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学总论》求取 ⇩

一、中医防治学总论的性质与基本内容1

(一)防治学总论的性质1

(二)防治学总论的基本内容1

绪论1

二、中医防治学的形成与发展2

(一)先秦两汉3

(二)两晋隋唐4

(三)宋金元6

(四)明清8

(五)近代以来11

三、中医防治学的主要特点14

(一)整体观念14

(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5

(二)防重于治15

(四)因势利导16

(五)以平为期17

养生防病篇25

第一章 日常生活调摄25

第一节 精神调摄25

一、精神情志常宜安静25

二、精神情志常宜愉快26

第二节 起居调理26

一、起居有常27

二、安卧有方27

四、房帏省慎28

三、慎防劳伤28

五、居处适宜29

六、衣着合时29

第三节 饮食调养30

一、合理调配30

二、饮食适时31

三、食饮有节31

四、食宜清淡31

五、食时所宜32

六、饭后保养32

附:〔文献摘录〕32

一、重在调补脾肾36

第一节 药物调补原则36

第二章 药物调补36

二、贵在平调中和37

三、须辨体质论补38

第二节 防病延年方选39

一、补肾方39

二、健脾补气方40

三、养阴方40

四、补阳气方41

五、清代宫廷保健医方选41

附:〔文献摘录〕42

二、舞蹈健身44

一、劳动健身44

第一节 常用健身运动44

第三章 健身运动44

三、散步健身45

四、跑步45

第二节 养生气功46

一、气功功理47

(一)气功与阴阳47

(二)气功与经络48

(三)气功与精、气、神49

二、练功的三个环节50

(一)姿势锻炼50

(二)呼吸锻炼52

(三)意念锻炼53

三、炼功要领与注意事项55

(一)练功要领55

1.松静自然55

2.意气相依55

3.功法固定56

4.循序渐进56

(二)注意事项56

1.功前与功后56

2.练功过程中注意事项56

附:〔文献摘录〕57

第一节 四时调摄原则59

一、根据四时寒热变化调摄人气虚实59

第四章 四时调摄59

二、根据四时气候特点调摄五脏60

第二节 四时调摄方法61

一、春季调摄61

(一)衣着“春捂秋冻”62

(二)预防感冒和旧病复发62

二、夏季调摄63

(一)注意饮食卫生63

(二)预防疰夏和中暑63

(三)冬病夏治64

三、秋季调摄64

(一)补气虚和润肺燥64

(一)冬季进补65

(二)预防暑湿夹厉65

四、冬季调摄65

(二)预防咳喘和冻疮66

附:〔文献摘录〕67

治则篇71

第一章 治未病71

第一节 未病先防72

第二节 既病防变72

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73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74

