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求取 ⇩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

前言1

上编 开拓的历程4

第一章 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4

第一节 酝酿和筹办4

一、决策的过程4

江泽民总书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八日)5

二、制订公布有关经济特区的管理条例,划定特区区域7

三、举办特区方针政策初步系统化8

第二节 开创新业建基础11

一、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11

二、外引内联,兴办工业生产项目13

三、兴办商业、旅游等服务行业,活跃市场14

四、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初步改革经济体制14

第三节 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7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17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框架的树立21

第四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26

第五节 提高水平,迎接九十年代新发展28

第二章 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路33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和成就33

一、特区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先行33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34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37

第二节 多方筹资,负债开发38

一、使用国家银行贷款38

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9

三、吸收利用外资40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讲求综合效益42

一、认真制定建设规划43

二、分期分片开发44

三、加强施工管理44

四、实施商品化经营45

第四节 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46

第五节 几点思考48

第三章 吸收外商投资不断发展50

第一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50

一、起步阶段54

第二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进程54

二、初创局面阶段55

三、持续增长和逐步提高阶段56

第三节 外商投资构成不断改善61

一、外资的来源及其变化61

二、外资投入方式及其演变62

三、外资投向及其变动64

一、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66

第四节 吸收外商投资对特区经济的发展作用66

二、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67

三、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67

四、通过吸收外资,创办出口工业企业,促进了特区外贸的发展68

五、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特区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特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69

第五节 几点思考69

一、不断改善硬环境,努力优化软环境,是吸收外商投资的首要条件69

二、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内联外引,是大规模吸收外商投资的有效途径70

三、加强产业政策导向,重点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吸收外资的重要指导方针71

四、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管理监督,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72

第一节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迅速拓展74

第四章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74

一、开创起步75

二、逐步增长76

三、初具规模76

第二节 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78

一、出口产品从农副产品为主转向工业制成品为主78

二、自产产品比重上升79

三、创汇大户不断涌现80

四、外销市场向多元化发展81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占有重要地位82

一、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基地83

第三节 几点思考83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84

三、努力完善外贸服务体系86

四、联合内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87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90

第一节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重要课题90

一、特区建设呼唤改革90

二、特区进行改革具有相对优越的条件91

三、国家对特区进行改革的要求92

四、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92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94

第二节 经济特区改革的基本内容94

二、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基建管理体制,推进特区建设96

三、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96

四、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99

五、培育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101

六、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107

第三节 几点思考110

一、关于特区改革的特性110

三、关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112

二、关于特区改革的进程112

四、关于特区改革对全国的意义113

第六章 涉外经济法制初步确立115

第一节 特区涉外经济立法体系的形成和基础内容115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116

二、省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制定的适用于经济特区的涉外经济法规和规章121

三、中国政府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中国与有关国家(地区)签定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协定123

第二节 涉外经济司法和法律服务124

一、为外商提供法律服务124

二、涉外诉讼和仲裁服务127

一、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区经济法制131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特区经济法制环境131

三、加强涉外经济法规的执行和监督132

二、特区涉外经济法制建设要借鉴国际有关法规132

四、增强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133

第七章 经济实力迅速增长134

第一节 十年巨变134

一、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135

二、第三产业兴旺发达136

三、经济实力持续增强136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7

一、发展进程139

第二节 高速增长的工业139

二、主要特点140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142

一、房地产业143

二、商业和饮食服务业144

三、金融业146

四、旅游业147

第四节 向现代化发展的农业149

一、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149

二、出口创汇持续增长150

三、深度开发大有希望151

第五节 几点思考152

一、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152

二、外引内联,优化生产要素组合154

三、推动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154

四、从全国着眼,突出自身特色155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喜见成效157

第一节 十分重要的课题157

一、坚持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160

第二节 喜见成效的实践160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62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职业道德教育164

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164

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166

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167

七、狠抓廉政建设168

八、树立和弘扬特区精神169

第三节 对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再认识170

一、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170

二、“两个文明”建设要同时抓紧,同步进行171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172

四、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173

第九章 依托全国,服务全国175

第一节 全国支援特区建设175

一、国家政策的扶植175

二、生产要素的提供177

三、理论研究的推动178

第二节 特区为全国服务179

一、传递国际经济信息179

三、转让先进技术180

二、沟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联系180

四、协助内地进口紧缺生产资料181

五、培训人才181

六、为国家和内地生财182

第三节 方兴未艾的特区与内地的经济联合182

一、随着特区的发展而逐步扩大182

二、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基础184

三、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185

四、催育着一批企业集团186

一、特区是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的窗口187

第四节 经济特区十年发展的总体考察187

二、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先行188

三、特区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基地189

四、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189

五、特区是中国现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集中展示190

下编 各具特色的五个经济特区196

第十章 深圳经济特区(上)196

第一节 深圳市的概况196

一、地貌概貌196

二、历史沿革197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9

第二节 深圳特区的建立199

一、在深圳举办特区的有利条件199

三、深圳经济特区的区划200

第三节 深圳特区的发展201

一、草创奠基阶段201

二、发展成型阶段206

第四节 卓著的成果212

一、初步建成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新兴城市212

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212

四、一个新的外贸商埠在中国南方崛起214

三、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成就突出214

五、第三产业蓬勃兴旺215

六、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欣欣向荣216

第十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下)221

第一节 坚持外引内联,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221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221

