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医学概要 供西医学习中医用》求取 ⇩

上篇1

基本理论1

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1

一、阴阳1

二、五行4

小结7

第二章 脏腑8

一、脏腑的主要生理病理8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9

(二)肝与胆10

(三)脾与胃11

(四)肺与大肠12

(五)肾与膀胱14

(六)三焦15

(七)女子胞15

二、五脏间的关系16

小结17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20

(一)气20

(二)血21

(三)精23

(四)津液23

附:痰(饮)24

小结25

一、经络的生理病理27

第四章 经络27

二、经络的循行与主治28

(一)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与主治28

(二)任脉、督脉的循行与主治31

(三)十二经在体表分布的规律32

(四)十二经表里规律32

(五)十四经穴位主治规律34

三、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34

(一)经络在诊断方面的应用34

(二)经络在药物作用方面的应用35

(三)经络在针灸及新医疗法方面的应用35

(一)关于穴位的解剖学研究38

四、有关经络的现代研究材料简介38

(二)关于穴位对人体作用的研究39

(三)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41

小结42

第五章 病因44

一、六淫45

(一)风45

(二)寒46

(三)暑47

(四)湿48

(五)燥49

(六)火50

五、饮食不节51

四、七情51

三、创伤、虫兽伤(从略)51

二、疠气51

六、劳倦52

小结52

第六章 四诊54

一、问诊54

二、望诊58

(一)一般状态58

(二)舌诊59

1.舌质60

2.舌苔61

附:舌诊现代研究的一些资料63

(三)小儿指纹65

附:指纹现代研究的一些资料66

三、闻诊66

四、切诊67

(一)切脉67

1.切脉的方法67

2.脉象的特点和主病(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弦、紧、促、结、代 、濡、弱、微、大、芤)68

附:脉象现代研究的一些资料74

(二)触诊75

小结75

第七章 八纲辨证77

(一)表与里78

(二)寒与热80

(三)虚与实81

(四)阴与阳83

八纲辨证举例84

小结85

第八章 脏腑辨证论治88

(一)心与小肠证冶88

(二)肝与胆证治92

(三)脾与胃证治96

(四)肺与大肠证治101

(五)肾与膀胱证治105

脏啸辨证举例108

小结110

一、卫、气,营、血辨证论治112

第九章 温热病的辨证论治112

(一)卫分病113

(二)气分病115

(三)营分病118

(四)血分病120

二、温热病的伤阴伤阳121

温热病辨证举例122

小结123

附: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125

(一)六经辨证125

(二)三焦辨证126

第一章 治疗原则128

一、调动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与伤病员的关系128

中篇128

治法方药128

二、强调整体,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129

三、重视内因,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131

四、抓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32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134