三、差后的防复74

附:〔文献摘录〕75

第一节 治标与治本77

第二章 治病求本77

一、急则治其标78

二、缓则治其本78

三、标本兼顾79

附:〔文献摘要〕80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81

一、正治82

(一)寒者热之82

(二)热者寒之82

(三)虚者补之82

二、反治83

(一)热因热用83

(四)实者泻之83

(二)寒因寒用84

(三)塞因塞用84

(四)通因通用85

附:〔文献摘录〕86

第三章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87

第一节 因时制宜87

一、因季节气候制宜88

二、因昼夜时辰制宜89

第二节 因地制宜89

一、因地区、气候制宜90

二、因地区、生活习性制宜91

一、年龄92

第三节 因人制宜92

三、职业93

二、性别93

四、境遇94

五、体质95

附:〔文献摘录〕96

第四章 调整阴阳98

第一节 损其偏盛99

一、抑其阳盛99

二、制其阴盛99

第二节 补其偏衰100

一、滋阴100

三、阴阳双补101

二、补阳101

附:〔文献摘录〕102

第五章 扶正与祛邪104

第一节 扶正104

一、要分辨虚的属性105

二、要权衡虚的程度105

三、要分清虚的部位105

四、要明了虚的复杂性105

第二节 祛邪106

一、要分清邪的性质106

二、要分辨病邪的所在部位107

四、要掌握祛邪的有利时机108

三、要权衡病邪的程度108

五、要明了实证的复杂情况109

第三节 扶正祛邪兼施109

一、先攻后补110

二、先补后攻110

三、攻补并用111

附:〔文献摘录〕113

第六章 协调脏腑115

第一节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16

一、虚则补其母116

(一)滋水涵木法116

(二)培土生金法116

(一)肝旺泻心火117

(二)肾旺泻肝117

(三)金水相生法117

二、实则泻其子117

(四)益火补土法117

(三)肺实痰壅利水118

(四)心火旺泻脾(胃)118

第二节 抑太过、扶不及118

一、抑太过、扶不及的基本概念119

二、抑太过、扶不及的具体应用119

(一)抑木扶土法119

(二)培土制水法119

一、泻小肠热以清心火,120

第三节 虚则补其脏 实则泻其腑120

(四)泻南补北法120

(三)佐金平木法120

二、泻大肠以清肺热、肃肺气121

三、补脾治胃虚121

四、滋肺阴以润肠通便121

五、补肾气以治膀胱失约121

六、补肝治胆虚121

第四节 综合协调122

一、协调肺脾肾,以治津液代谢障碍122

二、协调心肝脾,以治血123

三、协调肺肝脾肾,以治气124

附:〔文献摘录〕125

一、益气以生血126

第七章 调和气血126

二、益气以摄血127

三、理气以活血127

四、气血双补129

附:〔文献摘录〕129

治法篇131

第一章 药物内服疗法131

第一节 解表法131

一、祛邪角表131

(一)辛温解表法132

(二)辛凉解表法132

(三)祛湿解表法133

(四)清暑解表法133

(六)蠲饮解表法134

(五)理气解表法134

(七)清宣解表法135

(八)透疹解表法135

二、扶正解表136

(一)益气解表法136

(二)养血解表法137

(三)滋阴解表法137

(四)助阳解表法138

附:〔文献摘录〕138

第二章 表里双解法139

一、解表攻里法139

第三节 泻下法140

二、解表清里法140

一、攻逐峻下141

(一)泄热通腑法141

(二)泻热逐饮法142

(三)温阳通下法143

(四)攻逐寒积法143

(五)逐水法143

二、润肠缓下145

(一)润肠通便法145

(二)益气通便法145

(三)温润通便法146

附:〔文献摘录〕146

一、清气分热法147

第四节 清热法147

二、清营凉血法148

三、清热解毒法148

四、清热凉膈法149

五、清脏腑热法149

附:〔文献摘录〕151

第五节 温里法152

一、温中祛寒法152

二、回阳救逆法153

三、温经散寒法153

附:〔文献摘录〕154

第六节 和解法154

一、和解少阳法155

二、调和肝脾法156

三、调和肠胃法156

附:〔文献摘录〕157

第七节 补益法157

一、益气法159

(一)益心气法159

(二)补肺气法160

(三)补中益气法160

(四)补肾气法161

二、养血法162

(一)补养心血法162

三、补阳法163

(二)补肝血法163

(一)温振心阳法164

(二)温补脾阳法165

(三)温振肾阳法165

四、滋阴法166

(一)养心阴法166

(二)养肺阴法167

(三)滋肾阴法167

(四)补肝阴法168

(五)滋液生津法169

(六)养胃阴法169

(一)气血双补法170

五、气血阴阳并补法170

(二)阴阳并补法171

六、脏腑兼补法172

(一)补益心脾法172

(二)温补心肾法173

(三)补益心肺法173

(四)温补脾肾法174

(五)补益肺脾法174

(六)滋肾养肺法175

(七)滋补肝肾法176

附:〔文献摘录〕176

第八节 开窍法178

一、凉开法178

(二)镇惊开窍法179

(一)清心开窍法179

二、温开法180

(一)行气开窍法180

(二)辟秽开窍法180

附:〔文献摘录〕181

第九节 固涩法182

一、固表止汗法182

二、敛肺止咳法183

三、涩肠固脱法183

四、涩精止遗法183

五、固崩止带法184

第十节 理气法185

附:〔文献摘录〕185

一、行气法186

(一)疏肝行气法186

(二)通阳行气法187

(三)散寒行气法187

二、降气法188

(一)肃肺降逆法188

(二)和胃降逆法188

(三)清肝降逆法189

附:〔文献摘录〕190

第十一节 理血法191

一、活血祛瘀法191

(一)理气活血法192

