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求取 ⇩

上编1

【一】先秦时期1

一、原始社会的特征与原始社会的解体1

1. “大同”1

2. 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生产关系、婚姻关系的特征1

3. 关于黄帝、炎帝、太昊、少昊、蚩尤及尧、舜、禹的记载2

二、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5

1. “小康”5

2. “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5

3. 国家机器与国家职能的出现6

三、商朝的兴亡6

1. 商的先世6

3. 盘庚迁殷7

2. 商汤灭夏7

4. 武丁时期的发展8

5. 纣的暴虐与武王伐纣8

四、商代的经济与文化10

1. 经济的发展10

2. 文化11

五、西周的政治制度12

1. 宗法制12

2. 分封制13

3. 官制14

4. 礼制15

六、西周的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17

1.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17

2. 阶级关系18

3.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19

1. 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共和行政20

七、西周的灭亡20

2. 幽王烽火戏诸侯21

八、春秋时期王权的不断下移21

1. 王室衰微21

2. 大国争霸22

3. 卿大夫专权26

九、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28

1. 铁与牛耕28

2. 井田制的瓦解28

3. 赋税制度的改革29

十、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封建制度的确立31

1.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31

4. 阶级关系的变动31

2. 各国变法运动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32

3. 中央集权制的出现34

十一、秦的统一35

1. 各国的兼并战争35

2. 合纵连横37

3. 秦统一六国38

十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39

1. 政治思想39

2. 百家争鸣与先秦诸子41

3. 文学艺术45

4. 自然科学48

十三、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50

1. 宫室器用50

2. 饮食节庆52

3. 礼俗53

4. 服饰54

十四、先秦时期的考古成果55

1. 中国猿人55

2. 新石器时期56

3. 夏文化的探索61

4. 郑州商城遗址62

5. 西周时期63

6. 春秋战国时期64

【二】秦汉时期71

一、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巩固统一的措施71

1.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71

2. 巩固统一的措施72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74

1. 秦的急政74

2. 大泽乡起义76

3. 秦王朝的灭亡77

4. 楚汉之争80

三、黄老政治、休养生息政策与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82

1. 黄老政治82

2. 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83

四、西汉前期中央政权与封国势力的斗争85

1. 翦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85

2. 皇权与封国势力的矛盾及削藩86

3. 吴楚七国之乱87

1. 王国问题的解决89

2. 政治思想措施89

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89

3. 财政经济措施91

六、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92

1.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92

2. 王莽改制94

3. 绿林赤眉起义96

七、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98

1. 东汉王朝的建立98

2. 刘秀发展生产、稳定统治的措施98

3. 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99

八、东汉豪强地主庄园101

1. 豪强地主的庄园101

2. 庄园的特点102

1. 外戚、宦官专权104

九、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起义104

3. 庄园的阶级关系104

2. 清议与党锢105

3. 黄巾起义107

十、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108

1. 民族关系108

2. 中外文化交流111

十一、秦汉时期的文化112

1. 哲学与宗教112

2. 文学、史学、艺术115

3. 科学技术117

十二、秦汉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118

1. 宫室器用118

2. 饮食节庆119

4. 服饰120

3. 礼俗120

1. 秦代考古121

十三、秦汉时期的考古成果121

2. 汉代考古127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38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38

