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求取 ⇩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编 苏维埃俄国早期的政治经济体制(1917—1924)1

第一章 列宁关于俄国新体制的设想及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国内条件3

第一节 旧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3

一 列宁对旧俄体制特征的概括3

二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封建关系的束缚4

三 极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具有牢固的继承性6

第二节 列宁对俄国新体制的设想8

一 政治体制9

二 经济体制10

三 政党问题12

第三节 1917—1924年影响苏维埃俄国政治经济体制变化的诸因素13

一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未被充分认识的社会形态14

二 国际环境对新生苏维埃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15

三 战争引起的苏俄国内形势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7

四 欧洲革命形势及某些社会主义理论观念的影响19

五 俄国历史传统体制的影响19

第二章 1917—1924年苏维埃俄国国家政权体制的演化21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最高政权机关的建立及其权力分配22

一 十月革命前的全俄工兵苏维埃和农民苏维埃22

二 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第二届代表大会24

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临时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与职权范围26

一 关于立法权归属问题的争论29

第二节 苏俄建国初期的多党联合执政29

二 围绕“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问题展开的斗争36

三 立宪会议的召开与解散38

第三节 内战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41

一 战时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工农国防委员会体制概述41

二 战时体制下的人民委员会所属特殊工作机构43

三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在保卫苏维埃政权中的历史作用及其改组45

第四节苏维埃政权民主制度的演化49

一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民主制度及其演化49

二 由选举制向委派制,由委员制向一长制的转化50

第五节 群众组织的地位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变化53

一 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会组织概况53

二 工会同布尔什维克党以及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55

第六节 关于成立苏联问题58

一 列宁的无产阶级民族解放原则59

二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的苏维埃民族国家关系59

三 关于成立苏联的两种方案的分歧61

四 关于1924年的苏联宪法64

第三章 1917—1924年政党在苏维埃俄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66

第一节 十月武装起义时期的政党同盟关系67

第二节 从政党同盟走向分裂68

第三节 一党执政和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加强77

一 完善并加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78

二 取消党内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79

三 采取清党措施,纯洁执政党的队伍81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同国家政权及群众团体的关系82

一 关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83

二 列宁论政党同国家机关的关系84

三 无产阶级政党及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包括群众团体)的关系86

第四章 十月革命后经济体制的草创及战时共产主义体制问题89

第一节 早期的经济体制改造89

一 土地革命的实现89

二 工人监督和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的建立95

三 初期的国有化(1917年10月—1918年夏)98

四 停止“赤卫队进攻资本”的必要性及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纲领101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105

一 余粮征集制的形成106

二 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和总局管理制的形成108

三 普遍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112

四 分配领域中的非常体制113

五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117

第三节 把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延伸为社会主义和平经济建设体制的尝试118

一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不仅仅是战时体制118

二 战时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的客观条件120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卓有成效的建设时期123

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123

一 在理论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不断地批判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产生的“直接过渡”的思想和理论124

二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实践上,从俄国实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124

三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124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中潜伏着的政治危机125

四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带动或要求政治体制作相应的改革125

第二节 粮食税——康庄大道的起点128

第三节 从“商品交换”到工农国家监督下的自由贸易——认识和实践上的另一次飞跃136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初期和中期的土地关系141

一 改革土地使用法及其实施141

二 以财政手段扶持农业的振兴144

三 发展农业税收制度的经验与教训145

第五节 工商业体制的改革155

一 国营工业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失误155

二 租赁制、租让制和私营商业企业的发展160

第六节 劳动制度与报酬体制的变化164

一 从劳动强制到自由选择职业164

二 劳动报酬和奖励制度的改革165

第七节 金融财政体制的新变化168

第八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计划体制的初步形成170

第九节 新经济政策的成就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173

一 所谓的耐普曼资产阶级问题174

二 关于所谓的富农阶级问题177

三 城乡剩余劳力,即失业现象问题183

四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184

五 农业商品率问题185

六 工业化资金来源和发展速度问题187

第六章 列宁晚年对进一步实行体制改革的设想190

第一节 列宁晚年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190

一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的建议195

第二节 列宁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195

二 关于改革国家政权机关的思想199

第三节 关于完善“小农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想203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205

