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稿》求取 ⇩

序言1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革命领导权的转移11

一、辛亥革命的流产和资产阶级领导思想、领导方法的失败11

二、只有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17

三、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领导经验23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把分散的力量联合成一个整体的革命力量31

第二章 党在大革命中的领导工作39

一、运用各种组织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39

二、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党的领导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47

三、党在北伐战争中领导工作的特点54

四、对待农民运动的两种对立的领导思想60

五、党在工人运动领导工作中的教训67

六、认真吸取取独秀错误领导的教训73

第三章 党在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中的领导工作83

一、在危急关头领导者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83

二、“八七”会议前后党的领导机构的变化88

三、科学分析政治形势是正确领导的前提95

四、开创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是领导者的根本任务101

五、古田会议是对思想工作实行科学领导的里程碑110

六、初战三原则--初战必胜、照顾全战役、照顾下一战略阶段117

七、扬长避短是毛泽东革命战争战略的精髓124

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29

第四章 党在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中的领导工作136

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的严重危害136

二、遵义会议标志着党中央领导的成熟141

三、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术中的指挥艺术148

四、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过程中的领导经验152

五、领导者要摒弃孤家寡人的关门主义159

六、党解决西安事变的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166

七、实现对全国人民政治领导的四项条件174

八、《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的领导工作的理论基础179

一、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政治领导的中心环节189

第五章 党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的领导工作189

二、为了领导,必须预见--毛泽东《论持久战》195

三、在新阶段到来时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202

四、大量吸收和培养知识分子,提高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209

五、陈云论用人之道215

六、善于总结经验的范例--“三大法宝”的提出223

七、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作斗争的领导经验228

八、把共产主义的宣传同新民主主义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235

第六章 党在抗日战争第二阶段的领导工作241

一、自力更生,战胜抗日时期的各种艰难险阻241

二、精兵简政是党领导政权建设的重要方针248

三、贯彻三三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权的领导254

四、学风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问题261

五、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267

六、增强党性,提高领导者的政治素质274

七、文风问题是领导作风的一个重要问题279

八、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285

九、毛泽东、刘少奇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领导干部的修养291

十、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确立297

十一、周恩来论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304

十二、《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310

第七章 党在抗日战争第三阶段的领导工作318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领导工作的指针318

二、领导者应有的工作作风321

三、朱德论怎样养兵、带兵和用兵328

四、在胜利中要多想到困难和可能的失败336

五、开好“七大”的成功经验340

第八章 党在两个中国命运决战中的领导工作348

一、重庆谈判时期的领导艺术348

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356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是革命胆略和创造作风的范例362

四、政策是领导工作的生命370

五、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377

六、正确处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383

七、加强纪律性,克服无政府状态388

八、清醒灵活地领导第二条战线的工作395

九、三大战役中的战略决战思想和指挥艺术400

十、领导方法要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406

十一、毛泽东论党委会工作方法410

十二、谨防在糖弹面前打败仗414

第九章 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领导工作420

一、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经验420

二、“不要四面出击”是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原则425

三、宣传领导干部中正反方面的典型,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431

四、和平时期对敌斗争的一次成功经验437

五、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和解决“五多”问题的指示443

第十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阶段党的领导工作449

一、把实现党的总路线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449

二、要特别重视领导核心的团结458

三、按照中国特点开创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465

四、领导工作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470

五、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476

六、领导经济建设工作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进483

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领导文化艺术和科学工作的正确方针488

八、开好八大的成功经验495

第十一章 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领导工作502

一、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502

二、党中央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508

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主观指导原因513

四、“大跃进”中的瞎指挥和浮夸风518

五、毛泽东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及其他524

六、庐山会议转向的领导教训532

七、从调查研究入手,纠正主观主义的工作指导539

八、发扬民主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547

九、陈云论领导干部正确决策的方法554

十、正确的政治领导必须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558

十一、周恩来论“反对官僚主义”和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564

十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571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工作的深刻教训577

一、领导者错误估计党和国家政治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577

二、错误领导根源于错误的理论583

三、领导体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刻教训590

四、个人崇拜是科学领导的腐蚀剂599

五、在复杂的领导环境中周恩来的领导活动606

六、敢于纠正错误领导的一面旗帜613

七、党依靠自身力量战胜阴暗面的英明决断620

第十三章 党在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中的领导工作627

一、实现历史转折首先要打破“两个凡是”627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中央领导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转折633

三、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要敢于实事求是639

四、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645

五、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652

六、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657

七、党的领导干部要率先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665

八、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纲领性文件670

九、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677

十、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685

第十四章 党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的领导工作693

一、全面开创领导工作新局面的伟大开端693

二、中央机关和地方领导机构的改革与领导班子的调整699

三、国家领导机构的一次重要调整705

四、通过整党提高党员领导者和党的领导集体的政治素质711

五、“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718

六、领导就是服务725

七、积极而稳妥地领导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732

八、党中央领导成员的新老交替和梯队结构的进一步实现740

九、党在全面开创新局面时期的用人之道746

十、领导的决策要民主化和科学化752

十一、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759

后记767

1988《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继增,毛磊主编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989 PDF版)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89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21-1991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  第6卷  党的领导工作( PDF版)
1921-1991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 第6卷 党的领导工作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PDF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
中共党史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PDF版)
中共党史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中共党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革命( PDF版)
中共党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  蒙文(1962 PDF版)
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 蒙文
1962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1992 PDF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
1992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业务指导(1993 PDF版)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业务指导
199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纲领问答(1957 PDF版)
中国共产党纲领问答
1957 通俗读物出版社
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崛起(1991 PDF版)
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崛起
199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1990 PDF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
1990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1991 PDF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199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981 PDF版)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8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1991 PDF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199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1961 PDF版)
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
196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