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日本百科全书》求取 ⇩

前言页1

总序3

第一编 国土与人民3

第一章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3

第一节 地理位置3

第二节 行政区划3

一 沿革3

二 现状4

表1.1.1 都道府县的政府驻地、人口、面积和人均年收入5

第一节 民族的起源6

第二章 民族6

第二节 各民族简况及主要特征7

一 大和民族7

二 阿伊努族7

三 琉球人7

第三章 人口8

第一节 古、近、现代人口概况8

表1.3.1 古、近、现代日本人口简表9

第二节 当代人口概况9

一 人口的四个变化阶段9

表1.3.2 战后日本历次国势调查人口表10

二 人口的地区分布10

三 人口的年龄结构11

表1.3.3 当代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变化11

四 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12

五 家庭模式12

第四章 语言13

第一节 概述13

第二节 语音和文字13

表1.4.1 日语的“五十音图”14

图1.4.1 日本方言区划图15

二 琉球方言15

一 本土方言15

第四节 方言和共同语15

第三节 口语和书面语15

一 主要山脉及其特点16

第一节 地理地形16

第五章 地理地形与地质结构16

二 火山与地震17

四 主要岛屿及其特点17

三 主要平原及其特点17

第二节 地质构造18

表1.5.1 日本主要岛屿18

表1.5.2 日本的地质系统分布19

图1.5.1 日本列岛地形分布区19

四 新生代岩层19

三 中生代岩层19

二 古生代岩层19

一 太古代岩层19

图1.5.2 日本列岛的地形构造20

第六章 土壤、水、气候20

第一节 土壤20

第二节 水21

一 河流21

二 湖泊21

第三节 气候22

表1.6.1 日本的主要河流22

二 地区差别显著22

一 四季分明且季节差异大22

三 温暖多雨23

表1.6.2 日本平均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23

一 矿产资源24

第七章 资源、植被、动物24

第一节 资源24

一 森林分布24

第二节 植被24

二 渔业资源24

第二节 东北地区25

第一节 北海道地区25

第八章 主要地区经济地理25

第三节 动物25

二 栽培植物及其分布25

第五节 近畿地区26

第三节 关东地区26

第四节 中部地区26

第六节 中国、四国地区26

第七节 九州地区26

第九章 环境保护26

第一节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环境污染及其原因26

一 主要公害27

二 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27

表1.9.1 主要污染地带污染物质排放量28

第二节 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策29

一 建立统一、集中的公害防治体制29

二 制定防治公害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标准29

三 制定防治公害的长期计划,增加防治公害的经费,培训防治公害的技术骨干队伍30

四 建立密布全国的监测网30

五 建立官民相结合的三级防治科研体制30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成效30

二 水质改善31

表1.9.2 国立环境大气测定所对若干地区大气测定结果31

一 大气净化31

四 成为治理公害的“先进国”32

三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32

表1.9.3 有害物质超过标准的比例32

表1.9.4 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的、人均的、面积平均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比较33

