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3卷》求取 ⇩

前言1

总论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1

二、“文化大革命”的进程9

三、“文化大革命”的特点、危害及主要教训15

重大事件19

“文化大革命”的酝酿与导火索19

一、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

二、“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20

三、“三家村”与“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冤案23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再发动25

一、从“5·16通知”到北京大学第——张大字报25

二、工作组之争27

三、“炮打司令部”29

四、红卫兵运动30

五、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31

从“一月夺权”到全面内战33

一、上海“一月夺权”33

二、二月抗争34

三、“全面内战”36

四、“杨余傅事件”37

“文革”初期的周恩来38

一、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38

二、在“大闹怀仁堂”前后40

三、保住每一位老战友44

控制混乱局势的努力47

一、地方建立革命委员会47

二、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上层建筑领域49

“斗、批、改”运动50

一、“斗、批、改”运动的提出50

二、“斗、批、改”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六厂二校”经验51

三、“斗、批、改”的内容52

周恩来与“抓革命,促生产”57

一、“革命”与生产的冲突57

二、较量与挫折59

三、抓生产的不懈努力61

纠正“文革”初期外交工作的偏差64

一、极左路线对外交工作的冲击64

二、纠正偏差,修复对外关系66

中苏边界谈判68

一、中苏边界存在的问题68

二、珍宝岛事件69

三、恢复中苏边界谈判71

四、中苏举行国家关系谈判73

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上)73

一、运动初期的困惑73

二、派工作组始末74

三、主动承担责任76

四、“倒刘狂潮”77

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下)78

一、“刘少奇专案组”的成立78

二、八个“为什么”80

三、“我已失去自由”81

四、“永远开除出党”83

五、最后的日子8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85

一、登龙有术85

二、逆我者亡88

三、拉帮结派90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92

一、庐山发难92

二、政变未遂94

三、折戟沉沙96

一、动乱初期纠“左”的努力98

1972年前后周恩来领导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98

二、不失时机推动斗争深入开展100

三、斗争最后遭到挫折103

中美关系缓和与开拓外交新局面104

一、中美关系缓和10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07

三、中日建交108

四、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109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10

一、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110

二、“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与背景112

三、“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主旨与意义114

批林批孔运动115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发起115

二、批林批孔批周公116

三、对批林批孔运动的抵制120

四、批林批孔运动的严重后果120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

一、四届人大工作概况121

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23

一、江青集团组阁阴谋失败125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全面整顿125

二、全面整顿,各条战线出现转机128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131

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31

二、周恩来逝世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132

三、“四五运动”的爆发及被镇压133

四、“四人帮”的覆灭136

中央精减与地方扩权137

一、精减机构137

三、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138

二、中央企业下放,扩大地方管理企业权限138

四、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建投资“大包干”139

五、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141

工业的整顿与发展143

一、第一次工业整顿及挫折144

二、第二次工业整顿及挫折145

三、地方五小工业146

“农业学大寨”147

一、大寨的“文革”中的演变148

二、从大寨大队到大寨县149

三、“农业学大寨”中的问题和教训152

三线建设154

一、国际政治环境与建设三线决策155

二、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156

三、三线建设的基本方针与组织领导157

四、三线建设的成就和问题159

对外经济交往160

一、技术引进与“蜗牛事件”160

二、对外经济援助161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短期波动163

一、“首起首落”164

二、“二起二落”166

三、“三起三落”168

四、“三起三落”后的恢复与失误168

“文革”时期国家教育事业的破坏及纠“左”斗争169

一、“文革”之初对原有教育体制的否定与批判169

二、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171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172

四、教育系统的初步整顿和批判“教育回潮”174

五、1975年的整顿和“教育革命大辩论”175

“文革”时期军队建设的曲折历程177

一、林彪、江青阴谋搞乱军队177

二、军事工作的削弱和损失179

三、维护军队稳定的斗争180

四、排除极“左”错误干扰的整顿及其受挫181

五、战备工作的成绩183

文艺战线的浩劫与斗争184

一、“文革”前夕的“左”倾文艺思潮185

二、对文艺界的浩劫185

三、“四人帮”的文化专制186

四、党和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斗争188

一、一届四次“国大”的争吵191

蒋介石完成传子部署与“革新保台”191

重大事件(台湾)191

二、中国国民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192

三、一届五次“国民大会”与“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案193

四、蒋经国组阁与推展行政革新194

五、党外势力的崛起195

六、蒋介石病逝196

台湾经济的“起飞”与调整197

一、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197

二、出口加工区的建立198

三、“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与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199

