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泥石流滑波的区域预测与预报 以攀西地区为例》求取 ⇩

第一章自然环境综述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简况1

二、地形地貌2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特征4

四、地层岩性和风化度8

第二节 天气气候特征11

一、气温11

二、降水13

三、暴雨19

四、环流形势与影响系统28

第三节 区域性暴雨的预报33

一、区域性暴雨的概念33

二、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经验预报指标34

三、暴雨预报的概率35

第四节 典型区域性暴雨灾害的天气学个例分析36

一、1981年6月27日攀西地区南部大暴雨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36

二、1985年7月8日西昌市区暴雨灾害的成因分析38

三、1983年6月下旬凉山州北部、东部暴雨天气分析41

四、1989年7月上旬四川盆地东部特大暴雨的雨强及发展过程分析43

一、暴雨洪水灾害51

第五节 主要自然灾害概况51

二、泥石流滑坡重大灾害事件53

三、水土流失危害54

四、地震灾害55

五、其它部分灾害56

第二章泥石流滑坡灾情状况57

第一节 基本概念57

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57

二、滑坡的基本概念59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调查方法60

一、泥石流滑坡区域普查61

二、泥石流滑坡勘测67

第三节 泥石流和滑坡的分布68

一、我国泥石流滑坡分布格局68

二、攀西地区泥石流沟的分布特征68

三、攀西地区滑坡的分布特征70

第四节 泥石流和滑坡的危害74

一、泥石流滑坡的危害对象及方式74

二、泥石流滑坡灾害统计82

三、泥石流滑坡灾情分析84

一、泥石流发育的地形条件99

第三章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本条件剖析99

第一节 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地形地貌条件99

二、滑坡发育的地形条件103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107

一、泥石流滑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107

二、泥石流滑坡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108

三、泥石流滑坡的形成与地层岩性的关系110

第三节 泥石流滑坡发育的气候气象和水文条件114

一、泥石流发育的气候气象条件114

二、滑坡发育的水文气象条件115

第四节 人类活动在泥石流滑坡形成中的作用118

一、工程活动对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作用118

二、人类经济活动对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响120

三、泥石流滑坡成灾的人为因素122

第五节 泥石流滑坡发展趋势分析125

一、自然环境的演变125

二、人类活动在加强126

三、泥石流滑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128

第一节 泥石流的分类及其特征130

一、泥石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130

第四章泥石流滑坡分类及其特征130

二、泥石流成因分类的基本性质133

一、滑坡单因子分类137

第二节 滑坡的分类及其特征138

二、滑坡特征141

第五章泥石流滑坡的活动特点与发生规律149

第一节 泥石流滑坡的活动特点149

一、年际活动不稳定的周期性和随机性149

二、年内活动的季节性和集中性151

三、日内活动的夜发性和时段性153

五、地段活动的继承性和间隙性154

四、地区活动的群发性和个体性154

六、多种灾害的伴生性和导生性155

七、局部活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159

八、区域活动的稳定性与随时间变化的移动性160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的发生规律161

