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

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主要特点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5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5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10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4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4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6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7

四、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发展的18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1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目的1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2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22

一、哲学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22

二、哲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2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32

一、批判和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奠定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33

二、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制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4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42

二、科学的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46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5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0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0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54

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60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64

第二节 人类意识及其能动作用64

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67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71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73

第四章 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7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77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78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79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1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82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82

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8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9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92

一、质、量、度92

二、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93

一、肯定和否定98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8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1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05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对客观事物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105

二、现象和本质106

三、形式和内容108

四、原因和结果110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112

六、可能性和现实性114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1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上的变革116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116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119

三、自然辩证法创立的伟大意义121

第二节 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123

一、系统层次律123

二、转化守恒律127

三、循环发展律130

第三节 现代科学方法和唯物辩证法133

一、信息论和辩证法134

二、系统论和辩证法137

三、控制论和辩证法142

第四节 现代自然科学和辩证自然观146

一、现代自然科学成就对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146

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哲学问题147

三、现代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发展153

第六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上)156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56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56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158

第二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59

一、社会存在159

二、社会意识163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67

第三节 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发展规律169

一、社会结构的三个系统169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77

第七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下)183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83

一、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合力系统183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85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1

四、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194

第二节 人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作用196

一、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196

二、人民群众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作用201

三、个人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作用206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211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11

第八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11

二、实践的科学涵义215

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218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20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20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23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25

第三节 辩证的思维方法226

一、归纳与演绎226

二、分析与综合229

三、抽象与具体231

四、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233

第四节 真理论234

一、客观真理235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36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39

四、真理和谬误242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24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244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44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24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250

一、商品价值理论250

二、贷币理论254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25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260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60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63

三、资本的本质265

国、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67

五、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269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272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27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279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82

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84

四、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87

五、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289

第五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90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290

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突出表现291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历史必然性293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295

第一节 垄断的形成295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295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300

三、资本输出302

四、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305

五、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306

第二节 战后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发展和变化308

一、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308

二、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财团统治进一步加强312

三、资本输出的新特点315

四、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320

五、新殖民主义322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23

一、一般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的必然性323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325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328

第四节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330

一、生产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逐步成熟330

二、垄断使各种矛盾尖锐化331

三、帝国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走向胜利339

第一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341

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341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法律341

二、资产阶级国家体制343

三、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345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及其实质346

一、民主的阶级性和历史性346

二、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特征347

三、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作用及其虚伪性352

一、资产阶级法律的历史发展356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法律及其实质356

二、资产阶级法律的基本特征357

三、资产阶级法律的阶级实质360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文化362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362

一、资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早期表现363

二、资本主义思想的演变和实质366

三、资本主义思想批判369

一、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37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371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文学374

三、资本主义文化的剖析37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382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82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82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384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385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387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387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389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390

四、当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情况、新特点392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393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93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394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397

四、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多样性398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400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组织原则和作风400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403

三、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405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4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10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410

二、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417

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4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429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429

二、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433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438

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443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4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44

二、社会主义能够促进生产力以更高速度向前发展447

三、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5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453

一、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453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456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459

四、“七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460

五、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463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法律46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464

一、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46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465

三、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4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469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469

二、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472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4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法和法制476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476

二、社会主义法律同共产党政策的关系477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478

四、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480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8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485

一、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性质485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486

三、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487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490

一、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49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49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498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500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意义501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502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要求504

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507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和方法508

一、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508

二、社会主义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510

第十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51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519

一、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级性519

二、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523

第二节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524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524

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528

第三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530

1987《马克思主义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元庆等主编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2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6 上海:学林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3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0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1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