第五节 如何评价列宁晚年思想206

第二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24—1953)209

第七章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条件211

第一节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211

第二节 国际条件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影响217

第三节 理论思想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影响220

一 直接过渡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220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经济职能强化理论的影响222

三 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和国家专政职能强化理论的影响224

四 党政关系理论的影响225

第四章 帝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传统的影响227

第八章 高度集权的党内领导体制的形成230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纷争与党的领导体制的进一步集中化230

一 斯大林领导前期有关党内生活准则的论述230

二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纷争236

三 党的领导体制的进一步集中化248

第二节 斯大林领导后期个人迷信的盛行258

一 总书记集权的领导体制258

二 对领袖无休止的颂扬261

三 严重的后果263

四 历史的教训和启示268

第一节 斯大林关于党是国家领导力量的论述和实践278

第九章 联共(布)对苏维埃国家的全面领导278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的党政关系282

一 联共(布)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282

二 联共(布)和政府机关的关系285

三 斯大林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288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干部制度292

第四节 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工作及其体制298

第十章 斯大林时期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307

一 国家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308

二 集体化运动中的基层苏维埃3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层苏维埃建设308

三 群众参政范围的扩大310

四 苏维埃选举制的演进311

五 成绩和局限312

第二节 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国家权力机关建设313

一 新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与经过313

二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原则的完善315

三 苏维埃选举制度的重大进步319

四 国家权力结构中集中制原则的进一步发展320

五 国家权力机关日益萎缩的趋势321

第三节 斯大林关于不断强化苏维埃国家机器的理论和实践323

一 斯大林关于加强国家机器的理论323

二 加强国家保卫职能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325

三 加强国家专政职能,国家安全机关的畸形发展及其严重后果328

四 加强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的职能,国家集中管理体制的强化和运行338

五 人民群众管理、监督职权的削弱和丧失341

第十一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46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346

第二节 传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351

一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351

二 指令性的计划经济352

三 以行政手段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354

第三节 指令性的计划体制355

一 计划管理机构体系356

二 计划指标体系358

三 计划的编制程序359

一 传统苏联模式的所有制结构360

第四节 单一的所有制体制360

二 高度集权的国家所有制形式361

三 不平等的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363

第五节 传统的分配体制364

一 工资管理体制365

二 社会消费基金制度366

第六节 高度集权的财政信贷体制367

一 财政审批权高度集中于中央367

二 国家直接控制财政收入来源368

三 实行直接的预算拨款制369

四 银行信贷集中化370

一 实行国家供委集中领导分级管理体制372

第七节 供给制式的物质技术供应体制372

二 实行按计划签订经济合同的物资调拨制374

第八节 国家严密控制的农业体系375

一 国家严密控制的农业所有制体制375

二 高度集中的农业计划体制376

三 国家半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产品的收购体制378

第十二章 斯大林后期苏联在理论上和经济体制上的僵化380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380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384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384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385

三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变革385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386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386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387

三 关于利用经济杠杆问题388

第四节 关于农业合作制理论390

一 关于农业承包制问题390

二 关于合作制的发展前途问题392

第五节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393

第六节 关于其它几个理论问题394

第十三章 对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简要评论396

第一节 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396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病401