1. 州牧的设置138

2. 董卓之乱138

3. 三国并立140

二、曹魏的集权政治143

1. 屯田143

2. 租调144

3. 唯才是举145

2. 经济措施146

三、诸葛亮治蜀146

1. 政治方略146

3. 平定南中147

4. 治蜀成效147

四、东吴经济148

1. 农业148

2. 工商业148

3. 海上交通149

五、西晋的短暂统一150

1. 三国政归司马氏150

2. 统治者的腐化与八王之乱151

3. 永嘉南渡153

1. 九品中正制度的建立154

六、门阀制度的兴衰154

2. 品官占田荫客特权的发展155

3. 两晋门阀政治及其流风156

4. 南朝寒人势力的崛起157

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战争159

1. 东晋的建国与南北形势159

2. 东晋的北伐战争162

3. 淝水之战164

八、孙恩、卢循起义与南朝政权的更替166

1. 东晋末年的黑暗统治166

2. 孙恩、卢循起义167

3. 南朝政权的更替169

1. 经济发展的原因171

九、东晋南朝的经济171

2. 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73

十、北魏孝文帝改制175

1. 北魏初年的统治政策与社会矛盾175

2. 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178

3. 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180

十一、西魏、北周的政治革新182

1. 苏绰的《六条诏书》182

2. 周武帝改革184

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85

1. 哲学与宗教185

2. 文学、史学、艺术190

3. 科学技术192

十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194

1. 宫室器用194

2. 饮食节庆195

3. 服饰196

十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成果197

1. 城邑遗址197

2. 墓葬遗存199

3. 鲜卑遗迹206

4. 其他重要遗物207

【四】隋唐五代时期210

一、隋代的集权政治与社会经济210

1. 隋初的政治措施210

2. 户籍的整顿与均田制211

3. 兴修运河211

2. 三支义军反隋斗争212

1. 炀帝的暴政212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212

3. 李渊集团的起兵214

三、唐前期的政治215

1. 唐前期的政治制度215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17

3. 武则天时期的统治218

4. “开元之治”219

四、唐前期的经济220

1. 唐前期的经济制度220

2. 唐前期经济的发展220

五、安史之乱及中唐以后的政治局势223

1. 天宝时期的政治223

2. 安史之乱224

4. 宦官专权225

3. 藩镇割据225

5. 朋党之争227

六、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经济发展228

1. 均田制的破坏228

2. 租庸调的崩溃与两税法的实行228

3. 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229

七、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及中外文化交流231

1. 民族关系231

2. 中外文化交流238

八、唐末农民大起义240

1. 起义前唐代的社会矛盾240

2. 黄巢起义242

1. 五代十国的政局247

九、五代十国247

2. 后周的改革248

十、隋唐时期的文化248

1. 哲学和宗教248

2. 文学、史学、艺术253

3. 科学技术257

十一、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258

1. 宫室器用258

2. 饮食节庆261

3. 礼俗261

4. 服饰265

十二、隋唐五代时期的考古成果266

1. 遗址的发掘266

2. 墓葬的发掘与研究271

3. 文物的出土与研究276

1. 契丹的兴起281

【五】辽宋夏金元时期281

2. 辽的政治制度282

3. 辽的经济发展283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284

1. 集中政权284

2. 集中军权286

3. 集中财权与司法权287

4. 扩大科举制288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289

1. 农业289

2. 手工业290

四、王安石变法292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92

3. 商业292

2. 庆历新政294

3. 王安石变法296

五、辽、宋、夏、金之间的和战299

1.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299

2. 西夏建国与宋夏和议301

3.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303

六、南宋与金的对峙304

1. 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304

2. 宋金和战306

3. 宋金对峙下的中国310

七、两宋时期的农民起义314

1. 王小波、李顺起义314

2. 方腊、宋江起义315

3. 钟相、杨么起义316

八、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317

1. 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汗国的建立317

3. 蒙古灭金318

4. 南宋的灭亡与元朝的统一318

2. 蒙古灭西夏318

九、元朝的政治与经济320

1. 推行汉法320

2. 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322

3. 元代的社会经济323

十、元末农民战争326

1. 北方红巾军326

2. 南方红巾军327

3.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与元朝的灭亡328

十一、宋元时期的文化330

1. 哲学思想330

2. 文学、史学、艺术331

3. 科学技术335

十二、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337

1. 饮食节庆337

2. 礼俗339

3. 服饰340

十三、宋元时期的考古成果341

1. 遗址的发掘341

2. 墓葬的发掘345

3. 文物的出土与研究352

一、明初中央集权的加强359

1. 三司359

【六】明清时期359

2. 废除丞相制度、六部与内阁360

3. 五军都督府与卫所军制361

4. 明律与大诰362

5. 选官制度364

6. 分封藩王365

二、建文新政与靖难之变366

1. 建文帝366

2.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367

3.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369

三、郑和下西洋371

1. 市舶制度与勘合贸易371

2. 在南洋的华侨372

3. 造船术373

4. 郑和的远航374

四、明中期政治的腐败与张居正改革375

1. 宦官专政、厂卫横行375

2. 内阁首辅的争夺376

3.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377

4. 金花银的征收378

5.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379

1. 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381

2. 轮班与住坐制381

五、资本主义萌芽381

3. 包买商382

4. 匠班银382

5. 手工工场383

六、明末农民战争384

1. 三饷加派与矿监税使384

2. 阉党专权与东林党385

3. 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86

4. “均田免粮”的口号387

5. 大顺政权与大西政权388

6. 明朝的灭亡388

七、满族的兴起与入关389

1. 建州女真389

2. 努尔哈赤与后金政权390

3. 皇太极与清政权391

八、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392

