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3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13

(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入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3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15

二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19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19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20

三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3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4

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24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4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特点26

(三)早期工人运动28

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9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9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31

三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33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33

(二)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35

(三)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3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论争4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40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三次论争44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9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活动51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4

(三)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56

三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59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59

(二)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63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66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66

一 国共合作的酝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66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66

(二)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70

二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73

(一)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73

(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75

第二节 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潮77

一 全民革命军阀的建立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77

(一)国民革命军的建立77

(二)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国民会议运动78

(三)五卅运动81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88

二 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90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90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92

(三)中山舰事件95

(四)整理党务案96

三 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98

第三节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103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103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03

(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108

二 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115

(一)“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汪精卫集团的叛变115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123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28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31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131

一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及其特点131

(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131

(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性质及其特点133

(三)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136

二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139

三 工农武装起义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142

(一)八一南昌起义142

(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144

(三)广州起义148

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50

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150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50

(二)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53

二 古田会议158

三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60

第三节 农村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和红军反“围剿”的战争的胜利164

一 农村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党的白区工作的恢复164

(一)土地革命的深入164

(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党的白区工作的恢复166

二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168

三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70

(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170

(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与红军长征的开始174

四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177

(一)遵义会议177

(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179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82

第四节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华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83

一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华北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83

(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83

(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和“一二·九”爱国运动188

二 瓦窑堡会议 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192

(一)瓦窑堡会议192

(二)红军东征和我党国内政策的调整194

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196

(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6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198

四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199

第四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201

第一章 抗日战争的爆发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201

一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01

(一)“七·七”芦沟桥事变及抗战的全面爆发201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206

二 党的洛川会议 全民族抗战纲领的提出207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本特点及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207

(二)党的洛川会议 全民族抗战纲领的制定209

三 两个抗日战场的出现210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基本状况210

(二)八路军新四军的组建及敌后战场的开辟214

四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和党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19

(一)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及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219

(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及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22

第二节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级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斗争226

一 武汉失守后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226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调整侵华策略226

(二)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227

二 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提出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229

(一)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提出229

(二)“皖南事变”及我党的奋勇抗争232

(三)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及百团大战233

三 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政策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和成熟234

(一)理论战线的斗争背景及《<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发表235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236

第三节 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抗战238

一 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与艰苦斗争238

(一)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238

(二)党克服严重困难的“十大政策”240

二 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241

(一)延安整风运动241

(二)大生产运动及对敌斗争的加强244

三 敌占区人民、国内少数民族及海外爱国华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246

(一)敌占区人民反抗日本占领者的殖民统治246

(二)我国少数民族和爱国华侨投身抗战洪流248

第四节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250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和我国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250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展的国际态势250

(二)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250

二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危机251

(一)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251

(二)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253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54

(一)党的“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254

(二)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255

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61

(一)八年抗战夺得最终胜利261

(二)抗日战争获胜的基本原因及伟大意义265

第五章 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27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70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和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270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270

(二)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272

二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274

(一)重庆谈判274

(二)政治协商会议277

三 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280

(一)党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280

(二)开展练兵、减租和生产运动283

(三)发出《五四指示》进行土地改革284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286

一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286

(一)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286

(二)党关于粉碎蒋介石军事进攻的方针287

(三)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被粉碎288

二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290

(一)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和经济危机290

(二)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293

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295

(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295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297

(三)党的十二月会议298

(四)纠正“左”的错误 实行正确的政策301

四 各民主党派的新转折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壮大303

(一)各民主党派的新转折303

(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壮大30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308

一 战略决战的胜利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308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08

(二)国民党反动派“和平”攻势的破产312

(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314

二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18

(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318

(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31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22

三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324

(一)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324

(二)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27

后记331

1989《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廖兴森主编 1989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89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89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0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0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1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1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83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83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75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75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4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4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5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5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83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83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1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著作选读  青年读本(1994 PDF版)
邓小平著作选读 青年读本
1994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81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8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0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1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1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1981 PDF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上
1981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