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古代、中世纪国际关系梗概12

第一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国际关系12

欧、亚、非三大洲的会合点--古代国际关系最频繁地区12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14

第二节 希腊时代的国际关系15

斯巴达和雅典争霸希腊世界16

希腊和波斯的冲突17

亚历山大大帝对西亚和北非的征服19

希腊时代的国际关系20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国际关系21

第三节 罗马时代的国际关系21

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23

罗马帝国的危机25

民族大迁移和西罗马的覆灭26

罗马时代的外交27

第四节 国际关系的新因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9

基督教--强大的国际性政治因素29

阿拉伯人以剑和宗教建立了庞大的伊斯兰帝国30

第五节 “黑暗时期”的国际关系31

传统欧洲历史的开端31

“蛮族”国家外交32

拜占廷外交33

查理曼罗马帝国和法、意、德三国的雏形36

第六章 查理曼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36

神圣罗马帝国--松散的德意志帝国38

神圣罗马帝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几项结果39

政治百衲被的欧洲地图41

第七节 十字军远征、蒙古旋风和奥斯曼帝国43

十字军远征--欧洲殖民扩张运动43

十字军远征期间微妙的国际关系44

蒙古旋风46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48

第八节 西欧的扩张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50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57

第一节 开辟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法国大革命57

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58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欧洲局势60

法国国际地位的开始低落60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法英关系62

英普侵略荷兰(1787年)和法国外交的孤立63

第三节 东方战争和瑞典战争64

沙俄的三大战略目标64

彼得一世和北方战争65

叶卡特林娜二世和俄土、俄瑞战争65

第四节 18世纪80年代的波兰问题68

波兰威为被宰割的对象68

俄奥普第一次瓜分波兰69

叶卡特林娜的战略意图70

法国革命和欧洲的旧冲突71

第五节 法国革命爆发时的欧洲形势和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缓慢建立71

法国革命爆发时的欧洲列强外交72

法国革命初期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政策74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奥普政策75

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形成及其内部矛盾77

第六节 法国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演变79

革命初期的和平和防御外交79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争论81

法国外交由防御转向进攻82

雅各宾专政时期关于对外政策的论争83

法国进攻性外交政策的三项重要目标84

90年代上半期的波兰问题86

第七节 1795至1799年欧洲国际形势86

普鲁士西班牙退出反法联盟88

1795年的英、俄、奥同盟90

波拿巴将军的崛起和坎波福米奥和约91

英法海上和陆上的激烈较量92

第二次反法联盟和雾月18日政变93

第三章 拿破仑时代的国际关系95

第一节 拿破仑上台初期英国和德意志外交95

皮特政府的反法外交95

德意志各国的外交动向97

第二节 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失败99

沙俄政策的变化和保罗一世的遇害99

拿破仑的和平攻势和军事胜利102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104

第三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班牙、意大利形势104

意大利在欧洲大陆上的崛起106

第四节 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形势108

“第三德国”的建立108

第三次反法联盟中的奥地利形势111

第四次反法联盟中的普鲁士形势114

第五节 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和法俄联盟117

亚历山大一世上台初期的外交117

第三、四次反法联盟中的俄国形势118

提尔西特和约和第二次法俄联盟122

第六节 英法战争和大陆封锁124

英法战争再次爆发124

法国的大陆封锁和英国的海上封锁127

第七节 从西班牙战争到法兰西战争132

旷日持久的西班牙战争132

1809年的奥地利战争134

1812-1814年英美战争136

1812年俄法战争138

1813-1814年的法兰西战争141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瓦解144

第一节 拿破仑时代结束后欧洲国际格局144

拿破仑帝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影响144

新国际格局的主要内容144

第二节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146

第一次巴黎和约146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48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49

