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第2版》求取 ⇩

上册1

绪论1

一、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与分科1

目录1

二、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2

(一)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770年2

(二)公元前770~221年2

(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3

(四)公元3~5世纪4

(五)公元6~10世纪4

(六)公元11~14世纪4

(七)公元15~20世纪5

(二)轴和面13

(三)常用方位术语13

(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13

三、人体的轴、面和方位13

四、人体器官的变异和畸形14

参考文献14

第一篇 运动器17

概述17

第一章 骨学18

(二)骨的表面形态19

(一)骨的种类19

一、骨的种类及表面形态19

二、骨的构造20

(一)骨的细胞20

(二)骨的纤维24

(三)骨的基质24

(四)骨的组织结构25

(五)骨膜26

(六)骨的组织发生26

(七)某些因素对骨的影响30

(八)骨折的愈合31

(九)骨的移植与异生31

三、骨的附属结构32

(一)骨膜32

(二)骨髓32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32

五、骨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33

(一)骨的血管33

(二)骨膜的血管33

(三)骨及骨膜的淋巴管33

(四)骨及骨膜的神经34

第一节 躯干骨34

一、脊柱34

(一)椎骨34

(二)脊柱的观察42

(三)椎管43

二、胸骨45

(一)胸骨柄45

(二)胸骨体46

(三)剑突46

三、肋47

(一)肋骨47

(二)肋软骨49

四、胸廓50

第二节 颅骨51

一、脑颅骨51

(一)额骨51

(二)顶骨54

(三)枕骨55

(四)蝶骨58

(五)颞骨62

(六)筛骨66

(一)上颌骨68

二、面颅骨68

(二)鼻骨71

(三)泪骨72

(四)颧骨72

(五)腭骨73

(六)犁骨75

(七)下鼻甲76

(八)下颌骨76

(九)舌骨79

三、全颅的观察80

(一)颅盖80

(二)颅底81

(三)颅骨前面84

(四)颅骨的侧面87

(一)新生儿颅骨88

四、颅骨与年龄的关系88

(二)出生后颅骨的变化90

(三)老年人的颅骨90

五、颅骨的性别差异90

第三节 附肢骨骼90

一、上肢骨91

(一)上肢带骨91

(二)自由上肢骨94

二、下肢骨104

(一)下肢带骨104

(二)自由下肢骨109

第二章 关节学123

一、纤维连结123

(一)韧带连结123

(二)软骨连结123

二、滑膜关节127

(一)关节的结构127

(三)骨性结合127

(二)关节的分类128

(三)关节的运动129

(四)关节的动脉、淋巴管和神经130

第一节 躯干骨的连结130

一、脊柱的连结130

(一)椎骨间的连结130

(二)脊柱的运动133

(三)脊柱与颅骨的连结134

二、肋的连结137

(一)肋椎关节137

(二)肋软骨与胸骨的连结138

(五)肋间韧带联合139

三、胸骨各部之间的连结139

(一)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结139

(三)肋软骨连结139

(四)软骨间连结139

(二)蝶岩结合140

二、颅骨的韧带联合140

(五)枕内后结合140

(三)岩枕结合140

(四)枕内前结合140

(一)蝶枕结合140

一、颅结合140

第二节 颅骨的连结140

四、胸廓的运动140

(二)胸骨软骨结合140

三、颞下颌关节141

(一)关节囊141

(二)关节盘141

(三)颞下颌关节的韧带141

(一)上肢带连结142

一、上肢骨连结142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142

(二)舌骨与颅骨间的连结142

四、舌骨的连结142

(四)颞下颌关节的运动142

(一)舌骨各部之间的连结142

(二)自由上肢连结145

二、下肢骨连结155

(一)下肢带连结155

(二)自由下肢连结157

第三章 肌学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骨骼肌概况173

二、骨骼肌的构造173

(一)骨骼肌的微细构造173

(二)骨骼肌的超微结构175

(三)骨骼肌纤维收缩机制及滑动学说180

(四)骨骼肌纤维的类型180

(七)骨骼肌的生长和再生181

(五)肌腱连接181

(六)骨骼肌的组织发生181

(八)肌腱182

(九)骨骼肌的神经支配182

(十)骨骼肌的血液供给184

三、骨骼肌的形状184

四、骨骼肌的分类186

五、骨骼肌的作用187

(一)收缩187

(二)伸展及弹性187

六、骨骼肌的工作188

(一)向心工作188

(二)离心工作188

(三)静力工作188

(四)肌与骨骼在运动上的安排188

(六)肌的安排与关节性能的关系189

(五)关节角度与肌作用的关系189

(一)筋膜190

(二)滑膜囊190

七、骨骼肌的辅助结构190

(三)腱滑膜鞘191

(四)滑车191

(五)籽骨191

八、骨骼肌的发生和异常191

第二节 头部诸肌192

一、面肌192

(一)面肌的特点193

(二)面肌的分群193

二、咀嚼肌196

(一)颞肌196

(四)翼内肌197

三、头筋膜197

(三)翼外肌197

(二)咬肌197

(一)颞筋膜198

(二)腮腺咬肌筋膜198

(三)颊咽筋膜198

第三节 颈部诸肌198

一、颈部诸肌的分类198

二、颈浅肌199

三、颈外侧肌200

四、颈前肌200

(一)舌骨下肌200

(二)舌骨上肌201

五、颈深肌202

(一)内侧群202

(一)颈前区203

(二)胸锁乳突肌区203

(二)外侧群203

六、颈的分区203

(三)颈外侧区204

七、颈筋膜204

八、颈筋膜间的蜂窝组织间隙205

第四节 胸肌205

一、上肢所属的胸肌205

(一)胸大肌205

(三)锁骨下肌206

(二)胸小肌206

(四)前锯肌207

二、胸固有肌207

(一)肋间外肌207

四、腋筋膜208

(三)胸内筋膜208

(二)胸肌筋膜208

(一)胸浅筋膜208

(五)肋下肌208

三、胸筋膜208

(四)胸横肌208

(三)肋间最内肌208

(二)肋间内肌208

第五节 背肌和项肌209

一、背浅层肌209

(一)斜方肌209

(二)背阔肌210

(三)肩胛提肌210

(四)菱形肌210

二、背中层肌210

(一)上后锯肌210

(二)下后锯肌210

三、背深层肌211

(一)夹肌211

(二)竖脊肌212

(三)横突棘肌213

(四)枕下肌213

(五)横突间肌214

(六)棘间肌214

(七)肋提肌214

四、背筋膜214

(一)项筋膜214

(二)胸腰筋膜214

第六节 腹肌215

一、前群216

(一)腹直肌216

(二)锥状肌216

二、外侧群216

(一)腹外斜肌216

(二)腹内斜肌217

(三)腹横肌217

五、腹股沟管218

三、后群218

四、腹直肌鞘218

六、腹筋膜220

七、膈222

第七节 上肢肌223

一、上肢带肌223

(一)三角肌224

(二)冈上肌224

(三)冈下肌224

(四)小圆肌224

(五)大圆肌224

(六)肩胛下肌224

(七)运动上肢带骨的肌群225

(八)运动肩关节的肌群225

二、自由上肢肌226

(一)臂肌226

(二)前臂肌228

(三)手肌234

三、上肢局部结构236

(一)腋窝236

(二)三角胸肌间沟236

(三)四边孔和三边孔236

(四)肱二头肌内侧沟和外侧沟237

(五)肱骨肌管237

(六)肘窝237

(七)钩骨肌管237

四、上肢筋膜237

(一)肩胛筋膜237

(二)三角肌筋膜237

(三)臂筋膜237

(四)前臂筋膜238

(五)手筋膜239

一、髋肌241

第八节 下肢肌241

(一)髋内肌242

(二)髋外肌242

二、自由下肢肌244

(一)大腿肌244

(二)小腿肌248

(三)足肌252

三、下肢的局部结构254

(一)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254

(二)闭膜管254

(三)血管腔隙和肌腔隙255

(四)股三角255

(五)收肌管255

(六)股管255

(七)腘窝255

(一)盆筋膜、髂筋膜和臀筋膜256

四、下肢筋膜256

(二)大腿筋膜256

(九)小腿腘管256

(十)肌腓骨下管256

(八)腘肌内侧沟和腘肌外侧沟256

(十一)足底内侧沟和足底外侧沟256

(三)小腿筋膜258

(四)踝关节周围的筋膜258

(五)足筋膜259

五、足的腱滑膜鞘260

参考文献261

第二篇 内脏学263