第一章 古代社会(远古~公元645)37

第一节 原始社会37

一 原始日本人与旧石器文化37

二 绳文文化37

第二编 历史37

一 弥生文化与地域国家38

二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邪马台国与古大和国38

第二节 奴隶社会38

三 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大和国统一日本39

四 推古朝改革40

一 大化革新41

第一节 大化革新与古代天皇制的建立41

第二章 封建社会(645~1868)41

五 奴隶社会的文化--古坟文化和飞鸟文化41

二 古代天皇制的建立42

一 庄园制的形成与武士的出现43

第二节 天皇权威衰落与武士勃兴43

三 武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44

二 皇权旁落44

第三节 幕府政治45

二 室町幕府45

一 镰仓幕府45

三 织丰政权和江户幕府46

一 幕末日本与世界47

第一节 明治维新47

第三章 近代史(1868~1918)47

二 明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49

三 明治改革推进资本主义化50

一 自由民权运动52

第二节 自由民权运动与近代天皇制的确立52

第五节 成形外科学53

二 明治宪法的制订和颁布53

三 近代天皇制的确立53

一 德日意三国同盟53

第三节 争霸东亚与成为强国54

一 日中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54

二 日俄战争与吞并朝鲜55

三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出兵西伯利亚56

第四章 现代史(1918~1945)58

第一节 “米骚动”与民主运动兴起58

一 震撼日本列岛的“米骚动”58

二 大正民主运动与政党政治58

三 工农运动勃兴与日共成立59

第二节 经济危机和侵华战争60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60

二 日本走向法西斯61

三 发动侵华战争与强化法西斯统治61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帝国的崩溃63

二 挑起太平洋战争64

三 日本战役败投降65

一 美国对日占领及其基本方针政策66

第一节 美国对日本占领和日本实行民主改革66

第五章 当代(战后)史(1945~)66

二 北军事化政策和措施67

三 战后民主改革68

四 政党的重建和人民运动的开展69

一 “旧金山和约”体制与结束被占领状态71

第二节 政治独立与经济复兴71

二 经济复苏与发展72

三 “1955年体制”的出现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起飞73

一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与经济超高速发展74

第三节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经济大国的建成74

四 70年代以来的“稳定增长”和技术创新75

二 教育的现代化75

三 经济大国的建成75

五 国际经济影响的扩大与日美经济摩擦的发展76

第四节 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发展的努力77

第五节 “1955年体制”的终结和非自民党七党一派内阁的成立78

一 “1955年体制”的结束78

二 细川内阁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79

第六章 日本著名人物(以出生年先后为序)80

卑弥呼80

圣德太子80

天智天皇80

吉备真备80

平清盛80

源赖朝81

足利尊氏81

足利义满81

千利休81

雪舟等扬81

丰臣秀吉82

织田信长82

德川家康82

井原西鹤82

关孝和82

安藤昌益83

伊能忠敬83

林子平83

本居宣长83

松尾芭蕉83

新井白石83

佐久间象山84

井伊直弼84

间宫林藏84

佐藤信渊84

喜多川歌磨84

大盐平八郎84

西乡隆盛85

吉田松阴85

岩仓具视85

木户孝允85

大久保利通85

板垣退助86

井上馨86

福泽谕吉86

五代友厚86

岩崎弥太郎86

山县有朋87

涩泽荣一87

大隈重信87

市川团十郎(第九代)87

河野广中88

乃木希典88

东乡平八郎88

中江兆民88

伊藤博文88

犬养毅89

高峰让吉89

明治天皇89

西园寺公望89

北里柴三郎89

片山潜90

植木枝盛90

御木本幸吉90

三宅雪岭90

四 经济国际化时期(1980年以后)91

德富苏峰91

田中义一91

池田菊苗91

长冈半太郎91

夏目潄石91

丰田佐吉92

幸德秋水92

堺利彦92

岛崎藤村92

币原喜重郎92

铃木梅太郎93

野口英世93

本庄繁93

吉野作造93

与谢野晶子93

大山郁夫94

河上肇94

吉田茂94

松井石根94

鸠山一郎95

土肥原贤二95

北一辉95

山川均95

山本五十六96

松村谦三96

东条英机96

冈村宁次96

石桥湛山96

山下奉文97

高碕达之助97

大川周明97

重光葵97

东久迩稔彦98

石原莞尔98

芦田均98

片山哲98

藤山爱一郎98

近卫文麿99

高桥龟吉99

芥川龙之介99

市川正一99

野坂参三99

德田球一100

土光敏夫100

岸信介100

松下幸之助100

宫本百合子101

冈崎嘉平太101

池田勇人101

有泽广巳101

浅沼稻次郎101

野吕荣太郎102

川端康成102

佐藤荣作102

昭和天皇102

黑田寿男102

福田赳夫103

小林多喜二103

吉田富三103

中岛健藏103

古井喜实103

稻山嘉宽103

朝永振一郎104

宇都宫德马104

西园寺公一104

本田宗一郎104

东山魁夷105

服部良一105

井上靖105

三木武夫105

汤川秀树105

大平正芳106

花村仁八郎106

官本显治106

松本清张106

二阶堂进106

下村治106

都留重人107

坂田昌一107

斋藤英四郎107

铃木善幸107

樱内义雄107

金丸信108

伊东正义108

大来佐武郎108

平岩外四108

田中角荣108

中曾根康弘109

福井谦一109

宫泽喜一109

盛田昭夫109

筱原三代平109

金森久雄110

宇野宗佑110

司马辽太郎110

竹下登110

三岛由纪夫110

手冢治虫111

江崎玲於奈111

梅原猛111

竹入义胜111

土井多贺子111

高仓健112

海部俊树112

山岸章112

平山郁夫112

池田大作112

石原慎太郎113

森村诚一113

明仁天皇113

小泽征尔113

羽田孜114

江田五月114

利根川进114

细川护熙114

河野洋平114

第七章 日本历史大事纪年115

森下洋子115

吉永小百合115

小泽一郎115

三 关于国家制度的规定137

二 关于放弃战争的规定137

一 关于天皇的规定137

第二节 《日本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37

第一节 《日本国宪法》的制定过程137

第一章 宪法137

第三编 社会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137

第三节 战后围绕修改宪法的斗争138

五 关于修改宪法的规定138

四 关于国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138

第一节 天皇制的历史演变139

第二章 天皇制139

二 近、现代天皇制139

一 古代天皇制139

图3.2.1 近代以来日本天皇系谱140

一 皇室与皇族141

第三节 皇位继承与皇室管理机构141

二 天皇的实际作用与影响141

一 天皇的法律地位141

第二节 天皇的法律地位与实际作用141

三 当代(战后)天皇制141

第三章 议会制度142

第一节 国会的组成与职权142

一 立法权142

三 年号142

二 皇位继承142

四 皇室管理机构142

六 监督司法权143

二 监督政府权143

三 监督财政权143

四 监督外交权143

五 修改宪法倡议权143

第二节 国会会议及其组织144

一 开会仪式与座席顺序144

二 国会会议144

表3.3.1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议长、副议长名单144

三 议长的职权145

四 委员会会议145

第三节 国会议员的选举及其特权146

五 国会的辅助机构146

一 国会议员选举与选区划分146

表3.3.2 日本众议院选举各政党所得议席数147

表3.3.3 日本参议院选举各政党所得议席数147

二 国会议员选举与政党活动148

三 国会议员的待遇与特权149

第四章 中央政府机构149

第一节 内阁的组成及其职权149