英国卡斯尔累勋爵149

第三节 五巨头在维也纳会议上的态度149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150

又强硬又软弱的普鲁士151

法国代表塔列兰152

第四节 波兰萨克森问题和正统主义原则的运用155

英、俄、奥、普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的争吵155

塔列兰的正统主义原则156

会议矛盾的激化和秘密同盟条约的签订157

第五节 拿破仑“百日统治”和第二次巴黎和约159

第六节 维也纳会议的最终结果161

第七节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会议的两个替身166

神圣同盟--维护旧秩序的原则同盟166

四国同盟--反法的行动同盟167

第八节 神圣同盟的四次会议167

亚琛会议上出现的分歧168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镇压革命的会议169

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最后一次会议170

第九节 希腊问题172

欧洲列强对希腊革命的态度172

希腊运动的待续发展改变了国际态势173

第十节 伦敦三强同盟和俄土战争175

援希反土的伦敦条约的签订175

英法对俄土战争的态度176

俄土战争对神圣同盟体系的打击178

第一节 法国七月革命和欧洲列强179

七月革命的国际影响179

第五章 1830年革命到1848年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179

尼古拉一世对七月革命态度的变化180

英国舆论欢迎法国七月革命182

英国政府首先承认七月王朝183

英法两个世敌国家的接近184

第二节 比利时革命和欧洲列强185

比利时革命和法国的态度185

欧洲列强对荷兰国王要求的反应186

英法在比利时王位上的争执和比利时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87

第三节 波兰十一月起义和欧洲列强188

波兰起义不利的国际因素188

波兰起义者对国际形势估计的失误189

英法对波兰起义袖手旁观190

波兰起义失败191

路易·菲力普的对外政策192

英国帕麦斯顿勋爵的外交手腕192

第四节 1830年革命后到1848年革命前欧洲国际关系192

梅特涅体系的动摇194

土埃战争--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195

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和英法的反应196

三君主会议和四国同盟197

土埃冲突和欧洲列强的态度198

第一次伦敦协定199

第二次伦敦协定200

第五节 1848年欧洲革命201

来势凶猛的1848年革命风暴202

1848年革命的失败和复杂的国际关系202

第六节 法国二月革命204

法国资产阶级在野和掌权时对外政策的变化204

拉马丁政府对欧洲革命的态度205

英国默认了法国革命206

尼古拉一世对法国革命的敌视206

第七节 德意志革命209

一场席卷全德意志的革命209

尼古拉一世的担心210

阿尔尼姆计划210

波兹南起义失败211

欧洲列强反对德意志统一212

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坦因问题212

德意志革命失败213

第八节 奥地利革命214

维也纳革命和它的失败214

俄英对奥地利事态的立场215

第九节 意大利民主和民族统一运动217

米兰起义和撒奥战争217

欧洲列强对撒奥战争的态度218

路易·波拿巴扼杀罗马共和国219

第十节 匈牙利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220

佩斯革命220

尼古拉一世的武力镇压221

1848年革命的总结222

第六章 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24

第一节 东方问题的实质和它的历史脉络224

第二节 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的角逐226

尼古拉一世的东方政策226

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29

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30

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态度232

尼古拉一世的错误判断234

围绕“圣地”问题的斗争235

第三节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239

英法联盟241

尼古拉一世对英法使者的不同态度241

第四节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列强的外交活动241

拿破 第三的战略意图和“四项条款”243

帕麦斯顿的如意算盘244

战争期间的维也纳外交246

奥地利随机应变政策的失败249

普鲁士的外交250

第五节 1856年的巴黎和会252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的争执252

在巴黎和会上的俄国外交254

巴黎和约的基本内容255

第六节 克里米亚战争的国际影响256

第一节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称霸、法奥战争和意大利统一259

法国的称霸和它的外交打算259

第七章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国际关系259

拿破仑第三的反奥政策260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261

统一意大利的活动和加富尔首相262

普隆比耶秘密协定263

法、撒对奥地利的战争264

法国胜利和维拉弗朗卡停战协定265

意大利统一的基本实现266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267

奥地利走向衰弱和普鲁士日益强盛267

第二节 分崩离析的德意志和普鲁士的崛起267

