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习手册》求取 ⇩

目录3

一 社会主义篇3

(一)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3

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行动指南3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4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6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7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8

标志8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9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0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2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13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4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16

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7

社会主义70年的发展历程18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20

20

中国革命胜利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2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22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2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4

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26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和对立27

二次大战后帝国主义的新变化28

帝国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消除其固有矛盾30

(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32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32

救国图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33

软弱的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35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36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37

建的任务39

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39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0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历史条件4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45

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比其他国家毫不逊色47

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剥削造成49

49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需要一个历史过程51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52

性的发挥52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3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3

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社会5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程56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58

划清两种对立改革观的界限60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61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62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64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65

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66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8

对外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69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基本形式71

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73

进步73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74

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7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76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77

工人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79

79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80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82

82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84

斗争84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85

和平演变是国际反动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原87

87

手段88

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主要88

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反对和平演变斗争的一次89

胜利89

中国平暴斗争的胜利对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91

重大的历史意义91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发生了激烈变化92

既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也反对阶级斗争熄灭论94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95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与自己相应的物质基础97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97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99

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0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102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103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5

90年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10年106

经济建设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的偏问108

牢固确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109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111

必须继续搞好治理整理和深化改革112

治理整顿必须抓住四个重要环节114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116

(六)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118

划清两种根本不同的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118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119

和任务120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120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122

保障122

坚决抵制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123

民主是同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联系的124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125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127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128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29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131

西方三权分立的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132

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133

建立社会主义监督体系13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6

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137

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39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39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140

14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4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143

的素质143

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44

加强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建设146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47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148

指导148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150

150

提倡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151

反对资产阶级腐朽的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思想残153

153

思想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必须是有设防的开放154

的倾向155

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防止排斥一切外来文化155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57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特有优势158

“扫黄”和“除六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0

的重要工作160

(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旗帜16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161

马列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163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过时164

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165

坚持马列主义和发展马列主义是统一的166

马列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167

只有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才能识别和抵制资产阶168

级自由化思潮168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170

旗帜170

合的伟大成果17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171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172

胜利17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取得了社会主173

义建设的成就,也有理论失误17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175

的发展175

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否认毛泽东思想的176

科学价值176

毛泽东思想是维系我们民族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精177

神支柱177

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178

理论178

(九)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180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180

180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182

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184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85

不能以党的失误为借口反对和否定党的领导187

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89

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190

必须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192

绝不允许以“反腐败”为名反对党的领导193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95

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96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98

健全党内民主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200

(十)社会主义事业靠人民群众来创造20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20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204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205

行符合人民的利益207

密切联系群众的首要问题是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207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和深入群众208

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209

加强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210

建立和完善党内外监督制度212

党的基层组织要联系、宣传和组织群众212

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13

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214

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214

二 爱国主义篇219

(一)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民族219

辽阔的疆域国土219

壮丽的高山大河220

秀美的自然风光221

优越的地理环境222

储量丰富的资源223

繁茂众多的植物225

世界闻名的珍禽异兽226

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27

中华民族的形成228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之一229

世界鼎盛的封建社会230

中华民族的美德231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32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233

现存最古的可识汉字——甲骨文233

文化古籍最丰富的国家234

具有编纂历史传统的国家236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238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239

中国历史上的百科全书240

中国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241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秦兵马俑242

著名的宫殿建筑艺术243

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244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45

屈原与《离骚》246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247

唐诗与宋词247

争芳吐艳的明清小说249

中国的古代乐器与编钟250

美不胜收的绘画艺术251

古代艺术殿堂——莫高石窟252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书圣王羲之253

(三)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255

世界农作物起源的中心255

发达的农学与农书256

李冰与都江堰257

世界最早最大的运河258

最早的金属冶炼技术259

张仲景与《伤寒论》260

发达而精确的历法261

张衡与浑天地动仪263

驰名世界的丝绸264

黄道婆与古代纺织技术265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266

高超的桥梁建造技术267

李春和赵州桥268

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69

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商舰队270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71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271

方以智与《物理小识》272

(四)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压迫273

将相和团结御侮273

秦始皇“振长策”统一九州274

苏武出使四方不辱君命275

班超出使西域276

苻坚“混六合以一家”277

祖逖北伐278

岭南英雄冼夫人280

文成公主进藏281

沈括使辽“寸土必争”282

岳飞抗金“精忠报国”28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284

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285

于谦保卫北京287

戚继光平倭寇威名震寰宇288

郑成功驱荷兰收复台湾289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291

(五)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291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91

第二次鸦片战争292

焚烧圆明园293

沙俄鲸吞我国大片领土294

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295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96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98

八国联军的侵略与《辛丑条约》298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300

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01

九·一八事变302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03

南京大屠杀304

东方慕尼黑305

(六)近代中国人民英勇的反侵略斗争306

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尊严306

关天培誓死保虎门307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08

三总兵为保定海壮烈牺牲309

天津人民反洋教,火烧望海楼310

左宗棠收复新疆311

冯子材镇南关大败法军312

邓世昌勇撞敌舰为国捐躯313

徐镶、姜绍祖抗日保台湾314

爱国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316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17

外争国权不辱使命的杨儒318

拒俄运动319

陈天华蹈海亦英雄320

西藏人民江孜抗英321

(七)志士仁人探索救国的道路323

魏源与《海国图志》323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324

追求理想天国的洪秀全324

自强方案的设计者洪仁玕325

第一个民族工业的创办者——陈启源326

容闳与《西学东渐记》327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328

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329

为救亡图存倡变法的康有为330

宣传西学的严复331

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33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333