一 内阁总理大臣的产生与组阁149

二 内阁的职责150

一 总理府及其下属机构150

第二节 内阁的组织机构150

三 内阁会议150

图3.4.1 日本政府组织机构图151

二 12个行政省153

表3.4.1 战后历届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任职时间155

三 内阁的辅助机构155

第一节 法院与法官156

第五章 司法制度156

一 法院156

二 法官157

第二节 审级制度与审理方式157

第三节 检察与律师制度158

一 检察机关的设置及其职责158

二 律师与辩护制度158

第一节 地方自治体分类159

第六章 地方制度159

一 特别区159

二 地方公共团体组合159

三 财产区159

四 地方开发事业团159

第二节 地方自治体组织160

一 地方议会160

表3.6.1 地方议会议员人数160

二 地方行政机构161

三 地方议会与行政首长的关系161

表3.6.2 地方公共团体的委员会及委员161

第三节 地主自治体权限162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62

一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162

二 国家和地方的事务划分163

三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监督163

第七章 官吏制度165

第一节 管理体制165

第二节 考试与任用165

四 行政官驻外研究员制度166

一 薪俸166

第四节 薪俸与福利166

六 监督者研修166

五 行政官国内研究员制度166

二 行政研修166

三 管理者研究会166

一 初任研修166

第三节 公务研修166

表3.7.1 部分都道府县公务员月薪比较167

二 退休167

三 厚生福利167

四 灾害补偿168

第五节 奖励与惩处168

第八章 政党168

第一节 自由民主党168

一 基本情况168

二 政治纲领与阶级基础169

三 主要派系169

四 组织结构169

五 自民党的分裂与一党执政的结束170

第二节 日本新党170

一 基本情况170

二 日本新党的基本政策纲领170

第三节 新生党171

一 基本情况171

二 新生党的基本纲领171

第四节 先驱新党(新党魁党)171

一 基本情况171

二 先驱新党(新党魁党)的政治信念171

第五节 日本社会党171

一 基本情况171

二 历史沿革171

三 政治纲领概要172

四 组织结构172

第六节 公明党172

一 基本情况172

二 历史沿革172

三 政治纲领概要173

四 组织结构173

第七节 民社党173

一 基本情况173

二 历史沿革173

三 纲领概要173

四 组织结构173

第十节 多党联合执政及其存在的问题174

第九节 日本共产党174

二 历史沿革174

三 政治纲领概要174

四 组织结构174

一 基本情况174

第八节 社会民主联合及其他新政党174

第九章 阶级结构与工人运动175

第一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变化175

一 资产阶级175

表3.9.1 日本各行业按就业地位分类的就业人员数(15岁以上)176

二 工人阶级176

一 关于阶级结构划分的各种主张177

第二节 各方人士有关阶级结构的主张177

一 工会组织的基本状况178

第三节 工会组织与工人运动178

二 关于新中间阶层论178

二 工人运动呈现低潮的原因180

表3.9.2 日本工会数量与工人组织率180

表3.9.3 春斗实际增加工资统计(大企业平均状况)181

一 战后初期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45~1955)185

第四编 经济185

第一章 概述185

第一节 1945年前的日本经济185

第二节 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185

二 高速增长与现代化时期(1956~1973)189

三 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0)190

一 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194

第三节 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94

二 相对稳定、较有活力的政局195

三 有利的国际环境195

四 以高储蓄为基础的高投资196

五 较协调的经济体制196

第四节 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水平197

一 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197

二 产业结构能量197

三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197

四 资金实力198

五 主要产品国际竞争力198

六 企业经营机制与政府协调经济能力198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政策与计划198

第一节 经济体制199

一 日本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99

二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199

一 产业政策200

第二节 经济政策200

二 财政政策202

三 金融政策202

第三节 经济计划204

一 战后日本实施经济计划的4个时期204

表4.2.1日本经济恢复时期编制的主要经济计划204

表4.2.2 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计划205

表4.2.3 日本经济现代化后期的经济计划205

二 经济计划的编制及编制方法206

表4.2.4 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的经济计划206

三 经济计划的实施及其作用208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209

一 三大城市圈209

表4.3.1 三大城市圈的现状209

第三章 生产力布局与国土开发209

二 次级发达地区210

三 其他地区210

表4.3.2 次级发达地区的现状210

第二节 五大工业区和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211

一 京滨工业区211

二 阪神工业区211

表4.3.3 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211

三 中京工业区212

六 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212

五 濑户内海工业区212

四 北九州工业区212

第三节 国土开发政策与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趋势213

第四章 产业结构214

五 采取综合措施,振兴过疏地区214

三 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后进地区的转移214

二 增强地方城市的机能,形成多极分散型的国际交流城市214

一 分散首都机能,扭转向东京一极集中的局面214

四 建设以高技术开发为核心的产、学住有机结合的新区域214

第一节 战后产业结构的演变215

一 经济恢复时期215

二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15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216

第二节 战后产业结构的总体特点216

一 严重依赖国际市场216

二 资源消耗多217

三 各部门发展不平衡217

表4.4.1 社会基础设施完善水平的国际比较217

二 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是推进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18

三 产业结构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化促进了日本经济素质的提高218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化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218

一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始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218

