关于《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98

五、方志多源100

第二节 秦汉方志发端104

一、关于郡书105

二、关于地理书110

三、关于都邑簿115

四、关于《越绝书》及《吴越春秋》118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出现雏型123

一、关于地记123

二、关于地志132

三、关于图经136

四、关于图志147

第四节 宋元方志逐步定型153

一、北宋图经盛行并向方志过渡154

二、南宋方志发展和定型155

三、元代方志稳步发展167

第五节 明代方志发展176

一、明代修志概况176

二、明代方志的内容和史料价值190

三、志风辨析200

第六节 清代修志大盛212

一、两次修志热潮212

二、乡镇志兴盛220

三、清代方志特点227

第七节 民国继续修志235

一、乱世修志235

二、局部创新244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盛世修志252

一、新方志初创252

二、方志新篇章256

第三章 方志的内容、特点和性质267

第一节 方志的内容267

一、内容诸方面267

二、内容演变示例276

第二节 方志的特点280

第三节 方志的性质285

一、多种说法及其争议285

二、一方古今总览292

第四章 方志的体例、体裁和流派297

第一节 方志的体例297

一、志体疏解297

二、志体析评311

一、“文人之书”与“史家之书”321

第二节 方志的体裁321

二、“诸体并用”与“志兼诸体”330

第三节 方志的流派346

一、尚繁派与尚简派346

二、历史派、地理派与实用派357

第五章 方志的功用、价值和通病374

第一节 方志的功用和价值374

一、方志功用的理论探讨374

二、方志价值的实践利用386

第二节 方志的通病396

一、旧志通病396

二、新志通病407

第一节 关于《越绝书》411

第六章 名志述评411

第二节 关于《华阳国志》423

第三节 陆广微与《吴地记》429

第四节 关于《吴郡图经续记》434

第五节 罗愿与《新安志》436

第六节 关于临安三《志》442

一、乾道《临安志》442

二、淳祐《临安志》447

三、咸淳《临安志》454

第七节 关于《澉水志》460

第八节 于钦与《齐乘》464

第九节 关于《滇略》468

第十节 关于《汾州志》472

第十一节 章学诚与《永清县志》477

第十二节 评章学诚七《志》书后486

一、《武功志》书后487

二、《朝邑志》书后490

三、《吴郡志》书后492

四、《姑苏志》书后494

五、《滦志》书后496

六、《灵寿县志》书后499

七、《姑孰备考》书后501

第十三节 洪亮吉与《泾县志》504

第十四节 谢启昆与《广西通志》509

第十五节 黄炎培与《川沙县志》516

第一节 马光祖、周应合方志理论521

第七章 诸家方志理论研究521

一、探索方志源流与功用522

二、制定凡例,分工合作523

三、履行总纂职责524

四、重视资料搜集525

第二节 康海方志理论526

一、阐明方志性质526

二、研究方志功用527

三、论方志之简527

第三节 李绂方志理论530

一、关于“志固史之属也”531

二、关于“以诸史为宗”533

三、论“籍征考”与“资援据”535

四、论修志之“志”与修志之“才”537

一、治学观点与方法539

第四节 戴震方志理论539

二、关于“夫志以考地理”540

三、地理理论在方志中的应用542

四、认定方志为地理书544

第五节 章学诚方志理论545

一、论“方志乃一方全史”546

二、关于“史家法度”552

三、“三书”议和“四体”说557

四、关于“文人不可与修志”562

五、论“方志辨体”567

第六节 梁启超方志理论573

一、研究方志发展史574

二、关于“志非小道”576

三、论编纂之法577

四、论清代方志579

第七节 王棻方志理论581

一、论“志乃史之支流”582

二、论“史志异同”584

三、关于“贵因而不贵创”585

四、关于“征文考献”587

五、论修志人选和编纂方法588

一、研究方志性质与功用590

第八节 吴宗慈与方志学590

二、重视资料与修志人才592

三、关于方志体例与编纂原则593

四、重视方志科学性与时代性594

第九节 余绍宋方志理论595

一、关于方志编纂的认识595

二、关于方志编纂的方法598

第十节 李泰棻与方志学599

一、论方志性质与功用600

二、关于方志内容与体例601

三、论方志编纂方法603

第十一节 朱士嘉方志理论604

一、创建方志目录学605

二、研究传统方志607

三、论方志编纂610

第十二节 傅振伦与方志学611

一、方志思想612

二、倡导编修新志,发展方志理论616

第八章 方志的继承与创新620

第一节 继承代代相传的修志传统620

一、修志的代代相传620

二、方志的代有丰富和完善624

第二节 普遍修志625

一、历代普遍修志的传统625

二、继承中创新627

一、历代方志无不备载628

二、无不备载之义代有丰富629

三、无不备载并非事事必载632

第四节 修志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创新633

一、指导思想的继承问题633

二、指导思想创新的三种不同情况634

三、新方志的指导思想636

一、关于“志属信史”638

第五节 “志属信史”与“秉笔直书”638

二、关于“秉笔直书”639

第六节 “统合古今”和“详今略古”642

一、修志的一个惯例642

二、必须强调详今略古643

三、如何达到详今略古644

四、不可“详今无古”、“详今虚古”644

第七节 关于上、下限问题645

一、上、下限的划定645

二、上限不宜硬性规定646

第八节 体例的继承和创新649

一、历代方志体例的承续关系649

二、新方志的体例创新652

三、新志体例的两种类型653

四、创新体例的趋势654

五、关于文体问题657

第九节 方志的人物记载658

一、方志必载人物658

二、历代方志载人物的情况659

三、入志人物标准的变革660

四、关于“生不立传”661

