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一、建国初期至1957年前后的初步探讨1

(一)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否包括生产力2

(二) 生产力包括的因素3

(三) 生产管理、劳动组织属于生产力范畴,还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4

二、1958--1964年前后的激烈论战6

(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的问题7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括上层建筑的问题15

(三) 生产关系的内容中是否包括消费关系18

(四) 生产力的因素和性质21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讨论的中断以及打倒“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30

(一) 驳“四人帮”捏造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二重性”30

(二) 驳“四人帮”所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谬论31

(三) 批判“四人帮”的“唯生产力论”32

四、1979年以来的深入探索33

(一)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34

(二) 关于生产关系的涵义问题40

(三)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应包括几因素49

一、从建国到1965年的讨论55

第二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55

(一)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56

(二) 关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59

(三) 社员家庭副业和自留地65

二、对“四人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的谬论的批判70

(一) 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所有制性质由领导权决定的谬论70

(二) 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穷过滤”71

(三) 批判“四人帮”对社员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的诬蔑72

(一) 所有制一般理论73

三、1979年以来的讨论73

(二) 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76

(三) 全民所有制81

(四) 集体所有制90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10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06

一、1954--1957年关于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基础和国家工业化问题的讨论106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问题107

(二) 关于国家工业化问题110

二、六十年代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115

(一) 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改革的中心和重点问题116

(二) 关于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途径问题118

(三) 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121

三、近年来对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123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问题123

(二) 关于国民经济现代化问题125

(三)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13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41

一、1953--1956年关于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141

(一) 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的含义142

(二) 我国过渡时期有没有基本经济规律144

(三) 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147

(四) 我国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148

(五) 关于其他经济成份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150

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151

(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经济规律152

(二) 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出发点153

(三) 社会生产目的是不是客观经济范畴154

(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矛盾155

(五)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60

(六)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164

(七)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165

(八)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168

(九)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169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上的谬论170

四、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171

(一) 关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出发点172

(二)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173

(三) 社会主义宏观生产目的与微观生产目的的关系180

(四)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182

(五) 关于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经济范畴187

(六)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189

第五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195

一、1956年以前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196

(一)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196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过渡时期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197

(三)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过渡时期的作用199

(四)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关系200

二、1957--1966年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问题的讨论203

(一)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表述问题203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205

(三)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什么性质的规律208

(四)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内容要求210

(五)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高速度的关系212

(六)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问题216

(七)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218

三、粉碎“四人帮”以来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221

(一) 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问题221

(二) 有计划按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问题226

(三)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28

(四) 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23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243

一、1957年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243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然性244

(二) 国营经济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248

(三)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消亡问题252

二、1958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255

(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交换关系的类型255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性质及特点264

(三)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消亡问题269

三、“文化大革命”以后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273

(一)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274

(二)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资产阶级分子的产生是否有联系276

(三) 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78

(四) 商品经济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27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281

一、1957年以前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281

(一) 价值规律的定义282

(二)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程度区别282

(三)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283

(四)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285

(五) 价值规律对不同生产部门的调节作用是否相同286

(六)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否受到限制288

(七) 价值规律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否仍起作用289

二、1958--1959年对价值规律的讨论290

(一) 对价值规律含义的再讨论290

(二)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影响作用和调节作用292

(三) 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293

(四) 集体所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295

(五)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能否产生资本主义298

(六)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299

三、六十年代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301

(一) 价值规律的内容302

(二) 价值规律的产生与消亡307

(三) 价值规律的作用309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311

四、粉碎“四人帮”后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312

(一) 价值规律内容的再讨论313

(二) 价值规律的作用318

(三) 价值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关系323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32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328

一、五十年代关于我国的物价和物价政策问题的讨论328

(一) 关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329

(二) 关于差价问题330

(三) 对物价稳定的理解问题331

二、六十年代几个问题的讨论332

(一) 关于生产资料流通问题332

(二) 关于商业涵义问题333

(三) 关于社会购买力与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关系336

(四) 关于商品流通规律问题338

(五) 关于工农业产品等价交换问题339

三、近年来讨论的一些问题341

(一)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渠道问题341

(二) 关于生产资料流通问题343

(三) 关于农村集市贸易问题345

(四) 关于商品供求和市场问题346

(五) 关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348

(六) 关于稳定物价与调整物价关系问题353

一、五十年代关于货币本质和职能的讨论35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357

(一) 人民币的基础是什么,人民币是不是黄金的代表358

(二) 人民币是不是信用货币360

(三) 人民币是否有价值尺度的职能362

(四) 人民币是否有贮藏手段的职能363

二、六十年代关于货币本质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讨论366

(一) 关于人民币的基础和货币的本质会不会改变问题366

(二) 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货币是劳动券还是一般等价物369

(三) 关于货币流通范围问题371

(四) 货币流通规律在非现金结算领域是否发挥作用373

(五) 如何确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必要量374

三、近年来对人民币价值基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讨论379

(一) 关于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380

(二) 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382

(三) 纸币流通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384

(四) 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发展问题385

(五) 关于信用膨胀问题388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391

一、建国后第一次争鸣391

(一) 关于经济核算的客观基础、内容和实质问题392

(二) 关于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条件问题398

(三) 实行经济核算必须运用的指标体系401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范围403

(五) 关于成本核算、资金核算、利润在经济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406

(六) 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的关系411

二、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次交锋412

(一) 什么是经济核算413

(二) 经济核算的客观依据与内容414

(三) 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的关系,实现经济核算制的外部条件418

(四)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421

(五) 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及自负盈亏问题的争论42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创造与分配428