一、发生的范围分布161

二、发生的数量分布163

三、发生的最低临界雨量168

四、发生的雨型171

五、发生的时刻173

六、发生的异常气候背景182

七、泥石流滑坡临发前的宏观征兆与某些微观现象183

第六章泥石流滑坡的区域预测185

第一节 基本概念185

一、泥石流滑坡的区域活跃程度185

二、泥石流滑坡的区域危险程度185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的活跃程度分区186

一、分区的目的和意义186

二、分区的原则186

三、分区因子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187

四、分区的数学模型及其组合权值计算190

五、分区方法与分区结果191

六、分区特征简述192

第三节 泥石流滑坡的危险程度分区193

一、分区的原理197

二、分区因子指标的选择198

三、分区的数学模型与综合危险程度指标的计算201

四、分区方法201

五、分区特征简述201

第一节 基本概念205

一、区域预测与区域预报的概念及其分类205

第七章泥石流滑坡的区域预报205

二、区域预报的要素208

三、区域预报的概率208

四、区域预报的环节209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的预报模式210

一、国内外泥石流与滑坡分类预报模式的评述210

二、区域泥石流滑坡系统的概率预报模式219

第三节 泥石流滑坡预报的区域临界雨量指标220

一、区域临界雨量指标与临界雨量区的概念220

三、区域临界雨量指标的制定221

二、区域临界雨量指标的选定221

第四节 泥石流滑坡概率预报结论的效益衡量方法234

一、预报结论有效性表征235

二、预报效果(精度)评价指标235

第五节 泥石流滑坡预报的决策方案237

一、以社会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预报决策237

二、低进高出的预报原则238

第六节 泥石流滑坡减灾的风险决策技术239

一、基本概念239

二、泥石流滑坡减灾的风险决策模式239

三、减灾规划决策的计算机模拟241

第一节 预报信息开发系统简介242

第八章泥石流滑坡预报信息开发系统242

第二节 用日雨量预报区域泥石流滑坡发生状况的系统244

一、日雨量预报区域泥石流滑坡的原理244

二、短期预报减灾方案决策系统工作原理245

第三节 减灾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示范系统247

一、泥石流地区铁路定线方案的风险模拟系统247

二、铁路泥石流二次灾害发生风险模拟系统249

三、铁路泥石流整治方案规划决策系统250

一、确定区域泥石流滑坡活跃度的系统252

第四节 其它子系统简介252

二、用月雨量和旬雨量预报区域泥石流滑坡发生情况的系统254

三、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咨询检索系统255

第九章泥石流滑坡的预报体系探讨256

第一节 泥石流滑坡预报系统信息网络的决策体系256

一、基本概念256

二、减灾预报系统信息网络258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预报效果与效益的评估体系258

一、预报三要素的效果评估258

二、预报社会经济效益的灾情评估259

第一节 泥石流滑坡预报成功的实例与无预报事例后果的比较260

第十章泥石流滑坡预报事例与预报模型的检验情况260

第二节 泥石流滑坡发生情况模型的适用性检验262

一、临界雨量比值预报模型的地区合理性检验262

二、预报信息开发系统的中、短期预报应用性检验263

第十一章泥石流滑坡的减灾防灾对策264

第一节 以防灾工程项目为主的治灾对策264

一、城镇、工矿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防治264

二、铁路、公路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防治265

三、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防治265

第二节 以避开险区为主的避灾对策266

一、危险区的判别与圈划267

二、新建设区(点、线)的避灾269

三、山区农村居民点的避灾270

第三节 以抢险救灾为主的减灾对策271

一、灾害发生前的减灾271

二、灾害发生后的减灾272

第四节 泥石流滑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273

一、存在的问题273

二、今后研究的方向274

结语275

参考文献276

1994《暴雨泥石流滑波的区域预测与预报 以攀西地区为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谭万沛,王成华等著 1994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滑坡与泥石流(1987 PDF版)
滑坡与泥石流
1987 北京:民族出版社
云南省滑坡泥石流重点区域预测预报与评价方法研究(1995 PDF版)
云南省滑坡泥石流重点区域预测预报与评价方法研究
1995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攀西地区新构造(1989 PDF版)
攀西地区新构造
1989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暴雨预报的云天气学方法(1991 PDF版)
暴雨预报的云天气学方法
1991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跨越发展理论与应用  以攀西地区为例(1999 PDF版)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跨越发展理论与应用 以攀西地区为例
1999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暴雨及其预报文集(1989 PDF版)
暴雨及其预报文集
1989 北京:气象出版社
波状低云的天气学研究  暴雨落区预报(1998 PDF版)
波状低云的天气学研究 暴雨落区预报
1998 北京:气象出版社
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1998 PDF版)
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
1998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暴雨预报(1990 PDF版)
暴雨预报
1990 北京:气象出版社
暴雨的分析与预报(1981 PDF版)
暴雨的分析与预报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1991 PDF版)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
1991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性预测(1993 PDF版)
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性预测
1993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区域性油气预测的地球物理基础(1989 PDF版)
区域性油气预测的地球物理基础
198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震空区与地震预报(1989 PDF版)
地震空区与地震预报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黄土地区典型滑坡预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1997 PDF版)
黄土地区典型滑坡预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