德意志统一运动的继续268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269

第三节 普鲁士和丹麦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273

围绕着波兰起义的外交行动273

法兰克福王侯会议的失败275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的再度提出275

普鲁士奥地利的一次联合行动276

同丹麦的战争和与丹麦的和约277

第四节 普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78

开战的借口--战利品的分配278

俾斯麦战争政策的困难280

俄国的矛盾态度281

拿破仑第三的计谋281

俾斯麦的对策282

普奥战争和普鲁士的胜利283

布拉格和约和中欧政治、战略形势的变化285

意大利战线和维也纳和约286

普奥战争后的俾斯麦外交287

普奥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287

第五节 普法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87

俾斯麦和拿破仑第三的外交较量289

拿破仑第三要求补偿289

卢森堡危机290

拿破仑第三外交上的孤立291

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战争的导火线292

普法战争和法兰克福和约295

意大利的最后统一296

普法战争造成了欧洲局势的深刻变化297

第一节 普法战争后欧洲的国际格局297

俄罗斯:利用欧洲新格局废除黑海中立化条约297

第八章 19世纪70、80年代欧洲的国际关系297

德意志:发动一场新的反法战争299

法兰西:争取盟国和推迟战争299

英吉利:奉行“光荣孤立”政策300

奥地利:同德国合作和同俄国争夺301

第二节 三皇同盟的缔结和矛盾302

第三节 德法矛盾的激化304

法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304

1875年的德法战争警报305

第四节 东方战争危机307

巴尔干形势和黑塞哥维那起义307

安德拉西照会和柏林备忘录308

第五节 俄土战争和欧洲列强310

俄奥莱希斯塔特会晤310

德国对俄土战争的态度312

俄土战争前夕英俄的冲突313

俄奥布达佩斯专约314

东方战争危机和德法战争危机315

俄土战争爆发316

第六节 俄土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317

英国放弃对俄战争计划317

俄军的胜利和英奥的外交攻势318

圣斯特法诺俄土和约319

柏林会议和柏林条约--俄国的一次失败320

第七节 三国同盟的形成322

俄德关系的恶化322

德奥同盟的建立323

俄英矛盾和三皇同盟的恢复324

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奥塞、奥罗同盟327

第九章 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时期的国际关系330

第一节 保加利亚危机和德法战争危机331

保加利亚危机中的英俄冲突331

保加利亚危机引起德法危机332

第二节 两个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336

英奥意第一次地中海协定336

英奥意第二次地中海协定338

德俄再保险条约和俾斯麦孤立法国政策的失败339

第三节 法俄同盟的缔结340

法俄关系的进一步密切340

第三次三国同盟条约和法俄政治协定342

法俄军事协定344

第四节 欧洲的殖民帝国345

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345

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扩张346

欧洲殖民帝国的确立347

第五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348

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争夺349

欧洲列强在非洲势力范围的划分351

欧洲列强在亚洲矛盾的四个焦点352

欧洲列强在亚洲矛盾的尖锐化355

英国“孤立政策”的作用356

处在十字路口的英国孤立政策356

第六节 英德对抗和英国“孤立政策”的结束356

英德对抗的产生358

英德争夺殖民地矛盾的尖锐化360

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国际格局的主要内容361

第七节 《英法协约》的签订和德国的反措施363

《英日同盟条约》和俄国的孤立364

日俄战争的爆发和《英法协约》的签订366

德国破坏英法协约的企图368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370

第八节 英法的军事合作和《英俄协定》的签订373

英法两国的军事合作373

《英俄协定》和协约国最后形成375

第一节 1907年至1911年期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立379

两个集团对立过程中的几个趋向379

第十章 第一次世纪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379

1908年至1911年的德法关系383

1908年至1911年的德俄关系384

第二节 英德海军竞争和德法矛盾的激化386

激烈的海上竞争386

霍尔登谈判的使命的失败388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390

第三节 意土战争和协约国的加强394

意土战争--大战前夕的一场殖民战争394

英、法、俄加强共同的备战措施396

第四节 巴尔干问题的历史进程和实质399

巴尔干问题的两大内容399

巴尔干问题的“暂时冻结”400

俄奥在巴尔干争夺的再度激化401

布赫劳会晤--俄奥的一次勾结402

第五节 巴尔干的国际冲突--大战的一个主要因素404

奥俄的外交较量404

波斯尼亚危机405

欧洲列强对波斯尼亚危机的态度406

德国的最后通牒和俄国的退却408

巴尔干冲突的尖锐化409