表4.4.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三大产业构成比比较(1984)218

表4.4.3 日本与欧美技术水平的比较219

第五章 财政219

一 财政体系构成220

第一节 财政体系220

表4.5.1 中央财政一般会计收入与支出220

表4.5.2 中央财政特别会计收入支出221

表4.5.3 地方财政岁入岁出221

二 各财政环节之间的关系222

第二节 预算、决算制度222

一 预算制度222

二 预算分类222

三 预算的编制和审批222

四 决算制度223

第三节 财政收支223

一 一般会计收支223

二 特别会计收支224

第四节 税收和国债224

一 税收224

二 国债225

表4.5.4 国债规模的变化225

表4.5.5 1993年财政投融资计划表226

二 财政投融资的运用226

第五节 财政投融资226

一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226

三 财政投融资的作用227

表4.5.6 地方普遍会计岁入表227

二 地方财政收支227

一 中央与地方的资金往来关系227

第六节 地方财政227

一 金融制度的历史沿革228

第一节 概述228

第六章 金融228

第二节 金融市场229

一 金融市场分类229

三 金融制度的主要特点229

二 金融管制229

二 金融市场现状230

一 日本银行230

第三节 金融机构230

三 政府金融机构231

二 民间金融机构231

图4.6.1 日本金融机构分工结构图232

表4.6.1 日本现行主要利率水平一览表234

一 利率的种类及其确定234

第四节 利率234

二 利率自由化235

二 金融改革的措施及影响236

一 日本金融改革的背景236

第五节 金融改革236

第一节 物价变动及其特点237

第七章 物价237

一 战后物价变动的历史过程237

二 物价变动的基本趋势238

表4.7.1 战后初期的物价动向238

表4.7.2 日本1973~1975年的物价动向238

三 物价变动特点239

图4.7.2 战后日本消费物价(东京)变动情况239

图4.7.1 战后日本批发物价变动情况239

二 严重通货膨胀时期的政府干预240

一 物价相对稳定时期的政府干预240

第二节 物价变动与政府干预240

第八章 劳动与工资242

第一节 企业劳动工资制度243

一 终身雇佣制243

二 年功序列工资制243

三 内部劳动市场244

第二节 工资水平及其国际比较244

一 工资增长情况244

二 工资水平的国际比较245

三 工资斗争245

第三节 劳动时间246

二 缩短劳动时间的主要措施246

一 劳动时间的缩短及其国际比较246

三 “过劳死”问题247

一 结构性劳动力短缺247

第四节 劳动力短缺问题247

二 劳动力短缺状况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48

第一节 农业249

第九章 农、林、牧、渔业249

一 农业的发展与地位变化249

二 农业技术进步与机械化251

三 农业结构及其变化251

四 农业金融252

五 农产品的价格政策253

六 农业管理253

第二节 林业253

一 林业资源、营造、采伐与木材的供求253

二 林业经营管理254

表4.9.1 主要家畜、家禽饲养规模比较255

表4.9.2 主要家禽、家禽经营收入比较255

二 畜牧业的生产经营255

一 畜牧业的发展255

第三节 畜牧业255

三 畜产品的流通与消费256

表4.9.3 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256

表4.9.4 渔业、养殖业部门生产量257

二 渔业生产的现状257

三 水产品的流通257

第四节 渔业257

一 渔业生产的条件257

第十章 工业258

四 渔业管理258

第一节 战后工业的发展与现状259

一 加工工业259

表4.10.1 日本新造船能力的发展261

表4.10.2 机械行业国内生产体制的调整262

表4.10.3 日本电子工业产值、出口额的变化263

表4.10.5 食品工业的部门结构与产值264

表4.10.4 垄断电气工业的6大公司的决算与内部留成264

二 基础材料工业265

表4.10.6 日本钢铁5大垄断企业纯资产、负债余额的变化266

表4.10.7 纺织工业贸易的发展268

二 工业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式270

一 战后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70

第二节 工业管理体制270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272

第一节 发展交通运输的政策法令272

一 铁路运输的政策法令272

二 海湾、港口方面的政策法令272

五 航空运输的政策法令273

一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273

第二节 铁路运输273

四 公路运输的政策法令273

三 海上运输的政策法令273

一 海湾、港口及其管理274

第三节 海上运输274

三 私铁运输与管理274

二 国有铁路与民营化274

一 公路运输状况275

第四节 公路运输275

二 海上运输及其管理275

二 公路运输管理276

第五节 航空运输276

一 日本的机场和航空运输事业276

第六节 邮电通讯业277

二 三大航空公司的经营277

二 电气通讯事业277

一 邮电事业277

二 能源供求缓和时期的能源政策279

一 能源供应不足时期的能源政策279

第一节 能源政策279

第十二章 能源工业279

二 能源计划280

一 能源管理机构280

第二节 能源管理机构与能源计划280

四 80~90年代的石油政策280

三 能源危机时期的能源政策280

表4.12.1 1985~1991年日本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情况281

第三节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81

一 概况281

三 石油开发282

二 石油进口282

一 概况283

一 概况283

第四节 煤炭工业283

第五节 电力工业283

二 政府的煤炭政策283

第六节 原子能发电事业284

二 日本的电力开发284

第十三章 建筑业285

第一节日本建筑业的特点285

一 中小企业比重大285

二 多层次转包285

三 轻量经营285

四 投标和特命285

第二节 战后日本建筑业的发展285

二 日本建筑业今后的发展286

第三节 日本建筑精制现状及今后发展286

一 建筑业的现状286

第一节 信息产业的构成与发展287

第十四章 信息业287

一 计算机产业288

表4.14.1 日本电子计算机的产量289

二 信息处理业289

表4.14.2 通用电子计算机实际开动情况290

表4.14.3 日本信息处理业的营业所数、从业者数与年营业额统计291

表4.14.4 日本各类信息处理业营业所、从业人员、年营业额统计291

表4.14.5 日本信息处理业务分类别年度营业额291

第二节 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292

第十五章 商业流通业293

第一节 流通业的发展293

一 战后恢复与流通秩序的重建(1945年~50年代中期)293

二 经济高速发展与流通革命的展开(5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初)293

三 低速增长与流通系统化(70年代~80年代初)293

四 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流通变革(80年代以后)293

第二节 流通业的规模与特点294

表4.15.1 日本流通机构的规模结构294

一 日本流通业的规模294

二 商业流通的特点294

三 流通特点的主要成因294

一 流通机构295

表4.15.2 日本批发业分类295

第三节 流通机构和流通渠道295

表4.15.3 日本销售额前20名零售企业排名296

图4.15.1 针织服装的流通渠道296

二 流通渠道296

图4.15.4 生产资料的流通渠道297

图4.15.3 家用电器产品的流通渠道297

图4.15.2 化妆品流通渠道297

图4.15.6 粮食流通渠道298

图4.15.7 鲜活食品的流通渠道298

图4.15.5 钢铁的流通渠道298

四 厂家定价制299

第五节 流通政策和法规299

一 战后流通政策的演变299

二 退货制299

五 进口总代理店契约299

三 回扣制299

一 流通系列化299

第四节 独特的商业交易习惯299

二 流通法规300

第十六章 服务业和旅游业300

第一节 服务业300

一 服务业的构成300

二 战后日本服务业的发展历程301

图4.16.1 日本家计消费中服务支出的增加302

三 战后日本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02

二 发达的交通工具和旅馆饭店业303

第二节 旅游业303

一 旅游业发展概况303

三 旅游企业及其经营状况304

第一节 企业305

一 概述305

第十七章 企业与企业集团305

二 企业内部的凝聚力306

三 企业的竞争力307

第二节 企业集团308

一 企业集团及其形成与发展308

二 主要的企业集团309

三 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310

第一节 概述311

一 中小企业的地位311

二 中小企业的特点311

第十八章 中小企业311

第二节 战后中小企业的发展312

一 战后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312

二 战后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与现代化的原因312

三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13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以及新发展314

一 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314

二 中小企业的新发展314

三 中小企业展望315

第一章 概述319

第五编 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319

第一节 日本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319

第二节 战后日本在外贸上的主要做法319

一 及时制定符合实际的外贸政策和措施319

二 稳步实行贸易和资本交易的自由化320

三 形成一批得力的企业经营者320

第二章 战后的对外贸易321

第一节 战后外贸发展历程321

一 1945~1955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对外贸易321

二 1956~1973年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外贸易321

三 石油危机后至80年代的对外贸易322

表5.2.1 日本主要出口商品结构变化323

表5.2.2 日本主要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324

四 90年代初日本的对外贸易324

表5.2.3 90年代初日本的对外贸易325

表5.2.4 日本1991年与1992年进口工业制成品结构325

表5.2.5 日本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市场结构326

表5.2.6 1946年以来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与外汇储备额327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28

二 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328

一 “贸易立国”方针328

一 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332

表5.2.7 日本政府贸易会议组织表332

第三节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332

表5.2.8 日本通商产业省机构表(1981年1月)333

二 对外贸易法律334

三 对外贸易制度335

第四节 对外贸易企业337

一 综合商社的特点及其对外贸易活动337

表5.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九大综合商社组建与改组概况340

第三章 对外经济合作342

二 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342

表5.3.1 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赔偿和赠款343

第二时期(1958~1969):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扩大的时期343

第一时期(1950~1958):重开民间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开始以赔偿形式进行经济援助的时期343