第三节 主要的历史经验教训409

第三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953—1964)417

第十四章 反对个人崇拜,在党政领导体制方面实行改革419

第一节 批判个人崇拜,冲破思想束缚419

一 反对个人崇拜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苏共领导的共同要求419

二 反对个人崇拜有深远的意义422

三 苏共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424

第二节 反对个人专政,实行集体领导426

一 把党政最高职务分开426

二 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实行集体领导427

三 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和党中央全会428

第三节 党内斗争对党政领导体制的影响429

一 肉派的主要分歧和分歧的性质430

二 党内斗争对体制改革的影响435

第四节 建立干部更新制度437

一 干部更新制度的具体规定438

二 干部更新制度的积极意义439

三 干部更新制度的局限性441

第五节 划分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443

一 改组的原因和办法443

二 改组的严重后果445

第十五章 加强法制和发扬民主方面的措施448

第一节 清除贝利亚,整顿国家安全机关448

一 清除贝利亚,限制内务机关的职权449

二 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和恢复名誉的工作450

三 整顿和改组国家安全机关452

四 批判错误的理论观点455

第二节 健全司法制度456

一 恢复检察机关的职权456

二 加强审判机关,扩大地方法院的权力457

三 重建律师制度458

第三节 修改法令,完善立法459

一 修改法令,取消或减轻某些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459

二 制定法令,加重打击严重犯罪行为460

三 颁布一系列新的立法纲要461

四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立法权限462

第四节 改进苏维埃制度462

一 制定《罢免法》,严格遵守宪法规定463

二 扩大地方苏维埃的权限464

三 增加并定期更换苏维埃的代表465

四 提高苏维埃常设委员会的作用466

第五节 改组监察机关,提倡群众监督467

第六节 提高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471

一 提出“国家职能转变”论471

二 扩大社会团体的权限472

三 广泛建立人民志愿纠察队和同志审判会473

第七节 政治逐渐趋向公开化476

第十六章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组481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部改革481

第二节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改组的内容487

第三节 改组后出现的问题和补救措施492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试验499

第一节 农业落后是赫鲁晓夫执政后面临的迫切问题506

第十七章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506

第二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初步成就509

第三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514

第十八章 赫鲁晓夫时期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522

第一节 对赫鲁晓夫时期体制改革的创新意义与历史性贡献应给予充分估价522

第二节 体制改革的矛盾性及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526

第三节 克服个人崇拜的关键是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528

第四节 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失败的主要原因530

第五节 超越历史阶段的思想对体制改革的失败有严重影响533

第四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和停滞(1964—1982)537

第一节 恢复以前的党政组织系统,加强党政集中领导体制539

第十九章 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539

一 在党政组织方面恢复部门领导体制540

二 对赫鲁晓夫的批评和理论上的修正541

三 个人集权趋向的加强和新的个人崇拜543

四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难以纠正546

第二节 调整干部政策,稳定干部队伍548

一 废除干部轮换制,强调干部的继承性原则548

二 强调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改进干部培训制度550

三 干部地方化方针在执行中产生的问题552

四 继续实行干部委任制削弱了干部制度的民主原则553

五 国家管理机构日益膨胀554

第三节 苏维埃制度的新发展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问题555

一 苏维埃制度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形式的若干发展556

二 苏维埃民主制度和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中的问题559

三 苏维埃民主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561

第四节 法制建设的发展问题562

一 通过苏联新宪法和完善立法563

二 恢复、健全执法机关565

三 普遍进行法制教育566

四 法制建设中的主要问题566

第二十章 不彻底的经济体制改革568

第一节 1965年工业管理和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569

一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经济的集中领导569

二 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企业的自主权570

三 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573

四 采用若干经济方法刺激企业完善管理575

第二节 完善工业管理体制与联合公司的发展579

一 建立联合公司的背景和意图580

二 联合公司的类型582

三 建立联合公司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583

第三节 完善计划管理工作的“新决议”收效甚微585

一 “新决议”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585

二 经济改革“新决议”的特点587

三 部门管理的危机和改进部门管理的新探索587

第四节 关于农业体制改革问题590

一 农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591

二 农业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及后果592

第一节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体制改革的评价595

第二十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595

一 经济增长率下降596

二 经济效率呈下降趋势597

三 经济改革后,生产中的浪费现象并未减少598

四 经济改革并没有为企业增加活力和促进技术进步598

第二节 影响体制改革的政治因素599

一 党、政高度集权和党政不分599

二 领导人的权力和利益的关系600

三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没有有机的结合601

第三节 苏联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对体制改革的影响602

第四节 僵化的理论观点对体制改革的影响603

二 关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论604

三 关于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604

一 关于社会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604

四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605

五 关于企业间的竞争问题606

第五节 官僚化的领导体系、机构和人事制度对体制改革的影响607

第二十二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609

第一节 对旧体制必须采取根本改革的方针609

第二节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612

第三节 农业体制改革先于工业有其必要性614

第四节 重视经济管理领导干部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617

第五节 改革缺乏综合性所带来的问题值得注意618

第六节 高度中央集权、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阻碍了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进展621