概述263

附: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264

第四章 消化系统267

第一节 口腔269

一、口腔前庭269

(一)口唇269

(三)牙270

(二)颊270

二、固有口腔285

(一)舌285

(二)腭293

(三)腭扁桃体296

三、口腔腺298

(一)三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298

(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302

(三)唾液腺的微血管构筑304

第二节 咽306

一、咽腔306

(一)鼻部306

(二)口部307

(三)咽肌层308

(二)粘膜308

二、咽壁的构造308

(三)喉部308

(一)纤维膜308

(四)外膜311

三、咽的筋膜和筋膜间隙311

(一)咽后间隙311

(二)咽外侧间隙311

四、咽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12

(一)咽的血管和淋巴管312

(二)咽的神经分布312

五、咽部X线解剖312

第三节 食管312

一、食管的形态及位置关系312

(一)颈部313

(二)胸部313

(三)腹部314

(二)粘膜下层317

二、食管壁的组织结构317

(一)粘膜317

(三)肌层318

(四)外膜318

(五)食管的腺体318

三、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318

(一)动脉318

(二)静脉318

(三)淋巴引流318

(四)神经分布319

四、食管的X线解剖319

第四节 胃320

一、胃的概况320

二、胃的形态及分部320

三、胃的位置和周围关系321

(一)粘膜322

四、胃壁的结构322

(二)粘膜下层323

(三)肌层324

(四)浆膜324

五、胃上皮细胞和胃底腺细胞324

(一)胃上皮细胞324

(二)胃底腺细胞325

六、消化管内分泌细胞328

七、胃粘膜的组织生理329

八、胃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330

(一)胃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330

(二)胃的淋巴管及其引流330

(三)胃的神经331

九、胃的X线解剖332

(一)胃粘膜影像332

(二)胃造影的形状和位置332

(一)十二指肠的分部334

第五节 小肠334

一、十二指肠334

(二)十二指肠的周围关系335

(三)十二指肠粘膜的形态结构336

(四)十二指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37

(五)十二指肠的X线解剖338

二、空肠和回肠339

(一)空、回肠壁的结构340

(二)空、回肠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345

(三)空、回肠的淋巴引流347

(四)空、回肠的神经分布347

(五)空、回肠的X线解剖348

第六节 大肠349

一、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征349

(一)盲肠和阑尾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349

(二)结肠的分部及其毗邻353

(三)结肠的组织结构355

(四)结肠壁的微血管构型355

二、直肠356

(一)直肠的形态结构356

(二)直肠颈与固有肛管的周围结构及括约肌装置359

(三)直肠的毗邻关系361

(四)直肠的组织结构362

(五)直肠壁的微血管构型362

(六)直肠淋巴管的分布及淋巴引流362

(七)直肠的神经分布363

三、大肠的X线解剖364

第七节 肝364

一、肝的外形365

(一)膈面365

(二)脏面365

(三)肝的各缘366

二、肝的分叶367

(一)肝左叶367

(二)肝右叶367

三、肝段367

(一)肝内划区的标志367

(二)肝的分区369

四、肝的毗邻关系372

(一)膈面的毗邻372

(二)脏面的毗邻372

五、肝的位置373

六、肝的被膜373

(一)镰状韧带373

(二)冠状韧带373

(一)肝内肝动脉374

七、肝内血管系统374

(六)肝结肠韧带374

(五)肝十二指肠韧带374

(四)肝胃韧带374

(三)三角韧带374

(二)肝内门静脉377

(三)肝内肝静脉382

八、肝内肝管系统387

(一)肝内肝管的分支387

(二)肝内肝管的分支类型388

九、肝门内诸结构的局部关系389

十、肝的组织结构393

(一)肝小叶393

(二)肝门管397

(三)肝腺泡397

(四)肝的排泄管399

(五)肝的血液供应399

(六)肝的淋巴管和神经分布400

(七)肝的功能401

(八)肝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402

(九)肝的再生402

第八节 胆道系402

一、肝总管402

二、胆囊402

三、胆囊管403

四、胆总管404

五、胆道系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404

六、胆囊、胆管及肝管的变异405

(一)胆囊的变异405

(二)胆囊管的变异406

(三)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点的变异406

(四)副肝管406

(五)胆囊下肝管和肝迷走管406

七、胆道系(肝外部分)的临床意义406

(二)胆囊的功能407

(一)胆囊的组织结构407

八、胆囊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功能407

九、胆囊的X线解剖408

第九节 胰409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409

(一)胰头409

(二)胰体410

(三)胰尾410

二、胰的周围关系410

(一)胰头的周围关系410

(二)胰体的周围关系410

(三)胰尾的周围关系410

三、胰管410

四、异位胰411

五、胰的组织结构411

(一)外分泌部411

(二)内分泌部413

(三)再生415

六、胰的血管、淋巴和神经415

(一)动脉415

(二)胰腺内微血管构筑415

(三)静脉416

(四)淋巴管416

(五)神经416

第十节 消化器的发生416

一、口、面部的发生416

(一)口、面部的形成416

(二)口腔器官的发生418

(三)口腔的畸形422

二、咽的发生423

(一)咽囊423

(二)咽本部423

五、肠的发生424

四、胃的发生424

三、食管的发生424

六、肛门的发生426

七、消化管壁的组织发生426

八、消化管的发育异常427

九、肝的发生427

十、胰的发生427

第五章 呼吸系统429

第一节 鼻429

一、外鼻429

(一)外鼻的骨骼429

(二)鼻肌431

(三)外鼻的皮肤431

二、鼻腔431

(一)鼻前庭431

(二)固有鼻腔432

(一)额窦434

三、鼻旁窦(副鼻窦)434

(二)筛窦435

(三)蝶窦435

(四)上颌窦436

四、鼻粘膜的结构特征436

(一)鼻前庭的粘膜结构436

(二)固有鼻腔的粘膜结构436

(三)鼻旁窦的粘膜结构437

五、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37

(一)外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37

(二)鼻腔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37

(三)鼻旁窦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38

第二节 喉439

一、喉的构造439

(一)喉软骨439

(二)喉软骨的连结442

(三)喉肌444

(四)喉腔447

二、喉的功能和生体观察450

三、喉粘膜的结构特征450

(一)会厌的粘膜结构451

(二)喉腔的粘膜结构451

(三)声襞和前庭襞的粘膜结构451

(四)喉室的粘膜结构451

四、喉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1

(一)动脉451

(二)静脉451

(三)淋巴管451

(四)神经452

第三节 气管及主支气管452

一、气管452

(一)气管的形态和位置452

(二)气管的分段和周围关系453

(三)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4

二、主支气管455

(一)左主支气管455

(二)右主支气管455

(三)主支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6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456