第一节 概况343

第四时期(1980~19990):对外发展援助达到了很大的规模,援助政策正在转向“改善环境和开发建设并举”的时期344

第三时期(1970~1979):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稳定发展的时期344

一 经济合作的规模345

第二节 规模与地区分布345

表5.3.2 1970~1990年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实际完成额(支付净额)345

表5.3.3A 日本对外资金合作的形式(1)346

表5.3.4A 日本的海外投资批准额(1)347

表5.3.3B 日本对外资金合作的形式(2)347

表5.3.5 日本技术合作的现状348

表5.3.4B 日本的海外投资批准额(2)348

表5.3.6 双边技术实绩的国际比较(1990年)349

三 对中国的经济合作349

二 经济合作的地区分布349

五 对外经济合作的执行机构350

四 规模和条件等的国际比较350

表5.3.7 双边政府发展援助投入部门的比率350

表5.3.8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海外直接投资351

第三节 海外投资351

一 概述351

二 战后海外直接投资351

表5.3.9 日本海外投资地区与类别结构352

表5.3.10 70年代初日本海外直接投资353

表5.3.12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354

表5.3.11 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数354

三 海外直接投资的新动向355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外汇管理355

一 日本国际收支的概念355

表5.3.13 日本国际收支内容图解356

二 战后日本国际收支的变化357

三 对外债权和债务358

四 外汇储备358

五 外汇管理政策358

二 50年代--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消费水平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准363

一 战后初期--物资严重不足,通货膨胀猖獗,人民生活极度贫困363

三 60年代--人民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以充实数量为特征的“消费革命”363

第一节 战后人民生活的变化363

第一章 人民生活363

第六编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363

一 城镇劳动家庭收入364

第二节 家庭收入状况364

五 80~90年代--由“增长型消费社会”向“成熟型消费社会”转变364

四 70年代--消费的“平均化”倾向明显,消费内容和消费态度发生变化364

二 农民家庭收入365

第三节 家庭的消费状况366

一 消费水平和消费支出366

三 居民家庭实收入的差别366

二 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367

第四节 人民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368

一 人民的生活意识368

二 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369

三 走向“生活大国”369

三 社会保障费用的筹措和使用370

第二章 社会保障370

第一节 概述370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及实施原则370

一 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370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371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程度371

二 社会保障费用的规模371

三 社会保障费用的国际比较372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机构373

一 社会保障制度与立法373

三 社会保险的审查制度373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管理及运营373

第四节 主要社会保险制度374

一 养老金保险制度374

二 医疗保险制度374

三 失业保险制度375

四 工伤事故保险制度375

一 急速进入老龄化社会376

二 老年人的就业376

第三章 面临的几个社会问题376

第一节 老龄化社会问题376

三 老年人的生活保障377

第二节 家庭的困境377

一 夫妻关系的危机377

二 父母与子女378

三 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378

第三节 在日外国人问题379

一 在日外国人剧增379

二 现存的问题379

三 政府的有关对策380

一 国际基本方针385

第一章 防卫政策385

第一节 基本政策385

第七编 防卫力量385

二 “专守防卫”政策386

第二节 《防卫计划大纲》387

第三节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388

一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确立388

二 日美军事关系深入发展388

第四节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389

一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形成389

第五节 防卫政策的新变化390

一 提出“全球性安全”理论,在国际上发挥军事作用390

二 发展日美军事同盟,加强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390

二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理论体系390

表7.1.1 80年代以来日本的防卫费预算391

三 警惕俄罗斯的军事动向,强调朝鲜半岛的“军事威胁”391

四 发展军事高科技,提高自卫队现代化水平391

五 加强远海防空,进一步推行“前方阻止”战略391

四 航空自卫队392

三 防卫厅392

二 安全保障会议392

一 内阁总理大臣和内阁会议392

第二节 防卫力量统帅机构392

一 统帅机构与机关392

三 海上自卫队392

二 陆上自卫队392

第一节 防卫力量的任务与组成392

第二章 防卫体制与指挥系统392

表7.2.1 自卫队统帅机构393

一 战略指挥系统393

第三节 作战指挥系统393

三 海上作战指挥系统394

二 地面作战指挥系统394

表7.2.2 自卫队作战指挥系统394

四 国土防空作战指挥系统395

第三章 自卫队的创建与发展395

第一节 初创时期(1950~1957)395

一 由警察预备队到自卫队395

二 制定国防基本方针396

第二节 充实与发展时期(1958~1976)396

一 实施“第一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396

二 实施“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396

三 实施“第三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397

四 实施“第四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397

五 装备国产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397

二 《防卫计划大纲》实施经过398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398

一 “基础防卫力量构想”398

第四节 当前日本防卫力量的发展方向399

第四章 自卫队的兵力及部署399

第一节 陆上自卫队的兵力及部署400

一 兵力400

二 部署400

第二节 海上自卫队的兵力及部署401

一 兵力401

二 部署401

表7.4.1 日本自卫队1991~1995年度“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完成时的实力401