第五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83—623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625

第二十三章 全面改革的政治路线和理论基础625

一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626

二 向集约化发展道路过渡十分缓慢626

三 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628

四 政治生活停滞、僵化,社会腐蚀因素泛滥,不正之风盛行628

五 阻碍机制的形成629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全面改革的方针631

一 加强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完善631

二 全面改革思想的确立和发展634

第三节 全面改革的理论准备637

一 重新估计和修正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638

二 批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自动适应论”641

三 在所有制方面突破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凝固化和简单化的观点642

四 在商品货币关系方面提出要克服过去的偏见,扩大其运用范围647

五 提出“全面民主化”方针发展人民社会主义自治649

六 在时代等问题上的新观点652

第二十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653

第一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作用654

一 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654

二 关于党的领导作用655

三 明确划分党的机关和国家机关的职能656

四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659

第二节 改进人民代表苏维埃的活动662

二 加强最高苏维埃的作用663

一 完善党对苏维埃的领导663

三 扩大地方苏维埃的权限664

四 完善苏维埃选举制度664

第三节 政府机构的改革665

一 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666

二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法667

第四节 改革干部制度669

一 调整干部政策669

二 革新任用干部的标准671

三 改革干部任用制度672

四 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673

二 通过社会团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674

一 完善苏维埃制度,使它有利于广泛地吸收劳动人民参加管理674

第五节 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674

三 提高劳动集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权675

四 通过人民监督体系参加管理活动676

五 发展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677

六 利用各种直接民主形式参与管理活动678

第六节 意识形态工作的改革678

一 改变旧观念,发展新思维679

二 改变社会科学脱离实践和脱离生产的不良倾向679

三 放宽文艺政策680

四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680

七 扩大新闻报导的公开性681

六 比较客观地对待历史人物和著名人物681

五 广泛开展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同劳动人民直接会见和接触的活动681

第二十五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改革683

第一节 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684

第二节 企业经济改革试验687

一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试验687

二 企业自筹资金的试验691

第三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695

一 推广集体承包制和发展家庭承包形式695

二 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扩大商品生产者支配部分农产品的权利697

三 建立新的农工综合体管理体系,加强农工一体化697

一 国内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改革699

第四节 其它领域中的改革699

二 外贸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体制改革701

三 以克服平均主义为中心的工资制度改革703

四 颁布个体劳动法,从法律上肯定个体劳动704

五 允许私人组织合作社705

第五节 确定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总体方案706

一 明确规定企业的地位和性质707

二 把改革企业(联合公司)的经营机制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中心708

三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711

四 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718

五 使部门经济管理和地区经济管理相结合720

六 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前景721

结束语725

1990《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克明,金挥主编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1989 PDF版)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198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译丛 当前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1987年09月第1版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译丛 当前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09月第1版
苏联东欧问题探讨(政治经济体制)(1983年11月第1版 PDF版)
苏联东欧问题探讨(政治经济体制)
1983年11月第1版
八十年代苏联经济问题(1985 PDF版)
八十年代苏联经济问题
1985
论苏联经济制度(1949 PDF版)
论苏联经济制度
1949
论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1982年07月第1版 PDF版)
论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
1982年07月第1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苏联经济制度(1947 PDF版)
苏联经济制度
1947 商务印书馆
苏联政治体制的沿革(1988 PDF版)
苏联政治体制的沿革
1988 北京:春秋出版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1985 PDF版)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5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政治经济和苏联社会主义(1983 PDF版)
政治经济和苏联社会主义
1983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苏联政治(1955 PDF版)
苏联政治
1955 今日世界社
苏联人口七十年(1994 PDF版)
苏联人口七十年
1994 北京:商务印书馆
论苏联经济  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1982 PDF版)
论苏联经济 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
1982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苏联政治制度问题(1985 PDF版)
苏联政治制度问题
1985 安徽省人民政府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
早期中俄关系史  1689-1730(1961 PDF版)
早期中俄关系史 1689-1730
1961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