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奋斗终生334

一生为国的辛亥元戎黄兴335

巾帼女侠秋瑾336

宋教仁为议会政治而斗争337

振兴教育富强中华的蔡元培338

从状元到民族资本家的张謇339

设计中国第一条铁路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340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342

(八)中国共产党是爱国运动的杰出领导343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343

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344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345

北伐战争和叶挺独立团346

李大钊347

夏明翰348

八一南昌起义349

秋收起义350

爱国将领吉鸿昌351

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353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354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355

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356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35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58

中国人的脊梁——鲁迅359

杨靖宇与东北抗日联军361

解放全中国推翻三座大山362

三 国情篇367

(一)中国国情基本特点367

伟大的祖国,可爱的中华367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367

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69

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371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372

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但不成熟、不完善374

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发展不平衡375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77

多种宗教378

几千万海外赤子379

行政区划380

香港381

澳门382

台湾省382

一国两制384

(二)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385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385

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385

多党政治昙花一现386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387

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389

389

中国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390

中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90

中国的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391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八个民主党派392

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93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民团体393

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人民解放军394

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发展395

以先进意识形态为指导396

腐朽落后意识形态的影响397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陈出新398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99

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400

(三)中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状况400

民族资本主义穷途末路40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402

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时期403

经济体制改革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404

举世瞩目的成就,必须正视的差距405

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407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408

农业的新徘徊与重振农业409

农村牧副渔发展状况409

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建立410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超负荷运转412

能源工业的发展与能源短缺413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及其问题414

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415

建筑业发展状况416

商业服务业发展状况417

旅游业初具规模418

逐年增加的国家财政收入419

逐步健全统一的金融体系420

乡镇企业421

沿海经济发展迅速422

经济特区越办越好423

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424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425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426

文盲充斥的旧中国426

(四)文化教育事业426

高等教育428

职业技术教育428

九年制义务教育429

成人教育430

扫盲教育430

民族教育431

对外教育交流432

幼儿教育432

盲聋哑、残疾人和弱智儿教育432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433

新中国的文化事业434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436

从“东亚病夫”到亚洲体育强国436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437

卫生事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438

文物、考古事业439

(五)科学技术水平440

旧中国科技水平极其落后440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441

科技体制改革44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444

新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445

农业科研445

国际科技446

专利制度447

技术市场448

技术引进448

科学考察449

我国高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崛起449

天气监视网的形成450

首次核试验成功450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451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451

超导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45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452

“亚洲一号”发射成功453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453

(六)外交关系与国际地位454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屈辱外交454

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455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45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56

中国与联合国457

中美关系458

中苏关系459

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460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461

中日关系462

中国与邻国以及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463

中国同非洲及阿拉伯国家的关系464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464

中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关系的建立和465

发展465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465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466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467

海外投资与劳务出口有所突破467

中国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468

涉外经济法逐渐完善468

(七)众多的人口469

我国人口发展概况469

建国40年人口净增5.6亿471

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472

当前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472

我国人口增长失控的原因473

人口增长失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475

人口老化趋势476

我国的残疾人问题476

人口与住宅477

人口与就业478

结婚率、离婚率479

人口普查480

优生优育教育480

独生子女政策481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成就482

基本国策483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实行的一项483

(八)物产与资源484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484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特点486

我国的矿产资源487

我国的能量资源488

我国的水能资源489

我国的淡水资源490

我国的水产资源491

我国的海洋资源492

我国的生物资源492

我国的森林资源493

我国的气候资源494

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95

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基本格局497

科学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498

辽阔的国土、美丽的山河500

(九)生态与环境500

我国的自然环境及其特点501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502

环境污染503

生态破坏504

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基本原因505

旧中国遗留的恶劣的自然环境505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506

生态农业507

三北防护林工程508

植树造林,绿祖化国509

自然保护区510

环境法511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512

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512

在保证生态环境能够长期支持的条件下发展经济513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5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517

四 未来篇517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517

西方未来学批判519

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521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525

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527

(二)中国发展远景529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529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530

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531

200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533

小康水平534

基本实现现代化536

未来科技发展战略537

选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538

展战略538

中国确定的远景战略是可以实现的539

(三)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悲观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541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541

全球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543

悲观派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544

乐观派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54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547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548

人类环境前景550

中国对地球环境的贡献552

地球的活动553

人口爆炸及人口前景554

中国对解决世界人口问题所作出的贡献555

粮食前景556

能源前景558

淡水前景558

未来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560

1990《社会主义学习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远芹主编 1990 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1991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习提纲  初稿(1959 PDF版)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习提纲 初稿
1959
社会主义社会学( PDF版)
社会主义社会学
神州国光社
社会主义教育学习文件(1957 PDF版)
社会主义教育学习文件
1957
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参考资料( PDF版)
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党校
社会主义课程学习材料(1959 PDF版)
社会主义课程学习材料
1959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教育手册(1990 PDF版)
社会主义教育手册
1990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提要(198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提要
1986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自学考试辅导手册(198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自学考试辅导手册
1986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册(1993 PDF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册
199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自学手册(1988 PDF版)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自学手册
1988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册(1993 PDF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册
1993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问题学习辞典(1991 PDF版)
社会主义问题学习辞典
1991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与独创精神(1989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与独创精神
1989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社会主义社会学(1991 PDF版)
社会主义社会学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