一 体制编制发展概况402

第一节 陆上自卫队的编制与装备402

二 部署402

一 兵力402

第三节 航空自卫队的兵力及部署402

第五章 自卫队的编制与装备402

二 主要武器装备及其性能和特点403

三 主要作战部队的基本编成404

第二节 海上自卫队的编制与装备404

一 概述404

二 自卫舰队的编成与装备404

三 地方队的编成与装备404

第三节 航空自卫队的编制与装备404

一 概述404

第一节 教育训练体制405

三 航空自卫队教育训练体制405

二 海上自卫队教育训练体制405

一 陆上自卫队教育训练体制405

三 航空教育集团的编成与装备405

第六章 自卫队的教育与训练405

五 航空开发实验集团的编成和任务405

四 航空支援集团的编成与装备405

二 航空总队的编成与装备405

第二节 院校教育406

一 防卫厅直属院校教育406

二 陆上自卫队院校教育406

三 海上自卫队院校教育406

四 航空自卫队院校教育407

第三节 部队训练407

一 陆上自卫队部队训练407

二 海上自卫队部队训练407

三 航空自卫队部队训练408

四 三自卫队合同演习408

五 日美联合训练408

第四节 预备役训练和就业训练408

一 预备役训练408

二 就业训练408

第七章 自卫队的后方勤务409

第一节 自卫 队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原则409

第二节 自卫队中央后勤机构409

二 补给本部410

第五节 航空自卫队后勤机构410

一 航空自卫队后勤领导机构410

三 地方队后勤机构410

三 地方队后勤机构410

第五节 航空自卫队后勤机构410

一 航空自卫队后勤领导机构410

二 补给本部410

二 补给控制队410

一 海上自卫队后勤领导机构410

第四节 海上自卫队后勤机构410

三 师后勤机构410

二 方面队后勤机构410

一 陆上自卫队参谋部直属后勤机构410

第三节 陆上自卫队后勤机构410

第一节 现役411

第八章 兵役制度411

图7.8.1 军人晋升所需最低任职年限411

三 后勤部队411

第二节 文职人员制度412

第三节 预备役412

第四节 退役制度412

第五节 兵役机构412

第九章 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413

一 近代教育的创建时期(1872~1885)417

第一节 古代教育417

第二节 近代教育417

第一章 概述417

第八编 教育417

表8.1.1 1918至1936年学校数和学生数增长情况418

一 当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418

第四节 当代教育418

二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时期的教育(1937~1945)418

一 适应现代特点的教育发展(1917~1936)418

第三节 现代教育418

二 近代教育的调整时期(1886~1916)418

二 当代教育发生的显著变化419

第二节 后期中等教育420

第一节 义务教育420

第二章 义务教育、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420

二 研究生院教育421

第三节 高等教育421

一 大学本科教育421

第三章 职业教育422

第一节 高中职业教育422

第二节 专修学校422

第三节 高等专门学校422

第四节 “各种学校”422

第五节 “大学校”423

第六节 职工培训和企业内教育423

第四章 幼儿、成人和特殊教育423

第一节 幼儿教育423

第二节 成人教育423

第三节 特殊教育424

第五章 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与国际交流424

第一节 师资培 养424

一 初、中等教育的师资培养424

二 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与提高425

第二节 教育科研425

三 中、小学师资培养工作的特点425

二 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426

第三节 国际交流426

一 促进研究人员的交流426

二 普及义务教育比较彻底426

一 教育为立国之本426

第一节 日本教育的特色426

第六章 日本教育的特色与面临的问题426

四 积极开展国际共同研究426

三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大学等国际机构开展交流活动426

七 教育立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427

六 教育是现代化的动力427

五 教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427

四 重视社会教育427

三 不断扩大教育投资,强调教育先行427

二 偏重智育,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28

三 制度强行划一,缺乏灵活多样性428

第二节 日本教育的问题428

一 学历主义严重428

第七章 当前的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428

四 教育经费分配问题429

三 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的运营管理中429

一 消除大学中一般教育课程和专门教育课程的界限,实行两者连续性的教育429

二 大学的多样化429

三 入学考试430

二 申请赴日留学程序430

一 日本接受留学生的学校430

附录 日本接受留学生的条件与手续430

四 赴日留学联系机构431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435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435

第九编 科学技术435

二 技术推广与近代民营工业的兴起436

一 明治维新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全面移植436

第二节 近、现代科学技术436

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科学技术437

三 军工技术的发展437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工科学技术的发展437

一 50和60年代的科学技术发展438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438

二 70年代的科学技术发展439

三 80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441

表9.1.1 技术密集城计划一览表443

第二章 科学技术管理体制4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体制的沿革444

第二节 战后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确立445

第三节 科学技术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445

一 分权自立制445

二 综合协调制445

一 主要科学技术行政机构446

三 咨询审议制446

第四节 主要科学技术管理机构446

二 主要的咨询审议机构447

图9.2.1 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组织图449

图9.2.2 日本的科学技术行政机构及所属主要研究开发和咨询机构(1992年)450

第三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制452

第一节 研究开发机构的沿革452

表9.3.1 1913~1936年间新设研究机构(自然科学)452

一 国公立科研机构453

第二节 研究开发机构的类别453

二 大学研究机构453

表9.3.2 研究机构数量变化情况453

一 政府起主导作用454

第三节 研究开发体制的运作454

二 民间企业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454

三 企业研究机构454

第四节 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455

一 科研费的使用结构455

四 技术开发与经济(商品)发展密切结合455

五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互融合455

三 官民协调,分工合作455

表9.3.4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456

表9.3.3 1976~1991年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自然科学)456

第五节 科学技术人员队伍457

一 科研人员构成457

表9.3.5 日本科研费使用结构(1990年度)457

表9.3.6 各类科研机构科研费的性质结构(1990年度)457

二 科研费的负担结构457

表9.3.7 日本研究工作人员数量的变化458

表9.3.8 日本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数量变化表458

表9.3.9 研究人员专业分类(1992年)459

二 技术人员构成459

第七节 主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460

二 大学科研机构460

一 研究机构460

第六节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制的改革460

表9.3.10 日本国立科学研究机构一览表461

表9.3.11 日本国立大学附属研究机构及国立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一览表464