第六节 巴尔干同盟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410

国际各类矛盾的汇集点410

塞保友好同盟411

希保友好同盟414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414

巴尔干各国的重大胜利417

第七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419

巴尔干同盟的瓦解419

保加利亚挑起战争420

奥德对冲突的不同态度420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政治结果421

两次新的巴尔干国际冲突422

第八节 两大军事集团的作战计划424

德国的作战计划424

奥匈帝国的作战计划425

法国的作战计划426

俄国的作战计划427

英国的作战计划428

双方在选择战争的有利时机428

第九节 奥塞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429

萨拉热窝的枪杀429

德奥利用行刺事件加速战争的爆发430

奥国的最后通牒和塞尔维亚的复文433

第十节 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列强的外交活动436

不可捉摸的英国外交立场436

彼得堡和巴黎在积极行动439

奥对塞宣战后俄国的态度441

8月4日--世界大战的第一天442

第一节 大战爆发时双方的战争部署446

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446

第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446

交战双方的侵略计划447

交战双方陆上武装力量和战略部署448

交战对方海上武装力量和战略部署450

第二节 1914年战场形势452

1914年西欧战场形势452

1914年东欧战场形势453

1914年其它战场的形势及战局的结果456

第三节 争取同盟国的外交战457

对土耳其的争夺457

土耳其的参战458

对意大利的争夺459

意大利的双重敲诈460

意大利的参战461

对保加利亚的争夺和保加利亚的参战462

对罗马尼亚的争夺和罗马尼亚的参战463

对希腊的争夺和希腊的参战465

第四节 1915-1916年战场形势466

1915年战争的主要进程466

1916年初交战双方的战略态势468

1916年战争的主要进程469

英国海上交战的胜利470

第五节 协约国关于瓜分土耳其的计划471

英、法、俄关于海峡的秘密协定472

赛克斯皮柯协定473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474

美国中立的意图474

战时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475

德国的失策和美国的参战477

第七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478

日本未被邀请就主动参战478

日本参战的意图479

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480

日俄秘密协定482

兰辛石井协定483

第八节 交战双方的形势和危机--从帝国主义战争走向帝国主义和平的转变485

交战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485

德俄单独媾和的试探487

德国的和平建议和协约国的拒绝488

中立国的调停和幕后秘密活动489

第九节 1917年的战场形势490

俄国二月革命对东线战局的影响490

美国的参战492

西线的战役492

其它战线上的战役493

海区的军事行动494

第十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大战的结束495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俄国退出战争495

1918年交战双方的军事政治形势497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498

1917至1918年交战双方的战略计划499

德国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和布列斯特和约499

德军在西欧法国战线上发动的进攻501

协约国军在西线的进攻和德国的失败502

协约国的总攻和德国的投降50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505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506

第一节 独立战争初期美国的国际关系510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510

第十二章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美利坚合众国的国际关系510

大陆会议--北美殖民地的政权机构511

美国的《独立宣言》512

美国独特的外交方式512

法国和美利坚的微妙关系513

美利坚的外交攻势514

美法条约的签订--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515

第二节 独立战争后期美国的国际关系517

武装中立宣言(1780)517

美国谈判代表团的任务和活动特色519

围绕和约签订的外交斗争521

第三节 18世纪80年代、9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523

美国独立后不断推进边疆523

作为外交家的华盛顿525

围绕着1794年英美条约的斗争527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530

第四节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国际关系532

法美关系的恶化532

法美关系趋向缓和路易斯安那售与美国533

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535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和门罗主义的提出538