(一)粘膜456

(二)粘膜下层457

(三)外膜457

第四节 肺457

一、肺的形态458

(一)肺尖458

(二)肺底458

(三)肋面458

(四)内侧面458

(一)左肺460

(五)肺的三个缘460

二、肺的位置和分叶460

(二)右肺461

三、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462

(一)左主支气管的分支463

(二)右主支气管的分支464

四、支气管肺段466

(一)左肺466

(二)右肺468

五、肺的体表投影470

六、肺的组织结构470

(一)肺的导气部470

(二)肺的呼吸部472

七、肺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74

(一)肺的血管474

八、肺的X线解剖480

(三)肺的神经480

(二)肺的淋巴管480

第五节 胸腔482

一、胸膜482

(一)脏胸膜482

(二)壁胸膜482

(三)壁胸膜的返折线及其体表投影485

(四)胸膜腔及胸膜隐窝486

(五)胸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87

二、纵隔487

(一)上纵隔487

(二)下纵隔488

三、纵隔的X线解剖490

第六节 呼吸器的发生490

一、鼻腔和鼻旁窦的发生490

二、喉的发生490

三、气管和支气管的发生491

四、肺的发生492

五、呼吸器的畸形492

(一)象鼻492

(二)鼻孔闭锁492

(三)先天性喉狭窄或闭锁493

(四)食管气管痿493

(五)内脏转位493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494

第一节 泌尿器494

一、肾495

(一)肾的形态495

(二)肾的构造496

(三)肾段血管与肾段497

(四)肾的组织结构499

(五)肾的被膜及固定507

(六)肾的位置508

(七)肾与周围器官的关系509

(八)肾的X线解剖510

(九)正常肾的超声图像512

(十)肾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12

(十一)肾的异常和畸形513

二、输尿管514

(一)输尿管的形状、分部及位置关系514

(二)输尿管的形态特点和体表投影515

(三)输尿管的组织结构516

(四)输尿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16

(五)输尿管的X线解剖517

三、膀胱517

(一)膀胱的形状517

(二)膀胱内面的结构518

(三)膀胱的组织结构519

(四)膀胱的位置及周围关系520

(五)膀胱的固定522

(六)膀胱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22

(七)排尿、尿潴留和尿失禁523

(八)膀胱的X线解剖和膀胱镜观察523

(九)正常膀胱的超声图像524

四、尿道524

(一)男尿道524

(二)女尿道528

第二节 生殖器528

一、男生殖器529

(一)男内生殖器529

(二)男外生殖器551

二、女生殖器556

(一)女内生殖器557

(二)女外生殖器583

【附】乳房586

(一)女乳房587

(二)男乳房590

(三)异常乳房590

(四)正常乳房的超声声像图590

第三节 尿生殖系统的发生591

一、泌尿器的发生591

(一)肾的发生591

(二)膀胱与尿道的发生594

二、生殖器的发生595

(一)生殖腺的发生595

(二)生殖管道的演化596

(三)睾丸及卵巢下降598

(四)畸形599

(五)外生殖器的发生600

(二)腹膜间位器官602

一、腹盆腔器官的划分602

(一)腹膜内位器官602

第七章 体腔602

第一节 腹膜602

(三)腹膜外位器官604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604

(一)韧带604

(二)网膜606

(三)系膜607

(四)皱襞、隐窝及陷凹608

三、腹膜隐窝613

(一)结肠上隐窝613

(二)结肠下隐窝614

(三)腹膜后隙615

(一)水平面616

(二)正中矢状面616

四、腹膜腔的全貌616

五、腹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617

第二节 体腔的发生617

一、原始体腔617

二、体腔分隔618

(一)原始横膈618

(二)原始纵隔618

(三)胸心包膜619

(四)胸腹隔膜619

三、膈的发生619

第三节 系膜的发生620

一、腹侧系膜的变化620

二、背侧系膜的变化620

(一)食管背系膜621

(二)胃背系膜621

三、肠系膜和内脏位置的异常622

(一)肠系膜的异常622

(三)肠系膜622

(四)结肠系膜622

(二)内脏位置的异常623

第四节 会阴623

一、会阴肌624

(一)肛门三角肌群624

(二)尿生殖三角肌群627

二、盆筋膜及会阴筋膜630

(一)盆筋膜630

(二)会阴筋膜631

三、坐骨肛门窝632

(三)淋巴管633

(四)神经633

参考文献633

(一)动脉633

四、会阴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633

(二)静脉633

第三篇 内分泌系统639

概述639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640

二、激素如何作用于靶细胞640

四、激素的形成与排出642

(一)激素的合成过程642

三、内分泌腺的相互协调作用642

(二)内分泌细胞排出激素的方式643

第八章 垂体644

第一节 垂体的形态和位置644

第二节 垂体的组织结构647

一、远部(前叶)647

(一)远部的组织构造647

(二)远部细胞的骨架系统、细胞连接和神经分布650

二、结节部650

三、中间部651

四、神经部652

五、正中隆起654

第三节 下丘脑与垂体前叶的关系655

第四节 垂体的发生656

第五节 垂体的血管657

一、垂体的动脉657

二、垂体的静脉658

第九章 松果体659

第一节 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659

第二节 松果体的微细结构659

第十章 甲状腺662

第一节 甲状腺的形态662

一、左叶和右叶662

二、甲状腺峡663

三、锥状叶663

四、甲状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665

第二节 甲状腺的微细结构665

一、滤泡665

(一)滤泡细胞666

(二)滤泡旁细胞668

(三)胶状细胞669

(四)滤泡腔669

二、间质669

第三节 甲状腺的发生670

第四节 甲状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670

第十一章 甲状旁腺671

第一节 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671

第二节 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672

一、主细胞672

二、嗜酸性细胞673

第三节 甲状旁腺的发生673

第四节 甲状旁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673

(一)皮质的结构674

三、肾上腺的组织结构674

二、肾上腺的毗邻关系674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测量674

第一节 肾上腺674

第十二章 肾上腺和嗜铬系674

(二)髓质679

四、肾上腺的发生682

第二节 嗜铬系682

一、副节682

二、主动脉旁体682

三、嗜铬性细胞的小团块682

四、尾骨体683

第十三章 内分泌腺的X线解剖686

(一)垂体686

(二)甲状腺686

(三)甲状旁腺686

(四)肾上腺686

(五)松果体686

参考文献688

第四篇 脉管学691

概述691

一、心血管系691

二、淋巴系693

第十四章 心695

第一节 心的外形、位置及构造695

一、心的外形695

二、心的位置695

三、心的体表投影696

(一)心外形的投影696

(二)房室口及动脉口的投影696

四、心的内腔697

(一)右心房697

(二)右心室698

(三)左心房700

(四)左心室700

(一)心内膜702

五、心壁的构造702

(二)心肌层703

(三)心外膜710

六、心的度量710

第二节 心的传导系711

一、心传导系的发展简史711

二、心传导系的形态构造712

(一)窦房结的形态构造712

(二)房室结区的形态构造716

(三)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形态构造718

(四)结间束和房室间副传导束的形态结构722

三、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关系724

(一)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的关系724

(二)心传导系与室间隔缺损的关系725

四、心传导系的年龄特点726

(一)窦房结的血液供应727

五、心传导系的血液供应727

(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728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血液供应729