三 民间企业的科研机构466

图9.3.1 川崎钢铁公司技术研究本部组织图467

二 加强理工科高等教育468

表9.4.1 战后日本大学学生人数的变化468

第四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战略468

一 “技术革新”口号的提出468

第一节 以技术革新实现技术自立468

三 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法规469

四 兴建筑波科学城469

第二节 向尖端技术挑战,勇于赴美超欧469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469

二 政府振兴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470

一 “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口号的提出470

第四节 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方针472

第五章 科学技术实力现状4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474

一 技术贸易474

二 专利474

表9.5.2 日本国内专利受理登记数量变化475

表9.5.1 日本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变化475

二 高技术产品476

第二节 技术水平与开发能力476

五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476

四 学术论文476

三 高技术产品476

一 一般工业产品476

三 基础技术477

表9.5.3 日美基础技术领域研究开发水平和能力的比较477

四 基础研究478

第三节 日本独创性科学技术成就不足的主要原因478

二 医学成就479

三 物理学成就479

第一节 近现代主要科学技术成就479

一 十大发明479

第六章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479

四 有机化学成就480

五 生物化学成就480

六 植物学成就480

七 气象学、地震学成就480

八 数学成就480

九 农业科学成就480

第二节 当代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480

一 物理学成就480

三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成就481

二 化学成就481

四 生理学、医学成就482

六 农业科学技术成就482

五 数学成就482

表9.6.1 二战后开发成功的重要工业技术483

第七章 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484

第一节 双边交流与合作484

一 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484

表9.7.1 双边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协议和协商485

二 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485

三 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486

第二节 多边交流与合作486

表9.7.2 日本同外国缔结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协定和协议487

第三节 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487

表9.7.3 技术贸易额的变化488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课题489

第一节 90年代科学技术政策新趋势48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课题490

一 物质材料科学技术490

三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491

四 软科学技术491

二 信息和电子科学技术491

五 尖端性基础科学技术492

七 海洋科学技术492

六 宇宙科学技术492

八 地球科学技术493

第十编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499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499

第一节 古代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及文学等方面的成就499

一 哲学499

二 伦理学502

三 历史观502

一 胚胎期(明治时代前半期)503

第二节 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503

四 文学503

二 形成期(明治时代后半期)505

三 发展期(从大正时代至昭和时代前期)506

第三节 战后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转变508

第二章 战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及特点508

第一节 人文科学509

一 哲学509

二 美学511

三 伦理学513

四 宗教学515

五 历史学517

第二节 社会科学519

一 经济学519

二 法学521

三 政治学523

四 社会学525

五 考古学526

一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529

第三节 战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529

二 重视综合性和新兴学科的研究530

第一节 研究体制530

三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530

四 十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尽量使其在决策中发挥作用530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体制、机构和学术团体530

一 日本学术会议530

四 日本学术振兴会531

五 东京大学历史编纂研究所531

四 中国研究所531

六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531

三 日本学士院531

三 野村综合研究所531

二 亚洲经济研究所(IDE)531

第二节 主要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531

一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531

二 国际学术局531

十四 国立教育研究所532

十 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532

十七 国立国语研究所532

十六 统计数学研究所532

十五 国立日本文学研究所532

十三 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532

十二 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532

十一 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532

九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532

八 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532

七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532

十八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533

十九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533

二十 国民经济研究协会533

二十一 日兴研究中心533

二十二 政策科学研究所533

二十三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533

二十四 三菱综合研究所533

二十五 日本中国学会533

二十八 日本社会学会533

二十七 日本教育学会533

二十六 日本哲学会533

三十三 日本文学协会534

二十六 日本新构想研究会534

三十五 人口问题研究会534

三十四 日本语言学会534

二十九 日本历史学会534

三十一 日本经济学会534

三十 日本政治学会534

三十二 日本考古学会534

第十编 附录 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机构表535

附录 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机构表535

第十一编 医疗卫生545

第一章 概述545

第一节 日本早期医学发展概述545

第二节 日本当代医学动向545

一 第一次医疗技术革新时期(1945~1950)545

二 第二次医疗技术革新时期(1970~1980)545

第二章 医学科学研究546

第二节 环境卫生547

第一节 劳动卫生547

第三章 公众卫生547

第四章 医院管理机制、医疗设施和法规548

第一节 日本的各类医院548

第三节 学校卫生548

第四节 食品卫生548

第二节 佐久综合医院549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549

第五章 卫生事业549

第一节 精神病的治疗和预防549

第三节 日本老年人的保健550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治疗和预防550

第六章 药品和医疗器械551

一 主要制药企业551

二 运用生物工程发展制药业551

第二节 医疗器械、仪器和人工器官551

第一节 药品551

第七章 展望552

第一节 医疗技术552

第二节 对死亡率占首位的癌症的研究552

第三节 对死亡率占第二、第三位的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研究552

第四节 急救医学553

第七节 医学教育553

第八节 医学科学技术553

第六节 家庭医疗护理553

第十二编 体育557

第一章 概述557

第一节 古代、近代和现代体育557

第二节 当代体育557

第二章 群众体育557

第一节 学校体育557

第三章 竞技体育558

第一节 田径558

文艺春秋社558

第二节 社会体育558

第三节 国民体育大会558

第二节 水上运动项目559

一 游泳559

二 跳水559

三 水球559

四 花样游泳559

第三节 足球559

第四节 篮球559

第八节 相扑560

第五节 排球560

第六节 体操560

第七节 棒球560

第二节 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561

第一节 日本体育协会561

第四章 体育机构561

第九节 柔道561

第三节 各单项体育组织562

第十三编 文学、电影与传统文化565

第一章 文学565

第二节 平安时期文学:日本独特美学境界的确立565

第一节 汉文化影响与日本文学的发生565

第三节 从中世的忧世之思到近世的浮世风尚566

第四节 近代化与近代文学567

第二章 电影568

第一节 近代电影568

第二节 现代电影568

一 积极从国外借鉴,开创本国故事片电影568

二 表现派、新感觉派与现实主义派568

第三节 当代(战后)电影569

三 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经典的确立与殖民电影的产生569

一 新型电影事业的萌芽569

二 跻身国际影坛,走向辉煌569

三 不断对电影艺术进行新探索570

四 巨片主义、推理电影与表现派的复活570

五 构筑东方式的幻想,窥测人与社会的内核570

六 新导演不断涌现与黑泽明的升华和回归571

第三章 传统文化571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形成571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诸形态572