第五节 美国内战时期的国际关系541

美国30、40年代的扩张541

波尔克对门罗主义的补充和运用542

美国内战时期的外交544

第六节 19世纪最后30多年期间美国的国际关系549

内战结束后美法和美英关系549

围绕在控制联结两洋运河的外交活动551

泛美主义--美国向拉丁美洲扩张的理论555

奥尔尼的扩张理论555

美国对中国和朝鲜的扩张557

1898年的美国--西班牙战争559

第十三章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拉丁美洲的国际关系561

第一节 拉丁美洲的发现和殖民化561

第二节 西班牙殖民帝国和拉丁美洲殖民地563

第三节 葡萄牙殖民帝国和巴西殖民地564

第四节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危机和巴西的独立567

第五节 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战争569

独立运动的先驱--海地和委内瑞拉570

南美洲南部和南部的解放--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智利和秘鲁的独立572

墨西哥的反抗和宣布独立574

第六节 19世纪拉丁美洲国家的国际关系575

独立后拉丁美洲社会和政治的基本特色575

英国殖民势力向拉丁美洲的渗透577

拉丁美洲国家间的战争579

泛美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581

第七节 阿根廷独立后的发展进程和它的对外关系584

罗萨斯独裁统治下的阿根廷584

阿根廷1853年宪法和国内经济的发展585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阿根廷外交586

第八节 巴西独立后的发展进程和它的对外关系588

英国对巴西地位的增强588

佩德罗二世统治下的巴西589

巴西共和国的对外关系590

第九节 墨西哥独立后的发展进程和它的对外关系591

短命的伊图尔比德帝国592

墨西哥共和国的对外关系592

墨西哥和美国的战争594

胡亚雷斯统治时期的墨西哥外交595

迪亚斯对墨西哥30年的独裁统治596

1910年墨西哥革命后的对外关系598

第十节 美西战争中的古巴600

古巴的反抗和最后胜利600

古巴和美国的关系601

西古战争、美西战争和国际反响602

美西战争后的古巴606

第十四章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非洲的国际关系610

第一节 欧洲殖民主义者把非洲变为猎获奴隶的场所612

奴隶贸易的兴起612

英国是最大的黑奴贩卖者613

奴隶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的严重后果614

第二节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北部非洲的国际关系615

19世纪的非洲国际形势615

马格里布的海上劫掠和欧洲列强的侵略617

摩洛哥的对外关系618

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619

突尼斯的对外关系620

利比亚重新沦为土耳其的附庸622

第三节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东北部非洲的国际关系623

19世纪初的埃及国际形势623

穆罕默德·阿里时期的埃及对外关系625

英法对埃及的经济侵略和英国占领埃及627

19世纪的埃塞俄比亚国际形势629

第四节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部非洲的国际关系632

19世纪西部非洲的政治形势632

欧洲列强对西非的瓜分和利比里亚的独立634

第五节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东部非洲和东南部非洲的国际关系637

赛德·赛义德统治下的桑给巴尔638

桑给巴尔沦为英国的保护国640

19世纪的乌干达、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和肯尼亚643

第六节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国际关系645

19世纪西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概况645

比利时和葡萄牙对刚果、安哥拉、莫桑比克的占领647

大不列颠殖民帝国在南部非洲的建立649

第七节 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的国际关系652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完毕652

瓜分后的非洲形势65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北部非洲65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埃及65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66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部非洲66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比属刚果和葡属安哥拉、葡属莫桑比克66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部非洲66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非(阿扎尼亚)667

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达加斯加668

第十五章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亚洲的国际关系670

第一节 印度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672

第二节 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675

葡、荷、法殖民势力的渗透675

英国东印度公司676

英国18世纪扩大在印度的战果677

英国殖民者的手法--分而治之677

英国对迈索尔和奥德的征服678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宣告完成679

印度反英大起义681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时期的印度683

印度在英帝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683

印度反英大起义的直接后果683

印度是英国在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基地685

国民大会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686

“绸缎密函计”运动的失败687

印度自治运动的发展和英国的政策688

第四节 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叶伊朗的国际关系689

近代伊朗国际关系的几条约索690

俄伊对格鲁吉亚的争夺691

英俄在伊朗政策上的微妙关系692

法俄在伊朗政策上的微妙关系692

英国外交重新登上伊朗舞台694

伊朗外交上的失策695

俄英争夺伊朗的加剧696

伊俄战争和土库曼恰依条约696

赫拉特事件的实质是英俄冲突697

英伊战争--19世纪伊朗公开对抗欧洲列强的最后一举699

英俄达成瓜分伊朗势力范围的协议700

第五节 日本从“锁国”到对外扩张701

日本的地理特色701

世界大战中的伊朗701

西方殖民者向日本渗透和锁国政策的宣布702

锁国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703

美国的大炮外交敲开了日本的大门705

西方殖民者蜂拥而入706

幕府江山不稳,反幕势力崛起707

德川幕府的覆灭708

日本对外政策的两个方面708

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709

第六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帝国主义外交711

日本向外侵略的国内外因素711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战略意图712

日本帝国的崛起及其结盟的需要713

日本的联英反俄政策及日俄战争的爆发714

日俄战争是日本在英美支持下的一场战争715

日本与美国矛盾的激化和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716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成就718