1. 议政王大臣会议392

4. 八旗制度392

2. 内阁、南书房、军机处393

3. 督抚制和满汉复职制394

4. 八旗兵与绿营兵395

5. 大清律与文字狱395

6. 理藩院与内务府397

7. 保甲法398

九、清代赋役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发展399

1. 停止圈地与更名田399

2. 赋役制度的混乱与整顿399

3.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400

4.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长401

5.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402

十、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06

1. 平定三藩之乱406

2. 台湾府的设置407

3. 改土归流408

4. 金奔巴制度与驻藏大臣409

5. 伊犁将军与参赞大臣410

6. 雅克萨之战与《中俄尼布楚条约》411

1. 清水教起义413

2. 台湾朱一贵、林爽文起义413

十一、清代秘密结社与农民起义413

3. 甘肃回民起义415

4. 湘黔苗族起义416

5. 白莲教起义418

6. 天理教起义419

十二、明清时期的文化420

1. 哲学、启蒙思想420

2. 文学、史学、艺术425

3. 科学技术432

十三、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435

1. 宫室器用435

2. 饮食节庆436

3. 礼俗437

4. 服饰438

十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成果440

1. 墓葬的发掘及研究440

2. 重要遗迹的调查与研究443

3. 有关郑和遗物的调查和研究445

4. 玺印、碑刻、书画之发现和研究446

5. 生产技术的考察及其他遗物的发现448

(一) 总论451

一、先秦史学术动态451

1. 华夏族的起源和形成451

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451

【一】学术动态451

下编451

3.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452

4. 中国境内远古人种研究453

1. 原始社会的分期454

2. 先秦社会性质研究454

(二)社会政治史454

3. 先秦国家政体研究455

4. 先秦宗法制研究456

5. 先秦政治制度研究457

6. 商代政权组织形态研究459

7. 殷周关系研究459

8. 商鞅变法研究460

9. 先秦阶级关系研究460

(三)社会经济史462

1. 先秦农业研究462

2. 先秦手工业研究463

3. 先秦商业研究464

4. 先秦土地制度研究465

5. 先秦田制研究466

6. 战国重本抑商政策研究468

(四) 军事469

1. 周武王伐纣克商研究469

7. 古代城市研究469

(五) 文化470

1. 红山文化研究470

2. 先秦兵制研究470

2. 二里头文化研究471

5. 中山国文化研究472

4. 楚文化研究472

6. 曾国文化研究472

3. 周原甲骨研究472

8. 东夷古国文化研究473

9. 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研究473

7. 吴越文化研究473

10. 《周易》研究475

11. 稷下学宫研究475

12. 先秦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研究476

13. 先秦历史地理研究476

1. 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480

(一) 总论480

2.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480

二、秦汉史学术动态480

3. 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481

(二) 社会政治史482

1. 政治制度482

4. 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482

2. 农民战争488

3.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489

4. 阶级、阶层与阶级关系491

(三) 社会经济史494

1. 土地制度494

2. 赋役制度495

3. 经济政策497

(四) 民族关系与中外交通499

1.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499

2. 秦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500

3. 秦汉与西北各族的关系501

4. 中外交通501

(五) 思想文化502

1. 秦汉时期的思想502

2. 秦汉文化504

(一) 社会政治史505

1. 九品中正制505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术动态505

2. 门阀制度506

4. 庶族和素族507

5. 官俸制507

3. 八王之乱的原因507

6. 赤壁之战508

7. 夷陵之战509

8. 淝水之战509

9. 五胡和鲜卑510

10. 孝文帝改革510

(二) 社会经济史512

12. 唐寓之起义512

1. 曹魏屯田制512

11. 孙恩、卢循起义512

2. 西晋占田课田制513

3. 租调制513

4. 均田制514

(三) 人物评价515

7. 封建依附关系515

1. 曹操515

6. 寺院地主经济515

5. 世族庄园515

2. 诸葛亮517

6. 谢安518

5. 王导518

7. 刘裕518

4. 刘渊518

3. 孙权518

1. 玄学519

(四) 文化519

2. 清谈519

9. 梁武帝519

8. 宋孝武帝519

(一) 社会政治史520

1. 政治制度520

四、隋唐五代史学术动态520

2. 政治事件524

3. 阶级关系529

4. 历史人物评价531

(二) 社会经济史537

1. 社会经济537

2. 土地制度539

3. 赋税、财政制度542

(三) 民族史研究545

1. 民族史546

2. 边疆史549

(四) 中外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550

(五) 农民战争551

1. 隋末农民战争551

2. 唐末农民起义552

(六) 社会风俗552

(一) 总论553

1.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553

五、辽宋夏金元史学术动态553

2.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555

(二) 宋559

1. 政治史559

2. 经济史565

3. 思想文化与科技569

1. 契丹民族570

2. 政治、军事史570

(三) 辽570

(四) 金571

4. 文化571

1. 女真民族571

3. 经济史571

2. 政治、军事史572

3. 经济史572

(五) 西夏573

5. 文化573

1. 党项民族573

4. 人物573

2. 政治、经济史574

(六) 元575

1. 蒙古早期历史575

3. 文化575

2. 元朝政治史576

3. 元朝经济史580

4. 思想文化与历史典籍研究581

(一) 总论582

1. 如何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582

六、明清史学术动态582

(二) 社会政治史583

1. 明朝政治583

2. 明清时期的官员队伍583

2. 清朝入关前的历史585

3. 清朝政治588

4. 典章制度的研究591

(三) 社会经济史592

1. 明代经济592

(四) 郑和下西洋595

1.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问题595

2. 清代经济595

2.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问题596

3.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次数597

(五)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598

5. 关于郑和的生卒年问题598

1.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时间598