六、心传导系的神经支配730

(一)窦房结的神经支配730

(二)房室结区的神经支配730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神经支配731

(二)房室结区的生理功能732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生理功能732

(一)窦房结的生理功能732

七、心传导系的生理功能732

(四)结间束的生理功能733

第三节 心的血液供应733

一、心的动脉733

(一)左冠状动脉733

(二)右冠状动脉736

(五)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742

(三)副冠状动脉742

(四)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742

(六)冠状动脉异常750

二、心的静脉754

(一)冠状窦754

(二)右室前静脉758

(三)右室后静脉758

(四)右缘(锐缘)静脉758

第四节 心的淋巴管758

一、心的器官内淋巴管758

(一)心内膜的淋巴管758

(二)心肌层的淋巴管758

(三)心外膜的淋巴管758

二、心的淋巴流向759

(一)左淋巴干759

第五节 心的神经分布760

(二)右淋巴干760

第六节 心包762

一、心包的形态结构762

(一)纤维性心包762

(二)浆膜性心包763

(三)心包腔763

(三)心包憩室765

(一)心包的血管和淋巴管765

三、心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765

(二)心包囊肿765

(一)心包缺损765

二、心包的异常765

(二)心包的神经766

四、心包的生理功能766

第七节 心的X线解剖766

(二)心及大血管血池显像的临床意义768

(一)正常心的血池图像768

一、心及大血管池显像768

第八节 核素心血管闪烁照相解剖学基础768

二、心肌显像769

(一)正常心肌显像图像分析769

(二)心肌显像的临床意义769

第九节 心脏超声成像的解剖学基础770

一、心脏长轴的水平断面771

(一)四心腔断面771

(二)五心腔断面773

(三)冠状窦断面774

二、心脏长轴的前后位断面774

(一)左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774

(二)左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776

(三)右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776

(一)瓣膜区的短轴断面777

三、心脏的短轴断面777

(四)右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777

(二)乳头肌区的短轴断面778

四、主动脉弓的断面778

(一)主动脉弓的长轴断面778

(二)主动脉弓的短轴断面778

五、左、右冠状动脉的断面779

第十五章 血管780

第一节 概述780

一、动脉780

(一)动脉间的交通或吻合780

(二)动脉的分布规律781

(三)动脉的构造782

(四)动脉的年龄变化784

(五)动脉和动脉压的神经调节786

(六)终动脉787

(一)小静脉788

二、静脉788

(二)中静脉789

(三)大静脉789

(四)特殊静脉789

三、毛细血管789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789

(二)毛细血管的类型790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791

四、动静脉吻合791

(一)存在部位791

(二)形态和构造791

(三)功能意义792

五、微循环792

(一)微循环的解剖结构792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性792

(四)微循环的临床意义793

(三)微循环的调节793

第二节 肺循环血管794

一、肺动脉干795

(一)右肺动脉795

(二)左肺动脉796

(二)右下肺静脉797

(三)左上肺静脉797

(一)右上肺静脉797

二、肺静脉797

(四)左下肺静脉798

(五)肺静脉的异常798

第三节 体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动脉798

一、升主动脉799

二、主动脉弓799

(一)头臂干800

(二)颈总动脉801

(三)锁骨下动脉812

(四)腋动脉818

(五)肱动脉824

(六)桡动脉827

(七)尺动脉830

(八)掌浅弓和掌深弓833

(九)上肢的动脉网834

(十)上肢皮肤的血液供应与上肢皮瓣835

三、胸主动脉837

(一)脏支837

(二)壁支839

四、腹主动脉840

(一)脏支840

(二)壁支853

五、髂总动脉855

(一)髂内动脉856

(二)髂外动脉862

(三)股动脉863

(四)腘动脉871

(五)胫后动脉874

(六)胫前动脉876

(七)足背动脉877

(八)下肢动脉网878

(九)手足动脉的对比879

(十)下肢皮肤血液供应与下肢皮瓣879

(十一)一些常用动脉压迫止血点883

体循环的静脉884

一、心静脉系884

二、上腔静脉系884

(一)头颈部静脉886

(二)上肢静脉894

(三)胸部静脉899

三、下腔静脉系902

(一)腹部静脉902

(二)盆部静脉912

(三)下肢静脉916

四、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920

第十六章 淋巴系921

第一节 概述921

一、淋巴管921

(一)淋巴管的分布921

(二)淋巴管的构造922

(三)淋巴管的功能925

(四)淋巴管的再生926

(五)器官内淋巴管926

(六)淋巴管的侧支循环928

(七)淋巴管造影930

二、淋巴组织931

(一)淋巴组织内的细胞931

(二)淋巴小结932

(一)胸腺933

三、淋巴器官933

(二)淋巴结938

四、淋巴管-静脉吻合943

(一)淋巴管-静脉吻合的实验观察944

(二)淋巴管-静脉吻合的临床观察945

(三)淋巴管-静脉吻合的分类946

(四)淋巴管-静脉吻合的临床意义946

第二节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947

一、胸导管947

(一)胸导管腹部947

(二)胸导管胸部948

(三)胸导管颈部949

(四)胸导管的类型949

(五)胸导管的瓣膜951

(六)胸导管的血液供应951

(七)胸导管的神经支配951

(八)几种哺乳动物胸导管的形态特点952

二、右淋巴导管953

第三节 头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53

一、头颈部的淋巴结953

(一)枕淋巴结953

(二)乳突淋巴结953

(三)腮腺浅淋巴结953

(四)腮腺深淋巴结954

(五)面淋巴结954

(六)下颌下淋巴结955

(七)颏下淋巴结955

(八)颈前淋巴结955

(九)颈外侧淋巴结956

(十)咽后淋巴结957

二、头颈部的淋巴管957

(一)头颈部浅淋巴管957

(二)头颈部深淋巴管959

第四节 上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64

一、上肢的淋巴结964

(一)上肢浅淋巴结964

(二)上肢深淋巴结965

二、上肢的淋巴管966

(一)上肢的浅淋巴管966

(二)上肢的深淋巴管967

(三)乳房的淋巴管967

第五节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968

一、胸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968

(一)胸壁的浅淋巴管968

(二)胸壁的深淋巴管和淋巴结969

二、胸腔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70

(一)胸腔内的淋巴结970

(二)胸腔内器官的淋巴管972

(一)腹壁的淋巴结974

一、腹盆部的淋巴结974

第六节 腹盆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74

(二)腹腔淋巴结975

(三)肠系膜上淋巴结977

(四)肠系膜下淋巴结978

(五)腰淋巴结979

(六)髂总淋巴结980

(七)髂外淋巴结981

(八)髂内淋巴结981

二、腹盆部器官的淋巴管982

(一)消化器官的淋巴管982

(二)泌尿器官的淋巴管987

(三)男性生殖器的淋巴管989

(四)女性生殖器的淋巴管990

(一)小腿淋巴结993

(三)腹股沟淋巴结993

(二)腘淋巴结993

一、下肢的淋巴结993

第七节 下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93

(四)股淋巴结994

(五)股深淋巴结994

二、下肢的淋巴管994

(一)下肢浅淋巴管994

(二)下肢深淋巴管995

(三)下肢浅、深淋巴管之间的交通995

(四)上、下肢肌、肌腱、筋膜、骨及关节淋巴管的某些特点996

第八节 脾997

一、脾的形态和位置997

二、脾的构造999

(一)被膜及间质999

(二)实质999

(三)脾内的血液循环1001

(四)脾的淋巴管和神经1002

(四)破血和储铁功能1003

(三)储血功能1003

三、脾的功能1003

(二)滤血功能1003

(一)造血功能1003

(五)免疫功能1004

四、脾的发生、变异和年龄变化1004

第十七章 脉管系的发生1005

第一节 人胚脉管系的早期演变1005

一、血管和血细胞的发生1005

二、人胚早期阶段的脉管系1006

第二节 心的发生1007

一、心的早期发生1007

二、心的进一步演变1008

(一)心管的弯曲和外形变化1008

(二)心内部的演变1009

第三节 动脉的演变1013

一、动脉弓的演变1013

二、背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变1014