第十六章 中国近代国际关系721

第一节 中国封建主义外交的几个特点721

第二节 康熙时期的外交728

康熙即位前夕的国际形势728

俄国向黑龙江流域扩张729

康熙用兵和外交两手730

中俄尼布楚条约731

统一台湾和平定准噶尔叛乱732

第三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733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733

中俄恰克图界约733

英国决定用兵735

第一次鸦片战争737

清廷的速胜论和投降738

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738

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740

第四节 俄国对中国的领土掠夺742

俄国对华政策的特点742

俄国加速向黑龙江流域的推进743

中俄瑷珲条约743

中俄天津条约745

中俄北京条约745

俄国支持西北边界的叛乱746

左宗棠平定叛乱747

曾纪泽索回伊犁谈判的成功748

俄国60年代、70年代掠夺中国领土的总结750

第五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751

英法修约要求和叶名琛的“外交”751

英法发动战争,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752

清廷和战不决753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753

换约战争754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755

第六节 英法对中国西南发动攻势756

列强侵略中国的藩属756

法国侵略越南757

曾纪泽对法交涉758

李鸿章的退让外交759

中法战争760

中法条约--中国在军事胜利后签订的不平行条约760

英国侵略缅甸761

烟台条约和英国灭亡缅甸762

曾纪泽的对策762

薛福成的五虑和晚清西南疆界763

第七节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765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日韩江华条约765

中国主张朝鲜与各国通商以制日本766

中国平定朝鲜内乱766

朝鲜政局--两党对峙767

日本决心挑起战争768

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和既不退让也不备战768

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769

中日马关条约770

俄国的干涉和辽东半岛的归还771

列强矛盾--瓜分中国的一个阻力772

加速对华势力范围的划分773

俄国侵略中国东北773

第八节 列强势力范围与门户开放政策773

德国强租胶州湾774

法国索偿后强租广州湾775

英国强租威海卫775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776

“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和影响777

第九节 中国的觉醒和《辛丑条约》778

维新运动--中国的初步觉醒778

顽固派仇洋思想的由来779

清廷利用义和团运动780

四次御前会议后作出宣战决定781

联军入京后的暴行和内部矛盾重重781

英德协定原则782

辛丑条约783

义和团运动和中国形势的发展784

第十节 中华民国初期的外交785

辛亥革命前夕的国际形势785

革命起义期间的外交787

民国诞生时的外交788

袁世凯统治--外交上严重恶化789

五国银行的借款790

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790

第十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外交792

中国在大战中宣布中立和对德绝交792

袁世凯帝制的失败792

中国的参战793

“西原借款”的损害793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795

中国代表团的两项提案795

中国提案被置之不理796

民众拒签运动和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797

中国拒签在外交上的意义800

苏维埃俄国两次对华宣言801

中德条约--第一个平等条约802

后记804

维也纳会议的性质和任务1247

1988.04《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元明著 1988.04 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纲(1998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纲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下册(1988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下册
1988年04月第1版
近世东北国际关系日记(1941 PDF版)
近世东北国际关系日记
1941
觉醒中的巨人 ——一个外国人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1987 PDF版)
觉醒中的巨人 ——一个外国人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
1987
当代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1994年8月第1版 PDF版)
当代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
1994年8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世界经济と国际关系(1983年03月第1版 PDF版)
世界经济と国际关系
1983年03月第1版 協同产业K·K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49年09月第1版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49年09月第1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下(1988.04 PDF版)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 下
1988.04 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1996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1996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57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
1957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90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1986 PDF版)
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
1986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文学世界与代际关系(1995 PDF版)
文学世界与代际关系
1995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当代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1999 PDF版)
当代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
199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99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99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