4.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598

2.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程度的估计600

3. 关于雇佣劳动问题601

4.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601

(六) 明末农民战争602

1. 关于“均田免粮”的口号问题602

3. 关于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603

4. 关于李自成与崇祯谈判的内容603

2. 关于张献忠的降明问题603

5.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604

6. 关于李自成之死604

7. 关于历史上是否有李岩其人605

8. 关于荥阳大会的有无问题605

1.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606

2. 关于乾嘉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606

(七) 文化606

七、各项专门史学科选介607

1. 史料学607

2. 版本学609

3. 校勘学611

4. 考古学612

5. 甲骨学616

6. 金石学618

7. 中国钱币学621

8. 年代学624

9. 中国历史地理学628

10. 民俗学633

11. 敦煌学635

(一) 历史地理研究概况641

1. 基础理论的探索641

八、历史地理与地方史研究概况641

2. 历史自然地理642

3. 历史经济地理647

4. 历史城市地理652

5. 边疆历史地理655

6. 其它657

(二) 地方史研究概况658

1. 北京658

2. 华北地区659

3. 东北地区662

4. 西北地区664

5. 华东地区667

6. 中南地区670

7. 西南地区673

一、工具书介绍677

1. 字书、辞书677

【二】研究资料677

2. 基本历史文献680

3. 现代著述687

4. 年表、地图集692

5. 书目、索引695

6. 人名、地名工具书701

7. 参考资料702

二、史学研究刊物介绍706

1. 社会科学综合刊物706

2. 史学研究期刊711

3. 专史研究期刊714

4. 考古、文物期刊717

5. 地方史志期刊719

6. 档案、文博期刊721

7. 信息、动态期刊723

8. 其他724

三、全国重要图书馆介绍725

1. 中国主要公共图书馆725

2. 高校图书馆735

3. 其他图书馆742

(一) 台港地区的史学研究概况744

一、台港地区及国外的中国史研究介绍744

1. 台港地区的史学研究机构744

【三】附录744

2. 台港地区近年来史学发展趋势746

(二) 日本的中国研究概况749

1. 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750

2. 东洋文库753

3.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755

4. 东方学会756

5. 日本中国学会757

6. 日本学士院、日本学术会议和(特殊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757

(三) 欧洲对中国的研究概况760

1. 法国的中国研究概况760

2. 沙俄与苏联的中国研究概况770

3. 联邦德国的中国研究概况773

4. 荷兰的中国研究概况775

(四) 美洲、澳洲的中国研究概况776

1. 美国的中国研究概况776

2. 加拿大的中国研究概况781

3. 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概况783

二、学会选介784

1. 先秦史学会784

3.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785

4. 中国唐史学会785

2. 秦汉史研究会785

7. 中国辽金史研究会786

6. 元史研究会786

8. 明清史学术讨论会及明史学会的成立786

5. 宋史研究会786

10.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787

11.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787

9. 全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787

14. 中国蒙古史学会788

13. 中国考古学会788

15.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788

12.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788

19.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789

18.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陶瓷研究会789

20.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789

17. 中国古都学会789

16. 中国民族史学会789

24.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790

23. 中国钱币学会790

25.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790

2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790

22. 中国博物馆学会790

21. 中外关系史学会790

后记791

一、辽代的南北面官与头下军州2871

1990《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凡,巴新生主编(福建师大) 1990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962 PDF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196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史要览( PDF版)
中国历史要览
历史助读——中国古代史部分(1989 PDF版)
历史助读——中国古代史部分
1989
中国古代史研究  2( PDF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 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要览( PDF版)
中国历史要览
贵州老年大学
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 PDF版)
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
北京林学院园林系
中国历代地名要览(1984 PDF版)
中国历代地名要览
1984 台湾:洪氏出版社
历史助读  中国古代史部分(1989 PDF版)
历史助读 中国古代史部分
1989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史料要籍概述(1990 PDF版)
中国古代史史料要籍概述
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概要  古代史部分(1987 PDF版)
中国历史概要 古代史部分
198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历史备览(1989 PDF版)
中国古代历史备览
1989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概览(1991 PDF版)
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概览
1991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1983 PDF版)
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
1983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1985 PDF版)
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
198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老年研究要览(1994 PDF版)
中国老年研究要览
1994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