四、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及稳定经济的措施200

五、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十项建设201

六、由兴到衰的农业203

教育革新与科技发展205

一、《发展国民教育长期计划》205

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实施206

三、倾力兴办职业教育207

四、教育发展的杠杆209

五、科技体制的确立209

六、发展科技的主要措施210

七、科技研究与应用211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212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212

二、“现代诗论战”213

三、“文学批评方法之争”215

“外交”大溃决与“实质外交”216

一、在联合国跌跤216

二、尼克松冲击217

三、台、日“断交”218

四、“实质外交”219

五、保钓运动220

马叙伦221

马明方221

人物221

王树声222

王维舟222

王稼祥222

毛泽东223

方方224

邓拓225

邓子恢225

艾思奇226

邓宝珊226

卢汉227

叶群227

田汉227

田家英228

白崇禧228

冯雪峰229

老舍229

朱德230

华岗231

刘少奇231

刘文辉232

许光达233

许广平233

孙科234

李达234

李立三235

李四光235

李宗仁236

李烛尘236

李富春237

李德全237

吴晗238

杨明轩238

吴玉章239

何香凝239

宋子文240

张云逸240

张志新241

张君劢241

张治中242

张闻天242

陈毅243

张霖之243

陈其尤244

陈叔通244

陈昌浩245

邵力子245

邵荃麟246

林彪246

范文澜246

罗家伦247

周小舟247

周恩来248

周荣鑫248

郑君里249

赵树理249

南汉宸249

饶漱石250

施复亮250

贺龙251

徐特立252

徐海东252

高崇民253

高树勋253

翁文灏253

唐生智254

陶勇255

陶铸255

黄绍竑255

黄琪翔256

曹荻秋256

章士钊257

章伯钧257

梁思成258

彭德怀258

康生258

阎红彦258

董必武259

蒋介石260

蒋光鼐261

程潜261

傅雷262

傅作义262

曾山263

曾泽生263

傅连璋263

曾昭抡264

谢觉哉264

谢雪红265

谢富治265

溥仪266

蔡廷错266

廖鲁言267

熊克武267

翦伯赞268

滕代远268

大事记269

1966年269

1967年297

1968年321

1969年337

1970年359

1971年375

1972年385

1973年396

1974年410

1975年422

1976年434

大事记(台湾)445

1966年445

1967年445

1968年447

1969年448

1970年450

1971年451

1972年453

1973年455

1974年456

1975年458

1976年460

文献资料463

一、党、政、军、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组织沿革和领导成员名录463

(一)中央463

中国共产党463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46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47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79

中国人民解放军480

各民主党派482

人民团体483

(二)各省、市、自治区484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484

北京市486

天津市487

河北省488

山西省489

内蒙古自治区490

辽宁省491

吉林省492

黑龙江省493

上海市493

江苏省494

浙江省495

安徽省496

福建省497

江西省498

山东省498

河南省499

湖北省500

湖南省501

广东省502

广西壮族自治区504

四川省504

贵州省505

云南省506

西藏自治区507

陕西省508

甘肃省509

青海省509

宁夏回族自治区5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1

二、研究成果目录512

(一)论文512

(二)著作、工具书516

三、主要文献资料索引523

(一)政治523

(二)经济526

(三)教科文卫527

(四)军事528

(五)外交529

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3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国新,刘晓主编 199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7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9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949-1995)  第3卷(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949-1995) 第3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1996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四卷(1978-1994)(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四卷(1978-1994)
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一卷(1949—1956)(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一卷(1949—1956)
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1996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
1996年06月第1版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二卷(1957-1965)(1994年08月第1版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二卷(1957-1965)
1994年08月第1版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纪录  第3卷(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纪录 第3卷
深圳:海天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0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90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1卷  1949-1956(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 第1卷 1949-1956
199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2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92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简编(198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简编
1989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88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88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199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
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