五、如何记载外来人物663

六、以现行区划为记载范围666

七、关于外籍华人记载667

八、关于“大人物”记载667

第十节 既要批判继承,更要大胆创新668

第一节 省志编纂研究671

一、从通志到省志671

第九章 诸志编纂研究671

二、省志的特点和体例675

三、省志编纂若干问题681

第二节 城市志编纂研究686

一、历代城市志的产生和发展686

二、当代城市志的编纂688

三、城市志的总体设计和结构模式比较689

四、城市志内容探讨696

第三节 地州志编纂研究699

一、历代府、州志编纂概况699

二、地州志编纂现状701

三、地州志编纂探讨702

第四节 县志编纂研究706

一、县志的特性706

二、县志的体例709

三、县志的记载内容712

四、县志的编纂717

第五节 城市区志编纂研究723

一、城市区志编纂的必要性723

二、城市区志的属性和特点725

三、城市区志的篇目结构729

四、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732

第六节 乡镇志编纂研究735

一、乡镇志的产生和发展735

二、乡镇志成因探索738

三、乡镇志的特点742

四、乡镇志的体例内容和编法探讨746

第七节 专业志编纂研究753

一、专志辨体753

二、专业志的特点754

三、专业志的体例和入志内容755

四、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758

第八节 山水祠庙志编纂研究761

一、山水祠庙志编纂概况761

二、山水祠庙志的体例和特点763

三、山水祠庙志的内容和价值766

四、新山水祠庙志编纂探讨768

第一节 概述篇编撰探讨770

一、概述篇由来和作用770

第十章 诸篇编撰探讨770

二、概述篇编法771

第二节 大事记编撰探讨772

一、新志普遍采用大事记772

二、大事标准773

三、大事记体例和编法774

第三节 图表编法探讨776

一、图的编制777

二、表的编制778

三、应注意的问题779

一、新志地理篇编法780

第四节 地理、建置篇编撰探讨780

二、新志建置篇编法782

第五节 人口篇编撰探讨784

第六节 民族篇编撰探讨786

一、民族篇内容786

二、民族篇结构787

三、应注意的问题788

一、党派群团篇编法789

第七节 政治诸篇编撰探讨789

二、政务篇编法790

三、司法篇编法792

四、民政篇编法793

五、劳动人事篇编法794

第八节 经济诸篇编撰探讨795

一、经济诸篇的内容796

二、经济诸篇篇目设计797

三、关于经济综述篇798

一、篇目结构与基本内容799

第九节 军事篇编撰探讨799

二、应注意的问题801

第十节 文化篇编撰探讨802

第十一节 教育篇编撰探讨804

第十二节 科技、卫生、体育篇编撰探讨808

一、科技篇编法808

二、卫生篇编法810

三、体育篇编法812

第十三节 名胜、古迹、旅游篇编撰探讨813

二、宗教篇的内容815

第十四节 宗教篇编撰探讨815

一、宗教入志的必要性815

三、如何编好宗教篇816

第十五节 方言篇编撰探讨817

第十六节 人物篇编撰探讨821

一、人物收录标准与范围821

二、人物篇体例823

三、编撰原则和要求823

第十七节 文献辑存篇编撰探讨824

一、汇总成书的条件828

第十一章 地方志的汇总成书828

第一节 汇总成书的条件和步骤828

二、汇总成书的步骤829

第二节 汇总成书的要求831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832

二、符合志书的基本体例833

三、力求全志的完整性834

四、努力体现地方特色837

五、入志资料务去虚假838

七、删削芜杂浮华之词840

六、统一全书行文规范840

第三节 志稿的评议和修改841

一、众口评志,广泛听取意见841

二、集思广益,认真修改篇目843

三、明确责任,再次修改成稿845

第四节 志稿的审定验收847

一、审定验收的程序848

二、审定验收的标准849

附录 地方志大事记852

1993《方志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苇等著 1993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方志学史(1998 PDF版)
中国方志学史
1998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方志学(1935 PDF版)
方志学
1935
方志学(民国24.01 PDF版)
方志学
民国24.01 商务印书馆
方志学讲义( PDF版)
方志学讲义
大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方志学( PDF版)
中国方志学
方志学(1990 PDF版)
方志学
199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方志编纂学(1989 PDF版)
方志编纂学
1989 济南:济南出版社
方志学简论(1997 PDF版)
方志学简论
1997 合肥:黄山书社
方志学探微(1997 PDF版)
方志学探微
1997 北京:海潮出版社
新方志编纂学(1991 PDF版)
新方志编纂学
1991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辽宁走向世界  上(1998 PDF版)
辽宁走向世界 上
1998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方志管理学(1991 PDF版)
方志管理学
1991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志学综论(1988 PDF版)
方志学综论
1988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志学两种(1984 PDF版)
方志学两种
1984 长沙:岳麓书社
方志学概论(1983 PDF版)
方志学概论
1983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