三、四肢动脉的发生1015

第四节 静脉的演变1016

一、上腔静脉的形成1016

二、下腔静脉的形成1017

(一)后主静脉的演变1017

(二)下主静脉的演变1017

(三)上主静脉的演变1018

三、肺静脉的形成及演变1019

四、卵黄静脉的转化和肝门静脉的形成1019

五、脐静脉的演变1020

六、四肢静脉的发生1021

第五节 胎血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1021

一、胎血循环1021

二、出生后的变化1022

第六节 心和血管的异常1022

一、心的异常1022

三、静脉的异常1024

二、动脉的异常1024

第七节 淋巴系的发生1025

一、淋巴管的发生1025

二、淋巴结的发生1026

三、血淋巴结的发生1026

四、脾的发生1026

参考文献1026

下册1035

第五篇 神经学1035

概述1035

一、神经元及其之间的联系1035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1037

三、神经系统专用术语1037

神经组织1037

一、神经元1038

(一)神经元的类型1039

(二)神经元的胞体1041

(三)神经元的联系与突触1045

(四)神经纤维1048

(五)神经末梢1055

(六)神经元的再生1062

二、神经胶质1062

(一)星状胶质细胞1063

(二)少突胶质细胞1065

(三)小胶质细胞1066

(四)室管膜细胞1066

(五)其他型胶质细胞1067

三、神经组织的发生1067

四、周围神经的构造1069

五、神经节1069

(一)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1069

二、脑的概况1072

一、脊髓的概况1072

(二)自主神经节中枢神经系1072

概况1072

第十八章 脑和脊髓的1072

(一)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观1073

(二)大脑半球的下面观1074

(三)大脑半球内侧面观1075

三、脑、脊髓神经核的位置1076

第十九章 脊髓1078

第一节 脊髓的外形1078

第二节 脊髓内部结构1080

一、脊髓灰质1081

(一)脊髓灰质的细胞柱1081

(二)脊髓细胞构筑分层1093

二、脊髓白质1095

(一)后根传入纤维的排列、进程及其在脊髓内的分布1095

(二)脊髓的传导束1095

(三)脊髓节间联系和反射弧1105

三、脊髓的损伤1107

(一)脊髓半横断1107

(二)脊髓横断1108

(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1108

(四)联合变性或后侧索硬化1109

(五)脊髓空洞症1109

第二十章 延髓1111

第一节 延髓的外形1111

第二节 延髓内部结构1113

一、锥体交叉1114

二、后索核与内侧丘系交叉1115

(一)后索核1115

(二)内侧丘系交叉1116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1116

(一)下橄榄核1116

(一)舌下神经核1120

(二)小脑下脚1120

四、延髓脑神经核1120

(二)副神经的核团1121

(三)迷走神经的核团1121

(四)舌咽神经的核团1125

五、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1125

(一)舌下周核1125

(二)最后区1126

(三)舌下神经束间核1127

(四)间位核1127

(五)疑后核1127

(六)面后核1127

(二)嘴侧延髓中央区病变1128

(一)延髓腹侧的病变1128

七、延髓病变综合征1128

六、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1128

(九)嘴腹外侧网状核1128

(八)Probst束核1128

(七)室底核1128

(三)嘴侧延髓背外侧区病变(wallenberg综合征)1129

第二十一章 脑桥1130

第一节 脑桥外形1130

第二节 脑桥内部结构1130

一、脑桥基底1130

(一)脑桥纵行纤维1130

(二)脑桥横行纤维1132

二、脑桥被盖1133

(一)脑桥内的脑神经核及其它结构1133

(二)脑桥被盖内的纤维束1143

三、脑桥损伤综合征1143

(一)尾侧脑桥基底损伤(MillardGubler综合征)1143

(三)脑桥中间平面病变1144

(二)脑桥小脑角综合征(CushingⅡ型综合征)1144

第二十二章 中脑1145

第一节 中脑外形1145

第二节 中脑内部结构1145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1146

二、四叠体(顶盖)1146

(一)上丘1146

(二)下丘1151

(三)顶盖前区及其邻近结构1152

(四)二叠体旁区1154

三、中脑被盖1154

(一)红核1154

(二)黑质1157

(三)脚间核1158

(五)动眼神经核1159

(四)滑车神经核1159

(六)中脑被盖部其它神经核团1162

四、脚底1163

(一)大脑皮质下行纤维1163

(二)丘脚纤维1163

五、中脑损伤分析1163

(一)中脑脚底病变(Weber综合征)1163

(二)中脑被盖病变(Benidikt综合征)1163

(三)上丘病变(Parinaud综合征)1163

第二十三章 脑干网状结构1165

第一节 概述1165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1165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1165

(一)解剖学特点1165

(二)生理学特点1165

(二)巨细胞网状核1167

(一)延髓中央核1167

第二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核1167

一、内侧(效应)区的神经核群1167

二、外侧(感受)区的神经核1168

(三)臂旁内侧核1168

(一)背侧网状核1168

(二)小细胞网状核1168

(六)楔形下核1168

(五)楔形核1168

(四)脑桥嘴侧网状核1168

(三)脑桥尾侧网状核1168

(四)臂旁外侧核1169

(五)脚桥被盖网状核1169

(六)Barrington s核1169

(二)中缝苍白核1170

(一)中缝隐核1170

一、中缝核群1170

第三节 与网状结构关系密切的脑干结构1170

(三)脑桥被盖网状核1170

(二)旁正中网状核1170

(一)外侧网状核1170

三、与小脑联系的网状核群1170

(三)中缝大核1171

(四)中缝脑桥核1171

(五)中央上核1171

(六)中缝背核1171

(七)中间线形核1171

(八)嘴侧线形核1171

二、蓝班核1171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1172

第四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1172

一、脑干网状结构内侧区的纤维联系1172

(一)传入纤维联系1172

(二)传出纤维联系1173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意义1176

二、脑干网状结构外侧区的纤维联系1176

一、对躯体运动的控制1177

(一)抑制区1177

(二)易化区1177

(三)脑干网状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的关系1177

二、对躯体感觉的控制1178

三、对内脏运动的控制1179

(一)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179

(二)对心血管活动的控制1180

四、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1180

五、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1180

(一)睡眠-觉醒周期与脑干网状结构1180

(二)全身唤醒反应与脑干网状结构1181

(三)意识状态与脑干网状结构1182

六、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1183

一、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研究方法1184

第一节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1184

第二十四章 化学神经解剖学1184

二、胆碱能神经元的核群1185

三、乙酰胆碱能纤维通路1185

四、乙酰胆碱受体与重症肌无力1185

五、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1187

第二节 单胺类神经元系统1188

一、单胺类递质合成的两个系统1188

二、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1188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1188

(二)多巴胺通路的三个系统1189

(三)多巴胺受体的若干亚型1189

(四)多巴胺系统及其锥体外系,边缘系及下丘脑的功能1190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EN)系统1190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1190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通路1190

(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1、α2和β1、β2四型1190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参与多种全身活动的调节1191

