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作者 | 徐永祥等编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27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280123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7886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社会主义:空想、科学、现实27
第一节 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28
一、对资本主义的猛烈抨击28
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30
三、注定的空想3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33
一、架起现实的桥梁34
二、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36
三、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条件和客观趋势37
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列宁的探索与贡献41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42
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44
三、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46
四、列宁晚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9
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模式:成因、特征及评价55
第一节 传统模式的成因56
一、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56
二、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61
第二节 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66
一、重速度、轻效益的赶超战略66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8
三、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71
第三节 传统模式的评价75
一、当时的历史进步性与潜在弊端75
二、现时的历史局限性与合理因素82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革:动因、进程与方向86
第一节 改革的基本动因86
一、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87
二、社会主义传统体制潜在弊端的表面化90
三、社会主义面临的严重挑战93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四次浪潮95
第二节 改革的历史进程95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和问题106
第三节 改革的正确方向111
一、划清两种改革主张的界限111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115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依据、内容及实施118
第一节 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118
一、发展战略的含义、层次和阶段119
二、制定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120
三、制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125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127
一、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128
二、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131
三、现阶段实施发展战略的战略措施132
第三节 实施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35
一、速度与效益的关系135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137
三、治理整顿与改革开放的关系138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体制与机制14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属性140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40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146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47
二、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历史回顾148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51
四、实现目标模式的策略选择1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157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157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有机结合的形式、程度和范围160
三、完善运行机制的必要条件161
第六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与稳定16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特征164
一、历史地位和基本特征165
二、民族性特征1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177
一、政治发展的内涵178
二、政治发展的两大目标179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1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的政治稳定184
一、改革、现代化与政治稳定184
二、政治稳定的条件188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斗争190
第七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目标、功能与方针1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193
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93
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1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功能205
一、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功能205
二、发展社会道德文明的功能208
三、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功能211
四、改善社会生产力的功能213
五、健全社会生活方式的功能21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219
一、面向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219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21
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223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26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力量:特点、地位与作用2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层23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230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层及其特点235
第二节 社会阶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43
一、工人阶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243
二、农民阶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246
三、知识分子阶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250
四、个体劳动者阶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补充力量254
一、担当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之政党的条件257
第三节 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257
二、坚持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260
三、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263
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层次、特点与对策2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层次266
一、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266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层次268
三、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的动力——社会矛盾运动274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基本特征27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279
二、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281
三、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287
第三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对策293
一、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93
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关系295
三、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297
一、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保障300
第十章社会主义外交:地位、原则与任务3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外交的地位与作用300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303
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地位提高的基本条件3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外交关系的总原则307
一、社会主义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307
二、社会主义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3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基本任务313
一、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关系313
二、依据自主、平等原则,大力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316
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317
第十一章展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辉前景320
一、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经济体制基本形成320
二、富有活力的、综合国力雄厚的世界经济大国322
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发展324
四、人们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324
后记326
1990《发展与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徐永祥等编著 1990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
- 1991 重庆:重庆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 县级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道路研究
- 1999
-
-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
- 1970 辽宁省新华书店
-
- 现代日本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 198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研究
- 198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农村现代化
- 1996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
- 1994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社会主义企业发展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 现代社会发展研究
- 1987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
- 199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1999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人道主义与现代化
- 1997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1996-1997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
- 199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