治则运用举例135

小结136

第二章 方药基本知识138

一、药物的性能138

二、炮制、制剂、用量与服法144

三、方剂的组成与应用149

一、解表法152

第三章 常用治法和方药152

(一)解表药157

1.辛温解表药157

2.辛凉解表药159

3.草药162

(二)解表方164

1.辛温解表方164

2.辛凉解表方165

二、清热法165

(一)清热药170

1.清热泻火药170

2.清热解毒药173

3.清热凉血药176

4.清热燥湿药178

5.清热解暑药179

6.清虚热药180

7.草药181

(二)清热方188

1.清热泻火方188

2.清热解毒方189

3.清热凉血方190

4.清热燥湿方191

5.清热解暑方191

6.清虚热方192

三、祛风法192

1.祛风止痛药195

(一)祛风药195

2.祛风去湿药196

3.草药199

(二)祛风方202

四、祛寒法204

(一)祛寒药206

1.温中散寒药206

2.温肾回阳药208

3.草药208

(二)祛寒方209

1.温里散寒方209

2.温经通脉方209

3.回阳救逆方209

五、祛湿法210

1.芳香化湿药215

2.燥湿药215

(一)祛湿药215

3.淡渗利湿药216

4.清热利湿药217

5.草药221

(二)祛湿方226

1.燥湿化浊方226

2.清热利湿方227

3.利水化湿方227

4.温化水湿方228

六、润燥法228

1.轻宣润燥方230

(一)润燥药230

(二)润燥方230

2.甘寒滋润方231

七、和解法232

(一)和解药234

(二)和解方234

1.和解表里方234

2.调和肝脾方234

3.平调寒热方234

4.其他234

八、涌吐法235

(一)涌吐药237

九、泻下法238

(二)涌吐方238

(一)泻下药241

1.润下药241

2.寒下药241

3.温下药242

4.泻水药243

(二)泻下方244

1.润下方244

2.寒下方244

3.温下方245

4.泻水方245

十、消导法246

(一)消导药247

(二)消导方249

十一、除痰法250

(一)除痰药253

1.温寒痰药253

2.清热痰药255

3.润燥痰药257

4.燥湿痰药258

5.祛风痰药259

6.化顽痰药259

7.草药260

(二)除痰方264

1.温寒痰方264

2.清热痰方264

6.化顽痰方265

5.祛风痰方265

7.其他265

4.燥湿痰方265

3.润燥痰方265

十二、理气法266

(一)理气药270

1.行气药270

2.解郁药272

3.降气药273

4.草药274

(二)理气方275

1.行气方275

2.解郁方276

3.降气方276

十三、理血法277

(一)理血药282

1.凉血药282

2.收敛止血药283

3.温经止血药285

4.温经活血药286

5.祛瘀活血药287

6.破血祛瘀药290

7.草药292

(二)理血方297

1.凉血止血方297

2.温经止血方297

3.补益止血方297

6.祛瘀活血方298

4.外用止血方298

5.温经活血方298

7.破血祛瘀方299

十四、宣窍法300

(一)宣窍药303

1.凉开药303

2.温开药304

(二)宣窍方305

1.凉开方305

2.温开方306

十五、镇潜安神法306

(一)镇潜安神药310

1.镇静安神药310

2.平肝潜阳药312

3.镇痉熄风药314

4.草药315

(二)镇潜安神方319

1.镇静安神方319

2.平肝潜阳方319

3.镇痉熄风方320

十六、补益法321

(一)补益药326

1.补气药326

2.补血药329

3.补阴药331

4.补阳药335

5.草药338

(二)补益方341

1.补气方341

2.补血方342

3.气血两补方342

4.补阴方343

5.补阳方344

十七、收涩法345

(一)收涩药347

1.敛汗药347

2.固精、缩小便药348

3.涩肠止泻药349

1.固表敛汗方351

(二)收涩方351

4.草药351

2.固肾涩精、缩小便方352

3.固肠止泻方352

十八、驱虫、杀虫法352

(一)驱虫、杀虫药355

(二)驱虫、杀虫方360

十九、治疮疡肿瘤法361

(一)治疮疡肿瘤药364

1.清热、解毒、消肿药364

2.清热利水去湿药367

3.除痰散结药369

4.化瘀软坚药370

5.通经活络药372

6.其他373

(二)治疮疡肿瘤方374

二十、外治法377

(一)外治药380

1.杀虫解毒药380

2.消肿散结软坚药382

3.祛风药383

4.排脓化腐药383

5.收敛药384

6.草药385

(二)外治方388

1.清热解毒方388

3.收敛生肌方389

2.排脓化腐方389

下篇390

疾病防治390

第一章 除害灭病390

一、除害391

(一)灭蚊391

(二)灭蝇391

(三)灭臭虫392

(四)灭蟑螂392

(五)灭虱392

(六)灭蚤393

(七)灭钉螺393

(一)预防流感、感冒394

(二)预防麻疹394

二、预防疾病394

(三)预防流行性腮腺炎395

(四)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395

(五)预防传染性肝炎396

(六)预防白喉396

(七)预防百日咳396

(八)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96

(九)预防痢疾397

(十)预防钩端螺旋体病397

(十一)预防疟疾398

(十二)预防血吸虫病398

(十三)预防稻田性皮炎398

(十四)预防中暑399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401

第二章 疾病的辨证与治疗401

一、传染病401

麻疹404

流行性腮腺炎410

流行性乙型脑炎412

传染性肝炎4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24

百日咳429

肺结核431

细菌性痢疾436

钩端螺旋体病440

血吸虫病444

支气管炎449

二、内儿科疾病449

支气管哮喘455

小儿肺炎461

溃疡病464

急性胃肠炎467

小儿消化不良469

肝硬化470

风湿性心脏病474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478

高血压病482

再生障碍性贫血485

肾炎489

泌尿系感染495

糖尿病497

关节炎500

大骨节病503

脑血管意外505

小儿麻痹后遗症509

神经衰弱518

精神病521

小儿夏季热529

三、外科疾病531

531

535

急性乳腺炎537

丹毒540

破伤风542

烧伤545

毒蛇咬伤557

急腹症567

(一)溃疡病急性穿孔568

(二)急性肠梗阻571

(三)急性阑尾炎576

(四)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580

(五)胆道蛔虫病584

(六)急性胰腺炎586

痔疮589

肛瘘593

下肢溃疡59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98

泌尿系结石病602

骨折606

外伤性截瘫631

骨与关节结核648

休克652

四、妇产科疾病656

痛经656

功能性子宫出血658

盆腔炎661

子宫外孕663

五、五宫科疾病667

角膜翳667

老年性白内障669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673

慢性鼻炎676

扁桃体炎678

中耳炎681

美尼尔氏综合征684

聋哑症687

六、皮肤科疾病696

湿疹696

稻田性皮炎698

全身性(播散性)红斑狼疮700

牛皮癣(银屑病)702

704

七、肿瘤705

食管癌706

(一)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706

胃癌708

肝癌709

直肠癌712

鼻咽癌713

肺癌714

乳腺癌715

子宫颈癌716

脑瘤719

淋巴瘤720

白血病721

(二)治疗反应的处理723

(三)预防725

1973《新编中医学概要 供西医学习中医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组织编写 197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