(三)温经活血法193

(二)益气活血法193

(四)清热活血法194

(五)攻下瘀血法194

二、止血法195

(一)清热止血法195

(二)益气止血法196

(三)温脾止血法196

(四)活血止血法197

附:〔文献摘录〕197

第十二节 祛湿法199

二、清热利湿法200

一、燥湿化湿法200

三、通利水湿法201

四、祛风除湿法202

附:〔文献摘录〕202

第十三节 治风法203

一、疏风法204

二、熄风法204

(一)平肝熄风法204

(二)滋阴熄风法205

(三)养血熄风法206

第十四节 化痰法207

一、燥湿化痰法207

二、化痰截疟法208

三、宣肺化痰法208

四、湿肺化痰法209

五、润肺化痰法209

六、降气化痰法210

七、清热化痰法210

附:〔文献摘录〕211

第十五节 消积法212

一、消食滞法212

二、消结石法213

三、消瘿瘰法213

四、消症瘕法214

附:〔文献摘录〕215

第十六节 驱虫法215

一、安蛔驱蛔法216

二、驱绦虫法217

三、驱钩虫法217

四、杀虫消积法218

附:〔文献摘录〕219

第十七节 涌吐法219

一、涌吐祛痰法220

二、涌吐祛食法221

附:〔文献摘录〕221

第二章 针刺疗法223

一、毫针疗法223

二、三棱针疗法225

三、皮肤针疗法226

四、耳针疗法227

五、头针疗法228

六、水针疗法229

七、电针疗法230

第三章 灸法(附:熏法、熨法)232

一、灸法的分类和应用232

(一)艾炷灸232

(二)艾条灸233

(三)温针灸234

(四)温筒灸234

(五)天炙234

二、灸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候235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235

附:236

一、熏法236

二、熨法237

第四章 推拿疗法(附:理伤手法)238

一、成人推拿238

二、小儿推拿240

一、手法的分类与应用242

(一)正骨手法242

附:理伤手法242

(二)理筋手法243

二、手法的注意事项244

附:〔文献摘录〕245

第五章 气功疗法246

一、调身246

二、调息248

三、调心249

附:〔常用功法选介〕252

一、膏药法259

二、油膏法259

第六章 敷贴疗法259

三、箍围法260

四、掺药法261

第七章 拔罐疗法265

一、罐的种类265

二、拔罐的方法266

三、拔罐法的临床运用267

四、适应范围268

五、注意事项268

第八章 常用手术疗法(附:引流法、棉垫法、浸渍法)270

一、切开法270

二、烙法271

三、砭镰法272

四、挂线法273

五、结扎法273

六、割治疗法274

七、穴位穿线、埋线法275

附一:引流法276

附二:棉垫法277

附三:浸渍法278

方剂索引279

附:〔文献摘录〕306

1988《中医防治学总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瑞生主编 1988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中药防治鼻病(1981 PDF版)
中医中药防治鼻病
1981 中医研究院医教处
预防医学概论(昭和22年11月第2版 PDF版)
预防医学概论
昭和22年11月第2版 吐凤堂
上海第一医学院  传染病防治学总论讲义(1961 PDF版)
上海第一医学院 传染病防治学总论讲义
1961
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2020 PDF版)
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1996 PDF版)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199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医防治学总论(1990 PDF版)
中医防治学总论
199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中医学总论(1987 PDF版)
临床中医学总论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用矿物工艺学  上(1959 PDF版)
有用矿物工艺学 上
1959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麻疹中医防治法(1957 PDF版)
麻疹中医防治法
1957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防治中风300方(1998 PDF版)
中医防治中风300方
1998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消渴病中医防治(1988 PDF版)
消渴病中医防治
1988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高脂血症的中医防治  常见病中医防治(1988 PDF版)
高脂血症的中医防治 常见病中医防治
1988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颈椎病中医防治(1986 PDF版)
颈椎病中医防治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蜱类及其防治(1986 PDF版)
中国医学蜱类及其防治
1986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医防治学总论(1989 PDF版)
中医防治学总论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