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集锦》求取 ⇩

第一节 经络1

一、经络系统的结构1

第一篇 经络腧穴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1

二、经络的作用5

一、腧穴的分类8

第二节 腧穴8

二、腧穴的作用9

三、取穴法13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20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20

云门22

中府22

侠白23

天府23

孔最24

尺泽24

列缺25

经渠26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27

太渊27

鱼际28

商阳29

少商29

合谷30

三间30

二间30

偏历32

阳溪32

下廉33

温溜33

曲池35

肘髎35

肩髃36

五里36

臂臑36

巨骨37

天鼎37

扶突38

禾髎38

迎香38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9

承泣41

四白41

巨髎42

地仑42

大迎42

下关43

手三里43

上廉43

颊车43

人迎44

头维44

缺盆45

气舍45

水突45

屋翳46

库房46

气户46

乳根47

乳中47

膺窗47

承满48

不容48

太乙49

关门49

梁门49

天枢50

滑肉门50

水道51

大巨51

外陵51

气冲52

归来52

阴市53

伏兔53

髀关53

足三里54

犊鼻54

梁丘54

上巨虚55

下巨虚56

条口56

冲阳57

解溪57

丰隆57

内庭58

陷谷5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59

厉兑59

大都61

隐白61

太白62

三阴交63

商丘63

公孙63

地机64

漏谷64

血海65

阴陵泉65

冲门66

箕门66

腹结67

府舍67

腹哀68

大横68

胸乡69

天溪69

食窦6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70

大包70

周荣70

极泉72

灵道73

少海73

青灵73

阴郄74

通里74

少府75

神门7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76

少冲76

少泽77

后溪79

前谷79

阳谷80

腕骨80

支正81

养老81

臑俞82

肩贞82

小海82

秉风83

天宗83

肩中俞84

肩外俞84

曲垣84

颧髎85

天容85

天窗85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86

听宫86

睛明88

攒竹89

大杼90

五处90

眉冲90

曲差90

络却91

承光91

通天91

天柱92

玉枕92

肺俞93

风门93

心俞94

厥阴俞94

膈俞95

督俞95

肝俞96

脾俞97

胆俞97

三焦俞98

胃俞98

气海俞99

肾俞99

关元俞100

大肠俞100

膀胱俞101

小肠俞101

上髎102

白环俞102

中膂俞102

中髎103

次髎103

附分104

会阳104

下髃104

膏盲105

魄户105

膈关106

譩譆106

神堂106

意舍107

阳纲107

魂门107

志室108

肓门108

胃仓108

承扶109

秩边109

胞肓109

委阳110

浮郄110

殷门110

承筋111

合阳111

委中111

飞扬112

承山112

仆参113

昆仑113

跗阳113

金门114

申脉114

束骨115

京骨115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116

至阴116

足通谷116

涌泉117

太溪119

然谷119

水泉120

大钟120

复溜121

照海121

大赫122

横骨122

交信122

筑宾122

阴谷122

四满124

气穴124

商曲125

肓俞125

中注125

阴都126

石关126

幽门127

通谷127

灵墟128

神封128

步廊128

俞府129

彧中129

神藏129

天池13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130

郄门132

曲泽132

天泉132

内关133

间使133

劳宫134

大陵134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135

中冲135

液门137

关冲137

阳池138

中渚138

支沟139

外关139

三阳络140

会宗140

清冷渊141

灭井141

四渎141

肩髎142

臑会142

消泺142

翳风143

天牗143

天髎143

颅息144

瘈脉144

和髎145

耳门145

角孙145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146

丝竹空146

瞳子髎147

上关149

听会149

悬厘150

悬颅150

颔厌150

率谷151

曲鬓151

头窍阴152

浮白152

天冲152

本神153

完骨153

头临泣154

阳白154

承灵155

正营155

目窗155

风池156

脑空156

渊液157

肩井157

日月158

辄筋158

五枢159

带脉159

京门159

居髎160

维道160

风市161

环跳161

阳陵泉162

膝阳关162

中渎162

外丘163

阳交163

阳辅164

光明164

足临泣165

丘墟165

悬钟165