一 饮食、居住、衣着572

二 茶道、花道、武士道573

第十四编 广播、电视、新闻与出版577

第一章 大众传播媒介概述577

第二章 无线电广播事业578

第三章 电视事业578

第一节 概述578

第二节 电视节目收视率579

表14.3.1 东京五大电视中枢台的情况579

第四章 通讯社580

第五章 报纸581

第一节 概述581

第三节 报纸发行582

第一节 五家全国性大报582

第六章 杂志出版事业583

三 出书速度快584

四 积极出版“文库本”图书584

二 出书种类多584

五 出版社兼营杂志多584

六 经营电子出版物,甚至电视、电影等文化娱乐事业584

七 居民购书支出多584

第一节 图书出版事业发达584

第七章 图书出版事业584

平凡社585

岩波书店585

讲谈社585

小学馆585

第八章 新闻界的组织585

日本新闻协会585

新潮社585

三省堂585

第二节 影响较大的出版社585

日本记者俱乐部585

外国记者中心586

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586

第一章 概述589

第十五编 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589

第二章 神道590

第三章 佛教591

第四章 基督教592

第五章 新兴宗教593

一 佛教系统新兴宗教593

二 神道系统新兴宗教593

三 新创教派593

四 由国外传入的新兴宗教593

第六章 日本宗教立法594

一 出版社多594

第八章 民间习俗595

第七章 民间信仰595

第一节 概述595

圣诞节597

七五三597

第三节 婚葬习俗597

中元节597

盂兰盆节597

婿入婚597

嫁入婚597

足入婚597

寝宿婚597

七夕597

端午节597

女孩节597

彼岸597

成人节597

新年597

第二节 主要节日597

无宗教式598

基督教式598

第四节 住房、服饰、饮食习俗598

生鱼片598

神道式598

佛教式598

神乐类599

田乐类599

第五节 民俗艺术599

日本茶599

风流类599

祝福类599

外来类599

清酒599

荞麦面条599

红豆饭599

年糕599

酱汤599

鸡素烧599

天麸罗599

寿司599

600

田歌600

山歌600

海歌600

道歌600

庭歌600

祭祀歌600

祝贺歌600

游戏歌600

童歌600

第六节 俗信民俗600

600

600

601

第十六编 外来政策与对外关系605

第一章 外交政策605

第一节 战后外交历程605

一 1945~1956年日本从战败投降到加入联合国,重返国际社会605

二 1957~1971年日本口称推行“联合国中心外交”,实则继续追随美国605

三 70~80年代日本开展“多边均衡外交”606

四 80~90年代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外交倾向607

五 90年代以来日本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608

第二节 外交基本立场与方针608

一 坚持“西方一员”的自我定位609

二 坚持“亚洲一员”的外交基点609

三 推进“联合国中心外交”610

第三节 现阶段外交主要课题610

一 高举“和平外交”旗帜,表示要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努力610

二 开展“经济外交”,强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611

三 参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促进“自由”、“民主主义”的普遍价值612

第二章 日本与美国、加拿大关系613

第一节 战后初期日美关系与美国对日政策调整613

第二节 《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安全保障体制614

第三节 冲绳的归还615

第四节 日美经济摩擦615

第五节 日美战略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617

第六节 克林顿上台后的日美关系618

第七节 日本与加拿大关系619

第三章 日本与中国关系620

第一节 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620

一 日本三个贸易团体成立620

二 日中友好协会问世620

三 冲破阻挠,打通通往北京的渠道620

四 日中民间往来出现高潮620

二 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21

一 签订日台条约,诋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621

第二节 50~60年代日本对华政策621

五 廖一高备忘录贸易的诞生621

第三节 日中邦交正常化622

一 尼克松访华及其对日本的冲击622

二 中国提出复交三原则622

三 田中角荣积极的对华政策622

四 在野党为恢复日中邦交牵线搭桥622

五 田中访华与日中关系正常化623

第四节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623

一 缔约的背景及其经过623

第五节 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与日中关系624

二 缔约给日中关系带来历史性转折624

第六节 日中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25

一 教科书问题625

二 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问题625

三 光华寮问题626

四 钓鱼岛问题626

第七节 日本与台湾、香港关系626

一 日本与台湾关系626

二 日本与香港关系626

第一节 日本与原苏联关系627

第四章 日本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关系627

第二节 苏联解体后的日俄关系629

第三节 日俄领土问题630

第四节 日本与东欧国家关系631

第五章 日本与西欧国家关系633

第一节 日本与西欧的政治关系633

第二节 日本与西欧的经济关系634

第三节 日本与西欧主要国家关系635

一 日本与英国关系635

二 日本与德国关系636

三 日本与法国关系636

第四节 日本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636

第六章 日本与东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国家关系637

一 日本与韩国关系637

第一节 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637

二 日本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关系639

第二节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640

一 开展“赔偿外交”,重返东南亚640

二 开展经济外交,确保日本的资源来源和开辟东南亚市场640

三 开展“政经并重”外交,努力打消东盟国家对日戒心640

四 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性合作,突出日本的作用641

五 调整对东盟政策,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642

第四节 日本与大洋洲关系643

一 日本与澳大利亚关系643

六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新亚洲政策643

第三节 日本与印支半岛国家关系643

二 日本与新西兰关系644

第七章 日本与南亚、中东、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关系644

第一节 日本与南亚国家关系644

第二节 日本与中东国家关系645

第三节 日本与非洲关系646

第四节 日本与拉丁美洲国家关系646

第一节 日本在联合国的活动和作用647

第八章 日本与联合国关系及对全球性问题的政策647

第二节 谋求充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648

第三节 日本对全球性问题的政策主张649

一 国际新秩序问题649

二 军备控制、裁军、禁止核武器问题649

三 保护地球环境问题650

四 反毒品问题650

五 反恐怖主义问题651

六 难民问题651

日本国宪法655

附录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6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660

日本主要长期统计661

日本地方主要统计669

日本地方生产统计676

日本各都道府县的代表性花卉、树林、鸟禽、经济物产及风景名胜685

日本各地月平均气温689

日本各地月平均降水量690

日本的全国性节日691

东京与世界主要城市时差表691

1994《简明日本百科全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简明日本百科全书》编委会编 199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4(1985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4
198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子夜一场(1994 PDF版)
子夜一场
1994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8)(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8)
198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9)(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9)
198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
198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4)(1985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4)
1985
苏俄简明百科全书(1965 PDF版)
苏俄简明百科全书
1965 国防研究院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
1986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简明中国百科全书(1989 PDF版)
简明中国百科全书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简明基督教百科全书(1992.01 PDF版)
简明基督教百科全书
1992.0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1991 PDF版)
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
199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简明家庭中医百科全书(1988 PDF版)
简明家庭中医百科全书
1988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0(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0
1986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3(1985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3
198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1986 PDF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
1986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