二、外引内联,发展以“轻、小、精、新”产品为特色的新型工业222

三、以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振兴223

四、逐步实行国际化经营224

第二节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发挥联结内外的枢纽作用225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26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26

三、个体和私营经济227

四、外商投资企业227

第三节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229

一、改革计划体制229

二、改革价格体制230

三、改革财政金融体制230

六、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制231

五、改革企业管理体制231

四、改革流通体制231

七、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232

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232

九、改革分配制度233

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233

十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234

第四节 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增强经济建设后劲236

一、用好银行贷款,以钱生钱,“滚动”发展236

三、开源节流,增加有效积累,提高经济效益237

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广辟财源237

第五节 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238

一、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抓239

二、坚持深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党的建设240

三、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241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42

五、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243

第六节 九十年代的发展前景244

第一节 珠海市概况249

一、自然环境249

第十二章 珠海经济特区249

二、历史沿革251

第二节 珠海特区的建立253

第三节 探索前进的历程255

一、起步初创(一九八○--一九八三年)255

二、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年)258

三、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一九八七--一九九○年)262

第四节 对发展实践的思考266

一、社会生产力大发展266

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兴旺267

四、建成独具特色的园林式商埠城市268

三、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68

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274

第一节 潮汕地区概况和汕头特区的创建274

一、潮汕概况274

二、汕头特区的创立277

第二节 艰苦奋进的历程277

一、从建设龙湖工业区扎实起步277

二、致力建设综合性经济特区280

三、在治理整顿中更上一层楼283

一、振兴了潮汕地区的传统工业288

第三节 获得的成就和显示的作用288

二、促进了潮汕农业的深度开发289

三、发挥了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290

四、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贡献291

五、增强对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和吸引力291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292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稳步前进,力创巨业292

二、扬长避短,以“软”补“硬”293

三、背靠腹地,瞄准国外,甘心服务,发挥窗口作用295

四、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工作进行296

第一节 厦门市概况300

第十四章 厦门经济特区300

第二节 厦门特区的建立303

一、酝酿304

二、筹建305

第三节 持续拓展的十年307

一、初创起步307

二、基本格局形成310

三、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315

一、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318

第四节 老港口城市焕发青春318

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19

三、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320

四、旅游业蓬勃兴旺322

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322

六、初步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作用323

第五节 在促进海峡两岸交往中迈出新步伐324

二、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325

三、充分发挥对台工作优势,在扩大海峡两岸交往中起积极推进作用325

一、调整特区发展布局325

四、加强基础建设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326

五、增强内外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窗口和基地作用326

六、加大改革的力度326

第十五章 海南经济特区329

第一节 南国明珠329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329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330

三、悠久的历史335

一、改革开放把海南开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337

第二节 举办海南经济特区337

二、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方针的实施338

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40

四、国家赋予海南特区的主要政策341

第三节 扎实的起步343

一、建立适应特区发展的新体制34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46

三、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348

一、蓬勃兴起的横向经济联合351

第四节 迈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道351

二、发展中的利用外资工作352

三、日益活跃的对外贸易353

四、成片开发与开发区建设起步354

第五节 大有希望的发展前景357

一、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初步总结357

二、九十年代发展展望360

后记365

附录一 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367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380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8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83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38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87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88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389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391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392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94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395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97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98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400

附录二 上海浦东新区401

附录三 有关经济特区文件、法规目录405

附录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文件413

附录五 有关经济特区工作机构负责人员名单(一九七九--一九九○年)582

附录六 参观访问经济特区的外国贵宾(一九八一--一九九○年)593

彩色插图目录604

人名索引611

英文目录613

1993《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建一等撰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1994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经济特区年鉴 1984(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年鉴 1984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与价格(1991.10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与价格
1991.10 海天出版社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1984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1984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考古学专刊  丁种第五十七号  张家坡西周墓地(1999 PDF版)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考古学专刊 丁种第五十七号 张家坡西周墓地
1999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经济特区(1986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
198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经济(1987 PDF版)
当代中国经济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各国经济特区(1994 PDF版)
各国经济特区
1994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经济(1991 PDF版)
中国当代经济
1991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特区经济论(1990 PDF版)
中国特区经济论
1990 深圳:海天出版社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1996 PDF版)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
199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国特区经济(1984 PDF版)
中国特区经济
198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中国经济特区的地区性影响(1989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的地区性影响
198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特区(1984 PDF版)
中国经济特区
1984 新晚报
前进中的中国经济特区(1983 PDF版)
前进中的中国经济特区
1983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