侠溪166

地五会166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167

足窍阴167

大敦168

太冲170

行间170

蠡沟171

中封171

曲泉172

膝关172

中都172

足五里173

阴包173

章门174

急脉174

阴廉174

第十三节 任脉175

期门175

曲骨177

会阴177

关元178

中极178

气海179

石门179

水分180

神阙180

阴交180

建里181

下脘181

上脘182

中脘182

中庭183

鸠尾183

巨阙183

紫宫184

玉堂184

膻中184

天突185

璇玑185

华盖185

承浆186

廉泉186

第十四节 督脉187

腰俞188

长强188

命门189

腰阳关189

筋缩190

中枢190

悬枢190

脊中190

神道191

灵台191

至阳191

陶道192

身柱192

哑门193

大椎193

强间194

脑户194

风府194

前顶195

百会195

后顶195

神庭196

上星196

囟会196

兑端197

人中197

素髎197

冲脉198

第十五节 其它经脉198

龈交198

带脉199

阴维脉201

阳跷脉201

阴跷脉201

阳维脉203

太阳204

鱼腰204

第十六节 经外奇穴204

邱堂204

旁廉泉205

玉液205

球后205

上迎香205

金津205

定喘206

喘息206

上廉泉206

百劳206

子宫207

提托207

腰眼207

华佗夹脊207

手小节208

疟门208

肩缝208

抬肩208

三关209

十王209

落枕209

八邪209

四强210

十宣210

四缝210

陵下211

膝眼211

鹤顶211

上阳关211

八风212

纠外翻212

阑尾212

纠下垂212

纠内翻212

一、根结标本与气街213

第十七节 经络的分布与临床应用213

足小节213

二、四海218

三、三阳三阴与关、阖、枢220

第一节 古代九针简介223

第一章 针法223

第二篇 针灸方法223

二、选针与藏针225

一、毫针的规格225

一、属于不同浅深的刺法226

第二节 内经刺法226

二、属于取穴原则的刺法229

三、其它刺法230

第三节 针治的作用及注意事项231

一、针治的作用232

二、针治注意事项233

一、禁针236

第四节 禁针与异常现象的处理236

二、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237

一、三棱针238

第五节 其它针及疗法238

二、挑治239

四、皮下埋针241

三、火针241

五、丛针242

六、拔罐与捏脊243

一、穴位注射246

第六节 新医疗法与针刺麻醉246

二、强刺激结扎247

三、穴位埋线248

四、耳针249

五、针刺麻醉253

第一节 练针法258

一、关节练习法258

第二章 手法258

二、左右手练习法259

第二工 揣穴(定穴)法260

三、分拨法261

二、按压法261

一、指切法261

五、滚摇法262

四、旋转法262

七、滚摇升降法263

六、升降法263

一、指切速刺法264

第三节 进针法264

四、管针打入法265

三、刺入捻进法265

二、缓慢捻进法265

第四节 行针候气法266

六、压针缓进法266

五、指切压入法266

一、候气催气法268

二、行气法269

三、守气法271

二、呼吸补泻法273

一、迎随补泻法273

四、留针与出针273

第五节 补泻手法273

三、徐疾补泻法274

四、捻转补泻法275

七、虚实补泻法276

六、开合补泻法276

五、荣卫补泻法276

一、烧山火(补法)277

第六节 混合补泻法277

二、透天凉(泻法)278

三、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279

五、苍龟探穴(平补平泻、行气法)280

四、阴中隐阳(先泻后补法)280

七、进火补法281

六、赤凤迎源(平补平泻、行气法)281

八、进水泻法282

十、赤凤摇头283

九、苍龙摆尾283

十一、热补法284

十三、针刺热补(烧山火)凉泻(透天凉)手法对皮肤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285

十二、凉泻法285

十四、对热补(烧山火)凉泻(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实验观察293

十五、对手法、补泻的探讨298

第一节 施灸的原料302

第三章 灸法302

一、艾炷灸法303

第二节 艾灸的常用方法303

二、艾条灸法305

一、施灸的作用306

第三节 施灸的作用与注意事项306

二、施灸注意事项307

二、标本缓急309

一、补虚泻实309

第三篇 临床治疗309

第一章 临床治疗总论309

第一节 针灸治病总则309

第二节 特定穴的应用310

三、主次先后310

一、五腧穴311

二、原络穴313

三、腧募穴314

四、八会穴316

六、郄穴317

五、八脉交会穴317

七、六腑下合穴318

九、回阳九针穴319

八、四总穴319

一、远隔配穴法320

第三节 配穴法320

三、远近配穴法321

二、局部配穴法321

第四节 治症总要(杨氏治症总要)322

一、汗法339

第五节 “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339

二、吐法340

三、下法342

四、和法343

五、温法344

六、清法345

七、补法346

八、消法347

一、肺和大肠349

第一节 脏腑经络证治349

第二章 临床治疗各论349

二、脾和胃351

三、心和小肠352

四、肾和膀胱353

五、心包和三焦354

六、肝和胆355

一、昏迷不醒357

第二节 辨证配穴357

四、脱肛358