四、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1193

(一)肾上腺素能神经元1193

(二)肾上腺素能纤维联系1193

(三)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1193

五、5-羟色胺能神经元系统1193

(一)5-羟色胺能神经元1193

(二)5-羟色胺能神经元通路1193

(三)5-羟色胺受体1193

(四)5-羟色胺能神经元系统及其多种神经功能1194

第三节 氨基酸类神经元系统1195

一、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系统1195

(一)标记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方法1195

(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1195

(三)γ-氨基丁酸受体的分型1196

(四)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1196

二、甘氨酸能神经元系统1197

三、谷氨酸能和天门冬氨酸能神经元系统1198

第四节 神经肽类能神经元系统1199

一、内源性阿片样肽能神经元系统1200

(一)阿片样肽的3种前体物质和5种阿片样肽1200

(二)阿片样肽受体的6种亚型1200

(三)三种阿片样肽前体在脑和脊髓的分布具有类似性1201

(四)阿片样肽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1201

二、神经激素类肽能神经元系统1202

(一)生长抑素能神经元系统1202

(二)后叶升压素能和催产素能神经元系统1203

(三)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能神经元系统1203

三、脑肠肽类能神经元系统1203

(一)P物质能神经元系统1203

(二)缩胆囊素能和促胃液素能神经元系统1204

(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元系统1204

(一)心房肽能神经元系统1205

四、其它肽类能神经元系统1205

(四)神经降压肽能神经元系统1205

(二)血管紧张素Ⅱ能神经元系统1206

第五节 递质共存现象1207

一、递质共存的分类、部位及形式1207

二、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总结1210

第二十五章 小脑1212

第一节 小脑的外形1212

一、小脑的上面1212

二、小脑的下面1213

三、小脑的功能分叶1214

四、小脑脚1215

第二节 小脑内部结构1215

一、小脑皮质1215

(一)分子层1215

(二)梨状细胞层1215

(四)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1217

(三)颗粒层1217

(五)小脑皮质内的纤维联系1218

(六)小脑皮质内的胶质细胞1219

二、小脑皮质的定量与化学构筑1219

三、小脑中央核1219

(一)顶核1219

(二)球状核1220

(三)栓状核1220

(四)齿状核1220

第三节 小脑的纤维联系1221

一、小脑的传入纤维1221

(一)前庭小脑束1221

(二)脊髓小脑束1221

(三)网状小脑纤维1222

(五)皮质脑桥束和脑桥小脑纤维1223

(六)橄榄小脑纤维1223

(四)三叉小脑纤维1223

(七)顶盖小脑纤维1224

二、小脑的传出纤维1224

(一)顶核桥延束1224

(二)小脑前庭纤维1225

(三)小脑上脚1225

(一)新小脑损伤1227

二、小脑的功能障碍1227

一、小脑的功能1227

第四节 小脑的功能及功能障碍1227

(二)古小脑损伤1228

(三)旧小脑损伤1228

三、小脑功能障碍的消除和改善1229

第二十六章 间脑1230

第一节 丘脑1230

一、丘脑的外形1230

(一)丘脑核群1231

二、丘脑的内部结构1231

(二)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综述1242

第二节 上丘脑1243

一、丘脑髓纹和缰三角1243

(一)丘脑髓纹1243

(二)缰三角1243

二、松果体1244

三、连合下器1244

四、穹窿下器(附)1244

第三节 后丘脑1245

一、内侧膝状体1245

(一)背侧部1245

(二)腹侧部1245

二、外侧膝状体1245

(一)细胞构筑1245

(四)实触组构1246

(二)传入联系1246

(三)传出联系1246

(五)功能1247

第四节 底丘脑1247

一、底丘脑核1247

二、未定带1248

三、红核前区1248

四、豆核束、豆核袢和丘脑束1249

第五节 下丘脑1249

一、下丘脑的外形及概述1249

二、下丘脑的分区和核团1250

(一)室周核群和室周系统1251

(二)视前区的细胞1254

(三)视上区的核团1254

(四)结节区的核团1255

(六)下丘脑外侧区1256

(五)乳头区的核团1256

三、下丘脑的纤维联系1257

(一)前脑内侧束1258

(二)穹窿1258

(三)杏仁下丘脑纤维1261

(四)乳头脚1261

(五)下丘脑的连合纤维1261

四、下丘脑的功能1263

(三)体温调节1264

(一)摄食行为调节1264

(二)水平衡调节1264

(四)情绪反应1265

(五)神经内分泌调节1266

(六)其它功能1266

第二十七章 端脑1267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形1267

(五)扣带沟1269

(四)距状沟1269

(六)侧副沟1269

一、主要的沟及分叶1269

(三)顶枕沟1269

(二)中央沟1269

(一)外侧沟1269

二、各叶的沟与回1270

(一)额叶1270

(二)顶叶1270

(三)枕叶1271

(四)颞叶1271

(五)岛叶1272

(六)边缘叶1272

第二节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1273

一、基底核1273

(一)尾状核1273

(三)纹状体的纤维联系1274

(二)豆状核1274

(四)纹状体的功能与损伤后的症状1277

(五)屏状核1278

(六)杏仁体1278

二、大脑髓质1280

(一)投射纤维1280

(二)联络纤维1281

(三)连合纤维1283

第二十八章 嗅脑与边缘系统1285

第一节 嗅脑和边缘叶的外形和结构1286

一、嗅球1286

(一)嗅球内的神经元1286

(二)嗅球的分层1286

二、嗅束、嗅纹和嗅三角1287

四、隔区1288

(一)隔区的位置与核团划分1288

三、前穿质1288

(二)隔区的纤维联系与功能1289

五、杏仁体1290

六、梨状叶1290

七、前连合1291

第二节 嗅觉传导径路和反射径路1291

一、嗅觉传导径路1291

二、嗅觉反射径路1291

(一)缰核脚间核-被盖背侧核-背侧纵束径路1291

(二)前穿质-隔核-前脑内侧束径路1291

(三)杏仁体-隔区、下丘脑-前脑内侧束径路1292

第三节 海马结构1292

一、海马结构的外形1292

(一)胼胝体上回和束状回1292

(四)下托1293

(二)齿状回1293

(三)海马1293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构造1294

(一)海马皮质的构造1294

(二)齿状回皮质的构造1295

(三)梨状区的皮质构造1295

三、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1295

(一)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1295

(二)海马结构的传出纤维1296

四、海马结构的功能1298

第四节 边缘系统1298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1298

二、边缘系统的结构1298

(一)边缘系统的皮质1298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1299

(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1299

(二)边缘系统的皮质下结构1299

(三)边缘系统的纤维联系1299

(二)调节内脏活动1300

(三)与记忆的关系1300

(四)其他1300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1301

(一)锥体细胞1301

第一节 大脑皮质的结构1301

第二十九章 大脑皮质1301

(二)颗粒细胞1302

(三)梭形细胞1302

(四)马提诺蒂细胞1302

(五)水平细胞1302

二、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1303

三、大脑皮质的分层1303

(一)分子层1303

(六)梭形细胞层1304

(五)节细胞层1304

(二)外颗粒层1304

(四)内颗粒层1304

(三)锥体细胞层1304

四、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1305

第二节 大脑皮质的分类、分区和分型1307

一、大脑皮质的分类1307

(一)原皮质1307

(二)旧皮质1307

(三)新皮质1307

二、大脑皮质的分区1307

三、大脑皮质的分型1308

(一)Ⅰ型:无颗粒型1309

(二)Ⅱ型:额叶型1309

(三)Ⅲ型:顶叶型1309

(四)Ⅳ型:脑极型1309

(五)Ⅴ型:颗粒型1309

第三节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310

一、额叶1311

(一)中央前区1312

(二)前额区1316

二、顶叶1317

(一)中央后区1317

(二)顶上区1320

(三)顶下区1320

(一)第Ⅰ视区1322

三、枕叶1322

(二)第Ⅱ视区和第Ⅲ视区1324

四、颞叶1324

(一)听区1325

(二)非听区1326

附:前庭区1326

五、岛叶1327

六、扣带回1327

(一)本体感觉传导径路1328

一、一般躯体感觉传导径路1328

第三十章 脑和脊髓内的传导径路1328

第一节 上行传导径路1328

(二)痛、温觉传导径路1332

(三)触、压觉传导径路1335

二、特殊躯体感觉传导径路1336

(一)视觉传导径路1336

(二)听觉传导径路1344

(三)前庭传导径路1348

三、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1351

(一)脑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1352

(二)脊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1353

四、特殊内脏感觉传导径路1356

(一)味觉传导径路1356

(二)嗅觉传导径路1358

(三)脊髓橄榄束1359

(二)脊髓网状束1359

五、止于脑干的上行传导径路1359

(一)脊髓顶盖束1359

(四)脊髓前庭束1360

(五)脊髓脑桥纤维1360

第二节 下行传导径路1361

一、躯体运动传导径路1361

(一)锥体系1361

(二)锥体外系1368

二、内脏运动传导径路1375

(一)一般内脏运动传导径路1375

(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径路1377

第三十一章 脑室1379

第一节 各脑室的位置和形态1379

一、侧脑室1379

(一)中央部1379

(三)后角1380

(二)前角1380

(四)下角1381

二、第三脑室1382

(一)顶壁1382

(二)底壁1382

(三)前壁1382

(四)后壁1382

(五)侧壁1383

三、第四脑室1383

四、中脑水管和中央管1384

(一)中脑水管1384

(二)中央管1384

五、脑室造影与颅脑局部定位法1385

(一)脑室造影1385

(二)颅脑局部定位法1385

(二)长突细胞1386

(一)室管膜细胞1386

第二节 脑室壁1386

一、室管膜1386

(三)其他细胞1387

二、室管膜下层和间质层1387

三、脑室壁的功能1388

(一)支持和保护1388

(二)分泌1388

(三)转运1388

(四)感受内部刺激1389

(五)再生1389

第三节 室周器官和脉络丛1389

一、室周器官1389

(一)终板血管器官1389

(二)松果体隐窝1389

(四)连合下器1390

(五)穹窿下器1390

(三)正中隆起1390

(六)最后区1391

二、脉络丛1391

(一)脉络丛的胚胎发生1391

(二)脉络丛的结构1391

(三)脉络丛的功能1392

(一)硬脊膜1394

一、脊髓被膜1394

第一节 脑脊髓被膜1394

第三十二章 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和脑屏障1394

(二)脊髓蛛网膜1395

(三)软脊膜1396

附:腰椎穿刺1397

二、脑被膜1397

(一)硬脑膜1398

(二)脑蛛网膜1405

一、正常脑脊液的成分和一些理化常数1408

(三)软脑膜1408

第二节 脑脊液和脑脊液循环1408

二、脑脊液循环1409

(一)脑脊液的产生1409

(二)脑脊液的循行和吸收1410

(三)脑脊液的流体静压1411

(四)脑脊液的功能1411

(五)与临床有关的某些问题1412

第三节 脑屏障1412

一、血-脑屏障1413

(一)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之间的连接1413

(二)基膜和周细胞1414

(三)星形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1414

二、血-脑脊液屏障1415

(一)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1416

六、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和影响脑屏障的某些因素1416

五、脑屏障的发生与成熟1416

四、周围神经的屏障1416

三、脑脊液-脑屏障1416

(二)影响脑屏障的一些因素及其临床应用1417

七、缺乏脑屏障的特殊区域1417

第三十三章 脊髓和脑的血管1419

第一节 脊髓血管1419

第二节 脑血管1421

一、脑动脉1421

(一)颈内动脉1422

(二)椎基底动脉1429

(三)大脑动脉环1433

二、脑静脉1433

(一)大脑浅静脉1433

(二)大脑深静脉1434

三、小脑静脉1436

【附二】脑微血管铸型1437

【附一】脑血管造影1437

第三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1438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和组织发生1438

