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求取 ⇩

目录1

第一篇 总论9

第一章 财政的现象与本质9

第一节 对财政的历史考察11

一、关于财政政策11

二、关于财政制度20

三、关于财政分配关系——财政本质26

第二节 财政的共性和特性,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31

一、财政的共性与特性31

二、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37

一、财政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问题46

第三节 有关财政范畴的几种观点评介46

二、财政同国家的关系问题49

三、财政分配的对象问题59

第二章 社会主义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63

第一节 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相互关系63

一、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64

二、财政分配与商品交换的关系68

三、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71

第二节 财政分配杠杆与其他分配杠杆的关系72

一、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关系73

二、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74

三、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77

四、财政分配与信贷资金分配的关系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诸范畴83

一、国家预算84

二、税收88

三、利润94

四、国债97

五、社会基金100

第二篇 财政分配与国民经济结构105

第三章 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105

第一节 对财政经济关系的再认识105

一、由战争环境过渡到和平建设106

二、由地区农业经济过渡到统一的国民经济107

三、由私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过渡到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108

第二节 关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113

一、国民经济结构的定义和合理化的标准113

二、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历史变革中的作用116

三、社会主义制度为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124

第三节 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128

一、通过财政分配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29

二、通过财政分配调整对一、二部类的投资比例关系129

三、通过财政分配促使交换结构合理化130

四、通过财政分配促使消费结构合理化130

一、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两大部类和三大基金的相互关系132

第一节 正确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经济意义和财政意义132

第四章 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132

二、财政分配对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制约作用134

三、积累同经济增长、财政增长的关系137

第二节 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140

一、“一五”时期的经验140

二、曲折的道路141

三、拨乱反正的成果145

四、从历史经验看财政在正确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48

第三节 从国情出发,确定合理的积累率150

一、什么是制约我国积累率的国情151

二、如何确定合理积累率156

第一节 财政和积累基金的分配161

第五章 正确安排积累基金的内部比例关系161

第二节 积累基金在生产性积累、非生产性积累以及国家后备之问的合理分配164

一、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164

二、积累和后备166

第三节 生产性积累的合理分配——生产性积累在一、二部类之间,农、轻、重之间的合理分配169

一、一、二部类,农、轻、重的内部关联169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177

三、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有曲折,农、轻、重比例有过失调179

四、重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181

五、农、轻、重比例失调所造成的恶果187

六、值得商榷的一些观点190

第四节 生产性积累在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之间的合理分配198

第五节 正确处理生产性积累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比例202

第六节 正确处理生产性积累的技术构成——大、中、小企业,先进技术、中间技术、手工业的结构213

第七节 正确处理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关系,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220

第六章 正确处理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229

第一节 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和国家财政229

一、消费基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229

一、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33

二、财政是分配社会消费基金的主要杠杆234

三、我国三十年来社会消费基金分配的情况和问题236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基金的合理分配238

二、关于发展科学研究事业242

三、关于发展教育事业248

四、关于发展卫生事业256

五、关于发展文化、体育、通讯广播事业260

第三节 社会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261

一、关于优抚工作263

二、关于自然灾害救济265

三、关于农村社会救济267

四、关于城市职工劳动保险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269

第四节 国家管理基金的合理分配273

一、国家行政管理基金273

二、国防事业2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内涵279

第三篇 财力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279

第七章 三大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279

第二节 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281

第八章 财政、信贷、物资各自平衡的地位和相互关联294

第一节 关于财政收支平衡294

第二节 关于信贷收支平衡296

第三节 关于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统一平衡300

第四节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统一平衡302

第五节 外汇、外债对三大平衡的影响305

第六节 实现“三平”的外部条件308

一、在生产领域做到产需衔接308

二、在分配领域做到钱物衔接309

三、在流通领域做到供求衔接312

第七节 关于综合财政信贷计划315

第八节 建立后备力量是实现“三平”的最后一道防线321

第九节 综合平衡和“三平”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322

一、“三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323

二、一九五八年的一场大辩论,综合平衡被否定,国民经济遭受了挫折328

三、三年调整,以平衡理论为指导再一次取得成功331

四、十年动乱,综合平衡再一次遭到践踏333

五、历史的伟大转折,综合平衡理论重放光芒334

第九章 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方法337

第一节 平衡财政收支的原则337

第二节 平衡财政收支的途径340

一、生财之道341

二、聚财之道342

三、用财之道354

第三节 驳“赤字无害论”355

第四篇 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368

第十章 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368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经济结构368

一、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368

二、财政分配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374

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下的理财之道377

第二节 关于财政经济管理体制381

一、社会主义财政经济管理的出发点383

二、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规律的关系385

三、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与决策体制398

第三节 正确处理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几对矛盾402

一、关于计划与自由403

二、关于集权与分权416

三、关于条条与块块428

第十一章 正确处理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分配关系437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基础437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营企业是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组织形式437

二、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438

三、全民所有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已经解决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439

第二节 对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446

一、正确处理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的关系,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448

二、固定资产的内含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必须统筹兼顾、实行有计划的安排454

三、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率456

四、关于固定资产维修459

五、关于技术组织措施、新产品试制、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零星固定资产购置与科技三项费用461

第三节 对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的分配和管理462

一、流动资金的定额管理465

二、国家对企业供应流动资金的方式468

第四节 对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470

一、规定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472

二、国家对企业成本的考核制度和成本分析对宏观决策的作用477

三、成本监督482

第五节 对于国营企业纯收入的分配484

一、关于对国营企业征税485

二、关于国营企业的利润分配491

第十二章 正确处理国家和集体、个体等成分的财政关系499

第一节 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村集体、个体经济的财政关系500

一、关于农(牧)业税503

二、关于社队企业和农林特产的税收政策524

三、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支援529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国家和城镇集体、个体经济的财政关系539

一、建国以来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演变540

二、国家和城镇集体、个体经济之间的财政关系544

三、有关大集体、个体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552

第三节 正确处理国家与中外合营企业的财政关系557

一、中外合营企业的经济性质557

二、处理国家与中外合营企业财政关系的原则557

第十三章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560

第一节 财政体制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561

第二节 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567

一、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统一财政经济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50—1957)567

二、“大跃进”时期,下放企业、下放财权——一个未实现的改革(1958.3—1959.6)576

三、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十年(1959—1969)578

四、十年动乱中出现的收支大包干(1970—1979)580

五、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探索新路子(1978—1979)582

六、1980年试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体制583

第三节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经验和应坚持的原则586

一、几条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586

二、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几项原则591

第四节 关于民族地区财政体制592

一、民族地区财政体制建立过程593

二、从建国以来民族自治区财政体制的发展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596

第五节 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598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发展过程599

二、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中的几个认识问题601

结束语606

1984《财政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许毅,陈宝森编 1984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财政学(1998 PDF版)
财政学
1998 上海:上海书店
财政学( PDF版)
财政学
财政学(1925 PDF版)
财政学
1925
财政学(1916 PDF版)
财政学
1916 商务印书馆
财政学( PDF版)
财政学
财政学(1994 PDF版)
财政学
1994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1993 PDF版)
财政学
1993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1995 PDF版)
财政学
1995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1998 PDF版)
财政学
1998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财政学(1995 PDF版)
财政学
1995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财政学(1989 PDF版)
财政学
1989 北京:学苑出版社
财政学(1999 PDF版)
财政学
1999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1999 PDF版)
财政学
1999 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财政学(1990 PDF版)
财政学
1990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财政学(1998 PDF版)
财政学
1998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