三、便秘358

二、恶心呕吐358

六、尿闭359

五、遗尿359

七、遗精360

九、头痛361

八、疝气361

十一、胁痛362

十、胸痛362

十三、腹痛363

十二、胃脘痛363

十六、带下364

十五、妇女月经病364

十四、腰痛364

十七、乳汁不足366

二十、牙痛367

十九、耳鸣、耳聋367

十八、小儿抽风367

二十二、鹅掌风368

二十一、冻疮368

一、感冒369

第三节 临床治疗总结摘要369

二十三、聋哑369

二、支气管炎370

三、支气管哮喘372

四、急性胃肠炎373

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75

六、胃下垂379

七、胆囊炎383

八、急性阑尾炎385

九、痢疾386

十、疟疾387

十一、神经衰弱389

十二、癔病392

十三、癫癎398

十四、脑血管意外399

十五、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406

十六、面神经麻痹409

十七、小儿麻痹及后遗症410

十八、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413

十九、风湿性关节炎417

二十、脊椎炎420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422

二十二、腰肌劳损425

二十三、肩关节周围炎427

二十四、单纯性甲状腺肿429

二十五、腱鞘炎431

二十六、腱鞘囊肿432

二十七、创伤性肿痛(软组织损伤)433

二十八、颈淋巴结结核435

二十九、急性淋巴管炎436

三十、腮腺炎(痄腮)437

三十一、闭经438

三十二、小儿营养不良症440

三十三、百日咳442

三十四、急性结膜炎443

三十五、近视444

三十六、视网膜出血445

三十七、视神经萎缩449

三十八、内耳眩晕症451

三十九、链霉素中毒性耳聋452

四十、鼻炎456

四十一、急性扁桃体炎457

二、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459

一、上呼吸道感染459

第四节 医案459

三、流行性胸痛461

四、风湿热(关节型)462

五、风湿性心脏病463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464

六、膈肌痉挛(呃逆)464

八、贲门癌465

九、糖尿病466

十一、慢性肠炎467

十、肠麻痹467

十二、结肠炎伴肠痉挛468

十四、消化不良469

十三、五更泻469

十五、急性肾炎470

十六、急性膀胱炎471

十八、偏头痛并低血压症472

十七、慢性前列腺炎472

十九、病毒感染性头痛473

二十一、脑震荡474

二十、乙型脑炎后遗症474

二十三、多发性神经根炎475

二十二、腰麻后遗头痛475

二十五、眶上神经痛476

二十四、三叉神经痛476

二十六、尺神经麻痹477

二十七、正中神经麻痹478

二十八、巴比妥中毒后遗症479

二十九、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81

三十一、功能性震颤482

三十、两手震颤482

三十三、椎间盘脱出483

三十二、一氧化炭中毒483

三十四、骶椎腰化伴坐骨神经痛484

三十五、荐肠关节结核(骶髂关节结核)485

三十六、大骨节病486

三十七、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487

三十八、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488

四十、腓肠肌痉挛489

三十九、面肌痉挛489

四十二、慢性盆腔炎490

四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490

四十三、功能性子宫出血491

四十四、产后感染492

四十六、慢性毛囊炎493

四十五、产后无乳493

四十八、带状泡疹494

四十七、酒皶鼻494

五十、过敏性紫癜495

四十九、顽固性荨麻疹495

五十二、青光眼496

五十一、翼状胬肉496

五十四、电光性眼炎497

五十三、视网膜脉络膜炎497

五十七、鼻衄498

五十五、麻痹性外斜视498

五十八、慢性上颌窦炎499

五十六、麻痹性内斜视499

五十九、化脓性中耳炎500

六十一、口腔溃疡501

六十、慢性唇炎501

六十二、急性牙周炎502

六十四、下颌关节炎503

六十三、急性喉头炎503

1988《针灸集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魁山编著 1988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针灸薪传集( PDF版)
针灸薪传集
针灸( PDF版)
针灸
针灸( PDF版)
针灸
针灸处方集( PDF版)
针灸处方集
针灸(1987年09月第1版 PDF版)
针灸
1987年09月第1版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 PDF版)
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
针灸处方集( PDF版)
针灸处方集
针灸歌赋集注( PDF版)
针灸歌赋集注
实用针灸大全( PDF版)
实用针灸大全
针灸集锦( PDF版)
针灸集锦
针灸( PDF版)
针灸
针灸集成( PDF版)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  下( PDF版)
针灸集成 下
针灸集成  下( PDF版)
针灸集成 下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针灸( PDF版)
针灸
陕西中心图书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