一、五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无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与消费增长速度问题的讨论428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无国民收入再分配问题428

(二) 关于积累基金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基金增长速度是不是客观规律问题430

二、六十年代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积累与消费增长速度问题的讨论434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问题434

(二) 关于积累和消费增长速度问题438

(三)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的积累和消费问题440

三、近年来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计算、分配和使用等问题的讨论441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以及国民收入计算问题442

(二) 关于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447

(三)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45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财政453

一、五十年代初至1964年以前的争论453

(一) 财政的本质和财政学研究的对象453

(二) 关于“三平”问题的讨论456

(三) 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459

二、1964年8月大连财政学讨论会前后的争论462

(一) 关于国家财政的本质问题462

(二) 关于国家财政的范围问题464

(三) 预算平衡、信贷平衡和物资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465

三、1979年12月第三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前后的争论466

(一) 财政的本质467

(二) 财政有几个职能469

(三) 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71

(四) 财政范围究竟有多大472

四、1980年11月第四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前后的争论473

(一) 财政的本质问题473

(二) 财政的概念问题477

(三) 财政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479

(四) 关于财政赤字问题480

第十三章 按劳分配484

一、五十年代的第一次交锋484

(一) 关于工人和农民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问题486

(二) 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问题486

(三) 性质不同的劳动能否进行精确计算,是否能有比较明确的比例关系487

二、1958年后的第二次大讨论488

(一) 按劳分配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489

(二) 关于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492

(三) 劳动计量问题495

(四) 按劳分配与等价交换497

(五) 劳动报酬形式问题499

(六) 按劳分配与政治挂帅的关系503

三、粉碎“四人帮”后的百家争鸣506

(一) 如何准确地理解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几个问题507

(二) 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权利问题516

(三) 按劳分配的形式519

第十四章 物质利益问题526

一、1954年12月--1956年7月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526

(一) 关于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问题527

(二) 关于社会公共物质利益问题528

(三) 关于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和社会公共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530

(四) 关于从物质利益方面关心自己劳动成果的问题532

二、1958--1965年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534

(一) 物质利益原则的性质535

(二) 物质利益原则是否是一个规律536

(三) 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系537

(四) 物质利益原则和政治挂帅的关系537

三、1978--1981年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539

(一) 物质利益的含义540

(二) 物质利益的性质542

(三) 物质利益原则543

(四) 物质利益的主、客观性549

(五) 物质利益规律550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553

一、第一次大讨论553

(一) 关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问题554

(二) 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与联系556

(三) 区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标志和两的者地位564

(四)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566

(五) 关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567

(六) 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和农、轻、重比例的关系570

(七) 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问题573

(八)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580

二、第二次大讨论584

(一)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否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585

(二) 当代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客观趋势587

(三)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589

(四)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591

(五) 马克思是否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593

第十六章 人口理论问题597

一、人口控制论同反控制论的一场大论战598

(一) 人口增长同积累和消费的关系599

(二) 人口增长同工业原料的关系600

(三) 人口增长同科学发展的关系601

(四) 人口增长同粮食的关系603

(五) 人口增长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604

(六) 人口增长同机械化的关系606

(七) 人口增长同劳动就业的关系607

(八) 人口增长同人口质量的关系608

(九) 关于人口政策和措施问题610

二、“新人口论”的新生和发展612

(一)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问题612

(二) 关于人口规律问题614

(三) 关于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617

(四) 关于计划生育的问题619

(五) 关于马尔萨斯“人口论”问题622

第十七章 劳动力所有制625

一、1962年以前对劳动力所有关系的几种看法625

(一) 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627

二、1962--1963年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627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629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631

(四) 劳动力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之间的关系634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关系635

三、1979年以来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636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637

(二)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商品生产的关系647

(三)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关系647

(四)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劳动管理制度648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650

一、1958年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650

(一) 关于改革前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及其不利影响651

(二) 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652

二、孙冶方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关于经济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的若干论述654

(一) 关于财政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654

(二) 关于计划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中心指标655

(三) 关于财经体制的核心,大权小权、管而不死和活而不乱的界线656

三、1979年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讨论658

(一) 过去经济体制的几次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659

(二)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病660

(三) 关于对我国原来经济模式的分析和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662

(四)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664

(五) 改革经济体制从何处着手666

(六) 关于企业自主权的界线669

(七) 关于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671

(八)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673

第十九章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676

一、1953--1956年关于过渡时期问题的讨论676

(一) 过渡时期什么时候结束677

(二) 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志678

二、1958--1961年关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的讨论681

(一) 关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后到进入共产主义要不要有一个过渡时期681

(二)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何时开始683

(三) 关于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685

三、1979年以来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686

(一) 关于过渡时期的界线687

(二)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689

(三)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692

198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晓风,韩淑颖主编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