第二节 脊髓的发生1439

第三节 脑的发生1440

一、延髓1441

二、后脑1442

三、中脑1444

四、间脑1444

五、端脑1445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1446

周围神经系统1447

第三十五章 脑神经1448

第一节 嗅神经1452

一、犁鼻神经1454

二、眶部1455

一、眼内部1455

二、终神经1455

第二节 视神经1455

三、管内部1457

四、颅内部1457

第三节 动眼神经1460

一、动眼神经的经过1461

二、动眼神经分支1461

(一)动眼神经上支1461

(二)动眼神经下支1462

三、睫状神经节1463

(一)睫状神经节的神经根1463

(二)睫状神经节的分支1464

四、动眼神经麻痹1464

三、滑车神经麻痹1465

二、滑车神经的交通支及特征1465

一、滑车神经的经过1465

第四节 滑车神经1465

第五节 三叉神经1466

一、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部分1467

(一)三叉神经节1467

(二)三叉神经感觉根及其核1467

(三)三叉神经中脑核来的感觉纤维1471

二、三叉神经运动纤维部分1471

三、三叉神经的分支1471

(一)第一支——眼神经1471

(二)第二支——上颌神经1474

(三)第三支——下颌神经1475

四、三叉神经的损伤1478

(一)周围性损伤1478

(二)中枢性损伤1479

(三)三叉神经痛1479

第六节 展神经1480

第七节 面神经1481

一、运动根1482

二、中间神经1482

三、面神经的交通支及分支1485

(一)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交通支1486

(二)岩大神经1486

(三)膝鼓室支1486

(九)二腹肌支1487

(十二)终末支1487

(十一)舌支1487

(十)茎突舌骨肌支1487

(五)镫骨肌神经1487

(八)耳后神经1487

(七)面神经与迷走神经耳支交通支1487

(六)鼓索1487

(四)岩外神经1487

(二)交感根1489

四、翼腭神经节1489

(一)副交感根1489

(三)感觉根1490

五、下颌下神经节1491

(一)感觉根1491

(二)运动根1491

(三)交感根1491

六、面神经麻痹1492

(一)核上性面神经麻痹1492

(二)核性面神经麻痹1492

(三)核下性面神经麻痹1492

第八节 前庭蜗神经1493

一、前庭神经1493

二、蜗神经1495

第九节 舌咽神经1497

二、下神经节1498

三、鼓室丛1498

一、上神经节1498

四、舌咽神经干的分支1499

(一)咽支1499

(二)颈动脉窦支1499

(三)茎突咽肌支1499

(四)扁桃体支1499

(五)舌支1499

(一)耳神经节的根1500

五、耳神经节1500

(二)耳神经节的分支1501

六、舌咽神经痛1502

第十节 迷走神经1502

一、迷走神经头部发出的分支1503

(一)脑膜支1503

(二)耳支1503

(三)交通支1504

(四)喉上神经1505

(三)颈动脉支1505

二、迷走神经颈部发出的分支1505

(二)咽支1505

(一)交通支1505

(五)颈上心支1506

(六)喉返神经1506

三、迷走神经胸部发出的分支1508

(一)支气管前支1508

(二)支气管后支1508

(三)食管支1508

(四)心包支1509

四、迷走神经腹部发出的分支1509

(一)迷走神经前干1509

(二)迷走神经后干1510

第十一节 副神经1511

二、脊髓根1512

一、脑根1512

第十二节 舌下神经1514

一、舌下神经的交通支1515

(一)与迷走神经的交通支1515

(二)与颈上神经节的交通支1515

(三)与舌神经的交通支1515

二、舌下神经的终末支1515

(一)脑膜支1515

(二)舌下神经自颈丛来的分支1516

(三)舌下神经固有的分支1516

三、舌下神经麻痹1516

(一)核上性损伤1516

(二)核性损伤1516

(三)核下性损伤1517

第三十六章 脊神经1518

一、后根1519

第一节 脊神经根及脊神经的成分1519

二、脊神经节1520

三、前根1521

四、神经根的粗细及经过1522

五、脊神经根的损伤1523

六、脊神经的成分1523

第二节 脊神经的脊膜支及后支1524

一、脊膜支1525

二、后支1525

(一)颈神经的后支1525

(二)胸神经的后支1526

(三)腰神经的后支1526

(四)骶神经的后支1529

(五)尾神经的后支1529

第三节 脊神经的前支1529

(一)颈丛1530

一、颈神经的前支1530

(二)臂丛1536

二、胸神经的前支1562

(一)上6对胸神经的前支1562

(二)下6对胸神经的前支1564

三、腰神经的前支1566

(一)腰丛1566

(二)腰骶干1575

四、骶神经的前支1576

(一)内脏支1578

(二)皮支1578

(三)肌支1580

(四)混合支1580

五、尾神经的前支1591

自主神经系统1593

第一节 脊髓内的自主神经调节1595

第三十七章 自主神经的中枢部1595

第二节 脑干内的自主神经调节1596

第三节 间脑内的自主神经调节1602

一、与情绪行为的关系1603

二、体温调节1603

三、水分平衡的调节1605

四、催产素和升压素的分泌及向神经垂体的转运1606

五、摄食行为的调节1606

六、对生物节律的调节1607

七、胃酸分泌的调节1607

八、对心血管的调节1608

九、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1608

第四节 大脑皮质的自主神经调节1611

一、边缘叶1611

二、新皮质1613

二、纹状体的自主神经调节1614

一、小脑的自主神经调节1614

第五节 小脑及纹状体的自主神经调节1614

第三十八章 自主神经的周围部1615

第一节 自主神经周围传出纤维1615

一、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一般区别1615

(一)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所在的部位不同1615

(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不同1615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各有其特征1615

(四)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末梢所产生的化学递质不同1616

(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的间隔期不同1616

(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不同1616

二、自主神经节的结构1616

(一)自主神经节细胞的形态与类型1616

(二)自主神经节的细胞学及组织化学1617

(三)节前纤维与节后神经元间的联系1619

三、节后纤维的终末结构1620

(一)自主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传递兴奋1623

四、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1623

(二)不同性质的神经末梢释放不同的递质1624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关系1625

