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求取 ⇩

第一章党的创立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7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8

一 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

二 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斗争11

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1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

一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1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4

四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人会2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8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28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30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31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3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34

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大意义36

第二章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37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7

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7

二 何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40

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4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46

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7

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0

三 抗日战争时期52

四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6

第三章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60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60

第二节 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64

一 革命的统一战线65

二 革命的武装斗争70

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7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77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8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81

一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82

二 利用限制民族资本政策的成功,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4

三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87

一 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87

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92

一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2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6

第四节 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99

一 按照中国特点制定改造的方针99

二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和偏差105

第五章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108

第一节 抓住主要矛盾,明确根本任务108

一 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108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11

第二节 曲折的行程,深刻的教训114

一 “一五”计划的成功和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115

二 “左”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118

三 “文化大革命”使“左”倾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19

第三节 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124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24

二 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125

一 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128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128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128

二 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131

三 根本的拨乱反正134

第二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根本出发点的意义136

一 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中心环节136

二 经济建设的出发点与工作着重点转移139

三 国民经济发展的轴心所在140

第三节 平均主义和贫穷都不是社会主义141

一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141

二 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146

第七章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形式151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经济及其主导作用151

一 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51

二 全民所有制所采取的形式154

三 国家的经济职能156

第二节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必然性158

一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58

二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62

三 个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164

四 利用外资经营的企业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167

第三节 多种经营方式169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169

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173

三 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76

四 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178

第八章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81

第一节 否定商品经济的历史教训181

一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的曲折过程181

二 否定商品经济的原因185

一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89

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功能192

第三节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计划调节体系的建立196

一 承认商品经济,必须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196

二 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计划调节体制200

第九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发展战略209

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意义209

一 什么是发展战略209

二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210

三 发展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成败的核心问题212

第二节 制订发展战略的几个基本问题215

一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15

二 树立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观念219

三 开发信息资源,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22

一 确定战略目标的主要要求224

第三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24

二 完整地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226

第四节 建立以实现战略目标为中心的最优战略组合233

一 围绕战略目标,制订一整套方针、政策和措施233

二 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途径234

三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236

四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239

第十章经济体制的改革241

第一节 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241

一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和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241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245

第二节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46

一 城市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46

二 简政放权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249

四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51

三 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竞争,造成对企业的外在压力251

第三节 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254

一 计划体制改革的原则254

二 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机制257

三 重视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258

四 计划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260

第四节 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261

一 改革必须综合配套261

二 改革的多方面内容263

第五节 更加有效地进行改革266

一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66

二 慎重决策,讲求实效267

三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268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271

第十一章自力更生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271

一 对外开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272

二 对外开放符合一国经济向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74

三 对外开放,开拓世界市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276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几种基本形式279

一 发展进出口贸易279

二 利用外资280

三 引进技术282

四 建立经济特区284

五 开放沿海城市和港口286

第三节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288

一 闭关锁国不是自力更生288

二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291

第十二章科技现代化与智力开发295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96

第一节 科技是现代化的关键296

二 科学技术是当代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299

三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302

四 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305

第二节 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307

一 教育的社会职能307

二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09

三 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312

四 坚持“三个面向”,改革教育制度314

第三节 智力劳动者是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316

一 智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16

二 智力劳动者是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318

三 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的作用320

一 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要性323

第一节 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性及主要方针323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化国防323

二 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325

三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针328

第二节 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332

一 武装力量的组成和任务332

二 完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335

三 改革兵役制度337

四 建立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34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343

一 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43

二 建立科学的编制体制345

三 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上来346

四 创造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先进的军事思想349

五 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350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民主制度354

一 民主首先是国家制度354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民主354

二 资产阶级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统治356

三 社会主义民主使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363

第二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65

一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是革命胜利的标志365

二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367

三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371

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73

第三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374

一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74

二 把社会主义民主扩展到各个领域376

三 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79

四 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80

一 两个文明的关系383

第一节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383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83

二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386

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388

第二节 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389

一 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389

二 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391

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3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395

一 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5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改革的进行396

三 精神文明建设与对外开放398

第十六章建设适应四化需要的干部队伍401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401

一 现代化建设对干部素质的新要求401

二 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403

三 树立全局观念,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四化”406

第二节 大胆起用一代新人409

一 中青年知识分子是一代新人的主体409

二 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队伍412

三 起用一代新人必须重视选拔开拓型的中青年干部415

第三节 改革现行干部制度419

一 人才问题与干部制度的关系419

二 改革现行干部制度的必要性422

三 改革干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初步探索424

第四节 领导观念的转变427

一 领导观念转变的必要性427

二 树立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观429

三 树立现代化的整体观430

四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432

一 革命导师向来把党的领导问题放在首要地位435

第十七章党的领导是实现四化大业的根本保证435

第一节 现代化事业需要党的领导435

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438

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四个现代化439

四 党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440

第二节 现代化事业要求必须改善党的领导443

一 正确规定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443

二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446

三 改善党的领导方式449

第三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451

一 执政党的特点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451

二 努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454

三 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457

四 端正党风,抵制不正之风458

编后462

1985《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玉忠主编 198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1988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解答(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解答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1994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
1994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习题集(1990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习题集
1990年06月第1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1948 PDF版)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1948 辽北书店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1946 PDF版)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1946 辽东建国书社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1950 PDF版)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1950 新华书店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1985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
1985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1989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
1988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1991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1991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大纲与题解(1986 PDF版)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大纲与题解
1986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政治多元化”评析(1991.11 PDF版)
“政治多元化”评析
1991.11 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简明教程(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简明教程
19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