(四)神经递质的转化与药物中毒1627

第二节 副交感部1627

一、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1628

二、面神经的中间神经内含有两种副交感纤维1628

三、舌咽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1630

四、迷走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1630

五、脊髓骶部发出的副交感纤维1630

第三节 交感部1630

一、颈部1633

(一)颈上神经节1633

(二)颈中神经节1636

(三)颈下神经节1637

(一)上五个胸神经节的分支1640

二、胸部1640

(二)下七个胸神经节的分支1641

三、腰部1644

(一)交通支1644

(二)内脏支1644

(三)血管支1645

(二)血管支1646

(一)内脏支1646

四、盆部1646

(四)分布于椎骨及其韧带的分支1646

第四节 自主神经丛1647

一、心丛1647

(一)心浅丛1647

(二)心深丛1648

二、肺丛1648

三、腹腔丛1648

(六)肾丛1649

(五)肾上腺丛1649

(七)精索丛1649

(一)膈丛1649

(四)胃上丛1649

(三)脾丛1649

(二)肝丛1649

(八)肠系膜上丛1650

(九)腹主动脉丛1650

(十)肠系膜下丛1650

四、上腹下丛1650

五、下腹下丛1651

(一)直肠下丛1651

(二)膀胱丛1651

(三)前列腺丛1651

(四)子宫阴道丛1652

第五节 自主神经周围传入纤维1652

(一)内感受器1653

一、一般内脏传入纤维1653

(二)传入神经元1656

二、特殊内脏传入纤维1658

(一)嗅觉传入1659

(二)味觉传入1659

第三十九章 几种主要器官的自主神经支配1662

第一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1662

一、心脏传入神经的分布1662

二、心脏传出神经的分布1663

(一)心壁内神经节1663

(二)心脏传导系统的神经分布1663

(三)心肌的神经支配1664

(四)冠状动脉壁的神经支配1665

第二节 血管的神经支配1665

一、躯体各部血管的神经分布1665

二、血管壁的神经分布1667

三、血管壁传入神经的末梢装置1668

第三节 气管壁及肺的神经支配1670

一、气管的神经支配1670

二、肺的神经支配1670

第四节 消化管的神经支配1672

一、消化管各部分的神经支配1672

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支配1673

(一)消化管壁内的神经丛1673

(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及其神经节细胞1674

(三)肠反射弧1675

三、消化管的传入神经1675

第五节 泌尿器的神经支配1679

一、肾的神经支配1679

二、输尿管的神经支配1679

三、膀胱的神经支配1680

(一)睾丸的神经支配1682

一、男性生殖器的神经支配1682

四、尿道的神经支配1682

第六节 生殖器的神经支配1682

(二)附睾的神经支配1683

(三)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及前列腺的神经支配1684

(四)阴茎的神经支配1685

二、女性生殖器的神经支配1686

(一)卵巢的神经支配1686

(二)输卵管的神经支配1686

(三)子宫的神经支配1686

(四)阴道的神经支配1693

(五)女性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1693

第四十章 自主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1694

一、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反射1694

二、颈动脉小球与主动脉小球的升压反射1695

三、呼吸反射1696

四、瞳孔对光反射1697

五、调节反射1698

六、瞳孔皮肤反射(睫脊反射)1699

七、咳嗽反射1700

八、呕吐反射1700

神经系统的节段性分布及牵涉性疼痛1702

第四十一章 神经系统的节段性分布1702

第一节 肌的神经节段性分布1703

第二节 皮肤的神经节段性分布1706

一、头部(颜面及额部)的皮肤1707

二、枕部、项部、背部、臀上部至尾骨尖端诸部的皮肤1710

三、颈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臀部及会阴诸部的皮肤1710

第三节 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分布1715

一、内脏器管自主神经传出纤维的节段性分布1715

二、内脏器官自主神经传入纤维的节段性分布1717

第四节 神经节段性分布的临床意义1718

第一节 躯体性牵涉痛1720

第四十二章 牵涉性疼痛1720

第二节 内脏性牵涉痛1721

一、类似内脏痛1721

二、真性内脏痛1721

第三节 牵涉性疼痛的原理1726

参考文献1727

第六篇 感觉器1737

概述1737

第四十三章 视器1739

第一节 眼球的形态、构造1739

一、眼球壁1740

(一)眼球外膜1740

(二)眼球中膜1747

(三)眼球内膜1752

二、眼球内容物1763

(一)眼球房和房水1763

(二)晶状体1765

(三)玻璃体1767

第二节 眼副器的形态及构造1768

一、眶1768

(一)眶的形态特征1768

(二)经眶的主要结构1769

(三)眶与鼻旁窦的关系1769

(四)眶骨膜1769

(五)眶筋膜1769

二、眼睑1770

(一)眼睑的形态1770

(二)眼睑的构造1771

三、结膜1773

(一)结膜的形态1773

(二)结膜的结构1773

(一)泪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1774

四、泪器1774

(二)泪道1775

五、眼球外肌1776

(一)眼球外肌的形态1777

(二)眼球外肌的综合作用1781

六、眶内的平滑肌1783

七、眶脂体1783

八、眼球筋膜1783

第三节 视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84

一、眶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84

(一)眶内的动脉1784

(二)眶内的静脉1784

(三)眶内的淋巴管1786

(四)眶内的神经1787

二、眼球的血管和神经1791

(一)外膜的血管和神经1792

(三)内膜的血管1793

(二)中膜的血管和神经1793

三、眼睑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95

(一)眼睑的动脉1795

(二)眼睑的静脉1796

(三)眼睑的淋巴管1796

(四)眼睑的神经1796

四、结膜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96

(一)结膜的动脉1797

(二)结膜的静脉1797

(三)结膜的淋巴管1797

(四)结膜的神经1797

五、泪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97

(一)泪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97

(二)泪道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798

六、眼球外肌的动脉1798

(一)视网膜的发生1799

一、眼球的发生1799

第四节 视器的个体发生1799

(二)视神经的发生1800

(三)晶状体的发生1800

(四)玻璃体的发生1800

(五)巩膜、脉洛膜、虹膜和睫状体的发生1801

(六)角膜和前、后房的发生1801

二、眼副器的发生1802

(一)眶的发生1802

(二)眼球外肌的发生1802

(三)眼睑和结膜的发生1802

(四)泪器的发生1803

三、眼在一生中的变化1803

(一)出生时眼的特点1803

(二)眼的生后发育1803

(三)老人眼的特征1803

(一)耳廓1804

一、外耳1804

第四十四章 前庭蜗器1804

第一节 前庭蜗器的形态和构造1804

(二)外耳道1811

(三)鼓膜1813

二、中耳1813

(一)鼓室1813

(二)乳突窦及乳突小房1822

(三)咽鼓管1823

(四)中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825

三、内耳1826

(一)骨迷路1827

(二)膜迷路1830

(三)内、外淋巴与听传导的关系1838

(四)内耳道1838

(五)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1839

一、外耳的发生1840

第二节 前庭蜗器的个体发生1840

二、中耳的发生1843

三、内耳的发生1843

(一)膜迷路的发生1843

(二)骨迷路和外淋巴隙的发生1844

四、耳的畸形1844

第四十五章 嗅器1845

第四十六章 味器1847

第四十七章 皮肤1849

第一节 皮肤的构造1850

一、表皮1850

(一)基底层1851

(二)棘层1851

(三)粒层1851

(四)透明层1852

(五)角质层1853

(二)网状层1855

二、真皮1855

(一)乳头层1855

三、皮下组织1856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1856

(一)皮肤的血管1856

(二)皮肤的淋巴管1856

(三)皮肤的神经1856

五、皮肤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1858

(一)保护作用1858

(二)调节体温1858

(三)感觉作用1858

(四)物质代谢作用1858

(五)吸收作用1858

(六)再生作用1858

一、指(趾)甲1859

第二节 皮肤的附属器官1859

六、皮肤的年龄变化1859

二、体毛1860

(一)体毛的形态构造1861

(二)毛发的生长、更新与影响生长、更新的因素1862

三、皮脂腺1863

四、汗腺1863

第三节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发生1865

一、表皮的发生1865

二、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发生1865

三、毛发的发生1865

四、指(趾)甲的发生1865

五、皮脂腺、汗腺的发生1866

参考文献1866

中文索引1870

英汉索引1913

1978《人体解剖学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朝佑主编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体解剖学  第2版(1978 PDF版)
人体解剖学 第2版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1978 PDF版)
人体解剖学
1978
人体解剖学(第三版)(1994年08月第1版 PDF版)
人体解剖学(第三版)
1994年08月第1版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3版( PDF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下  第2版(1978 PDF版)
人体解剖学 下 第2版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2版(1983 PDF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2版
198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1994 PDF版)
人体解剖学
1994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财经审计法规(内部发行)  第4册(1990 PDF版)
1990年财经审计法规(内部发行) 第4册
1990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投资系统分析(1987 PDF版)
投资系统分析
1987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和鲁迅相处的日子(1958 PDF版)
和鲁迅相处的日子
195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  第2版(1981 PDF版)
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 第2版
198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第5版(1998 PDF版)
人体解剖学 第5版
1998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1995 PDF版)
人体解剖学
1995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第2版(1998 PDF版)
人体解剖学 第2版
1998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第4版(1981 PDF版)
人体解剖学 第4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